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779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学习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并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3.掌握本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体会准确、严密的语言。

4.激发同学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预习导学】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贾祖璋,著名生物科普作家。

(事理说明文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一般采用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2、速读课文,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三棱(

léng)镜   萎(wěi)谢 灼(zhuó)伤   蜜腺(xiàn)分泌(mì)并蒂(dì)   柑橘(jú)褪色(tuì靛青(diàn)花瓣(bàn)花萼(è)花蕊(ruǐ)花卉(huì)虞(yú)美人裸(luǒ)子

3、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

赞叹红花鲜艳美丽,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一10段):

从不同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三部分(第 1l段):

概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总结全文。

4、你能说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吗?

请勾画出文中说明“花红”的科学原理的相关语句。

第2段的句子第5、6、7、8、9段的句子。

【合作交流】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本文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

纵观全

文,在说明的过程中,按“花红”的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由花的自身条件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来排列,即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2、本文能把抽象的知识说明得具体而

明晰,与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分不开的,你能举例说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吗?

(常用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引用说明等。

明确:

(1)本文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4段如列举菊花、添色木芙蓉的例子说明有些白花变色的原因,先举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的例子说明少量花青素的存在,后举添色木芙蓉花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的典型例子,说明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逐渐变化所起的作用,选例精当,具有趣味性、知识性,通俗而确切地说明了道理。

第10段说明人工选择对植物的影响比自然选择更显著,列举国内人工栽培牡丹新品种和国外人工培育大丽花、虞美人的例子,精当有趣,既使读者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生动而透彻地说明了花儿这样红“归功于人工选择”的道理。

(2)本文又多处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如,2段将花青素在酸性的细胞液中呈现红色,与花青素在碱性或中性的细胞液中呈现蓝色或紫色相对照,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源于自身的物质基础—花青素;将酸性的花青素把红色的长光波反射出来,与中性或酸性的花青素以及胡萝卜素反射出其他颜色的光波相对照,说明花朵呈现各种颜色的物理学原理;

6段将红花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生长反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以保护自身不致引起灼伤,与蓝花在阳光弱的地方生长反射热效应小的短光波、吸收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以利于它的生理作用相对照,说明花儿这样红的生理需要方面的原因;

10段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相对照,说明人工选择在培育新的花色品种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

(3)此外,本文还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在文段中画下线条)

3、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明确:

如第四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

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等等。

“萎谢之前”、“早晨初开的时候”、“中午”、“下午”、“初开时”都是在时间上作了限制;“少量的”是数量上的限制;“微”、“淡”、“深”、“渐渐”是对程度的限制。

小结:

本文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严密,使说明的知识具有科学性。

4、作者在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有何作用?

明确: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标题,明确提示了文章说明的中心。

在课文中出现七次,都以设问的形式出现。

在第一段中起总提作用,后几段起提示说明角度和内容的作用,同时使说明层次清楚,步步深入。

在修辞上这种手法叫间隔反复。

它的作用是使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文章语言的美感,增加说明文的艺术色彩。

5、课文标题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作用是什么?

以歌曲的名字作为

标题,歌曲中花儿红的原因是用青春的血液浇灌的结果,形象感人。

可是自然界的花儿为什么会出现万紫千红的颜色呢?

吸引读者思考,引出下文。

【学以致用】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思考问题:

1、人工选择较自然选择有怎样的优势?

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自然选择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2、文中列举了哪三种花卉?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的?

牡丹、大丽花、虞美人;是从花瓣、花色、品种三方面来说明的。

3、本段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请举例说明。

举例子:

“例如牡丹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作用:

以牡丹在人工选择下的变化为例,具体的说明了人工选择比自然选择的进程快而且成果显著;

列数字、作比较:

“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

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作用:

将自然生长与人工培育的牡丹花在生长时间长短、花的外形及品种的多少优劣等方面做了比较,突出了人工选择的显著成果。

【巩固提升】1、完成《同步检测》。

2、自然界有无数的“为什么”,把你最感兴趣、最觉新奇的一个“为什么”讲给同学听,并写在周记本上。

主备人:

周桂芳备课组长审核:

黄河荣备课组审核定稿:

编号:

雁山中学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教师用)

课题: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充分认识“雨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预习导学】

一、通晓知识。

1、本文作者巴里齐默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代表作《火星,我的第二家园》。

2、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约北纬

10度到南纬10度之间热带地区的生物群系。

热带雨林地区长年气候炎热

,雨水充足,是地球上过半数动物、植物物种的栖息居所。

由于当今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现代药物是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

热带雨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获得新鲜空气,因此也有“地球之肺”的美名。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摄(shè)取  白垩(è)纪   濒(bīn)临   

灰烬(jìn)   栖(qī)息地壳(qiào)

2、解释词语。

连锁反应:

比喻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刀耕火种:

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滥砍滥伐:

是指无节制、无计划和不合理的采伐林木的行为。

意味深长:

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三、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有哪些?

⑴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是非常丰富的药物资源;

⑵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也是人类培养优良动植物品种,即获得更多食品的宝贵资源;

⑶热带雨林中丰富的植物还是人类各类日用品及工业原料的珍贵资源。

2、目前雨林的现状是怎样的?

“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每年有一个纽约州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

3、人类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雨林资源呢?

伐木销售、伐木建牧场。

【合作交流】

1、雨林的消失将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

小组合作完成用树形图来表示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连锁反应”。

树干表示雨林,树枝表示与之休戚相关的物种。

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丧失一大批物种;意味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将遭受严重的破坏,它会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雨林的消失还将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

(图形见教参。

2、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再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其他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答案见教参。

3、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能够把事理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

请赏析以下语句。

(1)“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一句中“大部分”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

“大部分”说明大多数昆虫是在热带雨林生活,但并不排除个别的情况;如果删掉,就不能准确地说明昆虫的分布状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一句中“大约”能不能删掉?

为什么?

不能删。

“大约”修饰发生的时间,用“大约”客观地说明这是一种推测和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3)“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一句中“至少”一词能不能删掉?

为什么?

不能删。

“至少”说明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最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在生长。

实际数量会比2500种多。

借此说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人类获取更多食物的宝贵资源。

4、文章首尾引用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话,其用意是什么?

首尾两段引言,实是巧发议论,意在向世人发出警告。

首段引言为文章展开说明雨林的消失将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作了铺垫;尾段引言更具警示意义。

这样的议论,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对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学以致用】

①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

②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

③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

④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

⑤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1.请用“‖”在文段中划分出层次。

①‖②③‖④⑤

2.第①句中的“双重后果”指的是减少光合作用,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减少氧气含量;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

第⑤句中的“这”指代的是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

3.读了文段,你一定认识到保护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重要性,那么请你设计两条保护地球生命多样性的标语,要求语言优美且容易为人接受。

①保持地球生命多样性,维护家园生态平衡!

②动物、植物真是宝,地球家园离不了!

③保护珍贵动植物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巩固提升】

1、查找资料,小组探究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的措施。

并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答案见教参。

)2、完成《同步检测》。

主备人:

周桂芳备课组长审核:

备课组审核定稿:

编号:

雁山中学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课题:

劳山道士课型:

文言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2.掌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3.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结构。

4.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

生活的贫困与仕途的坎坷使他对社会现实有较深刻的认识。

他倾尽数十年时间编撰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关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称,“志”是记叙的意思,“异”是指离奇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作品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郭沫若曾评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抄写注释中带拼音的字,并用字典

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字。

4、勾画注释中你认为的重要字词,做以下练习,并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1)通假字:

须眉毕见(“见”通“现”,显现。

门人然烛来(“然”通“燃”,点燃。

(2)词类活用:

①勿误樵苏名词作动词,打柴割草。

②请师之名词作动词,拜……为师。

③月明辉室名词作动词,照耀。

④恐娇惰不能作苦形容词作名词,苦活、苦役。

⑤心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觉得奇怪。

(3)一词多义:

其:

不堪其苦(这种)之:

蒙赐月明之照(的)

其声清越(代词,她的)试入之(指墙)

其饯我于月宫可乎(表示希望)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乃:

乃尔寂饮(却)而:

而还乎(你)

乃于案上取壶酒(于是)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却)

毕:

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全,都)

歌毕,盘旋而起(完)

(4)古今异义:

负笈往游古义:

游学。

今义:

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

王窃欣慕古义:

偷偷地,暗中。

今义:

偷盗钱物。

惊顾之间,已复为箸古义:

看。

今义:

照顾。

5、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不懂的请结合注释及教学参考书。

【合作交流】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1):

故事开始,王生到劳山拜师学法。

第二部分(2~4):

故事发展,王生看师父及友人演法,师父教法。

第三部分(5):

故事结局,王生回家法术失灵头上撞了个大包。

小结:

本文层次清晰,线索分明。

其中一条明线是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一条暗线是王生不愿吃苦,想回家,看到师父和客人的表演改变了主意,但是最终不堪其苦,辞行求穿墙术,但学艺不精又回家吹嘘,吃了苦头。

2、第3自然段描写了哪些神话情节?

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4个极富想象力的情节:

剪纸化月、酒饮不尽、投箸成人、移席月中。

反映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引人入胜。

3、本文中的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王生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一个官宦子弟的形象。

他能“慕道”,并能“请师之”,说明他也有思想和追求;能“谨受教”说明他也试图学好,可是,在“手足重茧”的情况下便“阴有归志”,立场不坚定。

在看了师父演法后“欣慕”,“归念遂息”,但最终“苦不可忍”,决意离去。

总而言之,王生没有恒心和毅力,不能吃苦,没有意志力,而且又爱慕虚荣。

4、小说通过王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王生学法最终碰壁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能有所成就,否则会处处碰壁。

【巩固提升】

完成《同步检测》。

 

主备人:

周桂芳备课组长审核:

备课组审核定稿:

编号:

雁山中学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课题:

诗词五首课型:

文言精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理解诗词内容,领会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境。

3.培养古诗词阅读的鉴赏能力。

背诵、默写诗词。

《观刈麦》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中期著名诗人。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

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

都能听懂。

2、背景介绍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诗人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这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3、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找出易读错的字词及诗歌的韵脚(拼音和韵脚标注在课本上)

4、借助翻译书理解诗意并试着背诵。

【合作交流】

1、《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和拾麦者悲惨遭遇的诗句分别是哪几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

、白居易《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反映出劳动人民受“宫市”盘剥之苦,《观刈麦》中与此意境相似的是哪一句?

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两句刻画了农民在特定情况下而又不同寻常的心理。

表现了农民在封建社会繁重赋税压迫下艰辛而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与怜悯,对剥削者、压迫者的抨击。

3、请归纳《观刈麦》的主题。

《观刈麦》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诗中描写了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他们疾苦无能为力而产生的自愧心理。

【巩固提升】

背诵诗歌。

《赤壁》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号樊川,今陕西西安人。

著有《樊川诗集》和《樊川文集》。

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也善于撰文,《阿房宫赋》颇有名。

2、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后,有感于三国时期的英雄成败,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

的看法,认为周瑜侥幸胜利,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3、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借助翻译书理解诗意并试着背诵。

【合作交流】

1、开头为什么从一支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支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做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被重写。

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是借题发挥,自然生发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这首咏史诗,作者借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并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发古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幽怨。

【巩固提升】

背诵诗歌。

《过零丁洋》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

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人。

作品有《过零丁洋》、《正气歌》。

2、背景介绍

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

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

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

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敌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

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

好诗!

’竟不能逼”。

3、《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分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借助翻译书理解诗意并试着背诵。

【合作交流】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寒窗苦读,进入仕途。

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诗人由这两件事起笔,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之情。

2诗中颔联、颈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试分析其作用。

颔联:

比喻和对偶。

宋王朝的支

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通过比喻和对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与遭遇。

颈联:

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自然对仗,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

节和爱国精神。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巩固提升】

背诵诗歌。

《己亥杂诗》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

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他是当时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

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激情。

2、背景介绍

公元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本诗是第五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京城时所抒发的感想。

3、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借助翻译书理解诗意并试着背诵。

【合作交流】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即使辞官回乡,也要为一代新人的成长出力。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巩固提升】

背诵诗歌。

《山坡羊·潼关怀古》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家。

字希孟,号云庄,今山东济南人。

所作散曲多写辞官后的田园生活,一些作品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2、背景介绍

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

当时张养浩经潼关而入陕西,睹潼关古迹而触景生情,作者登高伫望十三代王朝的首都长安,思古之情悠然而起。

又见沿途饥民的惨像,愤而写下此元曲小令。

3、理解题目

⑴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散曲中的小令。

⑵“山坡羊”,曲牌名;“潼关”,古代著名关塞;“怀古”,意为凭吊古代遗物,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情怀。

4、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借助翻译书理解诗意并试着背诵。

【合作交流】

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这首元曲前三句写出了潼关雄伟险要的气势。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个词用得好?

请说明理由。

我认为“聚”字用得好。

山本是静止的,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我认为“怒”字用得好。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2、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这是一篇咏古抒怀之作。

作者通过站在潼关抚今追思,反思历史,揭示了历朝被统治的人民总是蒙受苦难的重大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巩固提升】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及《同步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