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820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docx

部编本五年级下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

1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昼、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童真童趣。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朗读古诗

1.读读三首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诗句。

要求:

每位同学把三首古诗各读3遍。

2.难读字音读一读。

(1)难读字音读一读。

昼.出(zhòu)耘.田(yún)桑阴.(yīn)供.耕.织(gònggēng)稚.子(zhì)晓.冰(xiǎo)银钲.(zhēng)玉磬.(qìng)

水满陂.(bēi)浸寒漪.(yī)

(2)注意:

“昼、稚、钲”是翘舌音;“耕、钲、磬”是后鼻音;“阴”是前鼻音;“供”是多音字,读一声“ɡōnɡ”时表示供给,提供,读四声“ɡònɡ”时可以组词“口供”;在本诗中应该读四声,表示从事某项工作。

要求:

把这些词语读3遍。

3.《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都是七言绝句,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的节奏感呢?

自己读一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

宋·范成大宋·杨万里宋·雷震

昼出耘田/夜绩麻,稚子金盆/脱晓冰,草满池塘/水满陂,村庄儿女/各当家。

彩丝穿取/当银钲。

山衔落日/浸寒漪。

童孙未解/供耕织,敲成玉磬/穿林响,牧童归去/横牛背,也傍桑阴/学种瓜。

忽作玻璃/碎地声。

短笛无腔/信口吹。

要求:

通过学习,感觉自己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给这3首古

诗朗读录音,然后发给老师。

二、尝试理解诗意

1.上网查查诗人范成大和有关创作《四时田园杂兴》的资料,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整理一下。

以下内容供参考:

(1)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

他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

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

《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2)《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晚年写的一组田园杂感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12首,共60首。

要求:

把自己整理关于诗人范成大及其创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的资料录音,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读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想一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呢?

你读懂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1)这首诗描写的是夏日的景象,从诗中的“耘田”“桑阴”两处可以得知。

(2)我还知道这些知识:

第一、我国古代社会的一般现象是“日出而起,日落而息”,这与诗中的“昼”“夜”两个表示时间的词遥相呼应;第二、我国古代还有着男耕女织的传统,体现在第一句中的“耘田”和“绩麻”这两项劳动中;第三、我国古代是传统农业社会,传统农业生产劳动可以简单划分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从这里也可以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夏日情景。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的意思:

农民们白天在田里锄草,女人们在家中搓麻线直到深夜,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这句诗描述的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场面,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和安居乐业的充实。

(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句诗的意思是: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但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这句中的“未解”一词,让我想象到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体会到农家孩子的天真可爱及其热爱劳动的品格。

要求: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3.这首诗描绘了村庄儿女充实繁忙的劳动场景和村庄孩童学做农活的快乐。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如:

炎炎夏日,在一个绿树环绕的村庄中,白天,男人们在田里辛勤地锄草,而女人们要在家里搓麻线,忙忙碌碌直到深夜,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虽然辛苦但也充实快乐。

村里的小孩子们虽然不会耕田织布,却也快乐地聚集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等农活。

要求: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练习背诵古诗

1.如果你就是诗人范成大,此时此刻来到郊外,看到虽然繁忙但仍然很快乐的村庄男女,不懂耕织却爱学爱做的村庄孩童,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1)村庄儿女日夜劳作充实快乐,村庄孩童爱学爱做天真自然、朴实快乐,惹人羡慕。

(2)这样和谐、温馨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也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2.借助“劳动场面”和“学习种瓜”这两个词语的提示,想象画面,我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

3.注意诗中“昼、耘、桑”这三个生字的写法,我还能把这首诗正确地默写出来。

要求: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录下来,默写古诗拍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四、反思总结

1.这3首古诗,我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吗?

2.我能说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的意思吗?

3.我能正确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吗?

效果检测:

一、读下列词语,将加点字读音错误的选项写在括号里。

1.A昼.出(zòu)B宋.朝(sòng)C耘.田(yún)()

2.A金盆.(pén)B稚.子(zhì)C供耕.织(gēn)()

3.A银钲.(zhēng)B玉磬.(qìn)C寒漪.(yī)()二、下列选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昼出云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书写没有错误。

B.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中的“供”应读“gōng”,供给的意思。

C.诗题中“兴”的意思是即兴创作。

三、下列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前两句描述的是乡村男女白天要下田锄草,晚上回家后还要搓麻线,说明乡村生活非常辛劳,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B.诗的后两句主要表现了乡村儿童在炎炎夏日无事可做,只能非常无聊地躲在桑树底下学习种瓜种菜。

C.全诗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想要退隐田园的情感。

D.田园生活虽然简朴,但也其乐融融,令人向往。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稚子弄冰》

1.上网查查诗人杨万里,认识杨万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整理一下。

以下内容供参考: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出生于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所以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著有《诚斋集》等传世。

要求:

把自己整理关于诗人杨万里的资料录音,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尝试自学,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读懂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读读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3.这首诗写了稚子的哪几个动作?

(脱晓冰、彩丝穿取、敲成玉磬)

4.结合动词“脱、穿、敲”,想象稚子弄冰的画面。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如清晨,儿童将铜盆里结冻的冰块挖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来当钲来敲打。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块忽然掉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

要求: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6.从哪里可以读出稚子弄冰的画面,体会到稚子弄冰的快乐?

“脱”“穿”“敲”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稚子弄冰的过程,把握诗中的动词,将自己想象成诗中的孩童,便能体会到稚子弄冰的快乐;“金盆”“彩丝”“玉磬”这几个包含颜色的事物,让稚子弄冰的过程充满色泽;“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表现了冰块的形态;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作者通过对形、色、声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8.背一背古诗。

要求:

诵读古诗《稚子弄冰》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二、自主学习《村晚》

1.尝试自学,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和插图,读懂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读读想想每句诗的意思,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自主读一读诗句,按要求说一说。

3.交流学习成果。

(1)诗题意思:

乡村的傍晚。

(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一句写的是静景:

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一个“满”字可以让我感受到青草茂盛、池水高涨的样子,一个“浸”字让我仿佛看到日落青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一句写的是动景: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曲调的乐曲。

“横”和“信口”让我想象到牧童横坐在牛背的样子及笛声的变化,感受到牧童的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4.读了《村晚》这首诗,我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

如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一汪池塘的边缘,清澈透明的池水几乎要漫上了池岸,波光荡漾的水面倒映着远处的落日青山,只见那高低起伏的青山仿佛将红彤彤的落日含在口中,美的让人无法形容。

这时候,耳边传来悠扬的牧笛声,原来是一个放牧归来的小童正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不成曲调的乐曲,正缓缓地向家中走去。

5.读了《村晚》这首诗,我能体会到牧童的快乐。

“横牛背”和“信口吹”让我体会到牧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

要求: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反思总结

1.我能背诵《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两首古诗吗?

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两首古诗的意思吗?

3.我能体会到《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两首古诗中孩童的快乐吗?

效果检测:

一、读诗句,给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1.稚.子.金盆脱晓冰。

()A.幼小的孩子B.幼稚的孩子

2.忽作玻.璃.碎地声。

()A.一种材料,可装在窗户上

B.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3.草满池塘水满陂.。

()A.池塘B.池岸二、下列选项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稚子弄冰》中,杨万里通过“脱”“穿”“敲”几个动词,将儿童取冰、做冰、玩冰的情景表现出来

B.诗句“草满池塘水满披,山衔落日浸寒漪”的书写没有错误

C诗句“短笛无腔信口吹”中的“信”和短语“信步而走”中的“信”意思相同三、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课所选取的三首古诗都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之情

B.杨万里《稚子弄冰》中的孩童辛辛苦苦地将冰块制作成乐器,最后却摔碎了,这个孩子一定很沮丧

C.雷震的《村晚》描述的是夏天雷雨过后的场景,因为池塘中的水都溢出了池岸

2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啃、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拔、瞎”等13个生字,会

写“蝴蝶、蜻蜓、蚂蚱”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品悟萧红语言诗画风格以及运用反复手法表达园子中万物的自由快乐,并迁移运用反复手法。

4.领悟作者选取典型,抓住细节的叙事方法,体会祖父的宽容和慈爱,体悟萧红童年自由的源头。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查找工具书或请教家长。

3.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要求:

每位同学把课文读3遍。

4.读读词语。

第一组:

水瓢、草帽。

第二组:

倭瓜、韭菜、谷穗。

第三组:

蝴蝶、蜻蜓、蚂蚱、蜂子。

第四组:

溜平、踢飞、铲地、抛给、瞎闹。

注意:

“草、菜、穗”是平舌音;“倭瓜、蚂蚱、蜂子”读轻声;“蜻蜓”、“蜂子”的“蜂”、

“溜平”的“平”读后鼻音。

5.理解词语。

(1)水瓢:

用对半剖开的葫芦做的舀水用具。

也有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的。

(2)倭瓜:

又称南瓜、金瓜。

(3)借助图片理解“谷穗”和“狗尾巴草”。

要求:

这些词语读3遍。

6.写写生字。

(1)观察生字。

(蝴蝶蚂蚱樱拔瞎铲割承拴瓢逛)樱:

注意右下部的“女”的撇点、撇要稳稳地托住上边部分。

拔:

左窄右宽,右边的部首要与“发”区别开。

瞎:

左窄右宽,横画比较多,要注意横画之间的间隔一致。

(2)写写生字。

要求:

这些生字每个写2遍,拍照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二、了解课文内容

1.上网查查关于萧红以及《呼兰河传》的资料。

(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曾经在《呼兰河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的童年里,我、祖父、后园,缺一不可。

要求:

把自己整理关于萧红以及《呼兰河传》的资料录音,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在前面标上三角号。

(第1、2、17自然段)

2.自由读1、2自然段。

从这两节,你看出这是一个怎样园子?

(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3.有人说,萧红的小说就是一幅风土画,读了这段话,你觉得萧红的这段文字像画吗?

哪些地方让你读出了画面。

读大红蝴蝶一句:

这么多的昆虫,你能通过读,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大红蝴蝶吗?

4.很多画是有色彩的,这段文字有色彩吗?

圈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很鲜明地感受到这幅画面的色彩吗?

注意多音字“明晃晃”的“晃”,读第三声,还有一个读音,读第四声,比如“晃动、摇晃”。

(画)

5.老师把其中的句子变换成小诗,请朗读比较:

“萧红的小说,语言还有什么特点。

”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

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

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

绿的绿,新鲜漂亮。

6.读读变化后的句子,你发现什么特点?

(诗)这么富有诗意的语言,读着读着,你就成了诗人了。

要求:

读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这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园子,录音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反思总结

1.这篇课文,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吗?

2.这课的生字我会写了吗?

词语我都认识并且理解了吗?

3.我能品悟到萧红文字诗画的风格吗?

效果检测:

一、读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蚂蚱(màzha)樱桃(yīntáo)B.蚌壳(bànɡké)拨草(bácǎo)

C.谷穗(ɡùsuì)锄头(chútou)D.倭瓜(wōɡuā)瞎闹(xiānào)二、照样子,将词语补充完整。

例:

明(晃晃)

绿()金()胖()红()三、照样子,仿写句子。

1.圆滚滚的蜜蜂就像一个小毛球。

就像。

2.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就,愿意就。

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就像似的。

,就像似的。

,就像似的。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感受园子

1.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圈画出最能表现出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的词语或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作者是如何写的?

在文章的空白处写出你的读书感受。

2.课文除了第1、2自然段节写了园子,还有哪一自然段直接写了园子?

(17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你觉得用哪句话最合适?

(中心句有时在开头,有时藏在段落的中间,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

还有可能在段落的最后哦。

)读一读下面的内容:

就做什么,要怎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用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园子,你用哪个词语?

(自由)

到底是怎样的自由呢?

读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是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鸟、虫子”的自由。

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你能找到吗?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你知道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你能试着仿写一两句吗?

要求:

读读这两句话,想象画面,仿写一两个句子,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3.这一节在写法上有个特点,你发现了吗?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读读这一段话。

你发现什么特点了吗?

这句话里有6个“愿意„„就”,这是一种表达方法,叫反复。

作者用反复的手法,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我们读读就知道了。

作者用反复的手法,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吗?

(自由)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自由呢?

我要教你一个绝招。

谁愿意变成倭瓜?

来读倭瓜的句子,记住,你是倭瓜,你直接读“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谁愿意变成黄瓜?

玉米?

来试试这个朗读的绝招。

学生和家长合作再读:

爸爸是倭瓜,妈妈是黄瓜,学生是玉米。

萧红有这样一个快乐自由、五彩缤纷、充满生机的园子多让人羡慕啊!

你羡慕吗?

4.老师知道,现在的孩子,被大人束缚得太多,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由越来越少,如果我们能变成这园子中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那该多好啊!

想不想变一回?

先给大家一些图片,找找灵感。

(观看图片)

你不一定要变园子里的这些事物,你可以随便变什么,什么最自由,你就变什么。

出示:

你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

我多想

我多想变成(),

愿意(),就(),

愿意(),就()。

5.把自己的作品和爸爸妈妈的作品连起来读一读,形成小诗。

你们诗一般的语言,流淌的是心灵的自由。

要求:

读读这段话,想象画面,和家长一起仿写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形成一首优美的小诗,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二、细读课文,感悟快乐

1.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萧红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许多有趣的事,浏览4-14节,看看萧红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

每件事用一个词概括。

2.萧红在园子里是真的在劳动吗?

默读4-14节,画出看上去是劳动实际上是玩的句子。

3.交流预设:

句1:

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你们现在就是萧红,一起读读这句话。

我来采访一下萧红,你这样的瞎闹,你就不怕祖父骂你吗?

你有过像萧红这样瞎闹的经历吗?

萧红踢的是种子,飞起的是自由的心灵。

句2:

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

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如果是你这样做,你的祖父会有什么反应?

好羡慕萧红哦!

再继续找,还有哪句写萧红看起来是劳动,实际上是玩。

句3: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了!

下雨了!

指导朗读:

拼尽了力气,大喊,是怎样的喊?

请你来当萧红,通过读,做动作,把我们带回到当时的场景中。

要求:

读读这几句话,想象画面,感受萧红在园子里的快乐,录下来并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4.看到萧红的这些有趣的童年往事,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童年有趣的经历呢?

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童年的趣事吧!

要求:

讲一讲自己童年有趣的经历,录下来并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反思总结

1.这篇课文,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吗?

2.通过朗读,我能品悟萧红语言诗画风格以及运用反复手法表达园子中万物的自由快

乐,并迁移运用反复手法吗?

效果检测: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②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

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

“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③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

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

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

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④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

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

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

我一边插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天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

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

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⑤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

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

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

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⑥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

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⑦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⑧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想起来,又笑了。

⑨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前说:

⑩“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⑪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

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来。

⑫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⑬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

去没去处,玩没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异想天开:

2.文中多处写到了“笑”,使人感到了主人公的快乐。

你能写出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3.“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想一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月是故乡明

学习目标

1.学会文中“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理解“烟波浩渺、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自主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读这篇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要求:

每位同学把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