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830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docx

第二篇工程冻土学研究

第五章国民经济开发中寒区

工程冻土条件分区

5.1按建筑原则进行寒区分区

如果采用理性而经济有效的国民经济开发方法,利用地质环境被认为是合理的,其中包括保障建筑物可靠性的方法和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

因此,在多年冻土地区上进行设计施工时,应预先采取措施保障建筑物的完损无缺和耐久性,并对其运行质量有所要求。

通过选择一定的建筑结构,基础类型,改善地基的建筑性能,调整建筑物与地基热相互作用等等措施可以达到这一要求。

所有措施的总和或其一部分称之为稳定性保障方式。

根据《建筑法规》(СНИП)Ⅱ-18-76规定,所有方式归结为两组,我们称作利用多年冻土作为地基的建筑原则。

原则Ⅰ—保持地基的多年冻土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营期间处于冻结状态。

如下保证建筑物稳定的方式属于此类:

保持地基土于冻结状态;多年冻土限制地基融化;地基土预先冻结以及在建筑物施工运行期间将地基土冻结起来的新方式(应用有限)。

原则Ⅱ—利用多年冻土地基处于融化状态(在建筑物运行过程允许冻土地基融化或在施工之初将冻土地基融化至某一设计深度)。

为此,采用如下保障建筑物稳定的措施:

使基础的上部结构适应多年冻土融化时地基的不均匀沉陷;使多年冻土预先融化;使多年冻土上限的初始位置维持稳定。

选择建筑原则如同寒区开发特点一样,整体上讲与决定冻土和融土性质的工程地质条件特点,冻土地质过程的发育情况,地下水位冻结程度,所有冻土学特征的大的动态有关,首先是与土温度场随时间变化的冻土特征有关。

俄罗斯领域里工程地质条件形成规律,总体上是决定于气候和地植物学条件(地区性因素)的形成和变化特点,地质构造,地貌和水文地质组构(区域性因素)。

图5.1给出了工程地质区划图,该图划分出了八个大区和相应的地区组。

在进行区划时考虑了:

微地形的成因类型,第四纪前主要地质的建造和第四纪沉积物综合体,多年冻层的平均温度及其分布情况。

每个分区指标用土的近地表层(10-20米)的冻结类型,多年冻土的厚度,第四纪沉积物及其以前出露于地表和埋深10米的石质土和半石质土的含冰量表示(表5.1)。

此外,所标出的地震烈度,对评价建筑物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工程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所有的都考虑了多年冻土地区积累的建筑经验,对冻土学条件人为变化作出评价,给出了建筑原则。

在图上划分出了8组地面建筑时发生的各种人为影响反应区域。

这些反应是根据土的工程地质变化程度,贯穿融区和新生冻土形成的可能性,地下水动态变化,新生冻土地质过程及其活化作用的可能性去进行评价的。

工程地质条件最大的人为变化分两组表示:

其一(Ⅰ1—3区和Ⅱ1—4区)是连续分布厚度较大的低温多年冻土,第四纪沉积层总体积含冰量常超过0.4(尤其是各类亚砂土和亚粘土以及泥炭土),另一组(Ⅰ4,5区,Ⅱ5区)是岛状分布的厚度较小的多年冻土,同样赋存有第四纪沉积层。

位于寒区南部剥蚀平原和西伯利亚高平原境内(Ⅲ7,8,11区)的一组环境变化最大,在建设过程中,冻层甚至可能整个融化掉,或形成新生冻土。

变化明显的还有位于外贝加尔和远东(太平洋地区)(Ⅴ2—5区)的一组多年冻土不连续或岛状分布,坡地化过程和冰锥化发育强烈。

如上所述,在寒区建设时采用两种利用多年冻土作为工程建筑物地基的建筑原则,为了选择某一原则,不仅必须掌握待开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信息,而且要掌握建筑物本身的信息。

如果没有后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不能回答应如何应用建筑原则的问题。

越是在较大布局的小比例尺工程区划中,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应用原则占优势的建议。

为此,我们应用规范《建筑法规》(СНиП)Ⅱ-18-76和积累的建筑经验。

例如按规范条文8.1所述,对冰包裹体含冰量ii>0.4的富含冰土应采用建筑原则Ⅰ,而按条文8.2,如果地基不单纯是完整的岩石地基或整个多年冻土层,在其固结后融化建议采用同一建筑原则,适用于地震烈度7,8和9级的地区。

3.10点限于无条件采用建筑原则Ⅱ的地区,属于岩石和低沉陷性土以及多年冻土不连续分布的地区。

从建筑物运行经验出发,对条文3.19规定作了三点重要补充。

第一,涉及到石质土地基。

我们知道大多数情形下活动岩石上的建筑物变形是由于其中含冰所造成的。

因此,评定活动岩石作地基时应将其按松散岩石地基处理,应考虑含冰量,而规范则仅仅将其归属于完整石质土和半石质土。

第二,涉及多年冻土非连续分布地区的建筑。

多年冻土岛状分布地区和在不连续型多年冻土地段上施工时属于此。

Л.Н.赫茹斯塔寥夫(Хрусталев)计算指出,在局限性冻土体上,如果它在平面上达到足够的尺寸,可以按原则Ⅰ,其中多年冻土厚度超过25米时,按建筑原则Ⅰ比按建筑原则Ⅱ便宜。

至于涉及到非连续型多年冻土上的建筑的话,那么,例如按建筑原则Ⅰ修建的民用建筑,如果多年冻土顶板深度小于10米,在高地震烈度区和多年冻土顶板更深些时,则宁可采用建筑原则Ⅱ进行建筑。

因此,关于在多年冻土非连续分布时无条件的要求应用原则Ⅱ时,则多年冻土厚度至少小于25米时应用原则Ⅱ才比较合适。

最后,第三点补充是涉及地震区多年冻土不连续分布地段的建筑问题。

这种情况下同一地区要求采用两个建筑原则“原则Ⅰ(8.3条)和原则Ⅱ(3.10条)”。

如果采用原则Ⅱ,要求计算地震烈度增加一级,而且禁止在地震烈度超过九级的地区进行建筑,那么,首先在地震烈度十级的地区就不可能提高计算值,基本上只能采用原则Ⅰ,只有在具备多年冻土整个厚度预先融化并接着加固条件的个别情况下才采用原则Ⅱ;其次,在七,八级地震烈度地区,提高计算值同样是极不得已的,因为采用抗震防护措施相当昂贵,常常超出了采用原则Ⅰ建造建筑物冷却系统的费用。

因此,对于高地震烈度地区,除了多年冻土厚度比较小的范围内采用预先融化加固方案外,主要的建筑原则还是建议采用原则Ⅰ。

以上所述,应为小比例尺工程地质研究中选择利用多年冻土作为工程建筑物地基原则的规定。

图5.1按此模式给出了寒区领域内的建筑原则区划。

在图上表示出了各个区的界限,1)只能采用原则Ⅰ;2)基本上采用原则Ⅰ,但也可能采用原则Ⅱ;3)基本上采用原则Ⅱ,也可能采用原则Ⅰ;4)只能采用原则Ⅱ;5)采用原则Ⅰ和Ⅱ均可(视具体细部和建筑物类型而定)。

整体而言,俄罗斯版图内各个冻土区开发的特点,包括选择建筑原则,保障寒区建筑物可靠性都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区划图和表5.1的数据得到。

5.2按危险冻土过程划分寒区

众所周知,冻土过程是评价工程地质环境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常常导致地表形态迅速出现重大变化,造成土体的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较小的承载力)。

现象过程的传播和特殊性具有区域-地区性特征,整体上决定于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景观-气候和冻土条件。

事实上对于寒区的任何自然综合体特征,不是一个,而是一整套现代冻土化过程,它们之间常常互有联系。

但是它们的动态则决定于不同的因素。

假设,促成的是或快或慢或其他过程,则是极个别现象。

因此,在地区性开发计划中,评价开发地区综合过程的危险程度时,应该根据对它们各自机理的认识去进行。

在大的地区性范围内,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综合过程的动态,其中每一个或者是自发生成的,或者是共生的。

显然,区域的形态结构布局,松散覆盖层的成分,气候和动态分带(表现在土的年平均温度的空间变化,潜在的季节融化和季节冻结深度,冻结层的厚度,以及覆盖沉积物表面5-10米土的含冰量)造就了分水岭,坡地,谷地,山地景观的独特的关系,并相应的预先确立了过程的典型群体,它们的出现频率,过程中每个现象表现形式,以及地区开发的危险程度。

自然,几乎在冲积平原所遇到的所有过程群体,包括(不同的组合取决于具体的发育条件和各个过程的地形形成作用)土的冻胀,地面热沉陷(热喀斯特),热侵蚀作用,热溶蚀作用,滑塌,泥流。

这些过程实际上扩及到所有的地貌水平(单元),经常性的危及到地面建筑。

在山区中,典型的过程群体有石流,滑塌,泥流,其分布比较局限。

但是在山谷和山间洼地内接近于冲积平原处可以观测到过程群体的特殊表现-广泛分布着冰丘形成物。

有鉴于此,为了评价过程群体的地域学特征,我们依据相应于以上自然特征所决定的过程发育标志,编制了比例尺为1∶25000000的俄罗斯寒区区划图(图5.2)。

在第一阶段给出了第一级形态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分布界限:

冲积平原;剥蚀平原,高原和平缓山地;剥蚀-构造山地。

划分出了如下景观-气候带:

具有大陆性气候地区-地带的北极带(арк),亚北极带和北极带;温暖海洋型(сарк),温暖大陆型(бор),大陆型(ум),强大陆型和按不同的冻土年平均温度T0分布的寒区带;低温带(T0<-3),中温带(T0-1-3°)和高温带(T0>-1°)。

根据以上计算形成了43个地区(表5.2)。

然后其中每一个都以生物群体,成分和沉积物含冰量(总体积含冰量itot<0.2的微含冰沉积物;itot=0.2-0.4的含冰沉积物,itot>0.4的富含冰沉积物=表示。

根据对各个地区已经出版的实际资料的搜集整理,确定了每个地区冻土过程的典型现代群体(参见表5.2)。

同时,我们利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冻土教研室同任们所收集的建筑经验资料,定性地评价了区域开发时各群体过程的危险程度。

这些评价可以用来对过程进行分类,根据地形表现的危险性归纳为五个等级(类型)(表5.3)。

从工程地质条件的观点出发最具工程地质意义的过程是:

正融土的热沉降和热喀斯特(Т),土体的冻胀(П),冰锥形成物(Н)和滑塌(Сп),热侵蚀(Тэ)和热溶蚀(Та)。

除了泥流而外,所有过程根据危险程度和对应的可能物质损失分成五个等级。

根据经验,泥流不算是危险过程,能承受较大的物质损失。

第四(危险)过程和第五(极危险)级特点是具有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要求较大的工程勘测工作量,对基础和地基土应制订专门的技术措施。

在天然过程条件下,第四和第五级(类)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局部地遇到。

但是当开发地区过程的特征剧烈变化时,它们便活跃起来,往往变的危险或非常危险。

这就迫使我们根据其与地温动态和季节融化深度的已知关系作出过程动态预报,这些变化发生在气候变暖或变冷,特别是对景观和地质环境人为作用的影响之时(表5.4)。

评价的出发点是气候变暖时年平均温度(T0)增高,同时季节融化深度(dth)增大,相反,气候变冷时,T0降低,dth减小,而在人为作用影响下,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

冻土危险过程分布图,是基于专门的自然区划编辑的,很自然地,可找出各分区界限。

但是最终是根据在其区域内所能遇到的最危险过程的频率归纳的。

第一组能遇到的面积超过50%,或有可能出现第五级过程;第二组是最危险过程地区占总面积的5-10%;第三组是危险过程地区占总面积的3-5%;第四组-最危险过程区占总面积的1-3%;第五组-小于1%。

地区的每个组按作用类型区分,包含了每个地区的典型综合特征。

例如第二组中30-50%面积充满(或可能)危险作用(第四类),而在第四组最适合危险作用(第三组)发育。

应该指出,地区包含在那一组,属于最危险的类型是有区别的,例如其中之一是正融土的热沉降(热喀斯特),另外一组是滑塌,第三组则可能是土体的冻胀等等。

此外,地区属于那一组不仅仅是按照当时观测到的危险过程,而且也要按照最危险出现的潜在可能性去划分。

在分析表5.2资料时,可以跟踪探查典型综合作用的地域性特征。

在同一形态结构范围内,综合分量作用的数量从北向南缩减。

例如,北方冲积平原(1-10区)综合体包含五,六种作用,在地区开发时其中每一个几乎都是危险的或很危险的。

而在南方(19-22类地区),作用数量减少至三,四种,而且它们在自然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从工程地质意义上讲多半是无危险的。

对于山区也一样。

此外,北方寒区里大部分地区普遍性最常遇到的危险性综合作用是热喀斯特,而在南方则是冻胀。

在所有地区自然条件的人为变化都将导致作用活跃化,增加对建筑物的危险性。

气候变暖对北方地区影响特别明显,因为作用强度增加与季节融化层增加,冬季充分冻结,实际上所有作用包括冻胀作用都会活跃化。

气候变暖对南方的影响一般是减少了冻土过程的工程地质危险性(除了热溶蚀作用)。

相反,气候变冷对于北方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是降低了作用的活动性(除了冰锥形成物),而对于南方,则是会加剧土的冻胀作用。

区域性条件的影响同样清楚的反映在独特的各种形态结构作用综合体上。

从表5.2的资料可见,由组构构造,地表地形,以及与海洋的相对位置,覆盖沉积层综合体所决定的区域特征表现在综合分量的内容形式中。

这样,在冲积平原的一些地区(1,2,5,7,8,13,15)广泛分布热侵蚀,而某些山区(32-36,40)则大多数是冰锥形成物。

综合体的地域性特点表现在各类危险作用和非常危险作用出现的频度。

于图5.2可见,在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的北部以及俄罗斯东北部可以见到破坏面积最大(30-50%以上)。

在寒区南方地区,危险作用则是局部性的。

由地区的地质历史(特别在第四纪里)所决定的地域性特征,例如在普里宁斯克地区可以观测到从北向南延伸数百公里,并且危险作用往南仍不减少。

最后可以指出一般性规律是:

经常遇到的危险性作用现象(现时见到的和潜在存在的)主要带有地区性特点,同时作为综合作用定性成分的形成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区域的地域性特点。

5.3按人为冻土过程对生态条件的影响程度进行寒区区划

由于人为地质作用的危险现象,对于建筑领域的积累作用,更现实的变成了地球生态学的研究。

研究寒区开发经验表明,在各种土工系统中,对不良的生态形势形成起明显作用的是人为冻土过程。

现今生态形势在这个体系中最直接地决定着建筑物的可靠性。

这些研究观点显然放在社会生态学中,研究社会和自然的相互作用。

如众所周知,对寒区自然环境起作用的主要作用分成三组:

热学的,力学的和化学的。

它们可以是可调控的或不可调控的。

看来,如果在以上作用中,人对环境的需求有一定的程度,环境对这些作用的反应,将会改变它们的质量(库兹明(Кузьмин)等,1995)。

根据我们处理资料情况,可以根据国民经济类型,从总体上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

表5.4中给出的评价表明,在寒区中由于人为作用的可控制程度较低,在整个自然-工程体系中,环境质量在不同程度上会恶化。

但是,造成最大的损失则是采矿业(沃尔库塔和中央亚库梯采煤联合体,东北部的采金业等)和原料加工业(诺里尔斯克冶金联合体等)。

各种形式作用的相互关联,影响加深是寒区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方面。

在所有情况下,力学和化学作用,会导致环境热量“污染”,通常会加剧负面后果,在地质综合关系中表现出土体热状态及其性质的变化,使毁灭性的工程地质过程得以发展。

正是这些开发的后果影响了建筑物的可靠性,是生态因素影响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可见,自然-工程体系的安全性应该作为考虑自然环境所有分量变化的综合体来研究,但现有现场观测资料,已有充分可能将其作为土工体系的生态稳定性来研究,评价与各种人为冻土过程有关的建筑物地基的可靠度。

此时,我们可以认为土工体系是地质环境的一部分,

表5.4寒区开发中自然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人类社

会活动

人类活动对

环境的作用

地质环境质量变化指标

环境质量

变化情况

1

2

3

4

居住

调控性热作用

相应于所采用的建筑原则下设计地段土体的温度动态

无变化

非调控性热作用

季节融化层或季节冻结层深度增加直至形成融化层或新的多年冻土,发育热沉降和冷冻胀,浸润(浸没)

恶化

调控性力学作用

相应于建筑原则的结构下土体承载力稳定

无变化

非调控性化学作用

因径流,废料свалк,造成土体和地下水增温,形成温寒土

剧烈恶化

景观调整作用

发育次生植物群落,土体热状况局部或全部复原

恶化

矿物采掘

微调控的力学作用

盆地,露天采场,矿坑周围正融冻土变形等等

剧烈恶化

微调控热作用

地温改变,形成融区或多年冻;土体热沉降,冷冻胀,冰椎形成物,泥流(滑坍、坡积物)

恶化

微调控化学作用

土壤盐渍化,融区和温寒土形成,土体盐分溶解

剧烈恶化

原料加工业,工业化生产

调控性热作用

因工业污水,废液大气降水造成地温和地下水污染

恶化

非调控的化学作用

土体和地下水污染,土体盐分溶解,土体盐渍化并形成湿寒土

剧烈恶化

调控性热作用

根据所用建筑原则,在设计地段地基土体的温度动态

无变化

非调控性热作用

冻土发生持续融化形成非贯穿或贯穿融区,热沉降,浸没

恶化

微调控力学作用

建筑物地基中正融土和冻土的变形

恶化

原料运输、水、能源、工业与民用生活房废料

调控性热作用

根据所采用的建筑原则结构措施下地基土的热状态趋于稳定

无变化

非调控性热作用

季节融化深度和季节冻结深度增大,造成新的多年冻土,热沉降,热喀斯特,热溶蚀,泥流,土体冷冻胀,冰椎形成物,崩坍,坡积物

恶化

非调控化学作用

因物质搬运结果造成土体和地下水污染

恶化

调控性力学作用

根据所采用的建筑原则结构措施土体承载力趋于稳定

无变化

表5.5М.М布迪科(Будыко)分类基础上的气候类型(ТК)(1971)

气候标记

类型特征

大陆度

干燥指数(蒸

发量与降水

量之比)

暖季前冬季

地表积温℃

冬季气象条件

气温中等活

动性变幅℃

一月月平均

气温℃

冬季平均积雪

厚度,厘米

ТК—1

温暖海洋性,

温暖大陆性

<0.45

0~1000

-13~-32

>50

北极地区

<50

1.0~1.5

ТК—2

温暖大陆性,

大陆性

0.45~1.0

1000~2200

(北极地区

0~1000)

-13~-32

>50

北极地区

<50

20.~2.5

ТК—3

大陆性,极端

大陆性(北极

地区为温暖

海洋性,温暖

大陆性)

0.45~1.0

(中雅库梯和

外贝加尔

1.0~3.0

1000~2200

(北极地区

0~1000)

-13~-32

(北极地区

低于-32)

<50

(西部地区

>50)

0.5~1.0

ТК—4

大陆性

0.45~1.0

1000~2200

-13~-33

>50

1.0~1.5

ТК—5

温暖海洋性,

温暖大陆性

<0.45

0~1000

-13~-32

>50

1.5~2.0

ТК—6

温暖大陆性,

大陆性

0.45~1.0

1000~2200

-13~-32

>50

(南部地区

<50

1.5~2.0

它与建筑物基础之间在相互作用着。

基于寒区土工体系的研究,我们试图确定在各类地区开发时(住宅,工业,矿山,运输)不同地域危险局势产生的可能性。

这些地区的每一个开发项目都包含一定的基本建筑物综合体。

住宅综合体包括生活房屋,街道,卫生工程,通风和供水水塔,仓库和绿化场地,休闲场所。

工业综合体计有生产厂房,冷却塔,储水池,烟囱,栈桥,独立式承台,货场,料仓,车道,卫生工程管网。

矿山综合体包括厂房,矿井,露天采场,钻井,储水池,水塔,井架,独立式承台,栈桥,车道,仓库和杂用场地。

运输业综合体包括交通运输建筑物,公路和铁路,输水管道,输气管道,石油和食物运输管道,起飞-降落跑道,桥梁,水塔,独立式承台,仓库和杂用场地。

在建立次级结构综合体时,要预先考虑整个土工体系防护冻土过程的负面影响。

经验表明,由于一系列原因,各个项目之间作用往往不大:

某些自然和人为作用的研究还很薄弱;勘测工作的失误和不足,设计中的失误或施工偏离设计;建筑物运行状态失常,重要的是冻土过程的负面影响随时间积累难以预测,表现出体系的惯性,有时随着“污染”积累而产生新的负面作用(例如在土壤盐渍化影响下亚库梯湿寒土的形成,多年冻土上限下降)。

不同开发方式时,土工体系危险情势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决定于多年冻土存在的条件和冻土地质过程的动态。

因此为了描述土工体系我们曾按气候类型和主要的多年冻土类型进行区划,其中曾利用了动力学指标,如寒区气候分类(表5.5),即基于М.И.布迪科(Будыко)(1971)的分类并补充了世纪内节律影响下年平均气温波动幅度值(巴拉诺夫(Баранов)等,1996)作为分类标志。

多年冻土分类的动力学指标(表5.6)乃是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温度和含冰量,因为它们制约着融化速度和深度(戈拉古扬(Гарагуля),1985)。

表5.6以连续分布,非连续分布,岛状分布为最大特征的多年冻土类型

土按其

结构连

接特征

分类型

分级

土按成分

类型分组

多年冻土按

其总含冰量

类型形态

(以小数计)

各类标记分布区内多年冻土

按年平均温度(T0,℃)亚型

多年冻土按冻层厚度(米)与标记的类型种类

各个冻

土类型

标记

1

2

3

4

5

6

非刚性

连接的

土体(

分散性

土体)

A—沉积性

粘性土(粘

土类土,黄

土)

Ⅰ—富含冰

土与含冰土

(itot>0.4)

1—岛状分布的过渡型冻土

(T0>-1)

a—薄层冻土(<50)

AⅠ1а

2—非连续分布的高温冻土

(T0=-1~-3)

а—薄层(<50)

AⅠ2а

б—中厚层冻土(50~100)

AⅠ2б

в—厚层冻土(>100)

AⅠ2в

3—连续分布的低温冻土

(T0<-3)

б—中厚层(20~100)

AⅠ3б

в—厚层冻土(>100)

AⅠ3в

Ⅱ—含冰冻

土与微含冰

冻土(itot<

0.4)

1—岛状分布冻土(T0>-1)

a—薄层冻土(<50)

AⅢ1а

2—非连续分布的高温冻土

(T0=-1~-3)

б—中厚层冻土(50~100)

AⅡ1б

в—厚层冻土(>100)

AⅡ1в

3—连续分布的低温冻土

(T0<-3)

в—厚层冻土(>100)

AⅡ3в

Б—沉积

性无粘性

土(大块碎

土类土,砂

土)

Ⅲ—含冰土

和微含冰土

(itot>0.2)

1—岛状分布的过渡型分布冻土(T0>-1)

а—薄层冻土(<50

БⅢ1а

б—中厚层冻土(50~100)

БⅢ2б

2—非连续分布,高温冻土

(T0=-1~-3)

б—中厚层冻土(50~100)

БⅢ2в

в—厚层冻土(>100)

БⅢ2в

3—连续分布的低温冻土

(T0<-3)

в—厚层冻土(>100)

БⅢ3в

刚性连

接土体

(石质

土)

В—岩浆,

变质,沉

积,化学,

生物和碎

屑胶结土

体(裂隙

土)

Ⅲ—含冰土,微含冰土(itot≤0.2)

1—岛状分布的过渡型冻土

(T0>-1)

а—薄层冻土(<50)

ВⅢ1а

б—中厚层冻土(50~100)

ВⅢ2б

2—非连续分布的高温冻土

(T0=-1~-3)

б—中厚层冻土(50~100)

ВⅢ2б

в—厚层冻土(>100)

ВⅢ2в

3—连续分布的低温冻土

(T0<-3

в—厚层冻土(>100)

ВⅢ3в

按气候类型,并利用了危险冻土过程一览图所表现的更广泛的多年冻土类型所作的寒区标准化工作,使有可能划分出代表性的工程冻土条件地区,并对人为融区发展和新的冻土形成物,在考虑气候动态后作出预测性评价(表5.7)。

在对寒区自然-工程体系存在的代表性

地球生态状况原始资料汇总基础上,对不同开发方式下冻土地区生态条件变化进行了专项评估。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物事故出现前与稳定性丧失有关的危险情势可能发生的假设。

其时,注意了建筑物系统的典型性,考虑了矿山综合体对天然环境的人为破坏最大,交通运输综合体则最小,如果它们对环境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正常动态,而且在土工体系里,此过程控制无效时即可观测到过程的危险表现。

整个生态条件的变化分成三组:

危险局势一直存在的显著变化,危险机率较小的变化和无危险局势发生的变化。

我们提出的论据已由寒区开发经验所证实。

评估的结果列于表5.7。

所列数据表明,危险的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