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833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6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docx

湖杭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

ksdowe项目

计算最大一联伸缩长度(单位:

米)

D60型伸缩缝

D80型伸缩缝

D160型伸缩缝

预制预应力结构

67

89

178

现浇钢筋砼结构

73

98

195

现浇预应力结构

53

71

141

注:

以上计算架设伸缩缝安装温度为15℃,最高温度为38℃,最低温度为-5℃,预应力结构平均压应力6Mpa,砼收缩相当于气温:

装配式结构10℃,分段浇注结构15℃,整体现浇结构20℃。

(5)伸缩装置顺桥向两侧预留槽内现浇C50钢纤维砼至桥面标高。

5.8支座型式及安装高度

(1)0~20米预应力砼空心板及25m、30m组合小箱梁均设圆板橡胶支座,支座安装高度为(单位:

厘米):

支座垫石10+支座组合高度H,合计:

H+10。

支座组合高度H另行提供。

注意:

支座垫石内应设钢筋网。

(2)为便于桥梁维修更换支座及设计计算方便,统一支座垫石高度为10cm。

(3)支座规格采用标准如表5.8.1和表5.8.2

表5.8.1空心板梁各跨径支座型号一览表

跨径

桥墩(结构连续处)

桥台及过渡墩处

桥墩(靠近桥台或过渡墩处)

支座类型

支座类型

支座类型

10m

×GYZD17535

GYZD150×28

13m

GYZD225×40

35GYZFD175×4

16m

GYZD250×48

GYZFD20040×4

20m

60

GYZD300×

×48D225GYZF4

GYZF300×544

表5.8.2预应力砼箱梁各跨径支座型号一览表

跨径

位置

板式橡胶支座型号

25m

桥墩(结构连续处)

GYZD400×78

桥墩(靠近桥台或过渡墩处)

GYZFD400×664

桥台及过渡墩处

GYZFD275×544

30m

桥墩(结构连续处)

78×GYZD425

桥墩(靠近桥台或过渡墩处)

66GYZF×D4254.

桥台及过渡墩处

GYZFD300×63

4

简支变连续支座布置概况(符号△代表橡胶板支座,符号○代表四氟板支座)

a.三孔一联除3-10m小桥均采用橡胶板支座外,其余跨径桥梁中间两个桥墩布置橡胶板支座,两端布置四氟板支座○―△-△―○

b.四孔一联中间三个桥墩布置橡胶板支座,两端布置四氟板支座

○―△-△―△-○

c.五孔一联中间两个桥墩布置橡胶板支座,其余墩台均布置四氟板支座

○-○―△-△―○-○

d.六孔一联中间两个桥墩布置橡胶板支座,其余墩台均布置四氟板支座

○-○―△-△-△―○-○

上述两表桥梁支座尺寸是根据上部反力初定。

其中采用圆板式橡胶支座是应根据实际桥梁情况,联长、温度、支座位置等因素确定支座类型(滑板或橡胶),支座吨位继续采用本表数据,桥台支座未计附件尺寸,设计时应增加。

(4)特殊桥梁根据所选支座确定。

5.9墩身、桥台桩基配筋设计

(1)为方便施工,同一种跨径桥梁、同一座桥梁桩柱直径应尽可能统一桩径。

(2)为便于施工误差调整,桩基直径应比墩柱直径大10-20cm。

(3)桥梁桩基按摩擦桩设计桩长。

考虑桩基沉降因素,桩尖持力层不能置于流塑、软塑状土层中。

桥台桩基桩长计算,在软土地区对先钻孔桩后填台后土的桩柱式桥台应考虑负摩擦力的影响。

(4)桩底透水与不透水按照持力层性质确定;

(5)修正系数λ取值按照JTJ024-85第4.3.2条取用;

(6)清底系数取0.8;

(7)桥墩配筋表

表5.9.1单排桩桥墩钢筋配筋表

结构类型

柱径(cm)

桩径(cm)

截断钢筋长度(m)

配筋

地基比例系数4)(KN/m

3000

10000

墩身

桩基

空心板

10米空心板

100

120

14

12

20Φ20

20Φ22

13米空心板

100

120

14

12

20Φ20

20Φ22

16米空心板

110

120

14

12

20Φ22

20Φ22

20米空心板

110

130

15

14

24Φ22

24Φ22

预制箱梁

25米预制箱梁

130

150

16

14

26Φ22

26Φ25

30米预制箱梁

140

150

16

14

28Φ22

28Φ25

表5.9.2双排桩桥墩钢筋配筋表

结构类型

柱径(cm)

桩径(cm)

截断钢筋长度(m)

配筋

地基比例系数(KN/m4)

3000

10000

墩身

桩基

预制箱梁

25米预制箱梁

130

120

14

12

26Φ22

18Φ20

30米预制箱梁

140

120

14

12

28Φ22

18Φ20

(8)桥台基桩配筋表

表5.9.3桥台桩基配筋表

配筋桥台类型(cm)桩径桩接盖梁桥台20Φ22120

20Φ20100承台分离式桥台20Φ22120

)素混凝土段长度(9表5.9.4桩基素砼段长度表

地基比例系数

桩径(cm)

L1

L2

(m)素混凝土段长度

6/α+0.4D

6/α+8D

L<L1

L1≤L≤L2

L2>L

43000KN/m

120

22

31

0.1

L-L1)为桩长(L

8

130

24

33

9

150

26

37

10

410000KN/m

120

18

27

8

130

19

29

9

150

21

32

10

(10)桩柱钢筋接头统一采用双面焊接。

(11)桩基钢筋保护层厚度(主筋中心到砼边缘)为7.5cm。

(12)钢筋笼定位采用环形砼块,以适应孔壁较差软土。

(13)当桩长超过50m时,需设置检测管,详见《公用构造图》。

采用的通用图编号5.10

本项目桥梁图纸编排参照表5.10.1,主线桥梁上部构造图以通用图形式单独出版,下部构造图仅提供设计中间资料,由设计人员根据各自桥梁具体情况修改完成设计,下部构造图编排在各具体桥梁图纸中。

5.10.1通用图编号表

序号

结构类型

孔数)跨径(m

交角(°)

编号

桥梁

1

先张法装配式预应力砼空心板先简支后桥面连续

10

0°~45°每5°一级

JHGS/QH-01

2

后张法装配式预应力砼空心板先简支后结构连续

131620

50°~45°每°一级

JHGS/QH-02JHGS/QH-03JHGS/QH-04

3

装配式部分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桥先简支后结构连续

2530

°°、°、01545°、45°350°、

JHGS/QH-05JHGS/QH-06

桥梁公用构造图

1

空心板公用构造图

含护栏、伸缩缝、搭板、泄水管、铰缝钢筋等

JHGS/QH-07

2

小箱梁公用构造图

含护栏、伸缩缝、搭板、泄水管等

JHGS/QH-08

通道、涵洞

序号

结构形式

孔径(m)

净高(m)

填土高度(m)

编号

1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

1-Φ1.5

0.5~4.5

JHGS/QH-09

2

钢筋混凝土箱涵

2、4、6、

、2.02.5、4.0、3.0

0.5~2.5

JHGS/QH-10

3

钢筋混凝土箱形通道

4、6

、2.53.5

3.0、

0.5~2.5

JHGS/QH-11

5.11材料规格

本项目构造物的混凝土等级,按表5.11.1规定使用,未列出的按各具体图纸要求使用。

表5.11.1构造物所采用混凝土等级表

C40

C30

C25

C20片石

C15砼预制块

支座垫石

护栏、搭板

桩顶系梁、承台配筋扩大基础、桩基础

锥坡铺砌沟渠铺砌

墩台帽梁、挡块、墩柱、墩柱系梁

5.12其他事项

(1)设计人员对每一个构造物,必须参照路线平纵横资料及原始记录,核对桩号、交角、孔径布置、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净空等是否合理或是否满足要求,如有疑义应及时提出。

(2)耳墙位置应设置在路基内。

(3)所有平曲线上的桥梁应仔细交代桥梁布置原则,以便施工人员了解设计意图,对设计进行复核。

(4)对有承台的桩基,砼桩头应伸入承台内15cm。

(5)计算工程量时不要遗漏桥梁起终点范围内的桥头填土、承台(系梁)开挖及回填土、改沟改路等项目。

(6)涵洞设计时应与排水设计相结合,以准确确定涵底标高。

(7)本项目有埋设于水沟中的涵洞,因常年泡水,洞内应注意防水设计,洞口可做成一字墙加刷坡(不做锥坡)的形式,洞口以外10米范围应铺砌,且应设置隔水墙,防止边沟水侵入路堤,软化路基。

(8)本项目全线桥涵钢筋砼构件裂缝宽度按0.18mm控制,其中空心板桥下部结构裂缝宽度按小于0.2mm控制。

第六篇隧道(本项目无)

第七篇路线交叉

7.1互通式立体交叉

7.1.1一般要求

(1)互通式立交设计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和远景年直行、分流及合流交通量的分布情况,在综合考虑地方规划、现场条件、技术特征的前提下,结合“初设”批复意见、经济效益、美学效果和远期发展等因素,合理选定互通式立交方案,结合互通转向交通量,确定匝道的行车速度及技术指标。

(2)互通式立交区段内的主线线形一般应符合表7.1中一般值的要求,受地形、地物控制较严时,方可采用极限值。

(3)匝道的里程桩号都应冠以该匝道的英文字母代号。

主线线形标准表7.1

序号

项目

指标

1

(m)平曲线最小半径

一般值

2000

极限值

1500

2

最大纵坡()

一般值

2

极限值

2

3

(m)最小竖曲线半径

凸形一般值

45000

极限值

23000

一般值凹形

16000

极限值

12000

)最大纵坡(%

2

7.1.2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速度

(1)枢纽互通式立交定向或半定向型匝道(主要交通流量)为60km/h~80km/h,环型匝道(次交通流量)可采用40km/h。

(2)一般出入地方道路的互通为35~50km/h。

匝道路基的组成和净空7.1.3

(1)单车道匝道路基的组成和宽度其一般值规定见表7.2。

单车道匝道路基宽度表7.2

考虑宽度的条件

行车道(m)

左路肩(m)

右路肩(m)

总宽)(m

硬路肩(含路缘带)

土路肩

硬路肩(含路缘带)

土路肩

有载重车在路肩上停车时或有大件运输

3.50

1.00

0.75

2.50

0.75

8.50

(2)当为对向分隔式双车道匝道时,路基的组成和宽度其一般值(未含匝道加宽)规定见表7.3。

新建或整体重建的互通单车道匝道宽度采用10.50m时,对向分隔式双车道匝道宽度采用19.50m。

对向双车道匝道路基宽(双幅式)表7.3

行车道(m)

中间带(m)

两侧路肩各宽(m)

总宽

(m)

中央分隔带

路缘带

硬路肩(含路缘带)

土路肩

2×3.50

1.00

0.5

2.50

0.75

15.50

(3)当为单向双车道时,在通行能力有富裕的情况下,路基的组成和宽度其规定见表7.4。

单向双车道匝道路基宽(单幅式)表7.4

行车道(m)

两侧路肩各宽(m)

总宽(m)

硬路肩(含路缘带)

土路肩

3.502×

1.00

0.75

10.50

(4)枢纽型互通式立交的匝道,应根据匝道交通量和匝道长度采用相应的车道数,其主要交通流向应采用单向双车道匝道,路基宽度组成一般应采用与高速公路分离式路基相一致的横断面形式。

当采用单向单车道或次交通流向采用单向双车道时,可依据表7.2、7.3采用。

(5)匝道行车道的标准横坡为2%,土路肩的横坡采用4%(外倾)。

7.1.4平面线形设计

(1)匝道的平面线形设计,应考虑地形和地物条件,以及适应匝道上行驶速度的变化,确保车辆连续、安全地运行。

(2)最小平曲线半径、回旋线的最小参数和设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半径规定于表7.5。

平曲线最小参数表表7.5

设计速度(km/h)

80

60

50

40

35

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m)

280

150

100

60

40

最小平曲线半径极限值(m)

230

120

80

50

35

回旋线参数A

140

70

50

35

30

(3)匝道连接减速车道的匝道端部附近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和回旋线最小参数规定于表7.6。

出口匝道平面最小指标表7.6

最小平曲线半径(m)

回旋线参数A

一般最小值

极限最小值

250

90

70

(4)当入口匝道设计为环形时,宜采用单圆曲线。

(5)匝道若采用径向连接的复曲线,则相邻两圆半径之比应小于1.5,复曲线的圆弧长度不宜小于表7.7所列之值。

复曲线圆弧长度指标表表7.7

半径(m)

≥150

125

100

75

60

50

圆弧长度()m

一般值

60

50

45

35

30

20

最小值

45

35

30

25

20

15

(6)相邻两反向曲线间应有设置缓和曲线的长度,两缓和曲线的起终点可径向连接。

(7)当匝道平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表7.8的数值时,可不设超高。

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表7.8

匝道设计速度(km/h)

80

60

50

40

35

路拱坡度为2.0%时,不设超高的最小平曲线半径(m)

3500

2000

1300

800

650

(8)匝道上平曲线超高,应按计算行车速度、平曲线半径的大小,采用表7.9所列的超高值。

曲线部分的超高表7.9

设计速度.

)m平曲线半径(

(km/h)

80

>1240

1240~870

870~670

670~540

540~450

450~380

380~330

330~280

<280

60

>800

800~560

~560420

420~330

330~270

270~220

220~180

180~140

140

50

>590

590~410

~410310

310~240

240~200

~200160

160~120

~12090

90<

40

>400

~400280

~280210

~210160

160~130

~13090

90~70

~7050

50

35

280>

280~220

~220140

140~110

~11090

~9060

~6050

50~40

40<

超高值(%)

2

3

4

54~

6

~5

76~

8

7~

98~

109~

(9)平曲线以路中心为旋转轴的超高缓和率应不大于表7.10值。

(10)平曲线超高的缓和段最小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B·△i

Lc=

P

式中:

Lc超高缓和段最小长度(m),

B从旋转轴至路缘带外缘的宽度(m),

△I超高横坡度与路拱横坡度的代数差(%),

P规定的缓和率(表7.10)。

以路中心为旋转轴的超高缓和率表7.10

设计速度(km/h)

80

60

50

40

35

缓和率

单向单车道

1/250

1/225

1/200

1/150

1/150

非分隔对向双车道单向双车道、

1/200

1/175

1/150

1/150

1/150

(11)考虑到匝道超高渐变段长度一般较短,超高渐变率相对较大,为使超高起、终点处路缘带边缘纵坡连接舒顺,超高渐变方式宜采用三次抛物线方式渐变,并注意横坡%。

3.0处的渐变率不小于0等于

(12)平曲线部分的行车道加宽值,应根据平曲线半径的大小,采用表7.11,表7.12规定的数值。

对向分隔式双车道加宽应按内外行车道中心半径分别查取加宽值。

(13)曲线加宽一般应在内侧加宽,对向双车道匝道的曲线加宽可在内外均等加宽。

加宽缓和长度应与缓和曲线长度一致。

其加宽值可根据有关规范采用,采用10.5m宽度的单车道匝道不再加宽。

单车道匝道加宽值表7.1l

匝道曲线半径

30~35

35~40

40~45

45~50

50~55

55~60

60~72

路肩停有载重汽车时单)车匝道的加宽值(m

1.50

1.10

0.80

0.60

0.50

0.40

0.20

7.12

双车道匝道加宽值表

匝道曲线半径

35~30

~3540

4540~

m单幅双车道加宽值()

1.50

1.10

0.80

7.1.5纵断面线形设计

(1)匝道的最大纵坡规定于表7.13,并应尽量使用较缓纵坡。

挖方地段最小纵坡小于0.3%时,纵向排水纵坡应另行设计。

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不得超过10%。

为便于路面排水畅通,超高以路面中心为旋转轴时最小合成坡度不应小于0.3%。

匝道的纵坡表7.13

设计速度(km/h)

80

60

50

40

35

路肩停有载重汽车时单车匝道的加宽值(m)

4

5

5.5

6

6

(2)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竖曲线的最小长度规定于表7.14。

匝道的竖曲线表7.14

设计速度(km/h)

80

60

50

40

35

凸形竖曲线半径(m)

一般最小值

4500

2000

1600

900

700

极限最小值

3000

1400

800

450

350

凹形竖曲线半径()m

一般最小值

3000

1500

1400

900

700

极限最小值

2000

1000

700

450

350

一般最小值10070604035竖曲线长度()m30

75

50

35

极限最小值40

(3)楔形端部附近的匝道竖曲线,应保证有足够的视距,根据主线的计算行车速度其半径和长度应采用不小于表7.15规定的数值。

如按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所需求竖曲线半径及竖曲线长度(即表7.14之值)较表7.15之值为大时,则采用较大值。

楔形端部附近的竖曲线表7.15

凸形竖曲线半径(m)凹形竖曲线半径(m)竖曲线长度(m)

极限最小值一般最小值一般最小值极限最小值极限最小值一般最小值

1500

2000

1400

50

1000

70

7.1.6视距

(1)匝道视距采用停车视距,并应不小于表7.16规定的数值。

匝道的视距表表7.16

匝道设计速度(km/h)8060504035

35

)m65

110

45

75

停车视距(

(2)当平曲线内有障碍影响视线时,为了确保表7.16规定的视距,须将障碍清除。

7.1.7匝道端部及变速车道的设计

(1)单向单车道匝道流出匝道端部设计如图7.1所示。

7.1

图a、应能及早识别,在接近立交区段时能及早判断流出道口的分岔,以便使车辆进入减速车道时即可开始减速;

b、导引标志(线)及减速车道的分车线等必须鲜明易辨,以防止主线车辆误入减速车道;

c、在三角形地带附近设置平曲线和竖曲线时,应尽量采用大半径,以便对前方的匝道线形识别清楚;

、三角形地带分岔处,在主线与匝道的行车道边缘,必须设置铺有与行车道同样d

路面的余宽,以便误入的车辆能安全驶回原来的车道;

e、余宽尺寸如图7.1所示。

当在路肩上铺有路面,其宽度能满足余宽要求时,可不再设置余宽;

f、分岔口处的分岔端做成圆形,其半径为0.6—0.9m,两侧各沿主线及匝道方向设10cm长的斜式缘石,并标出明显的标线。

(2)流入匝道端部的设计如图7.2所示。

图7.2

a、流入匝道端部的三角形地带如图7.2,在流入处的流入角应尽量采用较小的交角,直接式一般可用1/40;

b、流入端部不设余宽;

c、主线纵坡与匝道纵坡应在入口以前尽量互相一致,在主线上100m及匝道60m范围内,必须确保互相通视。

(3)变速车道有直接式和平行式两种。

对于单向单车道变速车道:

减速车道宜采用直接式,加速车道宜采用平行式。

变速车道规定的最小长度见表7.17。

考虑到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规划为八车道,崇贤枢纽结合杭州绕城高速公路的拓宽改造方案,跨线桥按八车道布设,变速车道考虑八车道与既有道路顺接,其长度可适当增长。

直接式变速车道斜带长不另规定,可采用延长变速车道而能自然合到主线车道上。

其长度一般比平行式的斜带长,协调统一即可。

对于单向双车道匝道:

变速车道加、减速车道均应采用直接式,设计简图如图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