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9289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4.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严禁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炮制(páo)嗔视(chēn)呼天抢地(qiǎng)栉风沐雨(zhì)

B.横行(héng)颓垣(yuán)逸兴遄飞(chuán)佶屈聱牙(jí)

C.叱咤(chà)翘首(qiáo)畏葸不前(xǐ)强颜欢笑(qiǎng)

D.隽永(juàn)谄媚(chǎn)寡廉鲜耻(xiān)浑身解数(ji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徇情阑珊欢呼鹊跃消声匿迹

B.寒暄攻讦天理昭彰要言不繁

C.烟垢修葺直接了当莫名其妙

D.喋血炫目头晕目眩一筹莫展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

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茉莉花》。

②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

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③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他人与社会,个人的成功靠自我努力,靠社

会支持。

A.流传释怀与其说/不如说B.留传释怀不仅是/而且是

C.留传忘怀不仅是/而且是D.流传忘怀与其说/不如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B.土耳其总理在同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时重申,进入伊拉克境内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分子的行动不属于入侵。

对于这种说法,布什总统很不以为意。

C.梁朝伟在电影《色·戒》中的表演真可谓出类拔萃,人们透过他那瞬间的眼神可以穿越时空,窥看人物内心深处存留的关于人性的复杂纷扰的记忆。

D.耐克公司果断地签下易建联,不仅得到了以较低成本获得形象代言的机会,也使得公众越发相信这位“明日之星”未来成绩的取得与耐克的努力休戚相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俄罗斯著名人口专家断言,如果对人口出生率世界最低的问题不重视,俄罗斯民族在21世纪末将从地球上消失。

B.公路、铁路、民航等部门,挖掘运输潜能,合理安排运力,确保春运畅通,确保不出现旅客滞留现象发生。

C.有些媒体称刘翔为“中国的贝克汉姆”,不仅拥有英俊的外表,而且也是奥运会的冠军和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D.内贾德宣称,如果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伊朗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于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唐雄风解

踏着历史的青苔与蔓草,不妨去仔细找寻解读历史开放的奥秘。

盛唐之音,掀开中国古代历史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百年内乱,“均田制”经济改

革促成政治、财经、军事的全面昌盛,边塞军功频传,从上层高官门第到市井寒士,为国立功的荣耀感弥漫社会。

东征西讨,大破突厥,融合吐蕃,招安回纥,连文人也争相出入边塞,著名大诗人几乎没有不亲历大汉边关的,习武戍边蔚为时尚。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豪迈雄风,跃然诗行,哪里去找半点秀才议政的文弱相?

  雄风呼啸,开放的中外交流才是其辉煌动人的乐章——

雄风既振,随之而来的是无所畏惧的交流与革新,诚招“海外”客商东来,引来“外资企业”落户。

且看,“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酒肆的异域风味,兴许可媲美于今日北京城的美国肯德基。

中原不乏美味,能教西餐中原开店铺,能容异国女仕掌酒店?

足见引进开放胸襟的博大宽广。

雄风既振,随之而来的是无所畏惧的引进吸收与创造,让中国文化与西洋之风融汇璀璨的盛唐之音。

“西域之音乃亡国之音,奈何遣我用耶”(隋文帝),前朝陈见,一反无豫,胡乐入汉,成了宫廷市井的“流行音乐”。

“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李白),异国曲调汹涌,龟兹乐、天竺乐、波斯乐、西凉乐、高昌乐、骠国乐尽入“雅”、“颂”。

胡旋舞流行朝野,纵横跳跃,旋转如风,不再只独行玉步轻摇,不再只有杨柳扶风,华夏传统舞与西洋“现代舞”交辉,弄得长安“伎进胡音务胡乐”,“京城人人学圆转”,几近前时迪斯科。

  雄风既振,随之而来的是华夏文化的大发扬,大传播,大发展。

亚、非、欧学子跋涉求学,使“国子监”爆满,“汉学之盛,近古未有”。

西来的“刹那”“众生”“契机”“活泼泼”等外语词儿也由此汉化,影响汉语八百载。

域外新潮摩登打扮更风行,“女为胡妇学胡妆”,喇叭裤百叠裙,胡服胡饰竞纷泊,甚为时髦,好比今日FASHION装。

惟独开放,汉唐才那么从容安详,后世功泽才那么久远。

人笑马嘶,四海商贾毕至,是汉唐超乎寻常的生命力所在,是健全的历史性烙印下的重重印记。

雄风与开放同在,开放与雄风并行,而开放与雄风同源于汉民族思维力的强健。

从一个已逝去的汉唐历史背影,是否可得出一个人文层面上的结论:

生命潜能的不断张扬,是雄风既振的前提。

封闭是懦弱萎琐的标记,而懦弱与萎缩是生命枯萎的前奏。

巍巍华夏的不竭雄风,源于斯、长于斯。

重领汉唐雄风,不禁令人掩卷长啸:

一个风云时代,生命的潜能总在不断地张扬。

回首漫漫开放程途,阅尽坎坷心路历程,中华大地终于挥去封闭、懦弱与畏缩,迈向开放、雄健与张扬。

今日雄风,岂是汉唐能匹。

6.下列对“历史开放的奥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源于汉民族强健思维力的开放意识谱写了中外交流最辉煌动人的乐章。

B.生命潜能的不断张扬是巍巍华夏文明绵长不竭的永恒动力。

C.隋文帝排斥外来文化,固步自封、懦弱畏缩导致了隋帝国的昙花一现。

D.中华大地在挥去封闭、懦弱与畏缩之后必然会迈向开放、雄健与张扬。

7.下列不能体现“汉唐雄风”“辉煌动人”的一项是()

A.“均田制”促成政治、财经、军事的全面昌盛,边塞军功频传,文人争相习武戍边。

B.引进开放胸襟博大宽广,诚招“海外”客商东来,引来“外资企业”落户。

C.一反前朝陈见,中国文化与西洋之风融汇,胡乐成了宫廷市井的“流行音乐”。

D.亚、非、欧学子跨涉求学,使“国子监”学舍爆满,“汉学之盛,近古未有”。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引杨炯的诗文是为了阐述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弥漫了当时的王朝。

B.文章从经济与文化的两个层面阐述了汉唐雄风开放的特征与表现。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谨严,情感由深沉而为激昂,充满了自豪。

D.文中运用对比手法以强调当今中国与盛唐之音的开放是一脉相传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

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

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

“相国诚善楚太子乎?

”应侯曰:

“然。

”歇曰:

“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同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

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愿相国孰虑之。

”应倔以闻秦王。

秦王曰:

“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黄歇为楚太子计曰:

“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

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

不知亡秦,与使者俱出:

臣请止,以死当之。

”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

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

歇乃自言秦昭王曰:

“楚太子已归,出远矣。

歇当死,愿赐死。

”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

应侯曰:

“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

“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因并献淮北十二县。

请封于江东。

考烈王许之。

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

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质:

做人质

B.臣请止,以死当之当:

承担

C.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与:

参与

D.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咎:

责备

2,4,6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黄歇为楚太子计曰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①请封于江东

②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①出身以徇其主

②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D.①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古人云:

“春申君以智能安楚。

”以下全部表面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是()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

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⑤

 

12.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2,4,6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面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史记·高祖本纪》)(5分)

译文:

(2)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史记·魏公子列传》)(5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4分)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请从

(1)

(2)中任选一题作答)(6分)

(1)披绣闼,俯雕甍。

,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2)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

(苏轼《赤壁赋》)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句子的序号)(3分)

人能走多远?

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①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②人又能攀多高?

③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

④这事不是要问双后而是要问意向。

⑤这话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⑥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序号:

17.下面一段话画线处在标点与语句表达等方面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4分)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

”①这是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明确作出的规定。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②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拥有自己的房屋,而且大量集中在住宅小区内。

③《物权法》的这一规定回答了广大群众关于“70年大限到期后,我们的住房怎么办”的疑问。

④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最高期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用地40年;综合用地50年。

⑤虽然关于《物权法》70年后自动续期的规定,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不少人注意到,⑥法律并没有对续期的土地使用费支付标准和办法作出明确规定。

(1)(只填序号)修改为

(2)(只填序号)修改为

(3)(只填序号)修改为

(4)(只填序号)修改为

18.刚打破男子110米栏世界记录的刘翔从赛场下来,有记者问及他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时,刘翔作了“我从来不给自己定目标”的回答。

刘翔为什么这样回答呢?

请根据你的理解在横线处补充上适当的语句。

(5分)

我从来不给自己定目标,因为

六、本题为选做题,考生必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仰望苍天

在这片开阔地带,一切都是如此的平和与舒展,澄明和悠然。

这时正好是仲秋,适时的气候给人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带来清爽的惬意。

一些在都市里被遗忘的姿势,此时又在这山野中拣回来了。

真的,我好久没有利用仰望这个姿势观赏苍天了。

在城市里,我大都用平视或俯视的姿势,外出时是为了躲避往来的车辆和擦肩而过的行人;而在书斋里,则是为了翻读古书。

这些往往把我小时候喜欢仰望的姿势冲淡了。

那时仰望天空,感到神秘和不可思议;退而仰望自家的果林,笔直的木瓜树上黄澄澄的木瓜,垂于枝头红艳艳的荔枝,仰望时心田流满了口水。

只是后来,这个姿势随着我的长大和城市的拥挤,不用似乎也无大碍。

现在,我坐在一堆奇形怪状的木头疙瘩上,仰望天幕,有一大群的鸟正从远方飞来。

它们相互应和着掠过,转眼间就消失了。

我的心因此快活起来,它们在这个夕阳时分为我所仰望纯属一种偶然,却又因这一偶然使我随缘任意地想。

我首先想到晋人,想到以鸟入诗的陶渊明,他喜爱以仰望的姿势来充实清贫且闲逸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悠然”二字,就是仰望的灵魂,真是闲雅得很。

陶氏笔下多鸟的意象,鸥、鹤、燕、雁不胜枚举,这都不是大气象之鸟,却舒展了诗人紧蹙的眉头:

人理应像仰望中的飞鸟才是。

晋人似乎对仰望有独特的嗜好,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仰观宇宙之大”的佳句,而当时的一些诗中,也多有“肆眺崇阿,寓目高林”的描绘。

仰望与俯察可以说是常用的姿势,总是仰望更为提神,也更有超然玄远的意趣。

人靠仰望,靠自已的眼神,与浩渺无限的宇宙连为一体。

正好是新月升空的时候,淡淡的,如同宣纸上淡墨一撇。

在辽阔无垠的天幕上,一弯寒月未免过于孤单了,很自然使人想到清寒和简淡。

我庆幸自己来得是时候。

唐人也多有望月移情之癖,不少唐诗就沭浴在粼粼的月光里。

只是唐人多以写三五月圆为乐事,面对苍茫天庭唏嘘不已。

把玩这些月光晚会留下的佳作多了,会觉得感怀世事套路相近,无非是天上圆而地上不圆罢了。

在我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那种缺失性的体验,会使人深刻一些,形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独特的审美指向,洞见人生来路的坎坷悲欢,慢慢摒弃一些虚妄和轻浮。

再说了,仰观寒月必定对我笔下的韵致有些助益,我总是想,大凡把文章写得热闹了富贵了,不免世俗气升浮。

文辞美仑美奂,乘起婉媚流波,圆满得皆大欢喜,心头终归还是贮存不住。

寒月一般的笔墨大多有一缕淡淡的忧郁之美,低调潜行,藏露从容,避纤禾农而就清淡。

仰观朦胧如梦的寒月,你再看看周遭舒卷飘忽的寒云,幽深寂寞的寒山,森然静立的寒林,再烦燥不宁的心旌也会如同浴过一片清莹。

真的,这样的月夜足以洗心。

仰望苍天,仰望那掠过的、飘过的、漫过的种种景致,靠我们有限的眼力和无限的眼神,远距离地与这一浩渺之美交通。

人在仰望中测出了自己能量的疆界,内心必然充满起伏的潮汐:

造物主赐予我们生命的同时,还教会我们利用各种各样的姿势。

每一种姿势的设计都是有所苦心,有所用途,绝非多余。

不仅有显见的实用性,还有深邃的精神性。

只是有些姿势在我们人生旅程中不知不觉地遗忘了丢失了。

这也必然失落相应的那一部分体验。

我们理应为此而深深地惋惜。

19.文章第3段“仰望更为提神,也更有超然玄远的意趣”的含义是什么?

(3分)

答:

20.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

(4分)

答:

21.结合全文分析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

(5分)

答:

22.作者说:

“我们理应为此深深地惋惜”,根据全文,请谈一谈你对此的认识,不少于100字。

(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嫦娥”奔向月宫

新闻资料:

嫦娥工程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

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下,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将实施三步战略。

第一步是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

第二步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

在人类进行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环绕探测、软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软着陆更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从获取探测数据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角度来看,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是其它探测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步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

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新闻链接一:

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

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

这反映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

“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剑国教授说。

古代的月神叫做“常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

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姮娥“,而姮这个字在古代和“嫦”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

公元14世纪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在一把椅子绑了47支火箭,椅子两侧安装了两个自制大风筝。

然后坐在上面,并命仆人点燃火箭,随着火箭的轰鸣,这位世界上首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就消失在火焰中。

他以生命的代价向着神秘太空发起了第一次冲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Hoo”,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

新闻链接二:

诗人与月亮

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赏月将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于是,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便因此而生,历久不衰。

无数文人墨客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追月抒情,千种思绪,万般情感,自然涌上心头,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

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

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何时有?

把酒问青天”。

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

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

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

(文章有删改)

19.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信息,试概括“新闻资料”中都包含了哪些有效信息?

(3分)

答:

20.请结合“新闻资料”给“新闻链接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4分)

答:

21.苏轼的咏月诗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概括说明。

(5分)

答:

2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嫦娥工程”的认识与评价。

不少于100字。

(6分)

答:

七、(60分)

23.请以“触动心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

②自定立意。

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B(A项“抢”读“qiāng”。

C项叱咤“zhà”。

D项“鲜”读“xiǎn”;浑身解数“xiè”)

2,4,6

2.D(A欢呼雀跃,销声匿迹;B要言不烦;C直截了当)

3.D(①流传:

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

留传:

留存下来传给后世。

②释怀:

某种情感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

忘怀:

忘记。

③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他人与社会”,故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4.C[出类拔萃:

超出同类。

形容在一般水平之上。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A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

B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

应当用“不以为然”。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D休戚相关:

彼此之间的喜忧、祸福互相关联、利害一致。

应当用“息息相关”。

]

5.A(B句式杂糅。

改成“确何保不出现旅客滞留现象”,或者“确保旅客滞留现象不发生”。

C前一句主语是“媒体”,后两句的主语偷换成“刘翔”,结构混乱。

D成分赘余。

删去“于”。

二、(9分,每小题3分)

6.B(见文中主旨句“一个风云的时代、生命的潜能总在不断地张扬”。

7.A(“均田制”是使唐朝国家实力强盛的原因。

8.D(文中没有对比手法。

三、(12分,每小题3分)

9.C(与:

亲近,友好)

10.D(都是连词,并且。

A介词,给、替;动词,治理。

B介词,在、到;介词,被。

C连词,表目的。

来。

介词,因为。

11.B(②是秦王所言,与春申君无关;④这是应侯劝秦王的话;⑤并未表现春申君的“智”,只是对当时形势的一种叙述。

12.B(“里应外合”错,黄歇也没有与太子一起返回。

四(24分)

13.(10分)

(1)项羽的士兵听到汉王的军中唱起了楚地的歌,认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而逃走,因此楚军全部溃败。

(“卒”“以为”“走”“是以”及句子通顺各1分)

(2)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呢?

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

(“救”“纵”“轻”“之”及两疑问句式每1分,共5分)

14.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