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9401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78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

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

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

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都有一

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

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

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荒芜

刘平

儿子一家都进城了,就冬爷一个人守着老院子。

儿子最早进城打工,五年前就去了。

三年前,又把媳妇带去了,说打工比在家强。

去年,干脆把孙子也带走了,在城里上学。

“狗东西!

都去当城里人了。

”冬爷心里很不得劲儿。

老院子有六间砖瓦房,空空荡荡的。

冬爷喜欢儿子一家在家时的日子,一家子人在院子里进进出出,干活的干活,上学的上学,每天都踏踏实实的。

现在,院坝里长出了草,儿子媳妇和孙子的睡房,都开始结蜘蛛网。

冬爷努力让老院子有些生机,他养了八只鸡、三只鸭、两只鹅、一头猪,还种菜。

但冬爷对家里的四亩地却束手无策,地都荒了,冬爷努力多种一些,也只种了一亩。

还有三亩,都荒着。

地里杂草疯长,丝茅草、芭地草、打破碗,啥都有,把地都铺满了。

冬爷把鸡鸭鹅赶到地里啄草,可几天后又长出了。

冬爷感觉心里像有几只毛毛虫在爬,农民的地里不种庄稼,放鸡鸭鹅,他觉得是笑话。

村里很多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守在家里的都是老人。

大片大片的地,都荒了,望去,满眼乱草。

冬爷打算今年过年和儿子好好谈谈。

三个月前儿子打电话回说春节要回过年。

他要和儿子谈谈那三亩地的事,觉得那么好的地不能就那么荒着,一定要想个啥办法,让地里种上东西。

在冬爷的意识里,农民让土地荒着就是犯罪。

为了让那三亩地不荒

着,冬爷想过很多法子。

去年开春前,他专门去找过蔫瓜,让他种,种出的东西都归蔫瓜,只要地不荒着就行。

蔫瓜今年四十二岁,有一身蛮力,但脑子不好使,没女人肯嫁给他,一个人在家守着病恹恹的老娘,是村里唯一没出去打工的壮劳力。

蔫瓜很勤快,捡了一些别人丢弃的地种。

蔫瓜说:

“冬爷!

我已经捡了三亩多地种了,再多就不行了。

”冬爷又找过几个看上去身体还不错的人,可人家都说,自家的地都种不完。

夜里躺在床上,冬爷常常想,要是老伴还在就好了。

可老伴八年前就走了。

这个冬天很冷,村里有几个老人先后走了。

蔫瓜的老娘也在刚要进腊月的时候走了,没赶上过年。

圈里的猪肥了,就要过年了。

一大早,冬爷就雇了人杀猪,又去请蔫瓜帮忙。

杀猪、烧水烫毛、开膛破肚,长案板上,就堆满了红红白白的肉。

晚上喝了酒,蔫瓜走的时候,冬爷送了一刀宝肋给他。

肉腌七天就熏上了。

灶台前的梁上,挂得满满当当的。

冬爷每天

烧谷草熏肉,心里也盼着儿子一家回过年。

冬爷熏着腊肉等儿子他们回。

除了一家人好好团聚团聚,冬爷还要认真和儿子谈谈土地的事。

他觉得那么好的地不能就那么荒着。

可冬爷没想到的是,腊月十五,儿子突然打电话回说,今年春节不能回过年了,领导安排他值班,挣三倍的

工钱。

“狗东西!

不回,老子那么多肉拿喂狗。

”冬爷很愤怒。

第二天,冬爷决定再找蔫瓜商量商量,让他别捡别人家的地种,把冬爷自家的那三亩地种了。

年后开春地里就有活了,季节误不得,要早做打算。

冬爷去的时候拎了一个腊猪头,他下了决心,付出一些代价也要说服蔫瓜把那三亩荒着的地种了。

那天是蔫瓜老娘的“五七”,冬爷去的时候,蔫瓜刚给老娘烧了“五七”回。

冬爷把腊猪头递给蔫瓜,蔫瓜说:

“冬爷!

咋还给我猪头?

冬爷说“再商量商量。

蔫瓜说“商量啥?

冬爷说“种地的事。

商量商量去,可蔫瓜咋也不答应。

冬爷急了,说“蔫瓜!

你一身力气,多种三亩地要死?

只要你应下,种出的东西都归你,我还每亩地倒贴你两百块钱!

咋样?

”冬爷豁出去了。

蔫瓜怔怔地看着冬爷,不说话。

冬爷说“种不种?

蔫瓜你给个准话!

蔫瓜笑笑,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冬爷!

不是我不帮,我老娘走了,明年我也打算出去找活路做了。

原捡的那些地,明年也都不种了。

离开蔫瓜家,冬爷不知道咋就到了自家地边。

看着那一片长满荒草的地,冬爷心里也一片荒芜。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第3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爷在儿子一家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后非常生气,“狗东西!

都去当城里人了”表达了冬爷对儿子一家去城市生活的愤慨和无奈。

B.城乡经济发展不

均衡,很多农村的年轻人认为“打工比在家强”,纷纷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丧失,造成了农村部分土地的荒芜。

C.“蔫瓜”是

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一方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一方面反衬着主人公冬爷,让冬爷的形象在其面前显得高大、积极。

D.小说充满乡土气息,采用朴实的语言、简洁流畅的叙事风格,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的新问题,切口小但

主旨深远,发人深思。

5.为了不让土地荒芜,冬爷前前后后做了哪些努力?

结果如何?

(5分)

答:

6.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反映了冬爷怎样的心理。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

与李嗣战于山北,身中嗣七矢。

拔矢而战,反中嗣。

屡败,乃降嗣。

嗣谓其壮士,以为养子。

从战,数立功。

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

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

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

庄宗持行钦泣曰:

“富贵与卿共之!

”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

行钦以诏书招在礼。

在礼登城谓行钦曰:

“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

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行钦曰:

“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

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①讨之。

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

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

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

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

从璟,明宗子也。

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

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

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

庄宗谓行钦曰:

“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

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

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

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

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

”行钦泣而对曰:

“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

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

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

明宗见之,骂曰:

“我儿何负于尔!

”行钦瞋目直视曰:

“先皇帝何负于尔!

”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

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注】①明宗:

李嗣。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B.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C.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D.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8.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后“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此处指元行钦想保全生命。

C.“刺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有检核问事之意,主要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先皇帝”是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这里用“先”表示对已经亡故君主的尊敬,也用区别现任皇帝。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行钦作战勇敢,不惧危险。

与李嗣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匹马击退敌军。

B.元行钦忠心为君,深受宠信。

庄宗曾抱着元行钦哭着说:

“富贵和你共享!

”赵在礼在邺城谋反,元行钦没有攻下,也并未因此受到斥责。

C.元行钦颇有谋略,眼光长远。

在和明宗李嗣合力讨伐赵在礼时,他预见到李嗣兵变,率军撤退至卫州,并上奏皇帝李嗣谋反一事。

D.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

形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发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却仓皇出逃,后被捉拿,斩于洛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

门人。

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

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

“此王氏三珠树也。

”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

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高宗览之,怒曰:

“据此,是交构之渐!

”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时勃父福畤为雍

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

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五。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

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

行俭曰: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

”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

都督怒,起

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

“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炯尝曰: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属:

撰写

B.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物:

财物

C.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坐:

坐守

D.及寤,援

笔成篇,不易一字寤:

睡觉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B.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兮》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

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

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

果然,后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

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

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13.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

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

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

这也导致了王后的处境不顺。

(二)古代诗歌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唐)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①故道风烟在,翁仲②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③。

【注】①伏波:

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②翁仲:

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③濯缨:

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首联写两人在久谪返京后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奋勉之意。

C.将军庙前的草木茂盛,生意盎然,诗人以乐写哀,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

D.第五句正话反说,表面说因为官慵疏而招非议,实是为奸人所谤的愤激。

第六句则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题。

始闻秋风①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

②拳毛:

蜷曲的马毛。

③雕:

猛禽。

④眄(miǎn):

斜视。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联“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写,五更听到风声醒,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

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

①虏障:

指防御工事。

②燕支:

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③太白东:

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

“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

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E.全诗表达乐观情绪,高亢有力,音调铿锵,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牵挂。

15.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

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

别》中最能表现李白性格的句子是:

 , 。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______,

________。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4)《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

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原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7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打发时间,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忙。

②今年两会召开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深化改革”“反腐倡廉”“养老改革”“环境治理”等话题。

③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到处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④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之久。

⑤魏则西走了,但医疗骗子并不会主动淡出江湖。

如何不让下一个“魏则西”重蹈覆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⑥由于他认罪态度一直不好,曹指导员严肃地批评道:

“一个罪犯不痛定思痛,不用汗水洗涤自己灵魂上的污垢,那是不可能把自己改造成新人的!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打发时间,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忙。

②今年两会召开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深化改革”“反腐倡廉”“养老改革”“环境治理”等话题。

③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到处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④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之久。

⑤魏则西走了,但医疗骗子并不会主动淡出江湖。

如何不让下一个“魏则西”重蹈覆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⑥由于他认罪态度一直不好,曹指导员严肃地批评道:

“一个罪犯不痛定思痛,不用汗水洗涤自己灵魂上的污垢,那是不可能把自己改造成新人的!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天然一段风流态度

B.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惟觉时之枕席,失向之烟霞

C.何妨吟啸且徐行清风徐,水波不兴

D.山头斜照却相迎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复兴号”高速列车运行时速由300公里/小时提高到350公里/小时,提速却不提价,让先前担心票价会借机上涨的人放了心。

B.国庆黄金周期间,针对部分景区的乱收费乱涨价,物价管理部门不能只是走形式,而要依法处理,真正监管到位。

C.根据某权威调查机构的报告显示,我国高中生的身体素质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已对此高度重视。

D.若消费者在商品跌价时都等着买更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村庄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