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696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5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政学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市政特征单选题、判说题

1)政治性

市政实质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市政的主体是国家机构)

→判说题:

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

 

2)历史性:

研究市政,总结发展的历史轨道及其经验

→判说题:

严格意义上的市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

古代有城市,但没有单独的城市政府。

(京城由中央王朝直接管理;

其他城市由城乡共管的地方政府管理,如清代松江府)

近代以来才产生独立的城市议会,市政由此产生。

3)整体性市政是个大系统。

4)综合性列宁提出:

现代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静态结构(机构),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

第二节市政学

1.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单选题

研究对象是城市政府及其城市管理。

市政学是研究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市政学的主要内容

四个部分:

专门分析城市;

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

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市政绩效及改革

3.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政治学(市政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城市国家政权)

行政学(从宏观层面上研究整个国家的行政管理→行政权→研究中央政府)

城市学(是一个学科群,各类学科都来研究)

市政学是政治学、行政学和城市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又叫交叉科学、综合科学)

第三节研究市政学的意义与方法

1.研究市政学的意义(三点)

1)城市化进程

2)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病”——城市的产业和人口过度发展

3)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2.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种具体研究方法

✧系统的研究方法(要从相关的、更大的系统分析问题环境功能结构)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就是规律)

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实证来自自然科学试验

试点(重要工作需要试点)

✧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静态研究:

强调组织结构、法律制度等

动态研究:

人的行为和关系)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城市概说

市政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城市政府+城市管理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的含义和特征多选题

✧城、市、镇起源

城和市是分开的,最早“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永久性建筑物;

“市”指交换场所,奴隶主阶级鄙视商人。

后来市逐渐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市,并有固定位置,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才产生。

因此,城市就是“城”和“市”的结合体,是筑有防御设施的交易场所。

“市”与镇有严格的区别。

原来镇以军事行政职能为主,设在边境地区,到明末清初是政治功能。

到了宋代,镇摆脱了军事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成为介于县治和草市之间的一级商业中心,近现代逐渐延伸为一级政区单位和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城市定义(多选);

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城市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认为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生活的特征,第二第三产业;

城市政治学(研究国家机构)认为……

定义:

城市是一定层级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有一定的规模和密度。

系统论关于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

(了解,不用掌握)

✧城市与农村相比的本质特征: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根本特征

聚集性(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

评价:

是城市劳动生产力高于农村的主要原因;

社会性(移民社会)

经济性(市场高度发达+劳动生产力三次产业的替代性)

系统性(城市本身是个大系统,其中还包含着多层次的小系统)

开放性(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复杂性(多种因素的综合平衡)

3.城市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城市起源时间、地点一览表

时间

地点

城名

公元前3500年

西亚两河流域

巴比伦国的吴尔城

公元前3000年

尼罗河流域

埃及中王国的卡呼恩城

公元前2500年

印度河流域

哈拉帕地区的莫亨约达罗

公元前1500年

黄河流域

商朝殷城

公元前800年

地中海沿岸

古希腊城邦

(这张表前两列一定要掌握,后一列了解)

•世界最早城市产生时间与地点(经考古发现,地下发掘出古代城市遗址)。

•城市的起源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根本上是由当时当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依次产生及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动力)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形成比较固定的居民点→聚落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形成手工业者集中居住的地方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的产生

集市贸易(地点是交通枢纽、水路要冲;

形态:

“日中而设,日落而散”)

商品贸易和商品生产的主要区别:

手工生产中剩余产品成为商品,而商品生产是大机器产出的物品,非自己所用。

*主要动力和其他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这是经济动力。

军事动力(城墙)、城市建设动力(基础设施)、政治动力(皇宫、宰相府、奴隶主阶级生活、官府衙门)等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原始社会没有城市(主要原因→生产力,原始社会以畜牧业、采摘业、狩猎业为主),城市是在过渡时期和其他三者(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同时产生的。

•农业生产的相对固定——聚落;

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自然条件是城市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城市多产生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冲积平原和入海口)

3.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1)早期城市(奴隶社会、上古时期)

特点(第三点奴隶社会城市是行政中心、军事中心、宗教中心、手工业中心不是商业中心)多选题

2)中世纪城市(封建社会)

特点(第二点工商业城市或商业城市)

城市开始出现商业中心,其他三个中心仍然存在(仅是商品交换,不是商品生产)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特点:

了解

1城市的密集分布从北方逐渐南移;

2很大一部分是郡县城市;

(中国中世纪的商业和手工业主要依附于政治行政,从属于官府。

在欧洲中世纪,是农村统治城市,因为奴隶主都生活在农村的领地和庄园中。

3主要在南方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中心城市;

(扬州和杭州)

4以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较晚;

5在城市发展历史中,多次出现政治中心(北方)和经济中心(南方)分离的局面。

3)近代城市(工业社会)特点:

i.人类生产生活从主要在农村向主要在城市转移;

ii.城市内部出现了显著的土地功能分区;

iii.城市真正成为工业中心、发展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教育和科技中心;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港口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统治中国人民的中心;

2受租界影响,城市畸形发展,布局很不合理;

3主要依靠民族资本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缺乏资金,基础设施落后;

4沿海城市较发达,内地广大地区城市少,城中保留封建时期的面貌。

4)现代城市(后工业时代—二战后;

第三产业逐步扩大)

特点:

i.出现了专业性城市;

ii.成为经济中心(含义:

二、三产业中心,且趋于以第三产业为主)

iii.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第二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标准

城市化内涵(三点)

•二三产业的聚集过程;

•由产业聚集过程决定的人口集中过程和生活方式扩大过程;

测度城市化指标:

水平(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速度(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质量(市民各类生活质量指标)

2.城市化的形态和决定因素

城市化形态分类: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积极、消极;

积极型城市化又称同步型城市化,是指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同步协调,相互促进;

消极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具体表现为过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即城市化超过工业化,主要表现:

大批农民工进城却找不到工作;

低度城市化是指城镇化弱于工业化。

(e.g.80、90年代中国东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是农民工的户籍和住房仍在农村)

→过度城市化判说题:

过度城市化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困境。

一方面,农业剩余人口过度的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城市,如印度、巴西等(在这方面,中国由于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转移了大部分的农业剩余人口);

另一方面,农村过产(土地荒芜)。

✧根据空间格局—集中(前期)、分散(后期);

辨说题(三个时期人口流动的方向)

✧集中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

产业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向大城市集中,初期(早期、前期、低级)阶段主要形式;

✧分散型城市化:

产业和人口向小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分散。

分为连续型城市化和跳跃(飞地)型城市化;

或分为城市郊区化(中级阶段)和逆城市化(高级阶段)。

城市郊区化:

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

向中小城市分散(白领郊区化);

逆城市化:

向小城镇和农村分散;

城市化制约和影响因素/城市化动力(六点):

1.农业是初始动力:

•提供商品粮;

•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

•提供原料(轻工业一般以农业为原料,重工业一般以矿产资源为原料);

•提供市场(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

•劳动力来源(农村剩余人口)。

2.工业化(第二产业)是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自身(基础设施)的发展。

最突出表现:

近代以来人类的生产生化主要向城市集中。

3.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后工业社会)——生产配套性服务和生活消费性服务;

4.商业是直接动力(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体系);

5.制度安排(政府认定的城市行政等级——中国特色);

6.交通运输是城市化的先行条件:

•古代社会主要是水运交通(江河湖海)推进城市化;

•近代以来沿着公路和铁路发展城市化;

•现代社会沿着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发展城市化;

•人口较多的国家进一步沿着大城市郊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发展。

3.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城市规模位序分布规律:

一个城市的位序乘以该城市的人口规模,其乘积是一个常数,而且该常数恒等于最大规模的城市人口数;

三种城市规模成本:

1)外部成本:

一部分企业和家庭为了克服其他企业和家庭生产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桶装饮用水);

2)门槛成本: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必须一定性的投入巨额成本,缓解城市的交通、水电煤气带来的突出矛盾;

城市在前后两个门槛之间发展比较合理;

越到后面,门槛越难超越;

(高架)

3)疏减成本:

有一部分企业和人口迁往郊区或卫星城;

疏减成本往往低于门槛成本。

城市化阶段性发展规律:

初期阶段(30%以下):

点状分布

中期阶段(30%-70%):

带状分布、面状分布(大都市区:

大城市与它周围的中小城市、小城镇直接相连接,无农村)

后期阶段(>70%):

网状分布(①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散;

②交通体系把城镇之间紧密相连)

大城市超前发展规律:

城市化前期,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向大城市集中——聚集规模经济效益(大城市因为生产资料更聚集而有较高劳动生产力)

4.中国的城镇化

1949年城镇化水平10.6%

中国城市化的五个阶段:

1)恢复阶段/过渡时期(战争1949-1957年)——基本肯定

2)过度发展时期——大跃进(1958-1960年)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

3)调整时期(1961-1965年)

城镇人口减少2600多万人——第一次人口倒流

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遣返,大都是回乡职工

4)停滞时期——十年动乱(1966-1978年)

知青上山下乡——第二次人口倒流1700万人

1978年城市化水平约18%(记住)

5)加快发展时期(1979年以来/改革开放以来)

(多选题)中国城市化方针——《中国城市规划法》

1989年,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城市规划法颁布,提出城市化方针“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我国产业和人口过度集中于东部,要逐步向西部转移)

我国要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镇化道路(掌握)

建国以来,我国多借助于政府行政力量来推动城镇化,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市场来推动。

第三节城市的结构、功能和类型

1.城市结构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空间结构:

城市密度:

生产要素的密度;

城市布局;

城市形态(内部形态和总体形态——中心城市与相邻城镇的布局,即城市体系)

2.城市功能(重点!

——通过城市产业的作用来体现

四种城市功能类型:

1)共同功能(共同产业)

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是非题)

2)主导功能——特殊功能(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产业)

特殊产业要能带动其他产业才能上升为主导产业

能决定城市的性质(如大庆的石油产业使其为大庆石油城)

城市主导功能一般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

变异原因有:

(多选题)

•资源的减少(辽宁抚顺)

•新兴产业的起飞(江苏江阴)

•行政区划或行政地位的变更(重庆)

•地理区位优势的变化(深圳)

•产业结构的变化(上海:

原是纺织产业,现在是高新技术产业)

3)特殊功能(特殊产业)

是某个城市(大庆——石油)或某类城市(大学)所特有的功能

划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是非题)

4)综合功能

一个城市有若干种主导产业,则为综合型城市。

大城市主导产业并非多多益善,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是主导产业过度。

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江河以及下游出海口冲积平原)

•经济实力及主导产业判说题

→主导产业和共同产业的区别和联系:

主导产业:

外向性、决定性共同产业:

内向性、辅助性

主导产业是离不开共同产业的辅助功能的。

辨说题/双选:

决定工业社会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矿产资源)。

所以工业社会城市功能的主要形式是聚集(集中资源)和扩散(销售产品)。

决定后工业社会城市主要功能的因素是信息,形式是渗透(信息<

知识>

渗透进入各种生产要素)和辐射(信息<

通过互联网传播)。

•行政区划

叠加性发展规律及历史发展进程:

叠加性发展规律(产业及功能逐步增加)是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

1)前工业社会(古代社会):

城市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叠加发展的过程,后来手工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叠加促进进一步发展;

2)工业社会时期:

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工业生产(加工业);

3)后工业社会时期:

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原来已有的功能(如商业)在被继承的同时得到进一步完善;

已有城市功能(如手工业)的地位虽然已经被改变,但总会以某种形式留存下来。

城市功能的三个具体发展规律:

(1)倍增效应(大城市:

有适度种类的主导产业)

整体的非加和性(1+1>

2)

这是功能相对单一的城市所不可及的

(有一到两个主导产业的称为专业性城市)

(2)变异进化

城市的主导功能主要是由城市的主导产业决定的

(3)升级增量

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

城市结构优化的三个基本途径:

(1)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重点是确立市场中心功能在城市诸多功能中的核心地位;

生产资料→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体系

消费资料

(2)科学的确立若干种类的主导产业;

城市主导功能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优化上;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主导产业),完善城市内部功能(共同产业)

●优化城市功能的重点是增强城市外部功能。

含义:

①主导产业对外辐射的范围要扩大;

②主导产业要带动本市和周边地区的其他产业;

●城市内部功能越强,就越能更好的为城市外部服务。

如安徽黄山旅游业需要共同产业配合(餐饮业、交通业等)

●因此使城市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处于协调平衡状态,城市才具有旺盛生命力。

3.城市类型

按性质功能分类:

综合性城市(都是大城市,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有若干种主导产业)

专业性城市(有一到两个主导产业:

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商业金融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科学文化城→科技城、文化城);

按行政地位(见之前笔记)

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考!

)按人口规模:

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

镇(建制镇)

10万~20万

小城市

20万~50万

中等城市

50万~100万

大城市

100万以上

特大城市

小城镇:

狭义上指建制镇,广义上还包括集镇

单选题:

国外城市分类法(人名+理论、理解)

(1)英奥罗素最有影响的一般性描述分类法(定性不定量)

(2)美哈里斯适用于对专业性城市及只有一个主导产业城市的分类法

(3)美纳尔逊适用于分类综合型城市(有若干个主导产业)

(4)英莫塞、斯科特比较早的多变量分析法

(5)加拿大马克斯韦尔“最低需要量”(各类数据的最低标准)

双选题:

这也是一种多变量分析法

第四节城市体系(城市群)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结合,与“经济区”相配套,经济区是城市体系的“腹地”。

1.城市体系的形成和类型

城市体系是经济区的基本骨架。

城市间形成城市体系依据的原则(三个):

多选题(3/4/7单选题)

●市场原则→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辖有其自身及其他两个完整的低级中心地。

一个高级中心的功能(产值)和面积是它所主要带动的一个低级中心的功能和面积的3倍。

“k=3原则”

●交通原则

一个高级中心的功能(产值)和面积是它所主要带动的一个低级中心的功能和面积的4倍。

“k=4原则”

●行政原则

一个高级中心的功能(产值)和面积是它所主要带动的一个低级中心的功能和面积的7倍。

“k=7原则”

应用价值:

I.在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开放地区,市场原则最占有优势,主要靠市场形成城市体系;

II.在较封闭地区(如山区),行政原则是最主要的,靠县政府和乡镇政府的联系;

III.新开发地区,交通原则最为重要,靠交通形成城市体系。

*两个重要概念:

1、大都市(metropolis/n.metropolitan/adj.)

一个大城市在地理上与周围中小城市、小城镇相连接。

2、大都市连绵带(Megolopolis):

戈特曼(法)提出,若干个大都市在地理上相连接。

城市体系类型:

I.金字塔型

II.多核型

核心城市有多个,如长三角

III.网络型

核心城市彼此作用力难分高低

IV.带状型

在交通干线(近代以来)、江河流域(古代)的沿线地区

*但当代很多大城市都是古代发展而来的,所以多半也靠在江河流域

3.中心城市(经济中心)

在任何城市体系中,都有一个城市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是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特点:

1)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

2)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关键!

);

3)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中心城市必然是综合性的城市,中心城市一定是经济中心,但经济中心未必是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形成原因:

1)社会分工细化

企业职能外包:

现在很多企业内部只做核心产品,辅助部件和组装都在外完成。

2)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3)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

大中小城市、城镇分工协作

4)优越的自然条件

中心城市的作用:

1)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

从工业看,枢纽指总装配厂

2)市场经济的先导

3)调节国民经济的枢纽

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这种调控无关经济中心城市,常常通过海关完成

3.经济区(各种生产要素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经济网络体系)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焦点,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

经济区的基本结构:

1)经济中心

2)交通、流通、网通

3)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4)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经济区的特点:

1)企业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经济区的本质和主要联系)

2)等价交换、互惠互利(自愿合同)

3)没有明确的地域界限(跨行政区域)

4)以网络(各种生产要素分工与协作的专业化经济网)的形式存在和维持

(是非题)经济区只能依靠一套经济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发动和运行。

经济主体要自愿参加,市场和政府用经济手段来诱导。

中央决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四类:

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江源)

(长三角)(重庆)(河北钢铁)

(山西煤矿)

讨论,每人2-3min:

题目:

我国城市科学界存在争议:

中国目前城市化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大城市,从而带动中小城市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重点应该转向发展中小城市。

一方面,分散大城市过度密集的产业;

另一方面,带动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

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比较赞成哪种观点;

或者两者应该结合;

或者中国应该侧重发展小城镇。

要求:

找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

第二章

第二章市政组织与市民

城市的国家机构(政党组织)

第一节城市政党组织

中共“当然”执政的宪法地位

1.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

中共市委决策组织——中共市级组织机构(除了党代会,大部分是领导干部)

党代表常任制改革:

为了加强党内民主

1)党代会——中共城市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

2)市委:

是党代会闭会期间党的领导机关,在每一届党代会选举产生

3)常委:

在市委会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

中共城市党组织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常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