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6971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板书:

《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新课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

“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

“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

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

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

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

(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

(可爱)(板书:

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课件出示9)

师: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

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

内容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月亮景色美丽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日暮(mǔmù

)吟诵(yí

nré

n)瑟瑟(sè

二、辨字组词。

幕()吟()似()

暮()拎()拟()

三、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mù

√yí

n√sè

二、屏幕日暮吟诵拎水似乎拟人

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第二课时 

(课件出示11)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提醒学生用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是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

“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

“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

横岭侧峰)(教师板书:

变幻莫测)

4.师: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

远近高低)(教师板书:

千姿百态)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

从不同角度观察)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识:

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课件出示19)

7.师: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

梅花

说得对!

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

《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22)

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

雪白梅香(教师板书:

雪白梅香)。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23)

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

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24)

4.总结。

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有针对性的练习,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兴趣。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充分朗读是理解诗词最有效的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习课外诗句,更利于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积累素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岭

变幻莫测

 侧峰

             远近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一、比一比,组词语。

锋()阁()章()

峰()阔()障()

二、读诗句,理解词语。

可怜——真珠——缘——

三、我会理解。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锋利山峰阁楼阔气文章障碍

二、可爱珍珠因为

三、1.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2.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

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

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

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

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

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郎。

五年,棹给事中。

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庐山简介

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

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

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

故古人云:

“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

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词语,写拼音。

javascript:

void(0)javascript:

void(0)

运输()暮色()

瑟瑟()降落()

二、给多音字注音。

1.敌人在八路军的猛攻下只有投降()。

2.蒲公英的种子降()落在大地上。

三、《暮江吟》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________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_____________之中。

2.《雪梅》的作者是,作者通过描写_____与_____争春,让诗人思考后评价二者皆有特色,雪更________,梅花更_____________。

五、重点段落品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比喻句是: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

2.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_________;

一幅是_____________。

六、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写一写。

你也来写一首描写景物的诗吧!

参考答案:

一、yù

nshūmù

jià

ngluò

二、xiá

ngjià

ng

三、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四、1.苏轼写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

2.卢钺雪梅花白香

五、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3.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六、略

七、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