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097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案

第25讲 神经调节

2017备考·最新考纲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考点一 反射和反射弧(5年11考)

[自主梳理]

1.神经元

结构模式图如下:

(2)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

(1)类型:

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

(2)结构基础:

反射弧。

3.反射弧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a.效应器,b.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f.感受器,g.神经节。

(2)据图分析下列有关问题:

①上图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中[d]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传导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②图中有3个神经元。

③直接刺激b,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填“属于”,“不属于”)反射。

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

(1)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014·海南卷,11)(√)

(2)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2011·天津,3D)(×)

(3)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2012·重庆,5C)(×)

(4)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广东,4AB)(×)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P16~17,考查内容侧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类型的判断、反射弧分析等。

2.(必修3P17思考与讨论内容改编)关于反射与反射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2个神经元完成

B.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其中枢均位于脊髓

C.感受器是传入神经纤维的树突,效应器为传出神经纤维的末梢

D.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解析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答案 C

[跟进题组]

题组一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1.(2014·安徽高考)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 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味觉不是完整的反射活动,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参加,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延髓,D错误。

答案 C

2.现象Ⅰ: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缩回;现象Ⅱ:

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

解析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I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现象I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Ⅱ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两现象中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答案 B

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2.“反射”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

(1)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不能完成反射。

(2)要有适宜刺激(含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题组二 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辨析

3.(2014·海南单科,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解析 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答案 C

4.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如图所示(b、c表示突触,M、N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个位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M点将使a处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B.兴奋在结构b和位点N所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C.刺激M点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D.在b、c等突触部位有“化学—电—化学”信号的转化

解析 兴奋在结构b、c(突触)处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其传递速度小于位点N所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由完整反射弧完成的活动才能称为反射,刺激M点(传入神经)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答案 A

反射弧各部分的判断及完整性分析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神经节如图中的c。

②根据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2)反射弧完整性分析

①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刺激后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②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刺激后有感觉,但无效应。

[自主梳理]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方向):

双向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a.轴突—细胞体型:

;b.轴突—树突型:

(2)兴奋传递的过程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原因是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

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

(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2015·全国卷Ⅱ,D)(√)

(2)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5·山东卷,4C)(×)

(3)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2013·江苏,19D)(√)

(4)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2011·海南,8A改编)(×)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P17~19,考查角度侧重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机制,尤其侧重K+、Na+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关系。

2.(必修3P17图2-1改编)下图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B.图②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C.图③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D.甲电极处从静息、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可依次用图①②③表示

解析 图①可表示甲、乙处同时兴奋或均不兴奋,图②可表示乙处兴奋,甲处不兴奋;甲电极处从静息、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可依次用图①③①表示。

答案 C

辨析下列图示,请思考:

(1)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如何?

自然状态时在人体内是否存在该状况?

(2)图乙中③与④为突触前神经元还是突触后神经元?

判断依据是什么?

兴奋的传导方向如何?

(3)图乙中⑤的产生与哪类细胞器有关?

图中⑥发挥作用后的去向如何?

(4)图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提示 

(1)传导方向为①

②;自然状态下人体内不存在该状况。

(2)图乙中④为突触后神经元,③为突触前神经元,判断的依据是③内有突触小泡,④的细胞膜上有递质受体;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③→④。

(3)图中⑤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⑥发挥作用后将迅速被灭活。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而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因此D所示符合题意。

[跟进题组]

题组一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1.(2015·浙江理综,4)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在动作电位形成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解析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D正确。

答案 D

2.(2015·四川德阳二诊,5)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K离子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

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

C.B→C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

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解析 根据糖蛋白可判断②为细胞内侧,①为细胞外侧。

A点时为静息状态,此时,细胞膜主要对K离子有通透性,K离子通过通道蛋白,不断从内侧向外侧移动,A、B正确。

B→C膜内外电位逆转的主要原因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C正确;B点时的电位差为0,膜两侧的电位相等,D错误。

答案 D

1.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A点——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

2.Na+浓度对电位峰值的影响

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形成的,只有足够量的Na+才会引起正常动作电位的形成。

如图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其中b表示的是在低浓度海水中的电位变化,因为Na+内流不足,所以形成的电位差较小,不能形成正常的电位。

题组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2015·江苏卷,18)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因突触小泡膜的保护而避免被细胞内水解酶等破坏,A正确;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根据题图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离子通道开放,C正确;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引起Na+通道开放,Na+内流,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引起Cl-内流,D错误。

答案 D

4.(2015·浙江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以下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

解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是单方向的,故A、C错误;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电位为负;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膜外的钠离子内流,使得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成了负电位、膜内的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

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则突触后膜仍为静息状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故B正确,D错误。

答案 B

5.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b为神经元胞体膜

B.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做抗原,患者的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可导致电信号向化学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C.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细胞免疫的应答

D.图中显示相关递质一定为兴奋性递质

解析 突触小体应为“轴突”末端膨大所形成,图为神经-肌肉接头,b应为肌细胞膜,故A不正确;若Ach受体与抗体结合,将导致Ach不能与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突触后膜上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B不正确;有“抗体”参与的免疫应为体液免疫,而不是细胞免疫,C不正确。

图乙显示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可引发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推测该类递质应为兴奋性递质,D正确。

答案 D

6.(2016·山西康杰中学等四校联考)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能够改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而5羟色胺是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Na+通道开放,两者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由题图可知,乙酰胆碱的受体位于乙神经元膜上,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影响其释放兴奋性递质,因而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

答案 C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2.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自主梳理]

1.完善各神经中枢的功能

2.连线人脑的言语区及损伤症

“形成感觉”≠“产生反射”

大脑皮层是一切感觉(如冷觉、热觉、痛觉等)的形成场所,但形成感觉并不等于产生反射,反射需要经过完整反射弧,但感觉的产生并未发生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效应器参与,不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感觉的产生只需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3个环节,且产生感觉的神经中枢是在大脑皮层。

[跟进题组]

题组一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下丘脑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水盐平衡中枢

D.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解析 水盐平衡中枢位于下丘脑,脑干中主要分布有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

答案 C

2.(2015·武汉调研)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

右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的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当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冲动到达a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电位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________的通透性增加。

(2)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

________→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

(3)甲、乙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但都能产生尿意。

甲出现尿失禁,推测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部位;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推测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部位。

(4)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这种调节方式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 

(1)外负内正 Na+ 

(2)f→d→c→a (3)d c(或a或a、c) (4)属于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概念图

(2)辨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掌管人体的高级生命活动。

②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外,掌管人体的低级生命活动,如可以自主地控制一些反射行为,如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

③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题组二 大脑皮层的功能

3.(2011·海南单科,9)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S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与高级中枢无关。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形成的长期记忆属于高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中枢。

排尿反射有两个中枢,低级中枢在脊髓,在婴幼儿时期控制排尿功能,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随着婴幼儿脑的发育,高级排尿中枢形成,脑与脊髓建立联系后,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从而控制排尿。

意识丧失的病人,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病人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才能行使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

答案 D

4.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解析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B正确;大脑皮层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正确;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

答案 D

(1)人类大脑皮层的四大功能

①一切“感觉”形成的场所—躯体感觉中枢;

②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调控支配脊髓低级运动中枢;

③记忆、思维能力;

④具语言中枢如W区、V区、S区、H区等(人类特有的)。

(2)人体部分生理(或病理)现象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或病理现象

参与(损伤)神经中枢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学习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椎受损伤,大脑皮层、小脑等功能正常

易错易混 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能完成反射

点拨 反射的发生不仅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

如图所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

图中显示:

①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②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基本不变。

易错点2 误认为神经递质的作用只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点拨 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

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差增加,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易错点3 误认为递质只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并认为一定会引发下一神经元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化为“外负内正”

点拨 

(1)神经递质可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也可能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相应物质。

(2)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与抑制性递质(如5羟色胺),前者可引发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加强,从而导

致突触后膜膜电位反转,后者则可引发突触后膜对Cl-等通透性加强,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局面更加剧。

易错点4 误认为只要有传导路线,就存在反射弧,从而错将下图所示途径视作2条或多条反射弧

瘦素可参与糖、脂肪等代谢调节使体重减轻,如图所示为瘦素作用于下丘脑相关神经元调节摄食行为的部分途径,图中共有几条反射弧?

点拨 应为“0条”。

分析如下: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其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

图中仅表示了由下丘脑传至大脑皮层产生饱食感或饥饿(摄食)感的“上传”过程,并不表示相关“反射应答”过程,故不存在完整反射弧。

[规范答题]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常会受到机体或细胞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图甲表示某种反射弧中的部分调节过程,图乙表示突触后膜上A、B、C三处受到某种刺激后的相关电位变化。

请分析回答:

1.找错·纠错

错答序号:

__②__  正答:

错答序号:

__⑤__  正答:

错答序号:

__⑥__  正答:

错答序号:

__⑦__  正答:

增大

错答序号:

__⑧__  正答:

错答序号:

__⑨__  正答:

面部肌肉松弛

2.错因分析

序号②忽视了在体内反射弧中刺激只能由感受器接受,错误地认为无论体内生理状态,还是离体神经纤维均能“双向”传导。

序号⑤、⑥、⑦均因未顾及“抑制性”这一题眼,而错答。

序号⑧思维混乱,未理清“C”处现象的实质即出现了“电位反转”应由细胞外液中阳离子进入细胞内液所引起。

序号⑨未抓住“抑制”神经递质释放这一关键点或未搞清神经递质释放与面部肌肉收缩或舒张的关系。

演练真题 领悟考向

1.(2015·上海卷,23)有关“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不去掉脑,将观察不到搔扒反射

B.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调节一些生理活动

C.环割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