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345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docx

《《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docx

《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

《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

        新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闻修辞学  罗照民    201218240419    2012级4班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唐山大地震》中的修辞艺术  罗照民  摘要:

以钱钢《唐山大地震》一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以书中的原文为例,加以对句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展示以《唐山大地震》为代表的报告文学中的修辞艺术。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修辞艺术;报告文学  《唐山大地震》是钱钢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时的毕业作品,写于1985年——1986年,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尽可能地避免了直面议论,而将主观意识融化到对素材的筛选过程中,渗透于‘冷静’的叙述文字里,更多地采用了白描这一传统手法,也采用了一些‘口述实体录’形式”,加上作者钱钢的亲身经历和深入的调查采访,才得以让“唐山”这个城市又一次变得立体,变得有血有肉,变得有感情,有情绪。

  阅读《唐山大地震》,我被文中的故事和人物所深深吸引,也深深感动,甚至一个人看到痛哭,多次痛哭,我经历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也经历过2013年雅安芦山大地震,08年,我距离震中130公里,13年,我的家距离震中30公里。

虽然我并没有真正经历过地震中的生离死别,却也在心里构建过哭泣的汶川和芦山,这一次,我的心里有了一个哭泣的唐山。

我惊讶于真实地震中的唐山,惊讶于当时的中国,惊讶于当时的国人,也惊讶于书中的“唐山”。

  报告文学的写作,需要大量的采访素材,才能保证作品的真实性,而采访中的素材的有限和拮据,又会使一些作家陷入困境,但对于钱钢创作《唐山大地震》,他却是充满自信,这源于钱钢在唐山地震后,曾在唐山参与了近三个月的抗震救灾活动,这对他的感悟和写作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没有这“近三个月”,就不会有我们看到的唐山火车站那些“脖子上挂着缝纫机头”,“腕上戴着两块手表”的孤儿;就不会有那些带着泪珠的、疼着热气的、沾着鲜血的真实而透明、鲜亮而生动的一个个细节;更不会发出“我和我的唐山”这样深情的呼喊!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

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文中,作者多次运用到修辞手法对其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样的写作方式,使读者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同时,进一步对场景进行还原,又融入读者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对文中的信息进行了再创作,使每个读者眼前都存在着一个相同而又不同的“唐山”。

  “晨曦中,淡黄色的纸钱化作的烟,絮絮屡屡渐渐融汇成一片,如白色的雾,浮动在新建的高层建筑之间。

纸灰在雾中漂浮着,他们是孩子眼中一只只神奇的黑色的蝴蝶,飞得很高,又缓缓飘落。

落在路旁草丛中,落在伫立街头的老太太的银色鬓角上。

她们没有去拍它,她们的眼睛在痴痴地望着大地,不,是在望着地底下的那个世界;老人的嘴唇颤动着,在喃喃诉说着什么。

”这一段文字,是作者在写到他目睹的唐山大地震的忌日,那飘飞过纸灰的街心。

作者把纸灰比作蝴蝶,“神奇的黑色的蝴蝶”,这是作者对幸存者们情绪的理解和解读,这是对罹难者的尊重和悼念。

  “我又想起灵堂中那些无辜的天真的孩子,也许因为他们的存在,致使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痛苦地抽搐着。

”关于罹难的孩子们,或者说以孩子们为代表的弱势的群体会更加受到作者和读者的同情和关注,作者不只一次的在文中写到唐山的孩子,有罹难的,有幸存的,当然,还有被称作“孤儿”的。

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没有直接写罹难的孩子有多么可  怜,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脚下的的每一寸土地”来写,这更加反映出灾难的无情,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害下的无力,不论男女老幼,在灾难面前都是平等的。

土地在“痛苦的抽搐着”,更是让读者在阅读中为之一震,这是多少鲜活的生命啊,在地震来临的瞬间就消失了,大地母亲真的是应该痛苦的抽搐了。

  “‘岩石’痛苦地支撑着自己,直至岩石强度被突破的那个灾难性的时刻。

”这里把岩石当成人来写,似乎岩石也不愿意人们受到伤害,在拼尽全力地支撑着,想要保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痛苦地支撑”,写出了一种人的情怀,是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为地上的人们也捏上一把汗。

  “争没两句,就觉一阵子‘噜松’——人象搁在一个大筛子上一样,被没完没了筛着”,这一段的写作中,做种运用了拟声词“噜松”,形象地把文中采访的人当时的画面表达出来,十分形象具体。

  “溜直的铁道,都拧成了麻花,曲里弯拐像大长虫”,这是作者写的地震后的铁道的情况,连续用了两个比喻,把轨道比作麻花和大长虫,十分形象生动的还原了遭受地震后的铁道的情况,使读者跟着他的描写一起局部向整体,先是看到一部分,后是将视野拉开,纵观现场,这样一来,更加加深了读者对现场情况的了解和感知,对地震灾害的破坏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锅炉里的水蒸气,以每平方厘米一百公斤的压力猛劲喷射出来,发出扎耳的尖声。

所有的人都被这尖声惊呆了,它比几百台火车头一块喷气的声音还要响,就像要把人的心切烂撕碎”,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把地震来临前的紧张和来临时的强大的破坏力写得十分传神,使读者感觉不像是夸张,而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和恐惧。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唐山当成人来写,她也会失去,这一次灾难后,她失去的是24万唐山的生命,24万鲜活的唐山的生命,地震后的黎明,在人们眼里,在唐山眼里并没有到来,地震实在太恐怖,这样的阴影挥之不去。

  “浓浓的雾气中,听不见呻吟,听不见呼喊,只有机械的脚步声,沉重的喘吁声,来不及思索的匆匆对话,和路边越堆越高、越堆越高的尸体山!

头颅被挤碎的,双脚被砸烂的,身体被压扁的?

?

”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先是对声音的描写,连续的五个声音的描写,是读者能够迅速进入场景,跟着作者一起去看、去听、去感受,仿佛这些声音就在你耳旁,你也就在这个地震的现场;随后,是一串关于现场受灾情况的描写,作者称之为“尸体山”,这个尸体山的各种惨状似乎就在观众的眼前,画面感很强,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受灾场景。

  “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生命体,它已经没有了呼吸,没有了脉搏。

没有了流动着的血液。

之间瓦砾一片。

”唐山是建国初期就形成的一个充满活力的经历体,直接与京津地区相关联,一定程度上是建国初期共和国的产业领头羊,但是在灾难面前,它并没有幸免,这一连串的“没有了”,是排比,也是拟人,让一个活生生的唐山,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让这里活生生的人们就变成了一个个不断上涨的罹难者的数字。

  “数千米的延伸线上,似乎看不清人影,只有一串活动的亮点,一串闪耀着的光斑。

一盏盏的矿灯,象一只只睁大着的眼睛。

”这时候的矿灯,就是希望,就是求生者的力量源泉,这便是生命之光。

  “大自然毁灭一个城市只需要几秒钟,而人们恢复它的生机,却需要漫长的时间。

”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这样强烈的时间上的对比,展示自然灾害的无情,也表达出人们重建的艰难。

  “手举着小小的卷刃的三角铁,竟像举着千金大鼎那样的吃力”,这里是作者在写到被困地下的人们用手里的菜刀在尝试了从各个地方突破无果后,耗尽了体能和自己的耐心,无  助地单调地用卷刃的菜刀敲击暖气管道和墙壁,于体能的严重损耗和精神上的压力,使被困者变得极度无助,本来轻松拿起的小小的菜刀也变得像千金大鼎一样难以举起。

  “终于灭了!

漆黑一片。

手指贴着眼珠都看不见。

‘老陈,灯死了!

’王树礼绝望地喊。

没有灯,就象人没了眼睛,没了眼睛,人怎么能活着出去呢?

”这是讲述王树礼的矿工被困井下,而又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后,一帮工人一起鼓励着摸索着往外寻找生的路口,这时候最后的一盏矿灯也灭了,这是在地下,没有了光源,人就失去了眼睛,这时候更多的是来自于对黑暗和未知的恐惧。

  读完全书,能够在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一个哭泣的唐山,不论是震前、震中还是震后,我被故事中的人们打动,似乎我也经历了一次唐山大地震,和钱钢一起目睹了、采访了一个不同的唐山。

如作者在文末说道:

“我在为明天留取一个参照物,以证明人类毕竟是伟大的。

”钱钢在报告文学的基础上,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使全文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充满画面感,使一个时代的唐山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唐山大地震》是有力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