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368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教材.docx

病理生理学教材

 

《病理生理学》教案

 

课程类别:

必修课

授课对象(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班

学时:

67(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1学时)

学分:

3

教材选用:

《病理生理学》,金惠铭、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讲教师:

李瑞琴

教案完成时间:

2009年2月

学科审阅意见:

__________(课程负责人签名)

__________(学科带头人签名)

年月日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第二节病因学;第三节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第一章绪论(50分钟)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30分钟)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0分钟)

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疾病概论(60分钟)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20分钟)

第二节病因学(20分钟)

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发病学(10分钟)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10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健康和疾病的概念;②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③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难点:

①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②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联系临床,举例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4.

3.罗大力、张乃嵩、杨定峰等.关于病因学的研究[M].医学与哲学,1997. 

 

复习思考题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

2.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3.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正常水、钠代谢:

正常人体液和电解质分布,人体每日水出入量,体内水交换及体液的渗透压,消化液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意义,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水钠代谢紊乱:

脱水,水中毒。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低钠血症、高钠血症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熟悉正常水、钠代谢、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3.了解水钠代谢障碍的防治原则。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

一、正常水、钠代谢(30分钟)

(一)正常人体液和电解质分布

(二)人体每日水出入量

(三)体内水交换及体液的渗透压

(四)消化液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意义

(五)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二、水钠代谢紊乱(80分钟)

(一)脱水:

1.高渗性脱水(30分钟);2.低渗性脱水(30分钟);3.等渗性脱水(10分钟)

(二)水中毒(1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脱水的概念;②三型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

三型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三型脱水对比讲解,讨论,强化巩固。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2.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黄大显.现代心电医学,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4.GuytonandHall,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9thedition.Philadelphia:

W.B.SaundersCompany,1996,375.

 

复习思考题

 

1.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常见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

2.三型脱水的区别

3.水中毒的常见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水肿:

水肿的发病机制、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钾代谢障碍一、正常钾代谢:

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

二、钾代谢障碍:

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低钾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2.熟悉正常的钾代谢及钾代谢障碍分类。

3.了解水肿的分类。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50分钟)

三、水肿

(一)水肿的发病机制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30分钟)、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15分钟)。

(二)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5分钟)

第二节钾代谢障碍(60分钟)

一、正常钾代谢(10分钟)

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

二、钾代谢障碍

低钾血症(20分钟)、高钾血症(20分钟)、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水肿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②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对心肌的影响。

难点:

①水肿的发生机制。

②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复习相关课程知识、举例、提问、强化。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复习思考题

 

1.水肿的发生机制。

2.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3.临床补钾的原则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

酸碱的概念、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2.了解酸碱的概念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35分钟)

一、酸碱的概念

二、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75分钟)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25分钟)

一、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50分钟)

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AG。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

②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难点:

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

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举例、提问、巩固。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江正辉.临床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M].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2.

3.陈南明、张祖贻.临床血气酸碱研究新进展[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复习思考题

 

1.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2.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

3.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

第四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碱中毒、呼吸碱中毒的概念、原因、机体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

2.了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常见类型和病变特点、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100分钟)

一、代谢性酸中毒:

(30分钟)

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

二、呼吸性酸中毒:

(30分钟)

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

三、代谢性碱中毒(30分钟)

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

四、呼吸性碱中毒(10分钟)

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

第四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1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分类。

②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

难点:

①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

②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

联系临床,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对比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江正辉.临床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M].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2.

3.陈南明、张祖贻.临床血气酸碱研究新进展[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复习思考题

 

1.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体变化。

2.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常用指标的变化趋势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五章缺氧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

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差。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类型及各型缺氧的特点和机制;

2.熟悉常用血氧指标、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第五章缺氧

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20分钟)

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差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50分钟)

一、乏氧性缺氧(20分钟)二、血液性缺氧(10分钟)

三、循环性缺氧(10分钟)四、组织性缺氧(10分钟)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20分钟)

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自学)

第六章发热

第一节概述(10分钟)

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的原因(2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常用的血氧指标。

②缺氧的类型及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难点:

①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②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

列表比较四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复习相关课程知识,讲解氧离曲线右移的机制。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3.于江洲.缺氧诱导因子-1[J].生理科学进展,1997,28(4):

331-333.

 

复习思考题

 

1.四型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

2.比较四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3.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六章发热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的原因、发热的发病机制第三节发热时功能代谢改变:

物质代谢的改变、机体机能的改变第四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发热的概念、发病机制。

2.熟悉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3.了解发热的防治原则。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六章发热

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30分钟)

二、发热的发病机制内生致热原、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发热的发病学、发热的时相

第三节发热时功能代谢改变(10分钟)物质代谢、机体机能的改变

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5分钟)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三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40分钟)

(一)原因

(二)发病机制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诱因(5分钟)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5分钟)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10分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五、防治原则(5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发病机制。

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难点:

①发热的发病机制。

发热时功能代谢改变。

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

图示法讲解内生致热原的种类、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主要途径,举例。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3.王迪浔、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复习思考题

 

1.发热的发病机制(三个基本环节)。

2.发热时机体主要的功能代谢改变。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十二章休克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第三节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

缺血性缺氧期、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

第四节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细胞代谢障碍、细胞结构的损伤、重要器官的变化第五节休克的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2.熟悉休克的原因、分类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3.了解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十二章休克

第一节概述(10分钟)

第二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30分钟)

按病因分类、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第三节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40分钟)

缺血性缺氧期、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

第四节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15分钟)

细胞代谢障碍、细胞结构的损伤、重要器官的变化

第五节休克的防治原则(5分钟)

临床病例讨论(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休克、休克肺的概念和形态特点。

②休克时微循环的改变、临床表现及机制。

难点:

①休克时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及发生机制。

②休克肺的概念和形态特点

复习正常微循环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配合图片演示对比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黄玉芳.病理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8-191.

3.EoneRC.SirIsaacNewtonsepsisSIRSandCARS[J].CritCareMed,1996,24(7):

1125.

 

复习思考题

 

1.从毛细血管前阻力与后阻力的力量对比、微循环的灌与流的相对关系、真毛细血管内的血流状况等方面比较休克Ⅰ、Ⅱ、Ⅲ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意义及后果。

2.从神志、皮肤粘膜颜色、脉搏、尿量、血压等方面比较休克Ⅰ、Ⅱ、Ⅲ期的临床表现。

3.休克时的代谢特点、重要器官的改变、休克肺的三个形态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第二节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心肌结构破坏、能量代谢障碍、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病理性心肌肥大向衰竭的转化。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诱因、发生机制。

2.熟悉心力衰竭的原因、机体的代偿反应及临床表现。

3.了解心力衰竭的分类和防治原则。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20分钟)

第二节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30分钟)

一、心肌结构破坏

二、能量代谢障碍

三、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四、病理性心肌肥大向衰竭的转化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30分钟)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10分钟)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10分钟)

临床病例讨论(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心力衰竭时的概念、诱因、发生机制、心脏的代偿反应。

难点:

心力衰竭时的发生机制、心脏的代偿反应。

提问、课堂讨论、师生对话、图表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3.王迪浔、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4.王柏生.临床病理生理学[M].郑州:

河南科技出版社,1992.

 

复习思考题

 

1.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2.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3.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反应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第二节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呼吸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肾功能变化第三节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

2.熟悉呼吸衰竭的时机体代谢功能的变化。

3.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65分钟)

一、肺泡通气不足(15分钟)

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

二、弥散障碍(15分钟)

肺泡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厚度增加、弥散时间缩短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20分钟)

四、解剖分流增加(15分钟)

第二节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30分钟)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呼吸、循环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肾功能变化

第三节防治原则(15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呼吸衰竭、Ⅰ型和Ⅱ型呼吸衰竭的概念。

②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难点: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观察图片、图表,联系临床,举例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3.王迪浔、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4.王柏生.临床病理生理学[M].郑州:

河南科技出版社,1992.

 

复习思考题

 

1.以肺气肿为例,概括总结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2.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3.Ⅰ型和Ⅱ型呼吸衰竭给氧原则。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第二节肝性脑病一、概念、分类与分期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

三、肝性脑病发生的诱因。

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病机制。

2.熟悉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的发生因素及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3.了解肝功能不全的分类、病因、防治原则。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

第二节肝性脑病(110分钟)

一、概念、分类与分期(10分钟)

二、肝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