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515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

学案博苑

2012-10-190602

5d56b7b40102e0lp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

(1)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窸窣(  )

    筌(  )冉冉(  )翩翩(  )征戍(  )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  琅               盅

     枭        蛊  朗

       燥        迢      褐

     噪       诏        竭

     躁    苕        羯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漂泊(bó)  不落于言筌(quán)

    B.皎皎(jiǎo)橘颂(jú)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桅杆(wéi)蛊惑人心(ɡǔ)

    D.寒砧(diàn)迢远(tiáo)接踵而至(zhǒnɡ)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密 灼热 歧路 箫瑟

    B.聒噪纱锭漂零沼泽

    C.传诵涔涔饱满关键

    D.钟爱潜藏捣衣干躁

    5.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 遏止 艰苦 

    B.消失遏止坚苦

    C.消失遏制艰苦

    D.消逝遏制坚苦

    答案

    1.yùn zhuó zhēn xīsū quán{rǎn piān shù

    2.袅袅/枭雄 疏朗/琳琅 蛊惑/酒盅 干燥/噪音/急躁 迢迢/下诏/红苕 褐色/竭尽/羯羊

    3.D 解析“砧”应读“zhēn”。

    4.C 解析A项,“箫”应为“萧”;B项,“漂”应为“飘”;D项,“躁”应为“燥”。

    5.A 解析消逝用于抽象事物消失至无,如声音、时间等;消失逐渐减少以至看不见,一般用来指具体事物。

遏止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

艰苦艰难困苦,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坚苦坚忍刻苦,常用来形容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

    四、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答案提示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

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

用自己的话解说。

答案提示

    “木”与“树”,一字千里。

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自古文人多悲秋”也。

——这就是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五、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

    一、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

——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

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

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梅花》,境界就迥异。

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卜算子•咏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一课一得】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

    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

    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

    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学家发现,用某些细菌产生的蛋白质作的模板,能将纳米微粒_________成秩序井然的结构。

    ②奥委会的规模和成本必须压缩,以便这场全球最重要的体育盛会能_________健康发展下去。

    ③朝鲜半岛南北卓有成效的互访,促进了双方关系的_________,进而走向合作。

    A.组建继续和解

    B.组装继续缓和

    C.组建持续缓和

    D.组装持续缓和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

    5.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6.填到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

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7.仿照例句,在横线处填上结构相同的语句,要求文意贯通,并要构成排比句。

    例句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虽手不操琴,却能聆听琴瑟琵琶,神游“古典”“浪漫”,品味优美旋律;还能够在《命运》中与贝多芬切磋,在《天鹅湖》边和柴可夫斯基相伴,在《大峡谷组曲》里同格罗菲探险……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美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铸造我们的灵魂。

    仿写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虽足不出户,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在塞纳河畔与雨果散步,在皇村学校里同普希金畅谈,在茫茫大海中和海明威拼搏……文学作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解析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fánɡ;C.漂泊bó。

    答案D

    2.解析A.垂—唾,奈一耐,B.奇一其,团一谈,D.捍一悍。

    答案C

    3.解析组建组织,建设;组装安装;继续指活动连下去,不间断;持续延续不断;缓和局势、气氛等变缓和;和解不再争执,归于和好。

    答案B

    4.解析“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

    答案C

    5.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

    答案B、

    6.解析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

    答案A

    7、纵横古今中外 漫游名山大川 领略异国风情 开阔我们的眼界 丰富我们的知识 完善我们的人格

    解析该题是结合句式的理解进行仿写,在仿写中考查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仿照例子,选择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

    【美文选读】

                                                青与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

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

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

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

“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

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

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

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1983年立春(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2

    学习目标

    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教学分析本课从“木叶”说起谈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注意读出诗歌概念后的意味,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真正读进去,并不是一篇十分难于理解的课文,关键在于引导,问题的科学设置。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    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2、走近

    林庚(多媒体补充“清华园四大剑客”“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3、明确目标

    多媒体展示(略)

    二、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袅袅  柳恽  沈佺期

    传诵传颂;洗练  ;不落于言筌者  疏朗万应锭

    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的论题,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的观点体现。

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析段研句突破重难(点)

    【问题投放】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

结合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

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

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

 

艺术特征

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

饱满

疏朗

适用场合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秋风叶落

    ①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

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

   

    ②“木”→(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       ≠离人游子的愁绪。

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③“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