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669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docx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汇编

一、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4、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5、空气主要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等气体混合而成。

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二、判断题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是真正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三、问答题

1、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睡,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为什么?

答:

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

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出去。

2、用冰块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还是冰块?

答:

应把食物放在冰块下方。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保卫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4、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5、空气主要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

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二、判断题(正确的说法画“√”,错误的说法话“×”)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三、问答题:

1、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为什么?

答:

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

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

2、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

为什么?

答:

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我掌握的科学方法

一、列举

 1、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至少三个例子)

答:

气锤、喷雾器、气垫船、气垫悬浮列车、气枪、橡皮艇、气压铆钉枪、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

2、你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至少三个例子)

答:

把海绵、饼干、砖头放到水里挤压会看到有气泡冒出。

二、简答

1、自然界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

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2、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为什么?

答:

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的气温。

而取暖器则相反,应放置在下放,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我的科学实践

1、设计实验证明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名称:

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材料:

充气的气球

实验过程:

(1)用手压时有什么感受?

再用力压感觉又怎样?

(2)、松开手后看见什么,怎样解释。

实验结论:

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

 

2、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受热会上升

实验名称:

空气受热会上升

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

(2)、把手分别放在*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那里。

 实验结论: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3、设计实验研究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实验名称:

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实验材料:

火柴、同样大小的纸杯两个,细线若干、均匀的细木棍一根

实验过程:

(1)、将纸杯底部各打三个空,用细线固定在细木棍的两端。

(2)、在细木棍中间系上细线,调节细线是木棍保持平衡。

(3)、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

(4)、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论: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4、设计实验研究冷热空气的对流

实验名称:

冷热空气的对流

实验材料:

水槽2个 同样大小玻璃瓶2个香一根玻璃片2片,热水、冰块

实验过程:

1、将一个水槽中放冰块,将另一个水槽中倒入热水。

2、将两个空玻璃瓶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中。

3、在热水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

4、将冷瓶到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板观察烟的流动。

5、重复1、2、3步骤。

将有烟的热瓶到放在冷瓶上,抽掉玻璃板观察烟的流动。

实验结论: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5、设计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

实验名称:

空气的成分

实验材料:

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

实验过程:

(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

观察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6、设计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名称: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材料:

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

实验过程:

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

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实验名称: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实验材料:

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烧杯,细铁丝弯成梯状

实验过程:

1)安装蜡烛,使蜡烛分别居于烧杯的底部和中部。

2)、沿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 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比空气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

3、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4、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

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5、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6、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7、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8、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9、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凝结)。

二、判断并改错。

1、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应改为“绝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

5、云和雾就是水蒸气。

(×)应改为“云和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聚在一起的极小水滴。

三、问答题:

1、温度的变化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

请举例说明。

 

2、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哪些事情?

请举例说明。

 

3、为什么锅把用塑料制作,而锅身用金属制作?

 

4、为什么冬天时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而在夏天喜欢穿浅色衣服?

 

5、空气会热胀冷缩吗?

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卷)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    )。

2、(     )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   ),水烧开时的温度是(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        )。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            ),不要碰到容器的(           )。

6、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                    )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                   )保持水平。

7、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       )。

8、热总是从(     )处向(     )处传递。

9、(      )、(      )、(      )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10、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      )。

11、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     )。

12、不靠(   )、(   )或(      )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13、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    )。

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      )的方式传递的。

14、使用酒精灯时,要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       )部分加热。

15、糖受热会熔化成(    ),冷却后又会凝结成(   )。

16、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      )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     )状态。

17、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     );(      )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       )。

18、温度计是利用(       )的原理做成的。

19、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       )、(     )。

20、不同物质具有的(       )性能不同。

21、水和沙子相比,(    )吸热和散热的速度快。

22、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   ),散热也(   )。

23、(  )、(  )、(  )、(   )、(  )、(   )、(  )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4、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         )变成的。

25、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        )。

26、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         )。

27、水的蒸发快慢与(         )、(           )和(           )有关。

二、判断并改错。

1、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

2、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

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       )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       )

5、云和雾就是水蒸气。

(       )

6、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吸热都一样。

(         )

7、物体加热以后体积会膨胀。

(         )

8、铁垫圈受热体积会变大。

(  )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性质

1、你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注射器抽气注入水中)(用塑料袋兜空气)。

2、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不会弄湿),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3、把两只气球掉在小棍上,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看到(另一端下沉),说明(空去有质量)。

4、解开吹满气的气球的绳子,对着自己的脸你有(空气流过)感觉,说明(流动)。

5、用手压气垫有(松软)感觉,怎样解释这种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6、水和空气相比,相同点(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要占据空间)不同点(空气容易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7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压缩空气:

(给车轮胎充气)(给篮球充气)(玩空气枪)等。

8、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二、热空气和冷空气

1、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空气受冷会(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3举例说明热空气的用途:

(三国时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1873年,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

4、(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就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5、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三、空气中有什么

1、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空气中主要的气体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3、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4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答:

在一只瓶里放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用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

四、空气也是命之源

1人憋气时很难受、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瓶、抽掉玻璃罩里的空气,植物会枯萎、给金鱼缸装上曾氧泵等都说明生命离不开(空气)它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

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3、当空气中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受到了污染。

(交通工具)(工业生产)(生活煤灶)等排放的烟尘废气污染着空气,(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4、污染的空气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5、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6、净化空气和减少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有:

(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第二单元冷和热

一、冷热与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光凭感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帮我们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二、热的传递

1、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三、加热和冷却

1、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2、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3、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4、160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出了(空气温度计)。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发明了华氏温标,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了(摄氏温度)用(℃)表示

5、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既热胀冷缩的应用)?

使瘪了的乒乓球変圆;炼钢;预留铁轨缝隙等。

四、吸热和散热

1、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一样的。

(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2、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

3、吸热和散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1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

○2沙漠地区的人们长穿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以形成气体对流,会使人感到凉爽。

○3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阳光的照射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沙滩温度高。

五、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1、(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2、(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3、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4、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

它们在受热和遇冷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5、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变成云和雾遇冷变成小水滴和小冰晶,落向地面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  弹性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  大  )。

2.空气受热时会(  向上  )流动,受冷时会(向下  )流动。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轻  )。

4.因为地球是一个(  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  ),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5.空气主要是由(氧气  )、(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

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二、判断题(正确的说法画“√",错误的说法画“×")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  )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

第二单元检测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  湿度    )。

2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  由快到慢      )。

3.热总是从(  高温  )处向(低温  )传递。

4.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

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

靠(对流)方式传递的。

5.糖受热会熔化成(  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  固体  )。

6.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7.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  ),散热也(快  )。

8.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  蒸发  )。

9.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凝结).

二、判断并改错

1.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错  改正:

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5.云和雾就是水蒸气。

错  改为:

云和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聚在一起的极小水滴。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一、声的音产生

1、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2、(弹拨)(敲击)(吹气)(摩擦)都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有震动就有(声音),震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较强,而在(空气)中的传播较弱。

因为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损失。

4、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5、“伏罂而听”运用是:

(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的道理。

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声波能使阻碍物产生(振动)

2、耳朵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构成

3、声音传递的路径为: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4、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5、(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6、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戴上耳塞)(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

7、我们应当(同情)(关爱)(理解)(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

四、不同的声音

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

当声源(振幅)越大时,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声音越强。

2、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用力的大小造成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不同)。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紧短细)的弦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振动(慢),声音(低)。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说话声音大小是(a)不同的表现,男高音和男低音是(b)不同的表现,演奏吉他时,琴弦细、紧、短时比粗、松、长的声音来得(c)。

      a.音量      b.音调      C.高    d.强

2.“伏婴而听”的故事中,声音主要是借助于(a、C)传人侦察兵的耳朵。

a.土地    b.空气    C.坛子

二、判断题

1.在一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口玻璃瓶内装上不等量的水,按水位高低的顺序依次排列好。

用嘴使劲向瓶口水平方向吹气,可以发现水装得越多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水装得越少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不装水的空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

(X)

2.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

(√)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X)

4.噪声危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它是当代社会四大公害之一。

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

(√)

三、连线题

把人耳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然后标出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

(  6  )听神经                  收集声波

(  5  )耳蜗                    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  2  )外耳道                  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  1  )耳廓                    传递振动

(  4  )鼓膜                    传送声波

(  3  )听小骨                  产生振动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