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748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docx

徐州市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有答案教材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扁舟(biǎn)碣石将进酒(qiāng)万籁俱寂

B.疮瘢(bān)整饬气咻咻(xiū)缠绵绯恻

C.荷薪(hè)点缀芙蓉浦(pǔ)浅尝辄止

D.缱绻(qián)遒劲车辚辚(lín)振聋发聩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对人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如果说这是▲,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

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要努力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学中。

不要▲你的情感,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A.陈词滥调忽略掩饰B.老生常谈忽略修饰

C.老生常谈忽视掩饰D.陈词滥调忽视修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辛词比其他文人诗词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B.烟树葱茏掩映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将徽州居民衬托在山光水色之中,表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

C.叙事与写人密不可分,不但优秀的叙事散文生动地告诉人们某件事情,而且事件中的人物也是个性鲜明的。

D.舟子忽然问我们:

“你们觉得此处较寒冷吗?

”我们问他什么缘故,他说原因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所致。

4.下列诗(词)句中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

①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

②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③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④他在一首《沁园春·戒酒》的戏作中说: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⑤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⑥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A.④⑥②③①⑤B.④⑥⑤②③①C.①④②⑥⑤③D.⑤④⑥②③①

6.本题有两道小题,选考物理的考生及艺术生做第

(1)小题;选考历史的考生做第

(2)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我俩在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或许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我的一首小诗在《诗刊》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2)下列有关《红楼梦》和《欧也妮•葛朗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怜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首判词是说薛宝钗虽有贤妻良母的品德,却最终落得冷落凄苦的结局。

B.《红楼梦》中人物的配饰往往很有讲究,贾宝玉佩戴的是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金麒麟。

C.巴尔扎克以其《人间喜剧》成为当时法国社会出色的书记员。

《欧也妮•葛朗台》以欧也妮的婚事贯穿全书,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外省的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态。

D.《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但在那个社会环境里她没有反抗,只是把痛苦藏在心里,靠着虚幻的宗教信仰支撑,默默地度过一生。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第7~10题。

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

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少读书,略通文义。

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

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掾。

寿辉,罗田人,又名真一,业贩布。

元末盗起,袁州僧彭莹玉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用红巾为号,奇寿辉状貌,遂推为主。

至正十一年九月陷蕲水及黄州路,败元威顺王宽彻不花。

遂即蕲水为都,称皇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以普胜为太师。

未几,陷饶、信。

明年分兵四出,连陷湖广、江西诸郡县。

遂破昱岭关,陷杭州。

别将赵普胜等陷太平诸路。

势大振。

然无远志,所得不能守。

明年为元师所破,寿辉走免。

已而复炽,迁都汉阳,为其丞相倪文俊所制。

十七年九月,文俊谋弑寿辉,不克,奔黄州。

时友谅隶文俊麾下,数有功,为领兵元帅。

遂乘衅杀文俊,并其兵,自称宣慰使,寻称平章政事。

明年,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抚州。

已,又破建昌、赣、汀、信、衢。

当是时,江以南惟友谅兵最强。

太祖之取太平也,与为邻。

友谅陷元池州,太祖遣常遇春击取之,由是数相攻击。

赵普胜者,故骁将,号“双刀赵”。

初与俞通海等屯巢湖,同归太祖,叛去归寿辉。

至是为友谅守安庆,数引兵争池州、太平,往来掠境上。

太祖患之,啖普胜客,使潜入友谅军间普胜。

普胜不之觉,见友谅使者辄诉功,悻悻有德色。

友谅衔之,疑其贰于己,以会师为名,自江州猝至。

普胜以烧羊逆于雁汉。

甫登舟,友谅即杀普胜,并其军。

乃以轻兵袭池州,为徐达等击败,师尽覆。

  

(选自《明史·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其好也   好:

喜爱

B.文俊谋弑寿辉弑:

谋杀

C.啖普胜客啖:

D普胜以烧羊逆于雁汉逆:

迎接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谅往从之 从:

跟随B.遂乘衅杀文俊遂:

于是

C.太祖之取太平也之:

主谓间助词D.而自以兵入抚州以:

凭借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3分)

(2)明年为元师所破,寿辉走免。

(2分)

(3)友谅衔之,疑其贰于己,以会师为名,自江州猝至。

(3分)

10.根据原文,简要概括陈友谅的性格特点。

(2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

欧阳修在离开洛阳的时候,写了几首词,表示对洛阳惜别之情。

这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1)诗人“拟把归期说”的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2)“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3)本词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江天一色无纤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3)细草微风岸,▲。

(杜甫《旅夜书怀》)

(4)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与客携壶上翠微。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二十四桥仍在,▲。

(姜夔《扬州慢》)

(8)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6题

远去的铁匠

夏正平

①油菜花开的时候,远方的客人就会踏着芬芳来我们村。

②村路弯曲,路旁开满了各色野花,大片的麦田像绿色的地毯,铺满了大地,野蜜蜂在飘荡着油菜花香的暖风中嗡嗡飞舞着。

每到这时,我便会坐在村头的柳树下,目光像路边的牵牛花,沿着村口小路向绿野深处蜿蜒。

③白云下,细细长长的小路尽头,真的走来两个熟悉的身影。

他们一前一后,一高一矮,不用细看,便知道矮的是爹,高的是儿。

生命像一把尺,日月是尺上的刻度,用这尺一量,就知道谁在岁月里走的时间长了。

④总是做爹的走在前面。

岁月的犁铧已把他的脸犁得满是沟壑,三角小眼像被牛踩过泥塘,混沌得让人看不到他的心底。

儿子呢?

儿子也像他爹一样黑瘦,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眼睛、鼻子、嘴巴,只是脸膛看起来比爹光润些了。

他们的肩头上各挑着一付担子,小扁担弯成了一把弓,走一步,扁担就吱扭作响。

走近了,才看清他们挑着的是一付吃饭家什——铁砧、铁锤、火炉、风箱。

⑤这是一对从远方来的铁匠父子。

⑥他们穿着跟我们这里人不一样的黑衣黑裤,嘀嘀咕咕地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蛮语,一举一动都带着远方陌生的气息。

他们在村头的打谷场上歇下担子,摆下砧子、铁锤、就开始生炉打铁了。

手拎废旧农具的村里人也慢慢都围过来,一会工夫,铁炉边便放了一堆缺齿断牙的镰刀、锄头、铁耙。

⑦太阳一点点白,空气渐渐地热,铁匠的炉火变得纯青。

黄锈的农具在炉火舔舐下,慢慢地红润、透明,返老还童。

老铁匠用钳子夹起烧红的铁,放在铁砧上,小铁匠便抡起铁锤,对着红亮的铁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

铁锤落处,飞溅的火花在小铁匠油亮的肌肤上蹦跳,只几锤工夫,彤红的铁就变成一弯红月,或一轮太阳。

身围黑裙的老铁匠把这弯红月或太阳放在清水里,“滋——”地一声,清水里升腾起一股白烟,待烟消雾散时,就会看到老铁匠手里举起一把闪着青幽光芒的镰刀,或是一把和泥土一样凝重、朴素的锄头、铁耙,这些镰刀、锄头和铁耙上面还袅绕着金色的麦穗馨香和大地的芬芳。

⑧六月,当暖风吹过,江南大地一片金黄时,父亲便会和母亲举着镰刀走进金色的田野里,在大地上写出一行行丰收的诗;当收获后的土地裸露出油黑的胸怀,父亲便又会赶着水牛,驾着犁铧,肩扛锄头、铁耙和母亲走进田野里,在广阔的大地上谱写一首首农耕的曲。

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在江南的晴空下回荡着,老铁匠眯着浑浊的眼睛,细细地听着铁锤敲出的声音,他是在聆听大地跳动的心声?

还是季节擂起的响鼓?

从他黝黑的脸上,我看到遥远的过去,看到广阔的原野和一个个村庄。

⑩铁匠炉里的火慢慢地变灰变白,远方来的铁匠父子这才停下手来,拿出一杆长长的竹烟竿,在渐渐熄灭的炉火旁抽袋烟。

⑾你们是从哪儿来?

我们从远方来。

老铁匠浑浊的眼睛里有着阳光一样的温暖。

⑿你们又要往哪儿去呢?

我们往远方去!

小铁匠把眼睛转向远方。

远方,夕阳已缓缓地落下地平线,大地、河流、村庄被晚霞染得一片绚烂。

⒀挑着铁匠担的黑色身影渐渐消逝在远方,四合的暮色里,我仿佛又听到从遥远的时间深处传来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选自《扬子晚报·繁星》,2009年9月4日)

13.文章第②节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请简要赏析。

(6分)

14.请简析第⑤节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岁月的犁铧已把他的脸犁得满是沟壑,三角小眼像被牛踩过泥塘,混沌得让人看不到他的心底。

②这些镰刀、锄头和铁耙上面还袅绕着金色的麦穗馨香和大地的芬芳。

16.本文以“远去的铁匠”为标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试作探究。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7~19题

《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和悲愤感伤的道德信念

郭英德

①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一开篇引录了杨慎的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②这首词传达给我们这样的历史感受:

不管有多少英雄,他们曾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最终都是“空”的。

留下的是什么?

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

中国还是中国,青山还是青山,曾经的英雄不再重现。

可是就真的不会重现了吗?

在我们的心目中,历史英雄的一生借助语言表述方式得以重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笑谈”是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是说故事。

所以,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活在我们当中。

③《三国志演义》描述了诸侯割据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在“青梅煮酒”中,还借曹操之口,评述当时局势,嘲讽门阀士族。

小说家不赞成由曹操来统一天下,但却肯定曹操在反对门阀士族、诸侯割据中的功劳。

同时他又清醒地认识到,曹操毕竟得了“天时”,最终只能由属于曹魏一方的司马氏政权来统一天下。

但是,全书的情节展开却更鲜明地是以蜀汉一方为中心的,小说家极力讴歌、热情寄望的是蜀汉一方。

从第一回至第八十五回,小说展开了刘备一生经历的描写。

其中有两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二十一回,在这之前,刘备在诸侯争战中只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配角;在这之后,刘备集团作为一股新生的政治势力开始与曹操集团正面对抗。

第二个转折点是第四十三回赤壁之战,在这之前,刘备东奔西走,狼狈不堪;在这之后,刘备取得荆、襄数郡,并将势力发展到了西川。

而刘备一生最重要的事迹是三顾茅庐。

从第三十七回至第一百零三回,小说实际上书写了“诸葛亮传”,以赤壁之战、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重要情节,展开蜀汉惊天动地的战绩。

④《三国志演义》以蜀汉为中心的总体构思,具有深刻的寓意。

本来,就像“春秋无义战”一样,三国争战也无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别。

但是由于小说家赋予三国中的刘备集团以“占人和”、得民心的客观条件,“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使刘备集团成为正义力量的象征,而与之相对立的曹操集团却成为邪恶势力的代表。

这种“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既表现了中国古代平民百姓的心理和愿望,又浸透了源远流长的封建正统观念,是二者的融合,构成一种强烈的道德信念。

⑤可是,严酷的历史事实是,真正实现统一的是由邪恶力量曹魏一方派生出来的司马氏政权,以正义力量刘蜀一方来统一天下终究成为幻灭的理想。

诸葛亮临终时不能不哀叹:

“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三国志演义》小说的后半部流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就像铺天盖地的迷雾一样弥漫寰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5月12日,有删改)

17.文章第②节说“这首词传达给我们这样的历史感受”,“这样的历史感受”有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18.请简要分析第④节的论述层次。

(6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悲愤感伤的道德信念”的内涵。

(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

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3分)C【A.扁舟(piān);B.缠绵悱恻;D.缱绻(qiǎn)】

2.(3分)B(陈词滥调:

陈腐的词句、概念或想法。

老生常谈:

原义为年老书生的平凡议论,泛指经常说起的老话。

忽略:

疏忽,不在意;没注意到。

忽视:

不重视。

掩饰:

掩盖文饰。

修饰:

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

3.(3分)A(B.搭配不当,改为“呈现……田园风光”。

C.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但”应放在“优秀的叙事散文”之后。

D.句式杂糅,改为“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的原因”。

或改为“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所致”)

4.(3分)D(D.是夸张,其它是拟人)

5.(3分)B

6.(3分)

(1)D(D.是谦辞,A、B、C均是敬辞,只用于别人对自己);

(2)A(这首判词合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暗示了两人的命运)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7.(3分)C(利诱;引诱);8.(3分)D(带)

9.(8分)

(1)(3分)有一个占卜者在察看过他祖先的墓地之后说:

“日后定会富贵。

”陈友谅心中暗喜。

(“有术者”“相”“当”各1分)

(2)(2分)第二年,蕲水被元军攻破,徐寿辉幸免逃脱。

(“为……所”被动句、“走免”各1分)

(3)(3分)陈友谅由此怀恨在心,怀疑他要背叛自己,便以会师为名,从江州突然来到安庆。

(“衔”“贰”“猝”各1分)

10.(2分)志向远大;心胸狭窄;杀伐果断;屡立战功。

(每点1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参考翻译】

陈友谅,沔阳渔家之子。

祖先原本姓谢,因入赘陈家,才跟随其姓。

他少时读书,略通文义。

有一个占卜者在察看过其祖先的墓地之后说:

“日后定会富贵。

”陈友谅心中暗喜。

他曾任县里的小吏,但这并非他的目标。

徐寿辉起兵后,陈友谅前去投靠,在徐的部将倪文俊手下管理文书档案。

  徐寿辉,罗田人,又名徐真一,以贩布为生。

元朝末年,盗贼四起,袁州和尚彭莹玉以其妖术与麻城邹普胜一起聚众为乱,以红巾为标志,他们觉得徐寿辉相貌不凡,便推举他为首领。

至正十一年(1351)九月,攻陷蕲水及黄州路,打败元威顺王宽彻不花。

徐寿辉随即以蕲水为都,自称皇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以赵普胜为太师。

不久,攻陷饶、信。

第二年又分兵四路出击,连陷湖广、江西各郡县。

然后攻克昱岭关、杭州。

另外率领赵普胜等攻陷太平等地,声威大振。

然而他们没有远大志向,所取之地都不能坚守。

第二年,蕲水被元军攻破,徐寿辉幸免逃脱。

不久声势又起,迁都汉阳,但被丞相倪文俊控制。

  十七年九月,倪文俊企图谋杀徐寿辉,没有成功,逃至黄州。

当时陈友谅正隶属倪文俊,因屡立战功,升为领兵元帅。

于是陈友谅乘此机会杀掉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随即又称平章政事。

  第二年,陈友谅率军攻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

然后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

不久,又破建昌、赣、汀、信、衢。

当时,长江以南只有陈友谅部最强。

朱元璋攻取太平后,与他为邻。

陈友谅攻陷元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军前去攻打陈友谅,夺取池州。

赵普胜是有名的骁将,号称“双刀赵”。

开始与俞通海等驻扎巢湖,一起归附朱元璋,后来叛归徐寿辉。

这时他正为陈友谅驻守安庆,多次引兵争夺池州、太平,到处抢掠。

朱元璋为此担忧不已,于是引诱赵普胜的食客,让他潜入陈友谅军中去离间赵普胜。

赵普胜没有发觉,见到陈友谅的使者总是诉说自己的功劳,觉得自己有恩于陈,脸上露出悻悻的表情。

陈友谅由此怀恨心中,怀疑他要背叛自己,便以会师为名,从江州突然来到安庆。

赵普胜在雁汊以烧羊迎接,当他刚一登船,陈友谅便马上杀了他,吞并其军。

然后以轻兵袭击池州,被徐达等击败,参战军队全军覆没。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1.(10分)

(1)(4分)安慰对方。

离开洛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怕对方过度悲伤失望;自我安慰。

作者分明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每点2分)

(2)(3分)直抒胸臆;反衬;夸张。

(每点1分)

(3)(3分)“先惨咽”体现作者伤心难过之情;“有情痴”体现作者的悲痛哀愁;“肠寸结”体现作者痛苦、伤感与不舍;“看尽洛城花”体现作者豁达,把洛阳城里城外的牡丹看到酣足以后,人就容易同洛阳的春风分手了,人生也就没有了遗憾。

(每点1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8分)

(1)皎皎空中孤月轮

(2)天生我材必有用(3)危樯独夜舟(4)雪拥蓝关马不前(5)江涵秋影雁初飞(6)拣尽寒枝不肯栖(7)波心荡冷月无声(8)灯火阑珊处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3.(6分)精选乡村田野中弯曲的小路、各色野花、绿色的麦田、嗡嗡飞舞的野蜜蜂等典型的景物,(1分)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从视觉、听觉以及嗅觉等角度,(2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乡村田野的秀美清静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铁匠到来的期盼。

(1分)

14.(4分)结构上:

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点明铁匠父子的身份;(1分)引出下文对铁匠修缮农具等内容的叙写。

(1分)内容上:

交代了铁匠从远方来,写出了铁匠父子的辛劳,暗示了作品的主旨。

(2分)(意思对即可)

15.(4分)①艰辛的生活(劳作)使老铁匠满脸皱纹,眼睛浑浊,(1分)充分展现了老铁匠走南闯北、历经沧桑的特点。

(1分)

②经过技艺娴熟的铁匠父子修缮的农具,可以为人们带来丰收的硕果(喜悦)。

(1分)点明了铁匠父子的重要作用。

(1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

①铁匠父子每天就在“从远方来”又“往远方去”的打铁生活中,体验着辛劳、平淡和充实。

表达了作者对铁匠不辞辛劳,辛勤劳作的赞颂。

②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像铁匠父子这样的手工艺人即将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

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铁匠人的怀恋和惆怅。

③随着工业水平的提升,机械化生产将逐渐代替传统的农耕方式,“铁匠”作为一种职业也将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铁匠职业的无奈。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7.(6分)①所有的英雄以及他们轰轰烈烈的事迹,最后都是空的(不再重现);②人们借助语言表述方式(说故事)使得历史上的英雄还生活在我们当中。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首先,总说“《三国志演义》以蜀汉为中心的总体构思,具有深刻的寓意”(或:

首先提出“《三国志演义》以蜀汉为中心的总体构思,具有深刻的寓意”这一中心);然后,分析小说“以蜀汉为中心的总体构思”的原因(依据);最后,揭示出小说这一总体构思的“深刻的寓意”(实质)。

(每层3分,意思对即可)

19.(6分)①《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是中国古代平民百姓的愿望与源远流长的封建正统观念的融合,它构成了一种强烈的道德信念。

(2分)

②象征正义力量的刘备集团却没能统一天下,(2分)而象征邪恶势力的曹魏集团派生出来的司马氏政权却真正实现了统一。

(2分)(意思对即可)

七、作文(70分)

20.审题立意提示:

①尽管生命(人生)变化无常,不可预约,但是只要从容面对生活,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人生就一定会变得灿烂和美好。

②“常”不见得好,“变”也不全是坏,要辩证看待。

③人们通常渴望、向往人生的“常”,而不愿面对甚至畏惧人生不可预约的“变”,总是要与之抗争,结果往往是徒劳无益。

④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是可以预约的,而充满了变数的真实的生命是不可以预约的。

⑤生活中要常怀欣赏、希望之心,善于发现体味变化中的美丽,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题的核心立意应是辨证地分析“人生的变与常(不变)”,凡是没有辩证分析,只谈“变”或只谈“常”的,一般不超过4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