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852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9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docx

《自然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docx

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地球

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半径1738.2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27.28%;质量为7.35×1022t,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23%;平均密度为3.24g/cm3,只有地球密度的0.6。

月球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月球没有大气层,没有风云雷雨等天气现象,温差大,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无水,无生物,无土壤。

月球对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使地球形成潮汐,尤其是海洋潮汐。

应用:

潮汐发电

地球的形状的地理意义

(1)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104km,这样,就可以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

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

(2)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大小的重要意义

1.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大气圈。

2.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就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没有生物。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产生自转偏向力

科里奥利力:

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

D=2vωsinA

v为运动物体的速度;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

A为运动物体所在纬度。

影响—大气运动、洋流、热量和水分的全球平衡。

3.地方时不同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40000年使地球的一昼夜延长1秒,但对地球的长期发展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闰年

在公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

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

近日点和远日点:

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位置称近日点;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位置称远日点。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7¢;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3¢;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90。

—|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直射同半球减,夏半年)(直射异半球加,冬半年)

3、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白昼就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夏至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于夜,北极圈内有极昼。

秋分日至冬至日——北半球昼短于夜,北极圈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产生四季更替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岛屿

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海洋中的岛屿可分为:

1.大陆岛:

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

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等。

2.海洋岛:

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

按其成因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第二章地壳

七种主要造岩矿物

“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最多

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这七种主要造岩矿物都属于硅酸盐矿物

岩石是在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地质体。

岩浆岩:

约占地壳重量的94%;

沉积岩:

约占地壳重量的5%,但占陆地分布面积的75%;

变质岩:

约占地壳重量的1%.

岩浆岩是一种硅酸盐岩石,SiO2含量高。

在地壳深处冷凝结晶而成的称“深成岩”,

在接近地表处冷凝结晶成的称“浅成岩”,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称“喷出岩”。

深成岩和浅成岩统称为“侵入岩”。

沉积岩是地球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广的岩石类型,约达75﹪,而在我国更达77.3%;其中最多的是页岩,其次为砂岩和石灰岩。

碎屑结构:

是指由碎屑物质被胶结而成的结构。

碎屑岩。

非碎屑结构:

如化学结构,指由化学成因形成的(如粒状、鲕状等);生物结构,生物遗体所构成的(如贝壳结构、珊瑚结构等)结构。

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①碎屑岩类

由碎屑物质经压紧、胶结而成;包括:

砾岩和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黄土

②粘土岩类

由50%以上粘土物质组成,具有典型的泥质结构,硬度低。

如泥岩、页岩等等

③生物化学岩类

包括:

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等等

风化:

地表的岩石在阳光、空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遭受破坏的现象。

物理(机械)风化:

岩石发生机械破碎,但其化学成分没有显著改变。

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

热力(温差)风化、融冻(冰冻)风化、层裂等。

▲热力风化:

日夜和季节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表里产生不均的膨胀与收缩而最终破碎;

▲融冻风化:

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分因冰冻而最终使岩石破碎,又称冰劈作用;

▲层裂:

地下深处的岩石,因承受上覆岩石的巨大静压力,呈坚实致密状。

岩石一旦上

升,上覆岩石被剥蚀而出露地表,静压力释放,体积膨胀而破碎。

化学风化:

岩石在水、O2、CO2等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分解,可形成新矿物。

生物风化:

由于生物的活动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的破坏。

风化壳:

指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其不连续地覆盖于基岩之上。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

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

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地堑

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

——地堑常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

与地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

——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

火山与地震(考点:

中国这几年的自然灾害,汶川等地的地震。

印度尼西亚火山?

一、火山

   

(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   ·

   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

火山喷出物既有气、液体,也有固体。

气体以水蒸汽为主,并有氢、氯化氢、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等。

液体即熔岩,固体则指熔岩与围岩的碎屑,如火山灰、火山渣、火山豆、火山弹、火山块等。

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称为“火山喷发”,或称为“火山活动”。

1、火山的类型

◆根据火山活动状况分类

活火山:

现在尚在活动或周期性活动的;

死火山:

史前曾经喷发而有史以来不再活动的;

休眠火山:

有史以来曾经有过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

火山喷发型式有两类。

一是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是海底扩张的原因之一。

陆上则仅见于冰岛拉基火山等个别地方。

二是中心式或管状喷发,又可分为①夏威夷型或宁静式:

只喷发熔岩而没有火山碎屑;②培雷型或爆炸式:

喷发时产生猛烈爆炸现象。

岩浆酸度愈高、气体含量愈多,其爆炸性也愈强。

③中间型:

喷发特点介于前两者之间,依喷发力递增顺序又可分为斯特朗博利型、武尔卡型、维苏威型等。

(二)火山地貌

   自钓鱼岛至小兰屿就有20余座火山。

云南腾冲、新疆火山地貌在地表分布很广。

裂隙式喷发在海底形成洋脊和洋盆,在陆上则形成大面积的玄武岩高原,如巴西南部高原,印度德干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我国内蒙古东南部的玄武岩高原等。

中心式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常见的有如下几类:

1)灰渣火山锥。

主要由火山碎屑物在喷口周围堆积成的锥形体,如菲律宾的马荣火山。

   2)富硅质熔岩穹丘。

流动性小、富含硅质的熔岩形成穹丘,如腾冲火山中的覆锅山和台北大屯火山中的个别火山体。

   3)基性熔岩盾。

流动性大的基性熔岩流反复喷出堆积而成的盾状体,如夏威夷火山。

4)次生火山锥。

古火山锥再喷发使锥顶破坏和扩大成环形凹地,并在其中再产生新的火山锥,如维苏威火山。

  5)复合火山锥。

多次喷发的火山碎屑和熔岩呈层状混合堆成的火山锥,或巨大火山锥上生长许多小火山锥。

如意大利埃特纳火山高达3700m的大火山锥上分布有300多个小型岩渣火山锥。

  6)破火山口。

有些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喷发时堆积物很少却形成一个大的爆破口。

如1815年印尼坦博腊火山爆发,火山上部大约失去7XlOmt物质。

又如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冲开一个深约300多米的大坑,致使海水突然灌进火山口。

7)火山塞。

填塞在火山喷管中的大块凝固熔岩,在火山锥被剥蚀后露出地表,形如瓶塞美国怀俄明州的“鬼塔”(Devil’sTower)。

 8)火山口湖。

火山口积水可形成湖泊,如白头山的天池。

地震

◆地震的震级

◇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通常用里氏震级来划分,共分9个等级。

按照震级大小,可以把地震划分为:

1、超微震:

震级<1的地震,人们不能感觉,只能用仪器测出;

2、微震:

震级>1,<3的地震,人们也不能感觉,只有靠仪器测出;

3、弱震:

又称小震,震级>3,<5的地震,人们可以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强震:

又称中震,震级>5,<7的地震,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5、大地震:

指≥7级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震的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一般划分为12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地震影响波及的范围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对地表

的破坏性就越大。

3、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浅源地震:

0~70km;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占地震总数的72.5%(其中发生在<33km的占地震总数的72%);

◆中源地震:

70~300km;占地震总数的23.5%;

◆深源地震:

>300km;占地震总数的4%;有记录的最深为720km。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一、大气的成分

地球大气由多种物质混合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等。

(一)干洁空气(干空气):

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结空气,简称干空气。

①主要成分:

N2、O2、Ar,占干空气容积的99.97%、占干空气质量的99.95%;

②次要成分:

CO2、O3、CO、CH4、H2S、SOx等等。

干空气中,以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最重要。

(二)水汽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水面的蒸发、植物的蒸腾。

集中分布在3km高度以内,是大气中唯一可以发生相变的大气组分。

(三)固、液体杂质(悬浮颗粒)

指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如大气尘埃、小冰晶)。

集中分布于大气层底部。

二、大气的结构

(一)大气质量

1.大气上界

气象学家认为,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过去曾把激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km)定为大气上界。

物理学中,常把大气上界定在3000km左右。

2.大气质量

气压场和气压系统

③气压系统的基本类型:

包括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鞍型气压区)等等,统称为气压系统。

◆低气压:

简称低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陷如盆地,空气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

◆高气压:

简称高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如山丘,空气向四周辐散,气流下沉;

◆低压槽:

简称槽,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突出的部分。

在槽内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

槽附近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谷,空气向槽内辐合上升;

◆高压脊:

简称脊,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突出的部分。

在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

脊线附近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脊,空气向外辐散;

◆鞍(鞍型气压区):

两个高压与两个低压相对应的中间区域,其附近空间等压面形状似马鞍。

大气分层

1、对流层:

大气的最低层,自地面到8—18km,平均11km。

特点——剧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

2、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高度为平流层。

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变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

三、大气的热能(考点:

特别是辐射平衡、保持一定温度)

★地球大气系统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

特点:

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其辐射能绝大部分集中在波长0.15—4.0㎛之间,因而称为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和地面温度为250—300K,辐射波长主要在3—120㎛之间,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

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取决于:

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

成正比(朗伯定律);

日地距离——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与日地

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年变化约7%;

可照时数——太阳辐射强度与可照时数成正比,

夏强冬弱。

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过程

◆大气的吸收:

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包括臭氧、

氧、水汽、二氧化碳、云、雨滴、气溶胶粒子等,

它们选择性吸收太阳辐射(太阳光谱的两端)。

◆大气的散射和反射:

空气质点小,选择散射短波辐射;而水滴、尘埃等质点大,散射无选择性,称为漫射。

散射波长集中于可见光波段。

云层、气溶胶粒子等有较强的反射作用,如云层平均反射率达50—55%。

上述三种方式中,反射作用最主要,其次是散射,而吸收作用最小,它们共使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减弱了约一半。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包括两部分:

直接辐射(S)和散射辐射(D),

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S+D)。

◆直接辐射:

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影响。

◆直接辐射有日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

◆散射辐射:

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云的特性(云量、云状)和海拔高度等影响。

影响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因素,也是影响总辐射的因素,所以总辐射也有日变化、

年变化和纬度变化。

4、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

反射部分占总辐射量的百分比

称为反射率(r)。

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

地面性质(水面、陆面);地面状态(颜色深浅、粗滑、干湿)。

陆面反射率约10—30%,洁白的新雪反射率可达90—95%;水面反射率平均约10%。

(二)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

地面和大气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按其自身温度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长波辐射。

1、地面辐射:

地面以电磁波的方式向上发射指向大气的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其波长为3

—80㎛,最大辐射能量波长在9.6㎛。

地面辐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温度(平均300K)。

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于放射的辐射而增温;夜晚没有太阳辐射,地面因辐射而降温。

“大气窗”——地面辐射绝大部分(75—95%)被大气吸收,只有波长8.4—12㎛的部

分,可穿过大气层逃逸到宇宙空间,所以称此波段为“大气窗”。

2、大气辐射:

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大气按其自身温度,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发射

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它的波长为7—120㎛,最大辐射能量波长在15㎛。

其大小取决于大气温度、湿度和云天状况。

3、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部分,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几乎全部为地面所吸收,这对地面因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所以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把地面和对流层看作一个统一体,称为地气系统。

地气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辐射能收入与

支出的差,称为地气系统净辐射,即:

Rs=(S+D)·(1-r)+qa-F∞

式中,Rs—地气系统净辐射;qa—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F∞—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

地气系统净辐射随纬度而变,低纬为正值,有热量剩余;高纬为负值,热量亏损,以南、北纬30°附近为转折点。

高低纬地区之间的气温差异,推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运动。

(大气接受到的,潜热输送、感热输送、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给地面的是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温室效应、花房效应)

地气系统的温度多年基本不变,全球

是到达辐射平衡的。

大气上界一年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为342.8W/m2,同时又有相同数量的能量,

以短波辐射或长波辐射的形式通过大气上界返回宇宙空间,所以地气系统的热能收支是平衡的。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大气温度的时间变化,包括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气温周期性变化,以及由大气运动引起的非周期性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指一天内气温的高低变化,

它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小时左右)和

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变化

过程是一条正弦曲线。

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的

日较差或称日振幅。

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晴天大阴天小;夏季

大冬季小;大陆大海洋小。

2、气温的年变化

指一年内气温的高低变化。

年最高气温出现在夏至后的7月或8月,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冬至后的1月或2月。

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的年较差。

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大陆大海洋小;内陆大沿海小。

气温的年变化反映了气候上的冷暖,是划分气候季节的重要指标。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是由于大规模的气流交替而引起的。

(二)气温的水平分布

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表示。

主要受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影响。

全球气温分布特点:

①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北半球南北温差冬大

夏小,南半球则季节相反;

②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凸向赤道,在海洋凸

向极地,反映同一纬度上陆地冷于海洋,夏季时

则相反;南半球洋多陆少,等温线较平直;

③高温带(冬、夏月平均温均>24℃)不是出现

在赤道,冬季在5°—10°N,夏季在20°N

左右,该带称为热赤道。

④洋流的影响大,中纬度西岸气温比同纬度的东岸高。

冬季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等温线急剧向北凸出,反映黑潮暖流、阿留申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的强大增温作用;夏季北半球等温线沿非洲和北美西岸向南凸出,反映了加那利寒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⑤南半球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则夏季在极地、冬季在高纬大陆东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

最高气温北半球夏季出现在低纬大陆内部热带沙漠地区。

在我国,最低气温为-53℃,出现在黑龙江的漠河;最高气温48.9℃,出现在新疆的吐鲁番。

(三)气温的垂直分布

逆温:

指对流层内发生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局部反常现象。

出现逆温的气层称为逆温层,它的状态稳定,会阻止下层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因此又叫阻挡层。

成因:

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

锋面逆温、融雪逆温。

一、大气湿度

3、饱和水汽压:

指一定体积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用E表示,其单位与水汽压相同。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4、相对湿度:

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的百分数,用f表示,即:

f=e/E×100%

——相对湿度大小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当e不变时,气温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相对湿度减小

露点温度:

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保持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用Td表示。

气温降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二)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1、日变化: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

气温高相对湿度小,气温低相对湿度大。

因为气温增高时,饱和水汽压增大比水汽压增大要快得多,气温降低时相反。

因此,相对湿度最高值出现在清晨气温最低时,最低值出现在午后气温最高时。

2、年变化: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是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但季风气候区相反,夏季大冬季小,因为夏季风来自海洋,而冬季风来自大陆。

3、湿度的空间分布

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取决于纬度和海陆分布状况。

赤道地带终年高温多雨,而高纬度地带则全年低温,所以相对湿度都较高≥80%。

副热带区域,相对湿度较低,约50%。

通常,相对湿度大陆小海洋大。

在大陆,距离海洋越近,相对湿度越大;距离海洋越远,相对湿度越小。

二、蒸发和凝结

(一)、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当e<E时,出现蒸发;

当e>E时,则出现凝结。

1.影响蒸发的因素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风等。

2.蒸发量实际工作中,一般以水层厚度(mm)表示蒸发速度,称为蒸发量。

蒸发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一致,一日内,午后蒸发量最大;日出前蒸发量最小。

一年内,夏季蒸发量大,冬季小。

蒸发量的空间变化受气温、海陆分布、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二)、凝结和凝结条件

空气中水的凝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空气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增加空气水汽含量,如暖水面的蒸发;

◆降低气温,大气中水的凝结主要由于空气冷却而产生(绝热冷却:

云、雨产生的主要方式;辐射冷却和平流冷却:

雾、露、霜等产生的主要方式)。

2.凝结核——指具有吸湿性、可作为水汽凝结核心的微粒。

其含量随高度递减;陆地多海洋少;城市多乡村少,工业区最多。

三、水汽的凝结现象

(一)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1.霜与露日没后,地面及近地面层空气冷却,温度降低。

当气温降到露点一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

如温度在00C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称为露;温度在00C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称为霜。

霜常见于冬季,露见于其他季节,以夏季为最多。

2.雾淞和雨淞雾淞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或树枝迅速冻结而成,俗称“树挂”。

多出现于寒冷而湿度高的天气条件下。

(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云和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