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1443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docx

聚丙烯酰胺胶的成分分析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

草稿箱

窗体顶端

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

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

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中检出丙烯酰胺,而且含量超过饮水中允许最大限量的500多倍。

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

此外,人体还可能通过吸烟等途径接触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又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

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

  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人群的调查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根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研究,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经油炸之后,都会产生丙烯酰胺。

研究已知丙烯酰胺可致癌。

但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由于难以统计丙烯酰胺要到哪一个浓度才会致癌,所以难以订立安全标准。

  英文名Acrylamide

  分子式CH2=CHCONH2

  分子量71.08

  丙烯酰胺是一种不饱和酰胺,别名AM,其单体为无色透明片状结晶,沸点125℃(3325Pa),熔点84~85℃,密度1.122g/cm3。

能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不溶于苯及庚烷中,在酸碱环境中可水解成丙烯酸。

丙烯酰胺单体在室温下很稳定,但当处于熔点或以上温度、氧化条件以及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聚合反应。

当加热使其溶解时,丙烯酰胺释放出强烈的腐蚀性气体和氮的氧化物类化合物。

一、丙烯酰胺的合成:

  19世纪末,从丙烯酰氯与氨首次合成了丙烯酰胺。

1954年,美国氰氨公司采用丙烯腈硫酸水解工艺进行工业生产。

1972年,日本三井东压化学公司首先建立了骨架铜(见金属催化剂)催化丙烯腈水合制丙烯酰胺的工业装置,此后各国相继开发了不同类型的催化剂,采用此项工艺进行工业生产。

80年代,日本日东化学工业公司实现了用生物催化剂由丙烯腈制丙烯酰胺的工业生产。

  硫酸水合法丙烯腈和水在硫酸存在下水解成丙烯酰胺的硫酸盐,然后用液氨中和生成丙烯酰胺和硫酸铵:

  CH2=CHCN+H2O+H2SO4

  ─→CH2=CHCONH2·H2SO4

  CH2=CHCONH2·H2SO4+2NH3

  ─→CH2=CHCONH2+(NH4)2SO4

  此法的缺点是副产大量价值低廉、肥效不高的硫酸铵,又存在严重的硫酸腐蚀和污染等问题。

  催化水合法丙烯腈与水在铜系催化剂的作用下,于70~120℃、0.4MPa压力下进行液相水合反应。

  CH2=CH-CN+H2O─→CH2=CHCONH2反应后滤去催化剂,回收未反应的丙烯腈,丙烯酰胺水溶液经浓缩、冷却得丙烯酰胺结晶。

该法工艺流程简单,丙烯酰胺的选择性和收率可达98%以上。

[编辑本段]

二、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

  丙烯酰胺(CH2=CH-CONH2)是一种白色晶体物质,分子量为70.08,是1950年以来广泛用于生产化工产品聚丙烯酰胺的前体物质。

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

在欧盟,丙烯酰胺年产量约为8-10万吨。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NationalFoodAdministration,NFA)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谷物、面包等中检出丙烯酰胺;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

由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因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为此,2002年6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紧急召开了食品中丙烯酰胺污染专家咨询会议,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探讨。

2005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第64次会议根据近两年来的新资料,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危险性评估。

  

1.人体接触途径

  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接触途径,为此WHO将水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限定为1μg/L。

2002年4月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报道,炸薯条中丙烯酰胺含量较WHO推荐的饮水中允许的最大限量要高出500多倍。

因此,认为食物为人类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此外,人体还可能通过吸烟等途径接触丙烯酰胺。

  

2.吸收、分布及代谢

  丙烯酰胺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在体内各组织广泛分布,包括母乳。

经口给予大鼠0.1mg/kgbw的丙烯酰胺,其绝对生物利用率为23-48%。

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型经尿液排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在细胞色素P4502E1的作用下,生成活性环氧丙酰胺(glycidamide)。

该环氧丙酰胺比丙烯酰胺更容易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因此,被认为是丙烯酰胺的主要致癌活性代谢产物。

研究报道,给予大小鼠丙烯酰胺后,在小鼠肝、肺、睾丸、白细胞、肾和大鼠肝、甲状腺、睾丸、乳腺、骨髓、白细胞和脑等组织中均检出了环氧丙酰胺鸟嘌呤加合物。

目前,尚未见人体丙烯酰胺暴露后形成DNA加合物的报道。

  此外丙烯酰胺和环氧丙酰胺还可与血红蛋白形成加合物,在给予动物丙烯酰胺和摄入含有丙烯酰胺食品的人群体内均检出血红蛋白加合物,建议可用该血红蛋白加合物作为接触性生物标志物来推测人群丙烯酰胺的暴露水平。

  

3丙烯酰胺毒性

  3.1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小鼠、豚鼠和兔的丙烯酰胺经口LD50为150-180mg/kg,属中等毒性物质。

  3.2神经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

  大量的动物试验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主要引起神经毒性;此外,为生殖、发育毒性。

神经毒性作用主要为周围神经退行性变化和脑中涉及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部位的退行性变;生殖毒性作用表现为雄性大鼠精子数目和活力下降及形态改变和生育能力下降。

大鼠90天喂养试验,以神经系统形态改变为终点,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为0.2mg/kgbw/天。

大鼠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的NOAEL为2mg/kgbw/天。

  3.3遗传毒性

  丙烯酰胺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均表现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如微核形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多倍体、非整倍体和其他有丝分裂异常等,显性致死试验阳性。

并证明丙烯酰胺的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是其主要致突变活性物质。

  3.4致癌性

  动物试验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瘤,包括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口腔、子宫、脑下垂体等。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1994年对其致癌性进行了评价,将丙烯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2A)即人类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据为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均可代谢转化为其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

  3.5人体资料

  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因事故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的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4.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

  4.1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

  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加热(120°C以上)烹调过程中形成。

140-180℃为生成的最佳温度,而在食品加工前检测不到丙烯酰胺;在加工温度较低,如用水煮时,丙烯酰胺的水平相当低。

水含量也是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烘烤、油炸食品最后阶段水分减少、表面温度升高后,其丙烯酰胺形成量更高;但咖啡除外,在焙烤后期反而下降。

丙烯酰胺的主要前体物为游离天门冬氨酸(土豆和谷类中的代表性氨基酸)与还原糖,二者发生Maillard反应生成丙烯酰胺。

食品中形成的丙烯酰胺比较稳定;但咖啡除外,随着储存时间延长,丙烯酰胺含量会降低。

  4.2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

  既然丙烯酰胺的形成与加工烹调方式、温度、时间、水分等有关,因此不同食品加工方式和条件不同,其形成丙烯酰胺的量有很大不同,即使不同批次生产出的相同食品,其丙烯酰胺含量也有很大差异。

在JECFA64次会议上,从24个国家获得的2002-2004年间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检测数据共6,752个,其中67.6%的数据来源于欧洲,21.9%来源于南美,8.9%的数据来源于亚洲,1.6%的数据来源于太平洋。

检测的数据包含早餐谷物、土豆制品、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奶类、糖和蜂蜜制品、蔬菜和饮料等主要消费食品,其中含量较高的三类食品是:

高温加工的土豆制品(包括薯片、薯条等),平均含量为0.477mg/kg,最高含量为5.312mg/kg;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平均含量为0.509mg/kg,最高含量为7.3mg/kg;早餐谷物类食品,平均含量为0.313mg/kg,最高含量为7.834mg/kg;其它种类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基本在0.1mg/kg以下,结果见表1。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监测的100余份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为:

薯类油炸食品,平均含量为0.78mg/kg,最高含量为3.21mg/kg;谷物类油炸食品平均含量为0.15mg/kg,最高含量为0.66mg/kg;谷物类烘烤食品平均含量为0.13mg/kg,最高含量为0.59mg/kg;其它食品,如速溶咖啡为0.36mg/kg、大麦茶为0.51mg/kg、玉米茶为0.27mg/kg。

就这些少数样品的结果来看,我国的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与其他国家的相近。

  表1不同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24个国家的数据)

  

食品种类

  

样品数

  

均值

  (µg/kg)

  

最大值

  (µg/kg)

  

谷类

  

3,304(12,346)

  

343

  

7,834

  

水产

  

52(107)

  

25

  

233

  

肉类

  

138(325)

  

19

  

313

  

乳类

  

62(147)

  

5.8

  

36

  

坚果类

  

81(203)

  

84

  

1,925

  

豆类

  

44(93)

  

51

  

320

  

根茎类

  

2,068(10,077)

  

477

  

5,312

  

煮土豆

  

33(66)

  

16

  

69

  

烤土豆

  

22(99)

  

169

  

1,270

  

炸土豆片

  

874(3,555)

  

752

  

4,080

  

炸土豆条

  

1,097(6,309)

  

334

  

5,312

  

冻土豆片

  

42(48)

  

110

  

750

  

糖、蜜

  (巧克力为主)

  

58(133)

  

24

  

112

  

蔬菜

  

84(193)

  

17

  

202

  

煮、罐头

  

45(146)

  

4.2

  

25

  

烤、炒

  

39(47)

  

59

  

202

  

咖啡、茶

  

469(1,455)

  

509

  

7,300

  

咖啡(煮)

  

93(101)

  

13

  

116

  

咖啡(烤,磨,未煮)

  

205(709)

  

288

  

1,291

  

咖啡提取物

  

20(119)

  

1,100

  

4,948

  

咖啡,去咖啡因

  

26(34)

  

668

  

5,399

  

可可制品

  

23(23)

  

220

  

909

  

绿茶(烤)

  

29(101)

  

306

  

660

  

酒精饮料(啤酒,红酒,杜松子酒)

  

66(99)

  

6.6

  

46

  

  4.3人群丙烯酰胺的可能摄入量

  根据对世界上17个国家丙烯酰胺摄入量的评估结果显示,一般人群平均摄入量为0.3-2.0µg/kgbw/天,90-97.5百分位数的高消费人群其摄入量为0.6-3.5µg/kgbw/天,99百分位数的高消费人群其摄入量为5.1µg/kgbw/天。

按体重计,儿童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为成人的2-3倍。

其中丙烯酰胺主要来源的食品为炸土豆条16-30%,炸土豆片6-46%,咖啡13-39%,饼干10-20%,面包10-30%,其余均小于10%。

JECFA根据各国的摄入量,认为人类的平均摄入量大致为1µg/kgbw/天,而高消费者大致为4µg/kgbw/天,包括儿童。

由于我国尚缺少足够数量的各类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数据,以及这些食品的摄入量数据;因此,还不能确定我国人群的暴露水平。

但由于食品中以油炸薯类食品、咖啡食品和烘烤谷类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较高,而这些食品在我国人群中的摄入水平应该不高于其他国家,因此,我国人群丙烯酰胺的摄入水平应不高于JECFA评估的一般人群的摄入水平。

  

5.危险性评估

  对非遗传毒性物质和非致癌物的危险性评估,通常方法是在NOAEL的基础上再加上安全系数,产生出每天容许摄入量(ADI)或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用人群实际摄入水平与ADI或PTWI进行比较,就可对该物质对人群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而对遗传毒性致癌物,以往的危险性评估认为应尽可能避免接触这类物质,没有考虑这类物质摄入量和致癌作用强度的关系,没有可接受的耐受阈剂量,因此管理者不能以此来确定监管污染物的重点和预防措施,而管理者又非常需要评估者提供不同摄入量可能造成的不同健康危险度的信息。

因此,目前国际上在对该类物质进行危险性评估时,建议用剂量反应模型BMDL和暴露限(MOE)进行评估。

BMDL为诱发5%或10%肿瘤发生率的低侧可信限,BMDL除以人群估计摄入量,则为暴露限(MOE)。

MOE越小,该物质致癌危险性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对丙烯酰胺的非致癌效应进行评估,动物试验结果引起神经病理性改变的NOAEL值为0.2mg/kgbw。

根据人类平均摄入量为1µg/kgbw/天,高消费者为4µg/kgbw/天进行计算,则人群平均摄入和高摄入的MOE分别为200和50;丙烯酰胺引起生殖毒性的NOAEL值2mg/kgbw,则人群平均摄入和高摄入的MOE分别为2000和500。

JECFA认为按估计摄入量来考虑,此类副作用的危险性可以忽略,但是对于摄入量很高的人群,不排除能引起神经病理性改变的可能。

  对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重点为致癌效应的评估。

由于流行病学资料及动物和人的生物学标记物数据均不足以进行评价,因此根据动物致癌性试验结果,用8种数学模型对其致癌作用进行分析。

最保守的估计,推算引起动物乳腺瘤的BMDL为0.3mg/kgbw/天,根据人类平均摄入量为1µg/kgbw/天,高消费者为4µg/kgbw/天计算,平均摄入和高摄入量人群的MOE分别为300和75。

JECFA认为对于一个具有遗传毒性致癌物来说,其MOE值较低,也就是诱发动物的致癌剂量与人的可能最大摄入量之间的差距不够大,比较接近,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应给予关注,建议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

目前,欧洲有些食品生产企业在减少食品加工过程中丙烯酰胺的产生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对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中,用动物实验来推导的BMDL数据,人群摄入量评估,加之人与动物代谢活化强度的差别,因此存在不确定性。

故需在进行的几项丙烯酰胺的长期动物试验结束后再次进行评价,并需考虑丙烯酰胺在体内转化为环氧丙酰胺的情况,以及发展中国家丙烯酰胺摄入量的数据,并将人体生物学标记物与摄入量和毒性终点结果相联系进行评估。

  

6.控制与预防

  由于煎炸食品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食物,为减少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危害,我国应加强膳食中丙烯酰胺的监测与控制,开展我国人群丙烯酰胺的暴露评估,并研究减少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可能方法。

对于广大消费者,专家建议:

  1、尽量避免过度烹饪食品(如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太长),但应保证做熟,以确保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避免导致食源性疾病。

  2、提倡平衡膳食,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

  3、建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条件,研究减少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可能途径,探讨优化我国工业生产、家庭食品制作中食品配料、加工烹饪条件,探索降低乃至可能消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

历史上的今天

热门词条榜

交联剂

  cross-linkingagent

  能在线型分子间起架桥作用从而使多个线型分子相互键合交联成网络结构的物质。

  促进或调节聚合物分子链间共价键或离子键形成的物质。

  交联剂在不同行业中有不同叫法。

例如,在橡胶行业习惯称为“硫化剂”;在塑料行业称为“固化剂”、“熟化剂”、“硬化剂”;在胶黏剂或涂料行业称为“固化剂”、“硬化剂”等。

以上称呼虽有不同,但所反映的化学本性是相同的。

  常是分子中含多个官能团的物质,如有机二元酸、多元醇等;或是分子内含有多个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如二乙烯基苯和二异氰酸酯等。

可同单体一起投料,待缩聚(或聚合)到一定程度发生交联,使产物变为不溶不熔的交联聚合物;也可在线型分子中保留一定数量的官能团(或双键),再加入特定物质进行交联,如酚醛树脂的固化和橡胶的硫化等。

甲叉双丙烯酰胺

  N,N'-甲叉双丙烯酰胺介绍:

  【概述/特性】

  N,N'-甲叉双丙烯酰胺,别名MBA,又叫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次甲基双丙烯酰胺,N,N'-甲撑双丙烯酰胺。

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无味,吸湿性极小。

遇高温或强光则自交联,微溶于水、乙醇。

  【贮存、运输及注意事项】

  本品因有取代基丙烯酰胺,因此具有一定的毒性。

能轻微刺激眼睛、皮肤和粘膜。

应避免与人体长时间直接接触。

误触应用清水洗净。

  在分子试验中它经常与丙烯酰胺组合使用,以配制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时候居多

过硫酸铵(APS)

  一种传统的氧化剂

  第一部分: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过硫酸铵

  化学品英文名称:

ammoniumpersulfate

  中文名称2: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

542

  CASNo.:

7727-54-0

  分子式:

(NH4)2S2O8

  分子量:

228.20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No.

  过硫酸铵≥95%7727-54-0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吸入后引起鼻炎、喉炎、气短和咳嗽等。

眼、皮肤接触可引起强烈刺激、疼痛甚至灼伤。

口服引起腹痛、恶心和呕吐。

长期皮肤接触可引起变应性皮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助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无机氧化剂。

受高热或撞击时即爆炸。

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有害燃烧产物:

氧化氮、氧化硫。

  灭火方法:

采用雾状水、泡沫、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

小量泄漏:

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

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包装必须密封,防止受潮。

应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N:

ACGIH5mg[S2O8]/m3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应该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彻底清洗。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工业级含量≥95%。

  外观与性状:

无色单斜晶体,有时略带浅绿色,有潮解性。

  pH:

  熔点(℃):

分解

  沸点(℃):

分解

  相对密度(水=1):

1.9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7.9

 

  溶解性:

易溶于水。

  主要用途:

用作氧化剂、漂白剂、照相材料、分析试剂等。

  其它理化性质:

120

  

  禁配物:

强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水、硫、磷。

  避免接触的条件:

潮湿空气。

  

  急性毒性:

LD50:

820mg/kg(大鼠经口)

  

  废弃处置方法: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

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第十四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