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1844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docx

文言文与名句赏析

《论语》十则

一、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党派创始人。

《论语》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文章。

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二、文言总结

1、重要词语解释并翻译

有朋自远方来(朋,朋友。

自,从。

不亦君子乎(亦,也。

乎,吗。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出主意。

忠,尽心。

可以为师矣(成为)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感悟。

学而不思则罔(而,却。

罔,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诲女知之乎(诲,教诲。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省,反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泛指多次。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

仁以为己任(为,作为)

死而后已(已,停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欲,讨厌的事。

施,施加。

学而时习之(时习,时常的复习。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2、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智慧、聪明。

3、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

知诲女知之乎(明白)而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

是知也(同“智”,智慧)任重而道远(并列连词)

4、成语

温故而知新:

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见贤思齐:

见到有首先、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择善而从:

选择好的而依从,指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指到处都有老师,应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任重道远:

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且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5、本文包含哪三方面内容?

(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

中考16篇文言文

1《爱莲说》

  一、内容梳理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异。

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句式特点:

骈散相间,音韵私韵,顿挫有致。

二、重点字词

蕃:

多 独:

仅,只 濯:

洗涤 清涟:

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 妖:

美丽而不庄重

亭亭:

挺立的样子 植:

竖立 亵:

亲近而不庄重 谓:

认为 鲜:

少 宜:

当然

蔓:

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 枝:

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 益:

更加

三、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

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不家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四、中考链接

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相同点:

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

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5、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

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

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

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三:

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6、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

“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8、“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

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9、《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

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2《记承天寺夜游》

  一、内容梳理

1、著作背景:

苏轼由于和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2、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体现在“何夜无日?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之中。

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表面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

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二、重点词语

欣然:

高兴地(样子) 念:

想,考虑 遂:

于是,就 寝:

睡觉 相与:

共同一起

空明:

清澈透明 交横:

交错,纵横 益:

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

但:

只,只是 耳:

罢了

三、重点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中考链接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

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

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

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

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划分朗读节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7、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3《醉翁亭记》

  一、内容梳理

1、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常去滁州城外琅琊山游玩,与山中智仙和尚结为英逆之交。

2、齐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写作特点:

①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全文共同21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交意转折的标志。

③语句骈散结合,加强丁韵律美,全文共用21个“也”,25个“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二、重点字词

1、环:

环绕 诸:

众多 尤:

尤其,特别 蔚然:

茂盛的样子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

靠近 名:

命名,取名 辄:

就 自谓:

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自号:

给自己取别号 意:

情趣 得:

领会 寓:

寄托 开:

消散 螟:

昏暗

晦明:

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佳:

美 伛偻:

脊梁弯曲,借指老人 提携:

牵抚,借指小孩

渔:

钓鱼,捕鱼 为酒:

酿造 洌:

(洒)水清 肴:

荤菜 蔌:

蔬菜 杂然:

杂乱的样子

陈:

摆放 酣:

畅饮 丝:

弦乐器 竹:

管乐器,都借指音乐 交错:

交互错杂 

颓然:

精神不振的样子。

文中指醉醺的样子。

已而:

不久 翳:

遮蔽 上下:

树的上部是下部

3、山行(沿着山路)     自号(取别号)       野芳(香花)

 临溪而渔(钓鱼,捕鱼)  乐其乐(以……为快乐)

三、重点语句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醉泉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译:

给之起名的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醉翁的心酒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译: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醉酒,泉水甜酒水清。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

译: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四、中考链接

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指何而言的?

(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

2、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

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

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或: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3、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

示例:

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抚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

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4、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

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壹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

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

(悠怨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旷达)

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

(提示:

简洁凝炼,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6、《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

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四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声。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气。

《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

7、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

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林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答“野花,树林,风霜,水石)

8、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从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

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9、“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回答:

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0、“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另一件事情上,也指别有企图。

11、《醉》文语言优美,尤其是对偶句,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对联上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替君主分忧)(先天下而忧)。

12、第三段写了四种情景,以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

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13、本文也具有《岳阳楼记》中展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1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予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醉翁亭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中,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醉泉之上。

15、④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乐”的含义是什么?

(a、寄情山水之乐;b、与民同乐之乐)

16、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

环滁皆山也。

②段写春夏秋冬之景的句子分别是春:

野芳发而幽香 夏:

佳木秀而繁阴

               秋:

风霜高洁   冬:

水落而石出

文中最能说明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文中生动刻画太守外貌特征,醉酒神态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②段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

4《送东阳马生序》

  一、内容梳理

1、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

2、本文讲述方面内容,第一段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第二段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说当今大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得出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不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第三段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二、重点字词

1、嗜:

爱好 无从:

没有办法 致:

取得,文中指买到 假:

借 怠:

懈怠,放松 益:

更加

患:

忧虑,担心 硕:

大,指学问渊博 游:

交往,外出求学 尝:

曾经 趋:

快步走

降:

减,减退 辞色:

言辞和神色 援:

引述 质:

询问 请:

询问,请教 叱咄:

大声斥责

复:

回答 俟:

等待 卒:

终于,最终 负:

北 屣:

鞋 曳:

拖 沃灌:

洗濯 再:

两次

臭:

气味,文中指香料 烨然:

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

乱麻 敞:

破旧 

慕艳:

艳羡,十分羡慕 奉:

供养 天质:

天然资质 卑:

低下 岂:

难道,哪里 谒:

拜见

夷:

平和 亲:

父母

2、至   从  以

3、稍逾约:

约定的期限 汤:

热水 腰:

挂在腰间 走:

4、四支:

支通“肢”,肢体 被绮绣:

被同“披”,穿

三、重点语句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

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

译: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

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

译:

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6、余则缊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

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8、县官曰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译:

朝廷每天供应膳食,父母每年给(他们)准备皮袍和绸衣,没有受冻挨饿的顾虑。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支最,岂他人之过哉?

译:

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不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四、中考链接

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用四个字)。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兴趣浓厚,信念坚定,心态良好)

3、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要点:

①尊师,应该谦虚;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4、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敞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

”联系实际,谈谈从该句得到的启示。

示例①: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

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②:

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6、①段中写读书刻苦的语句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人多以节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①段叙述了作者早年艰难求学的经历,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幼时求学的艰难,二是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8、作者写自之求学经历有何作用?

用自己求学时的艰辛勤奋和太学生优越的条件作对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专心致志。

9、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10、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只要能像宋濂那样勤奋专心,条件好,也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

11、①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

(抄书之苦,求师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

12、宋濂在求学时,对老师的态度如何?

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恭敬、尊重。

示例: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

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1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

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何启示?

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示例: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夺求学的精神却比不上他。

因此,应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4、文中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

从横向看,有同龄人之间的对比;从纵向看,有今与夕的对比。

问:

作者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展开对比的?

得出了什么结论?

两方面对比:

①学习态度;②学习条件。

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5、从①段看,作者送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可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即业精于勤、苦中作乐和专心致志。

16、文中①段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慕圣贤之道;③心中有足乐者。

5《孔子语录》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讲做人应该换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⑦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⑧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考链接:

1、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注音。

论(lún)语  陬(zōu)邑(yì)  愠(yùn)殆(dài)

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一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