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061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docx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

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

一、题型 :

 命名或写出结构式 2、完成反应式 3、选择及填空  4、鉴别5、推断6、合成 

 

二、重点

 

1.多原子分子:

键能≠离解能,为同一类的共价键的离解能的平均值

2.体积大、电负性小,键的极化度大

3.烷烃的优势构象

4.常见的烷基:

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叔丁基 

5.次序规则:

-I>-Br>-Cl>-SO3H>-F>-OCOR>-OR>-OH>-NO2>-NR2>-NHR>-NH2-CCl3>-CHCl2>COCl>-CH2Cl>-COOR>-COOH>-CONH2>-COR>-CHO>-CR2OH>-CHROH>-CH2OH>-CR3>-C6H5>-CHR2>-CH2R>-CH3>-D>-H 

6.Z/E命名法:

 优先基团在双键的同侧,Z-

优先基团在双键的异侧,E-

7.顺反异构:

(1)分子中存在限制碳原子自由旋转的因素,如双键或环

(2)不能自由旋转的碳原子,各连有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即a≠b且d≠e

8.共轭二烯烃:

键长的平均化

9.顺序规则:

HC≡C->CH2=CH->CH3CH2-

-COOH>-CHO>-CH2OH

10.

某烯炔

11.沸点:

同碳数,直链比异构烷烃的沸点高,支链数增加,沸点减小;同碳数,相同支链数,对称性增加,沸点略有增加(比直链的低)

12.熔点:

分子对称性高的在晶格中排列比较整齐、紧密,分子间力大,对熔点影响较大

13.

14.烯烃:

能溶于浓硫酸;中性或碱性,冷稀的高锰酸钾溶液,有MnO2沉淀的生成,一般不用来鉴别,实验室制备邻二醇的方法;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重铬酸钾溶液,C=C断裂氧化成C=O,C上的H氧化成-OH;臭氧氧化,无氢的(=CRR')生成酮,含一个氢的(=CHR)生成醛,含二个氢的(=CH2)生成甲醛

 

 

CH2=CH—Cl

CH2=CH—CH3

诱导效应

-I(吸电子诱导效应)

+I

共轭效应

+C(斥电子共轭效应)

(P多-π共轭)

+C

(σ-π超共轭)

亲电加成活性

-I>+C

活性减弱(致钝)

+I,+C

活性增强(致活)

定位

(由共轭决定)

+C

+C

15.

16.H:

3ºH>2ºH>1ºH>CH3-H与离解能有关,离解能越低,越易裂解

游离基的稳定性:

3ºR·>2ºR·>1ºR·>CH3·

17.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加Br2时,电负性大的带正电荷不稳定(氯电负性更大,不会形成氯鎓离子);乙烯通入溴的氯化钠溶液中进行反应时,产物除了1,2-二溴乙烷外,还有1-氯-2-溴乙烷;加卤化氢,活性顺序HI>HBr>HCl,第一步质子(H+)与烯烃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亲电加成:

烯烃>炔烃

18.马氏规则(新):

试剂中的正离子或带正电性的基团、原子主要加到双键中电子云密度比较高的碳原子上(注:

共轭效应);过氧化物效应(反马氏产物),只有HBr有过氧化物效应,而HF、HCl和HI无过氧化物效应

19.末端炔烃的酸性(炔淦的生成):

Ag(NH3)2NO3-白色,Cu(NH3)2Cl-棕红色;

炔烃用硫酸汞作催化剂(酸性)与水发生加成,先生成烯醇,后者立刻转变为更稳定的羰基化合物

20.共轭体系:

π-π共轭体系

P-π共轭体系:

(1)p轨道有孤对电子:

斥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P多-π共轭体系

(2)碳正离子:

P缺-π共轭体系,烯丙基型C+很稳定

碳游离基:

P等-π共轭体系

σ-π超共轭体系:

斥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电子云从多电子的σ键流向少电子的π键

σ-P超共轭体系:

斥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电子云从多电子的σ键流向少电子的P键

使C+电荷得到分散而稳定,游离基也类似

 

21.1,3-丁二烯的加成:

加溴,生成3,4-二溴-1-丁烯和1,4-二溴-2-丁烯(高温);加HX,也得到1,2-及1,4-(高温)加成产物(-CHO,-COR,-COOH,-CN,-OH等)吸电子基团,有利于反应进行

22.螺环和桥环的命名

23.环己烷构象:

椅式,船式ea键型aa键型ee键型(优势构象)

24.环丙烷在常温时可与氢卤酸发生加成反应,环丙烷衍生物的加成符合马氏规则(断裂在含H最多和最少的C上)

环丁烷常温时不起反应,以上的环烷烃不发生该反应

25.

26.卤代反应:

苯的同系物与卤素的反应比苯容易,邻位或对位取代;硝化反应:

浓硝酸及浓硫酸的混合物(混酸)共热,苯的同系物硝化反应比苯容易,邻、对位;磺化反应

27.傅-克(傅瑞德尔-克拉夫茨)反应:

芳香烃在无水AlCl3作用下,环上的氢原子也能被烷基和酰基所取代;苯环上有强吸电子基(如-NO2、-SO3H、-COR)时,不发生傅-克反应

a、烷基化反应:

卤代烷在AlCl3的作用下生成C+,C+在进攻苯环之前会发生重排成稳定的C+(三个C以上)

b、酰基化反应:

常用的酰基化试剂是酰卤,此外还可以用酸酐

得到丙苯可用该方法

28.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规律:

邻、对位定位基,a、含孤对电子,-CH3除外。

(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电负性比第二相连的原子大)b、取代基与苯环有给电子共轭效应+C弱致钝:

;强致活:

羟基(-OH),+C>>-I

间位定位基:

a、正离子;含重键(双或叁键)

(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电负性比第二相连的原子小)b、取代基有吸电子共轭效应-C和吸电子的诱导-I

 

29.α-位游离基的稳定性:

30.苯侧链上只要有α-H,无论多长都被氧化为-COOH,氧化剂:

重铬酸钾的酸性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31.

萘:

一般发生在α位

32.环戊烷多氢菲

33.

34.芳香性和休克尔规则:

①共平面的环状闭合共轭体②π电子数为4n+2(n=0,1,2,3…整数)(休克尔规则)

π电子数的计算:

①负离子:

碳原子数+电荷数②正离子:

碳原子数-电荷数

35.旋光度α:

偏振光振动面旋转的角度;比旋光度[α]Dt:

是旋光性物质特有的一种物理常数

36.外消旋体(racemicmixture):

等量对映体(互为镜象、但不能重合)的混合物,用“dl”or“±”来表示

37.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

①横前竖后②标准Fischer投影式:

主碳链直立,编号小的居上交换规则RS判断:

“小上下,同向;小左右,反向”—从大到小原则

38.具有2个相同C*的化合物:

(2R,3S),(2S,3R)-内消旋体mesomer

39.判断分子手性:

是否具有对称面(中心);有C*的分子不一定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不一定有C*

40.

2S,3S-2-羟基-3-氯丁二酸

41.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42.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

a.被-OH取代:

碱(NaOH/KOH)溶液和加热,又称碱性水解(P-π共轭,一般情况下难反应)

b.被-CN取代:

NaCN/KCN,乙醇和加热;生成腈(RCN),腈水解制备多一个碳原子的羧酸

c.被烃氧基(-OR)取代:

威廉姆逊合成法,这是合成醚的反应。

一般用伯卤代烷

d.

加热,无↓

加热,有↓

室温↓

活性:

由碳正离子稳定性决定

43.卤代烃消除反应(β-消除):

碱(NaOH/KOH)的乙醇溶液共热;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

44.查依采夫(saytzeff)规则:

卤代烷脱去H少的一方(σ–π超共轭机会越多,越稳定);卤代烯或卤代芳烃消除,产生π-π共轭的为主产物

45.格氏试剂(RMgX):

R-Mg键易断,R被取代

46.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

a.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

v=k[(CH3)3CBr],动力学上称一级反应

b.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

v=k[CH3Br][OH-],动力学上称二级反应

 

机理

SN1

SN2

反应历程

两步

一步

动力学

一级

二级

立体化学

构型不变

构型翻转

主导因素

C+的稳定性

空间位阻

活性

3º>2º>1º>卤代甲烷

卤代甲烷>1º>2º>3º

倾向

3º、2º

卤甲烷、1º、2º

SN1:

烯丙型>叔>仲>伯>卤代甲烷>乙烯型

SN2:

烯丙型>卤代甲烷>伯>仲>叔>乙烯型

47.醇、酚(Ar-OH)和醚的命名:

四氢呋喃(1,4-环氧丁烷)

48.沸点(bp):

醇>醛、酮>烷、醚(相对分子质量相近)

49.醇:

a.醇羟基形成氢键的能力随醇分子中烃基(与水斥)增大而减弱。

b.烃基的斥电子作用,降低了氢氧键的极性,降低H的活性(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c.醇反应活性顺序:

烯丙基醇>叔醇>仲醇>伯醇

Lucas试剂:

浓HCl—无水ZnCl2

d.脱水反应

e.鉴别具有两个相邻羟基的多元醇

50.酚:

a.

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

b.取代酚的酸性:

吸电子基团,使取代酚的酸性增强;斥电子基,使其酸性减弱

c.酚不能进行分子间脱水成醚

d.酚(烯醇式结构化合物)与氯化铁的稀水溶液发生显紫色反应

e.芳环上的反应:

卤化,硝化,磺化,缩合反应

f.酚类易被氧化显色;苯酚:

俗称石炭酸;萘酚有α-和β-两种异构体:

与FeCL3作用,α-紫色沉淀,β-绿色沉淀

51.醚:

a.醚的氧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对,可以接受强酸提供的质子生成

正离子,并溶于强酸中,此现象可区别醚与烷烃

b.醚键的断裂:

醚键的断裂一般在含碳原子较少的烷基与氧之间

c.冠醚:

选择性地络合不同金属离子,用于分离金属离子

52.硫醇、硫酚(巯基)和硫醚:

a.硫醇具有弱酸性,酸性大于相应的醇

b.重金属中毒时的解毒剂:

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丁二酸钠

c.硫醇容易被氧化生成二硫化物(“-S-S-”键称二硫键)

53.乙醇和硫酸反应可得到以下化合物:

A、乙烯B、乙醚C、一元酯D、二元酯

54.醛、酮、醌的命名:

甲基乙烯基酮、苯乙酮(甲基苯基酮)、3-甲酰基戊二醛

55.醛:

a.α-H的卤代及α-C负离子的生成(α-H的酸性),醛比酮活泼

b.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比较:

空间位阻越小越有利,脂环酮(C<8),位阻小,活性大于同碳原子数的脂肪酮;C=O碳上带的正电荷越多越有利;随R增加给电子能力增加,中间体稳定性(如下:

活性从大到小)

c.羰基的加成(亲核加成):

醛、脂肪族甲基酮和脂环酮(C<8)与氢氰酸作用,生成α-羟基腈(α-氰醇);

醛、脂肪族甲基酮和脂环酮(C<8)与饱和亚硫酸氢钠的加成-无色晶体

与醇的加成:

醛与醇在干燥氯化氢的催化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半缩醛;

半缩醛不稳定,在酸性条件下能继续与另一分子醇作用,失去一分子水生成稳定的缩醛

酮由于空间因素的影响,在同样情况下不易生成缩酮。

但是环状的缩酮比较容易形成

若在同一分子中既含有羰基又含有羟基,则有可能在分子内生成环状半缩醛(酮)

与氨的衍生物加成

加Grignard试剂——制备醇

56.含有活泼甲基的醛、醇或酮与卤素的碱溶液作用,三个α氢原子都被卤素取代,生成的α-三卤代物生成物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立即分解成三卤甲烷(卤仿,黄色晶体)和羧酸盐,称卤仿反应

可发生碘仿反应但不能与NaHSO3反应的是(C)

A、醛B、脂甲酮C、芳甲酮(空间效应)D、脂环酮(C<8)

57.

羟醛缩合(之一有α-H):

含α-H的醛在稀碱的作用下,生成β-羟基醛(醇醛),称为羟醛缩合或醇醛缩合反应,产物受热脱水转变为α,β-不饱和醛

无α-H的醛和含α-H的醛之间可以发生羟醛缩合反应

58.氧化反应:

a.土伦试剂(Tollens):

硝酸银的氨溶液([Ag(NH3)2]OH)

现象:

银镜反应(Ag↓)

b.费林试剂(Fehling)和班氏试剂(Benedict):

新制的Cu(OH)2溶液(氧化剂是Cu2+)

现象:

砖红色(Cu2O↓)

59.还原反应:

a.催化加氢(Pt/H2,Ni/H2)

b.金属氢化物还原:

硼氢化钠(NaBH4–醛、酮),氢化铝锂(LiAlH4-醛、酮、羧酸、酯、酰胺),不饱和键不反应→醇

c.克来门森(Clemmensen)反应:

酸性条件,Zn—Hg/浓HCl醛酮→烃(羰基→亚甲基)

d.歧化反应(Cannizzaro反应):

无α-H的醛(如HCHO、R3C-CHO和Ar-CHO)在浓碱作用下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一分子醛被氧化为酸,另一分子醛被还原成醇

e.重要的醛和酮

60.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取代羧酸:

61.羧酸:

羰基碳有π键;-OH氧与π键形成p-π共轭体系;-OH氧电子云向羰基移动,有利于氢的离解,故羧酸的酸性强于醇;吸电子效应(-I和-C)使酸性增大,给电子效应(+I和+C)使酸性减少-----甲酸>苯甲酸>苯乙酸>乙酸

O孤对电子

62.酰胺的生成:

在羧酸中通入氨气或加入碳酸铵,可以得到羧酸的铵盐。

将固体的羧酸铵加热,分子内失去一分子水生成酰胺

63.羧酸的还原(反应式):

LiAlH4:

把羧基还原成羟基,不还原双键

B2H6:

羧基还原成羟基,还原双键

64.脱羧反应:

羧酸分子(A-CH2-COOH)中羧基脱去CO2的反应.

条件:

一元羧酸除甲酸外,加热和碱性;

A为强吸电子基(COOH,CN,C=O, NO2,CX3,C6H5)时,加热即可脱羧

a.两个羧基或其间隔一个碳原子:

脱羧;生成一元羧酸

b.两个羧基间隔2或3个碳原子:

脱水成环酐

c.两个羧基间隔4或5个碳原子:

脱水脱羧成环酮

d.两个羧基间隔5个以上碳原子:

高温脱水成高分子链状酸酐

65.重要的羧酸:

甲酸既有羧基的结构又有醛基的结构

在铂、钯等贵金属催化剂存在下,甲酸在室温下即分解而放出二氧化碳;

甲酸与浓硫酸等脱水剂一起加热,则分解成一氧化碳和水

丁二酸:

又名琥珀酸苯甲酸:

俗名安息香酸

66.羧酸衍生物:

a.丙烯酰氯苯甲酰溴邻苯二甲(酸)酐苯甲酸苯甲酯N,N–二甲基甲酰胺

b.沸点(bp):

酰卤、酸酐和酯<羧酸(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原因:

分子间无氢键

c.羰基C上的正电荷越多,越容易反应:

酰卤>酸酐>酯(O上孤对电子)>酰胺(N上孤对电子),共轭>诱导(除卤素)

d.酯的醇解,称酯交换反应:

 

e.氨解:

与氨(或胺)发生氨解产物是酰胺;都可不加催化剂

 

67.酰化反应: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和氨解可以看成H2O、ROH和NH3分子中的H被酰基取代的反应;引入酰基的反应称为酰化反应,羧酸衍生物称酰化剂

68.酰胺:

与亚硝酸的反应,生成羧酸并放出氮气

 

69.碳酸酰胺(尿素):

a.水解反应:

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水解,生成氨或二氧化碳

b.与亚硝酸反应:

生成碳酸,定量放出氮气,可用来测定尿素含量

c.缩二脲反应:

尿素分子间可脱去一分子NH3而生成缩二脲缩二脲与稀碱的硫酸铜溶液呈紫红色叫缩二脲反应(凡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酰胺键(—CONH—)的化合物均可发生缩二脲反应)

70.羟基酸和羰基酸:

乳酸;羟基丁二酸(苹果酸);

3-羧基-3-羟基戊二酸(柠檬酸);3,4,5-三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2,3-二羟基丁二酸(酒石酸)

71.氧化反应:

α-醇酸分子中的羟基受羧基吸电子效应的影响,比醇更易被氧化---(羰基)

72.α-醇酸分解反应:

加稀硫酸------酮或醛(羰基)&羧酸

73.脱水反应:

α-醇酸(分子间脱水生成交酯)

β-醇酸(分子内脱水生成α,β-不饱和酸(烯酸))

补充:

-OH既是α-又是β-,按β-位反应

74.酚酸的脱羧反应:

酚酸的羧基处于羟基的邻位或对位时,受热后易脱羧

75.羰基酸:

a.丙醛酸2-丁酮酸(α-丁酮酸)3-丁酮酸(β-丁酮酸)(乙酰乙酸)α-丁酮二酸(草酰乙酸)

76.羰基氧吸电子能力强于羟基,因此酮酸的酸性强于相应的醇酸

77.

α-酮酸的氧化反应:

α-酮酸分子中羰基与羧基直接相连,氧的-I效应使羰基与羧基碳原子电子云密度降低,致使碳—碳键容易断裂,因此,α-酮酸能被弱氧化剂Tollens试剂氧化

 

78.酮酸的分解反应:

α-酮酸分子中的碳—碳键容易断裂,因而与稀硫酸或浓硫酸共热时可发生分解反应

脱羧

脱羰反应

79.β-酮酸的分解反应:

β-酮酸的受热脱羧反应生成酮,称为酮式分解反应

β-酮酸比α-酮酸更易脱羧,由于两个吸电子基团连在同一个碳上,而酮基的吸电子效应大于羧基,使电子转移有利于引起脱羧

80.β-酮酸与浓碱共热时,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发生断裂,生成两分子的羧酸盐,该反应称酸式分解反应

81.

胺的命名:

RNH2--伯胺(1°胺)R2NH--仲胺(2°胺)R3N--叔胺(3°胺)N-甲基-N-乙基苯胺N,N-二甲基苯胺对氨基偶氮苯

 

82.季铵盐和季铵碱:

[(CH3)4N]+Cl–[(CH3)3NCH2CH3]+OH–

83.沸点:

伯胺>仲胺>叔胺(碳原子数相同的胺);原因:

位阻能阻碍氢键的生成,伯胺分子间生成的氢键比仲胺强,叔胺分子间不能生成氢键

84.碱性:

电子效应——氮上斥电子基越多,碱性增强

季铵碱>脂肪胺(二甲胺﹥甲胺﹥三甲胺)>氨>芳香胺(苯胺>二苯胺>三苯胺)

85.伯、仲胺能与酰卤、酸酐等酰化试剂生成酰胺

用于氨基的保护,既可避免苯胺被氧化(HNO3),又可适当降低苯环的反应活性

86.兴斯堡(Hinsberg)反应:

与苯磺酰氯反应

伯胺------白色沉淀+NaOH----溶解

仲胺------白色沉淀+NaOH----不溶解

叔胺不反应

87.胺与亚硝酸反应:

伯胺---N2↑仲胺---黄色油状物或↓脂肪叔胺---反应但无现象脂肪叔胺---桔黄色结晶,加碱变翠绿色

88.芳胺的特殊反应:

亲电取代,

89.硝化反应:

可将氨基酰化,得对硝基产物

90.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11章P53):

重氮化反应;取代反应(放氮反应);偶联反应(不放氮反应)

91.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呋喃吡咯噻吩噻唑咪唑----五元单杂环

吡喃吡啶嘧啶----六元单杂环

喹啉吲哚嘌呤----稠杂环(13章P9)3-甲基吲哚

 

a.环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杂原子时,连接有氢或取代基的杂原子编号为1,并使这些杂原子所在位次的数字之和为最小:

4-甲基咪唑4-氨基嘧啶

b.环上有不同杂原子时,则按氧、硫、氮(电负性):

5-甲基噻唑

92. 凡具有共轭体系的五元环和六元环,都具有芳香性

93.杂环化合物发生取代反应的难易次序为:

吡咯>呋喃>噻吩>苯>吡啶

94.碱性大小a、吡啶b、苯胺c、甲胺d、氨e、吡咯--------c>d>a>b>e

95.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是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合成不足,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96.油脂的命名:

甘油三硬脂酸酯

97.皂化:

油脂在碱液中水解,得到脂肪酸的钠盐和甘油;皂化值:

使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皂化值越大,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小

98.碘值:

100g油脂所吸收碘的最大克数-------碘值越大,油脂的不饱和度越大

99.酸值:

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的质量(mg)

100.

磷脂完全水解得到甘油、脂肪酸、磷酸和胆碱;

卵磷脂完全水解得到甘油、脂肪酸、磷酸和胆胺

101.甾族化合物:

又叫类固醇化合物,都含有环戊烷多氢菲的基本骨架

在C-10和C-13上常是甲基,叫做角甲基

C-17上连接的是其它原子团

环戊烷多氢菲有7个手性碳

102.糖类:

a.最简单的单糖是丙醛糖(甘油醛)和丙酮糖(二羟基丙酮);葡萄糖为己醛糖,果糖为己酮糖;确定构型沿用D/L法。

只考虑与羰基相距最远的一个手性碳的构型;葡萄糖既有醛基,也有醇羟基,可以形成分子内半缩醛(C-5上的羟基进攻-CHO);α型和β型葡萄糖是非对映异构体它们的不同点是C-1上的构型,因此又称为异头物或端基异构体

103.糖在溶液中,比旋光度自行转变为定值的现象称为变旋光现象

104.哈沃斯(Haworth)式:

α-D-吡喃葡萄糖D-葡萄糖开链结构β-D-吡喃葡萄糖------C-1上新形成的羟基称半缩醛羟基或苷羟基

105.链结构与环状结构形成平衡体系中β-D-葡萄糖~64%,而α-D-葡萄糖仅占~36%------e键

106.氧化反应:

碱性条件[弱的氧化剂(托伦Tollens、菲林Fehling、班氏试剂Benedict)]:

CHO-----COOH

酸性条件:

a.溴水:

CHO-----COOHb.稀硝酸:

CHO-----COOH,OH-----COOH

107.

碱性条件下D-葡萄糖、D-果糖、D-甘露糖之间的可以相互转化,这种互变异构又叫差向异构化

108.成脎反应:

D-葡萄糖、D-甘露糖、D-果糖+2

=

(苯肼)

 

相同糖脎-----

反应仅发生在C1和C2上

109.成苷反应----糖苷中没有半缩醛羟基(苷羟基)----还原性、无变旋光现象

110.脱水反应(糖类的显色反应):

1、莫里许(Molish)反应:

浓H2SO4+α-萘酚显紫色2、谢里瓦诺夫(Seliwanoff)反应:

盐酸+间苯二酚;酮糖比醛糖显红色快

111.丁醛糖:

赤型(两端间OH同侧)和苏型(异侧)

112.低聚糖(二糖等):

二糖是由两分子单糖脱水而成的化合物--1、都以其半缩醛羟基脱水形成二糖,非还原性二糖(如蔗糖);2、一个单糖分子以半缩醛羟基,另一个单糖的醇羟基之间脱水形成二糖---还原性二糖(如麦芽糖、纤维二糖和乳糖)。

113.多糖:

多糖没有还原性和变旋光现象

多糖最终完全水解得到单糖

114.除甘氨酸(R=H)外,所有α-氨基酸中的α碳原子均是手性碳原子,因此都具有旋光性

115.氨基酸:

丙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116.中性氨基酸:

分子中氨基数目=羧基数目,由于羧基电离大于氨基,其水溶液显微酸性

117.必需氨基酸:

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八种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

118.调节pH值,氨基酸主要以电中性的两性离子存在,此时的pH值就称为等电点;中性氨基酸的pI值<7;酸性氨基酸的pI值<7;碱性氨基酸的pI值>7

119.氨基酸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可用于氨基酸的分离

120.紫外光谱(UltravioletSpectrometer,UV)--共轭体系:

σ→σ*﹥n→σ*﹥π→π*﹥n→π*;饱和化合物无紫外吸收;生色基(发色基)——在紫外可见光区有特征吸收的基团---含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