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148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docx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六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题

视器

一、名词解释

1.巩膜静脉窦:

为巩膜与角膜连接处的深部一环形的小管,是房水回流的通道。

2.眼房:

是位于角膜、晶状体、睫状小带和睫状肌之间的空隙,充满了房水。

被虹膜分为眼前房和眼后房,两房借瞳孔相通。

3.视神经盘:

为视网膜后部中央偏鼻侧一圆盘状的隆起,是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中枢突)集中之处,无感光作用,又称为生理盲点。

4.黄斑:

为视网膜后部中央偏颞侧,距视神经盘约0.35cm处一黄色小区。

 

二、填空题

1.视器由眼球和眼副器组成。

 

2.虹膜内有两种不同排列方向的平滑肌,一种为瞳孔括约肌,一种为瞳孔开大肌。

3.睫状体内的平滑肌称为睫状肌。

4.外界光强或看近物时瞳孔缩小;光弱或看远物时瞳孔放大。

5.能感受强光、辩色的细胞是视锥细胞,视杆细胞仅能感受弱光。

6.眼房被虹膜分为眼前房和眼后房。

 

7.眼的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8.结膜按所在的部位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结膜穹隆三大部分。

9.结膜衬贴在睑内面的部分称睑结膜,贴附在巩膜前部表面的叫球结膜。

10.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

三、单项选择题

1.关于角膜的下列描述,哪项是错的?

(  D  )

A.略向前隆突   B.无色透明   C.具有折光作用   D.无神经末稍   E.无血管

2.虹膜(  A  )

A.呈圆盘状,中央有孔叫瞳孔    B.占外膜的前1/6   C.有折光作用

D.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E.位于晶状体与玻璃体之间

3.具有维持眼内压功能的结构是( C  )

A.玻璃体    B.巩膜    C.房水    D.晶状体    E.睑板

4.关于房水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B  )

A.由睫状体产生    B.由前房经瞳孔流到后房    C.有折光作用

D.经虹膜角膜角渗进巩膜静脉窦    E.有维持眼压的功能

5.当看近物时(  B  )

A.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薄     B.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  

C.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变薄    D.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变厚  E.睫状肌不参与调节

6.在折光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D  )

A.角膜    B.房水    C.玻璃体    D.晶状体    E.睫状体

7.发生老视的主要原因是(  D  )

A.角膜曲率变小      B.角膜透明度减小      C.房水循环受阻  

D.晶状体弹性减弱    E.晶状体厚度增加

8.需要凹透镜矫正的是(  A  )

A.近视    B.远视    C.老视    D.散光    E.斜视

9.视网膜上无视杆细胞而全部是视锥细胞的区域是:

(  C  )

A.视神经盘   B.视网膜周边部   C.中央凹   D.中央凹周边部   E.盲点

四、简答题

1.外界的光线需经过哪些结构的折射才能投射到视网膜上?

外界的光线需经过角膜、(眼前房、瞳孔、眼后房)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才能投射到视网膜上。

2.请写出房水的产生与循环途径。

房水产生于睫状体→眼球后房→瞳孔→眼球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汇入体循环。

 

3.请写出泪液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泪腺→泪腺排泄管→上、下泪点→上、下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

 

 

 

 

 

 

前庭蜗器

一、名词解释

1.螺旋器:

位于蜗管的基底膜上,是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到声波的刺激。

    

2.光锥:

鼓膜的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鼓膜脐向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二、填空题

1.外耳可分为耳廓、外耳道和鼓。

2.鼓室借鼓管与咽相通,借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

 

3.鼓膜的上1/4部称弛部,下3/4部称紧张部。

 

4.鼓室内有锤骨、砧骨和镫骨3块听小骨。

5.小儿咽鼓管的特点是      而       ,接近水平位,所以小儿咽部感染容易引起中耳炎。

6.内耳有位置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感受器。

 

7.骨迷路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大部分;膜迷路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和

蜗管三部分。

8.内耳内的位觉感受器有壶腹嵴、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其中能感受旋转运动的是壶腹嵴。

三、单项选择题

1.前庭蜗器分为( B  )

A.耳廓、鼓膜与外耳道   B.外耳、中耳和内耳  C.外耳道、鼓膜和咽鼓管  

D.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E.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

2.鼓室外侧壁的结构是(B  )

A.内耳   B.鼓膜   C.鼓室盖   D.有咽鼓管的开口   E.有乳突窦的开口

3.关于乳突小房的下列描述,哪项不正确?

(  E  )

A.位于颞骨乳突内    B.是互相连通的不规则的小腔   C.内面衬有粘膜  

D.腔内含气         E.经乳突窦与外耳道相通

4.关于骨迷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

A.包括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和蜗管    B.骨半规管有三个

C.前庭外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          D.耳蜗由蜗螺旋管环绕蜗轴而成

E.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含有外淋巴

5.膜迷路(  E )

A.可分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三部分   B.壶腹嵴能接受直线运动的刺激

C.球囊斑为听觉感受器    D.椭圆囊斑能接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E.其内含有内淋巴

6.内耳的听觉感受器是(  C  )

A.球囊斑   B.椭圆囊斑   C.螺旋器   D.壶腹嵴   E.前庭膜

7.位觉感受器是指(  B  )

A.膜壶腹   B.椭圆囊斑   C.骨螺旋板   D.前庭阶   E.螺旋器

8.螺旋器位于(  C  )

A.前庭膜   B.盖膜   C.基底膜   D.耳石膜   E.卵圆窗膜

9.半规管内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  E  )

A.内淋巴位移     B.外淋巴位移     C.直线加速运动  D.旋转匀速运动  

E.旋转变速运动

10.耳蜗内淋巴所在的部位是(  A  )

A.蜗管    B.鼓阶    C.鼓室    D.前庭阶    E.咽鼓管 

四、简答题

1.简述鼓室各壁的结构。

上壁——盖壁,与颅中窝相邻

下壁——颈静脉壁,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隔

前壁——颈动脉壁,上部有咽鼓管的开口(咽鼓管鼓室口)→鼻咽部

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乳突窦

外侧壁——鼓膜壁,即是鼓膜

内侧壁——迷路壁,即内耳的外侧壁,上有两个孔:

卵圆孔——又称前庭窗,位于后上方。

在其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深处有面神经管。

圆孔——又称蜗窗,位于后下方。

2.请写出声波传导的途径。

1)空气的传导: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和鼓阶的外淋巴波动→蜗管内淋巴波动→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振动→蜗神经→入脑。

2)骨传导: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使其中耳蜗内淋巴产生波动,螺旋器振动。

3.为什么幼儿咽部感染易引起中耳炎?

由于幼儿咽鼓管粗短,且近水平,而咽鼓管是咽与鼓室的通道,所以幼儿咽部感染易经咽鼓管至鼓室而引起中耳炎。

 

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形成的结构,色灰暗。

2.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结构,呈银白色。

    

3.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所形成的结节状结构。

    

4.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所形成的团块。

  

5.基底核:

位于大脑白质深处的灰质团块,因为位于大脑的基底部而得名。

6.纹状体:

豆状核和尾状核因为其内部有神经纤维穿行,在其表面呈现有纹理,故而得名。

7.内囊:

为背侧丘脑、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在脑的水平面上呈现﹥或﹤形。

      

二、填空题

1.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

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

3.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与脑(脑干)相续,下端在成人平对第一腰椎体的下缘。

 

4.脊髓前角内含有运动神经元,后角内含有感觉神经元;侧角只见于胸1至腰3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5.白质围绕在灰质的周围,借脊髓表面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即前索,后索和外侧索,其中后索中主要有薄束和楔束。

6.薄、楔束的纤维分别来自同侧胸5节以下和胸4节以上的传导深部感觉的上行纤维,而后上行分别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7.脑桥腹侧宽阔而膨隆,称为脑桥基底部,在其正中线上有一浅沟,叫做基底沟;脑桥的基底部向两侧移行变细,称为小脑中脚。

8.在脑干背侧,脑桥下半和延髓上半敞开,形成菱形窝,即第四脑室底。

9.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处分别为薄束核和楔束核,是在脊髓后索上行的薄束和楔束的传导中继核。

10.脊髓丘脑侧束位于白质的外侧索,主要传导对侧痛觉和温度觉。

11.脑干的灰质分散成团块状的神经核,其中与脑神经有关的称脑神经核。

12.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呈弓形绕过中央管的腹外侧,此纤维叫做内弓状纤维,核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上行,叫做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13.皮质脊髓侧束起源于对侧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中和上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在脊髓外侧索下行过程中陆续终止于中央旁小叶前部细胞。

皮质脊髓前束在脊髓前角索下行过程中,终止于前侧或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

14.小脑扁桃体在小脑半球的下面,靠近枕骨大孔(延髓)。

15.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

16.基底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17.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其中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内囊膝位于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交汇处。

18.大脑半球借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分为五个叶

19.听区位于颞横回,角回是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

 

20.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21.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三、单项选择题

1.脊髓腰骶膨大以下变细的部分称( D  )

    A.马尾  B.齿状韧带  C.终丝  D.脊髓圆锥  E.以上全错

2.脊神经节内含( C  )

    A.交感神经元胞体   B.副交感神经元胞体   C.感觉神经元胞体

    D.联络神经元胞体   E.运动神经元胞体

3.脊髓中传导下半身本体感觉冲动的纤维束为( B )

    A.楔束   B.薄束   C.固有束   D.脊髓丘脑束   E.皮质脊髓束

4.传导躯体痛觉、温度觉及粗触觉冲动的纤维束是( B  )

    A.薄束和楔束   B.脊髓丘脑束   C.网状脊髓束

    D.红核脊髓束   E.皮质脊髓侧束

5.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二级纤维( B  )

    A.形成锥体交叉   B.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C.是薄束和楔束

    D.是脊髓丘脑束   E.皮质脊髓前束

6.从延髓前外侧沟出脑的是( C  )

    A.三叉神经  B.迷走神经  C.舌下神经  D.舌咽神经  E.副神经

7.经延髓脑桥沟与脑相连的神经是( D  )

   A.动眼神经  B.三叉神经  C.舌下神经  D.面神经  E.滑车神经

8.从脚间窝出脑的神经是( A  )

    A.动眼神经  B.三叉神经  C.舌下神经  D.面神经  E.滑车神经

9.从脑干背侧出脑的神经是( E  )

    A.动眼神经  B.三叉神经  C.舌下神经  D.面神经  E.滑车神经

10.第四脑室位于( E  )

    A.延髓和小脑之间   B.延髓和脑桥之间   C.脑桥和小脑之间

    D.延髓、脑桥和中脑之间   E.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11.关于端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E  )

    A.大脑半球可分五叶    B.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

    C.外侧沟的深处有岛叶  D.中央沟是额叶和顶叶的分界

    E.额叶位于颞上沟的上方

12.大脑皮质视觉中枢在( D  )

    A.颞横回  B.角回  C.颞上回后部  D.距状沟两侧  E.额中回后部

13.书写中枢位于( A  )

    A.额中回后部  B.额下回后部  C.颞横回  D.角回  E.颞上回后部

14.阅读中枢位于( D  )

    A.额中回后部  B.额下回后部  C.颞上回后部  D.角回  E.颞横回

15.关于内囊的叙述错误的是(C  )

    A.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

    B.由上行感觉纤维束和下行运动纤维束构成

    C.供应内囊的血液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

    D.内囊膝部主要有皮质核束

    E.一侧内囊损伤时,对侧半身感觉及运动障碍

16.一侧内囊损伤表现为(C  )

    A.两侧上、下肢瘫痪         B.同侧半身感觉障碍

  C.对侧半身感觉、运动障碍   D.对侧半身软瘫

  E.对侧半身瘫痪、同侧半身感觉障碍

四、简答题 

1.脊髓灰质分为哪几部分?

各部分内含什么神经元?

脊髓灰质在其横切面上呈现蝴蝶形,自上而下都可见到前角(前柱)和后角(后柱),在胸1(T1)至腰3(L3)节段的横切面上尚可见到灰质侧角。

前角较宽短,内含躯体运动神经元(大型的为α神经元;小型的为γ神经元);

后角较细长,内含的神经元比较复杂,主要为联络神经元;

侧角在前、后角之间,内含交感神经元(内脏运动神经元)。

2.脊髓白质分哪些索?

各索内有哪些主要纤维束?

其功能又如何?

脊髓白质被表面的沟裂分为三个索:

前索为前正中裂和前外侧沟之间的区域;后索为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的区域;外侧索为前、后外侧沟之间的区域。

前索内主要有皮质脊髓前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外侧索内主要有皮质脊髓侧束和脊髓丘脑侧束;

后索内主要有薄束和楔束。

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

将大脑皮质的指令传至脊髓前角,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压觉和粗略的触觉。

薄束和楔束:

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觉和精细的触觉

3.简述脑干的分部及第3-12对脑神经连脑的部位。

脑干自上而下分为:

中脑、脑桥和延髓。

在中脑连有第3.4对脑神经;在脑桥连有第5—8对脑神经;在延髓连有第9—12对脑神经。

4.内脏运动核名称,功能如何?

动眼神经副核:

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上泌涎核:

支配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下泌涎核:

支配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

支配颈胸腹腔脏器平滑肌运动和腺体分泌。

5.脑干内上行四个丘系的名称、位置及功能。

内侧丘系:

为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从延髓的背侧弓行绕过中央管,并交叉至对侧的中线两侧后折而上行的纤维束。

位于锥体后方,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为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痛、温、粗触觉的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行至延髓时合并形成的纤维束,行于下橄榄核和内侧丘系的背外侧,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外侧丘系:

为由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在脑桥被盖部腹侧横行穿过内侧丘系,左、右交叉后折而上行的纤维束,位于脑桥被盖部腹外侧,终于内侧膝状体。

三叉丘系:

为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痛、温、触觉的纤维,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并折而上行的纤维束,上行至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6.简述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功能。

位置:

位于颅后窝,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端脑的后下方。

外形:

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和中央缩细的小脑蚓,在小脑半球下面,靠近小脑蚓的两侧,有一对隆起,称为小脑扁桃体。

小脑功能:

①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眼球运动;②调节肌张力;③协调随意运动

7.试述内囊的位置、组成、分部及各部通过的纤维束。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皮质核束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皮质脊髓束、视辐射、听辐射

8.脊髓半横断后,哪些重要的传导束将被损伤?

可能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1)同侧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

(2)同侧后索内的薄束、楔束损伤,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丧失

(3)同侧的脊髓丘脑侧损伤,对侧损伤平面1-2个节段以下温痛觉消失

9.右侧内囊后肢损伤可能出现什么症状?

为什么?

左侧半身运动障碍(偏瘫),由于损伤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左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偏麻),由于损伤丘脑中央辐射

双眼左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由于损伤视辐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