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159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docx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正文:

字体:

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一直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它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历史小说蔚然成风。

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这其中不无罗贯中的功劳。

近年《三国演义》的研究,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研究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某些单一方面,视野更加广阔,学者们纷纷主张从整体上系统的研究《三国演义》

第二,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逐步增强。

例如关四平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作为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探求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质,进而总结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东西。

这样的著作,就是在吸收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本人潜心钻研而得,反映了研究水准的整体提升。

  第三,《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已经初见成效。

几年来,这一方面的实际研究工作已经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一、实现了毛本、嘉靖元年本、叶逢春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钟伯敬评本、黄正甫本、李渔评本等八个重要版本的数字化,包括文字版、图像版和图文对照版三种形式。

其中文字版采用文本方式,可用于检索。

二、出版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

三、建立了初步的《三国演义》电子史料库,包括上述八个重要版本和有关文献四、绘制了比较系统的《三国演义》地图。

这些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欢迎和好评。

第四,学风比较端正。

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能注意掌握资料,实事求是,避免凿空之论。

尽管在许多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争鸣不断,但多数学者都能遵循学术规范,互相尊重,平等讨论,并能注意吸收对方意见的长处。

这种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整个研究发展比较平稳,很少有游谈无根、哗众取宠的所谓“热点”,很少有逞才使气、惟我独尊的无谓之争。

尽管《三国演义》研究的成就突出,但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

主要有:

第一,研究的系统性、深刻性仍嫌不足。

例如:

尽管有关毛宗岗父子和毛评的研究比之过去大有进步,但至今尚无一部全面研究毛宗岗父子和毛本《三国》的专著;尽管已有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进行研究,但至今尚无一部全面梳理《三国演义》接受史的专著。

第二,题目陈旧、内容浮泛、缺乏新意的平平之作相当多。

一些文章,一望而知是“炒冷饭”,作者既无卓异的见解,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他人的启示意义。

平庸之作之所以频频出现,原因当然很复杂:

有的是由于学术功力不足,有的是由于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或为了评职称而临时拼凑,或为了取得某次学术会议的入场券而草草应付,或对论题浅尝辄止,率尔操觚);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

第三,研究的思路不够开阔,方法不够多样。

例如:

母题学的方法、原型批评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就使用得不够。

第四,部分学者的思想方法存在明显缺陷。

在考察取证材料的时候往往主观性较强,因而使研究工作出现问题。

第五,中外学者的交流渠道仍然不够畅通,有效的合作更是少见。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正文:

字体:

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

我国学界对于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的研究,近年来呈现繁荣和多元的趋势,全国众多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和研究者都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论文,在《三国演义》研究的许多方面都有所进展和突破,并且出现了研究界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商榷的良好气氛,为《三国演义》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三国演义》研究发展健康,成绩突出,为整个古代文学研究界所瞩目。

其主要标志是:

其一,学术成果大量涌现。

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公开出版《三国演义》研究专着、专书上百部;发表研究文章大约上千篇。

其中包括一批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成果。

其二,学术会议接连举行。

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区域性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研讨会不断。

这些会议,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的发展。

其三,学术团体纷纷成立。

继1984年4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之后,一些省、市、县级学会也陆续成立,有的地方还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

它们是《三国演义》研究事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中国《三国演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取得了若干新的突破。

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有下列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籍贯。

这个问题,以往研究不多。

80年代以来,人们对罗贯中的籍贯、交游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主要围绕其籍贯问题的“东原”、“太原”两说展开争鸣。

第二: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

一些学者不满足于“元末明初”的笼统提法,对《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

此说完全忽视了《三国演义》吸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难以成立,因而至今无人赞同。

二、“成书于元代中期”说。

三、“成书于元末”说。

四、“成书于明初”说。

五、“成书于明中叶”说。

面对上述诸说,著名学者沈伯俊曾经提出:

要确定《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对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第二,确认作品的原本或者最接近原本的版本。

上述诸说,大部分把嘉靖壬午(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壬午本”)视为最接近原本面貌的版本,甚至径直把它当作原本,在此基础上立论。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嘉靖壬午本乃是一个加工较多的整理本,这样,以往论述的可靠性就不得不打一个相当大的折扣。

第三,对作品(包括注文)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

直到今天,我们尚未充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

因此,要真正形成令绝大多数学者信服的结论,仍有待于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研究。

第三:

关于《三国演义》版本的整理与研究。

1、版本的整理。

《三国》版本的整理出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按照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影印、排印两大类别。

关于影印本,比较系统地影印《三国》版本者主要有四家:

一、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的《明清善本小说丛刊》。

其中的“《三国演义》专辑”共收书8种,二、陈翔华主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的《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

三、中华书局影印的《古本小说丛刊》,包括6种《三国》版本。

四、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古本小说集成》,包括2种《三国》版本。

此外,还有一些出版社影印了某些《三国》版本,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的《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书店分别影印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

    2、关于排印本。

《三国》的各种排印本纷纷问世,其中相当一部分并未经过认真整理,缺乏学术价值。

不过,确有一些排印本贯注了整理者的研究心得,在底本选择、整理方法、整理质量等方面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其中值得注意的有这样两类:

一、底本具有较高价值者。

除了毛本《三国》已有多种标点本、校注本之外,若干重要版本都已有了标点本或校注本。

如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有汪原放标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沈伯俊校注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周曰校本(有刘敬圻、关四平点校本,北方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有宋效永、奚泉民整理本,黄山书社1991年版;沈伯俊校理、李烨注释本,巴蜀书社1993年版)、《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有李灵年、王长友校点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二、在整理方法上有所开拓者。

如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毛本《三国》整理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整理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以很大力量校正底本中的大量“技术性错误”,得到学术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第四: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

有关讨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于《三国》主题的多种概括。

一些学者先后提出了“赞美智慧”说、“天下归一”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悲剧”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等十余种观点。

二、关于主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由于对主题的概括一时众说纷纭,曾有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和否定,认为主题根本就不存在,对主题的研究毫无意义。

三、关于主题的观念和研究主题的方法。

沈伯俊认为:

“主题乃是作者通过作品内容所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因此,我们对主题的概括既要提挈作品的全局,又要反映作者的思想。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读者心中所唤起的感受,往往是大相径庭的。

人们可以阐发自己各不相同的感受,却不应该把这些感受都称为‘主题’。

欧阳健则认为:

“主题这个概念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模糊概念,它既可以指作家想告诉人们什么,也可以指作品实际上提供了什么,还可以指读者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以及这三者的统一。

”“主题探究的模糊性就相应地造成了主题研究成果的相对性。

”“从这个意义说,对于《三国演义》主题的说法的五花八门,正标志着研究的深入。

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第五:

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约一千人,堪称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

其中,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形象更是文学史上所公认的典型。

80年代以来,《三国》人物形象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范围明显扩大。

对过去很少论及的人物,如刘备、张飞、赵云、魏延、庞统、司马懿、孙权、周瑜、鲁肃、陆逊,以及谋士、使者等群体形象,出现了一批专题论文。

二、研究的深度、角度、方法都大大拓展,新见迭出。

如刘上生运用系统论方法分析曹操的性格结构,认为它是由相互联系的追求、掩盖和调节三种机制和相互渗透的心理、伦理、政治三个层次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以追求机制为轴心的性格机制相互作用的平衡和失控,形成性格基本稳态特征和动态变化的矛盾统一,便颇有新意(《试论曹操性格的整体结构及其意义》,载《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三、对人物形象塑造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集中表现为《三国》人物是否“类型化典型”的争论。

除了上述五个问题,中国研究界讨论热烈、进展较大的还有三个问题:

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成就;关于毛宗岗父子和毛评《三国》;关于“三国文化”研究。

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近年《三国演义》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第一,《三国演义》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化。

一些基本事实的认定,一些重要概念的厘清,都需要通过精细的研究,争取逐步统一认识,不能长期处于模糊不清的状况。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三国》版本的研究仍然是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的。

   第二,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一、在大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深入开拓。

随着人们对《三国演义》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观照,文学的研究日益拓展到文化的研究。

一部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以其对小说体裁的历史性开拓、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宏大严密的总体结构、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同时,《三国演义》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积淀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因此,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既可以从纯文学的角度进行,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

二、积极运用新的研究方法。

古代小说研究的每一次历史性进步,都与研究方法的变革有关。

《三国演义》研究发展的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新的文艺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将不断涌现。

我们应当以开放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认真鉴别,选择吸收,推动《三国演义》研究的继续深入。

  第三,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研究史的研究。

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在逐步积累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只有充分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才谈得上发展和创新;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前人看得更远。

因此,研究任何一个课题,都应该首先把握其研究史,了解在自己着手之前,别人已经研究了多少,研究到什么程度,有些什么观点,存在哪些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起点,选取适当的研究角度。

只有重视和加强对研究史的研究,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三国演义》研究的水平。

第四,《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契机,以前难以办到或很难办到的研究工作在现今可能就变得简单了很多。

电脑网络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交流互动功能,与国内外学者更方便的交流探讨

第五、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

首先,在研究资料的收集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外国学者在某些罕见资料(如某些稀见版本)的掌握上,比之中国学者较为便利,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

其次,由于知识结构、社会背景、文化心理的差异,外国学者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文化阐释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可以与中国学者互相交流,优势互补。

再次,进入数字化和网络时代以后,中外学者交流与合作的现实可能性越来越强。

因此,中国学者以诚挚而恳切的态度,与海外学者,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正文:

字体:

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

(一)基本内容:

以《三国志演义》这部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考察《三国志演义》在人物性格塑造与人物性格描写方面的基本特点,分析总结其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及其得失,正确评价其在小说艺术史上的贡献及其影响。

文章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引言:

1、简述《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

2、简述《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正文: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

(1)塑造了什么样的性格。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

以人物典型为例,阐述《三国演义》塑造了什么样的性格。

(2)如何塑造这些性格。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具有一个模式,《三国演义》在塑造这些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时候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结语:

《三国演义》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阅读大量的相关评论书籍和论文,特别是《三国演义》以及有关《三国演义》的评点文字(尤其是毛宗岗的评点),通过概念阐释、引证、例证、分析等方法,对“《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这一研究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三)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基本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综合,对“《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与分析,并注重对名家观点进行引述和阐释。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正文:

字体:

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

2010年7月——8月        确定选题,检索文献;

2010年9月——12月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

2010年12——2011年3月         完成论文初稿;

2011年4月         论文修改和完善;

2011年5月         论文定稿、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

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

专著:

作者书名出版者年份)

[1]刘上生《试论曹操性格的整体结构及其意义》,《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2]王立王惠丹《近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7月第4期

[3]王万鹏《<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诸说述评》,《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1月第1期

[4]沈伯俊金文京《中国和日本:

<三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

[5]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6]毛宗岗批评本《三国志演义》,岳麓书社,2006年版

[7]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孟昭连《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9]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0]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刘博仓《三国志演义艺术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3]李正学《毛宗岗小说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王丽娟《三国故事演变中的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齐鲁书社2007年版

[15]张燕瑾吕薇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