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667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docx

届福建省长泰二中高三生物单元训练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大题冲关集训二

1.(2014北京东城联考)

(1)下面是某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

上面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

①该基因表达过程中,以    链作为模板合成mRNA,这个过程在    中完成,称为    。

 

②请写出编码上述氨基酸序列的mRNA序列:

  。

 

(2)人的耳垢有油性和干性两种,是受单基因(A、a)控制的。

有人对某一社区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组合

序号

双亲性状

父  母

家庭

数目

油耳

男孩

油耳

女孩

干耳

男孩

干耳

女孩

油耳×油耳

195

90

80

10

15

油耳×干耳

80

25

30

15

10

干耳×油耳

60

26

24

6

4

干耳×干耳

335

0

0

160

175

合计

670

141

134

191

204

①控制该相对性状中油耳的基因为    性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   。

 

②一对油耳夫妇生了一个干耳儿子,推测母亲的基因型是    ,这对夫妇生一个油耳女儿的概率是 。

 

③由组合一的数据看,子代性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3∶1),其原因是   。

 

解析:

(1)因为甲硫氨酸位于第一个,且密码子是AUG,则应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

mRNA的序列就是将a链中的T换成U,易得AUGCGGGAGGCGGAUGUC。

(2)②只有父母都是杂合子,后代才有可能出现性状分离,母亲为Aa,生出女儿的概率为1/2,油耳孩子的概率为1-1/4=3/4,所以生出油耳女儿的概率为1/2×3/4=3/8。

答案:

(1)①b 细胞核 转录

②AUGCGGGAGGCGGAUGUC

(2)①显 常 假设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油耳父亲(XAY)的女儿(XAX-)不能表现为干耳性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子女中油耳干耳的性状不存在性别差异,合理即可)

②Aa 3/8 ③只有Aa×Aa的后代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而第一组的双亲基因型可能为AA×AA、Aa×AA、Aa×Aa(合理即可)

2.(2013广东佛山二模)烟草是雌雄同株植物,却无法自交产生后代。

这是由S基因控制的遗传机制所决定的,其规律如下图所示(注:

精子通过花粉管输送到卵细胞所在处,完成受精)。

(1)烟草的S基因分为S1、S2、S3等15种,它们互为    ,这是

    的结果。

 

(2)如图可见,如果花粉所含S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S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

据此推断在自然条件下,烟草不存在S基因的    个体。

 

(3)将基因型为S1S2和S2S3的烟草间行种植,全部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为 。

 

(4)研究发现,S基因包含控制合成S核酸酶和S因子的两个部分,前者在雌蕊中表达,后者在花粉管中表达,这导致雌蕊和花粉管细胞中所含的         等分子有所不同。

传粉后,雌蕊产生的S核酸酶进入花粉管中,与对应的S因子特异性结合,进而将花粉管中的rRNA降解,据此分析花粉管不能伸长的直接原因是 。

 

(5)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具有与烟草一样的自交不亲和性,这更有利于提高生物遗传性状的    ,为物种的进化提供更丰富的    ,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解析:

(1)烟草的S基因分为S1、S2、S3等15种,它们互为等位基因,由最初的S基因经基因突变产生。

(2)依据“花粉所含S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S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可知烟草不存在S基因的纯合个体。

(3)将基因型为S1S2和S2S3的烟草间行种植,S1S2为父本,则其产生的花粉为S1和S2,与S2S3产生的卵细胞S2和S3受精产生的子代为S1S2、S1S3;同理,S2S3为父本,形成的子代为S1S3和S2S3,因而全部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为S1S3∶S2S3∶S1S2=2∶1∶1。

(4)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环节。

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当花粉管中的rRNA降解后,则因缺少核糖体,而无法合成蛋白质,这是花粉管不能伸长的直接原因。

(5)许多植物具有与烟草一样的自交不亲和性,这更有利于提高生物遗传性状的多样性,为物种的进化提供更丰富的原材料。

答案:

(1)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 

(2)纯合 (3)S1S3∶S2S3∶S1S2=2∶1∶1 (4)mRNA和蛋白质 (缺少核糖体)无法合成蛋白质 (5)多样性 原材料

3.(2013福州八中模拟)小鼠毛色的黄与灰、尾形的弯曲与正常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B、b和T、t控制。

在毛色遗传中,具有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

从鼠群中选择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雌鼠作母本,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雄鼠作父本,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黄毛尾弯曲

黄毛尾正常

灰毛尾弯曲

灰毛尾正常

2/12

2/12

1/12

1/12

4/12

0

2/12

0

(1)控制小鼠尾形性状的基因在    染色体上,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基因型是    。

 

(2)亲代雌鼠、雄鼠的基因型分别是    ,子一代中灰毛尾正常的小鼠基因型是    。

 

(3)若不考虑毛色性状的遗传,让子一代中全部的尾弯曲雌鼠与尾弯曲雄鼠交配,雌鼠产生卵子的基因组成及比例是    ,后代的表现型是           ,其理论上的比例是    。

 

解析:

(1)子代雌、雄鼠关于尾形的性状表现不同,说明该基因在X染色体上;从后代黄毛和灰毛的表现型及比例在雌性和雄性中无区别,可知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而子代中黄毛(Bb)∶灰毛(bb)=2∶1,可知亲本基因型为Bb和Bb,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为BB。

(2)子代雌鼠中尾正常的数量为0,说明尾正常为隐性性状,尾弯曲为显性性状,而子代雄鼠中尾弯曲与尾正常的比例为1∶1,说明亲代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由于子代雌鼠中无尾正常的个体,说明亲代雄鼠的基因型为XTY,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亲代雌鼠、雄鼠的基因型分别是BbXTXt、BbXTY;子一代中灰毛尾正常的小鼠基因型是bbXtY。

(3)若只考虑小鼠的尾形特征,子一代中有四种基因型,即XTXT、XTXt、XTY、XtY(比例为1∶1∶1∶1),其中尾弯曲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XTXt(1∶1),尾弯曲雄鼠的基因型为XTY,雌鼠(XTXT、XTXt)产生的卵子基因型及比例是XT∶Xt=3∶1,即卵子XT、Xt分别占3/4、1/4,雌鼠(XTXT、XTXt)与雄鼠(XTY)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为XTXT(3/4×1/2=3/8)、XTXt(1/2×1/4=1/8)、XTY(3/4×1/2=3/8)、XtY(1/4×1/2=1/8),因此,后代的表现型是尾弯曲雌鼠、尾弯曲雄鼠、尾正常雄鼠,比例为4∶3∶1。

答案:

(1)X BB

(2)BbXTXt、BbXTY bbXtY

(3)XT∶Xt=3∶1 尾弯曲雌鼠、尾弯曲雄鼠、尾正常雄鼠 4∶3∶1

4.(2013泉州五中模拟)葫芦科的一种二倍体植物喷瓜,其性别类型不是由性染色体决定,而是由三个复等位基因aD、a+、ad决定,性别类型与基因型关系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性别类型

基因型

雄性植株

aDa+、aDad

两性植株(雌雄同株)

a+a+、a+ad

雌性植株

adad

(1)以上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    特点。

决定雄性、两性、雌性植株的基因依次是    。

某雄性植株与雌性植株杂交,后代中雄性植株∶两性植株=1∶1,则亲代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    。

 

(2)自然界没有雄性纯合植株的原因是            。

 

(3)喷瓜叶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

抗病与否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

有人就这两对性状遗传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

亲本甲(深绿不抗病)×亲本乙(浅绿抗病)→深绿抗病∶浅绿抗病=1∶1

实验2:

亲本甲(深绿不抗病)×亲本丙(浅绿抗病)→深绿抗病∶深绿不抗病∶浅绿抗病∶浅绿不抗病=1∶1∶1∶1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①亲本乙、丙基因型分别是        。

 

②用叶深绿与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成熟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

 

③研究发现:

一般情况下,亲本乙植株叶片都表现为浅绿,可是有时在它们的某些叶片上出现了黄化现象。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B基因突变为b,使部分叶肉细胞成为基因型bb;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具体变异是:

 。

 

解析:

(1)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分析表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决定雄性的基因是aD,决定雌性的基因是ad,决定两性的基因是a+,且显隐性关系依次为aD>a+>ad;雄性植株(aDa-)和雌性植株(adad)杂交,后代出现两性植株(a+ad),则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Da+。

(2)因为自然界中无论两性植株还是雌性植株,都无法产生基因组成为aD的卵细胞,因此不存在纯合的雄性植株。

(3)①根据实验1,亲本为不抗病和抗病,而后代全部都是抗病,则抗病是显性性状,不抗病是隐性性状,实验1中亲本甲的基因型为BBrr,亲本乙的基因型为BbR ,已知后代全部表现为抗病,则亲本乙的基因型为BbRR;实验2中亲本丙的基因型为BbR ,后代抗病和不抗病都有,则亲本丙的基因型为BbRr;②叶深绿(BB)与叶浅绿(Bb)植株杂交得F1,F1基因型及比例为1BB∶1Bb,则基因B的频率为3/4,基因b的频率为1/4,随机交配,则F2基因型及比例为9BB∶6Bb∶1bb,已知基因型为bb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则成熟群体中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9/16÷(9/16+3/8)=3/5,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5,因此B的基因频率为(3/5×2+2/5)÷2=4/5,即为80%;③出现黄化现象,除了B基因突变为b基因的可能外,还可能是因为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丢失,或者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

(1)不定向性(或多方向性) aD、a+、ad aDa+

(2)无基因组成为aD的卵细胞(因为它的两个亲本不可能同时提供aD基因,否则两个亲本都是雄性)

(3)①BbRR、BbRr ②80% ③带有B基因的染色体区段缺失了,使b基因表现出来

5.(2014云南第一次统考)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控制,其中一对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另一对基因控制颜色的深度,其花的颜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见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E Ff 

E ff 

E FF或ee   

花的颜色

粉色

红色

白色

(1)由上表可知,    基因存在时可合成色素,且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效应    (填“相同”或“不同”);    基因存在时可淡化颜色的深度,且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效应    (填“相同”或“不同”)。

 

(2)用纯合白花植株和纯合红花植株杂交,若产生的子代植株全开粉色花,则亲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

 

(3)现不知两对基因(E和e,F和f)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课题小组用EeFf的粉色花植株进行探究实验:

①实验假设:

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存在三种类型

(如图)。

②实验方法:

用基因型为EeFf的粉色花植株进行测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所开花的颜色和比例。

③可能的实验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

a.若子代植株花表现为            ,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图中第一种类型); 

b.若子代植株花表现为         ,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图中第二种类型); 

c.若子代植株花表现为红色∶白色=1∶1,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图中第三种类型)。

该粉色花植株能形成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

 

解析:

(1)由题表信息可知,当植株的基因型中存在E基因和f基因时,花中有色素合成,且随f基因数量增多,花色变深,当基因组成为E FF或ee  时,花色为白色,说明E基因可以控制色素合成,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效应相同,F基因可淡化颜色的深度,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效应不同。

(2)亲代纯合红花的基因型为EEff,若子代全开粉色花(E Ff),则纯合的白花亲本基因型为EEFF或eeFF。

(3)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测交后代基因型(表现型)为EeFf(粉色)、Eeff(红色)、eeFf(白色)、eeff(白色),即粉色∶红色∶白色=1∶1∶2。

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E、F和e、f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图示第二种类型),其产生EF和ef两种配子,测交后代基因型(表现型)为EeFf(粉色)、eeff(白色),即粉色∶白色=1∶1。

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E、f和e、F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图示第三种类型),其产生的配子类型比为Ef∶eF=1∶1,测交后代基因型(表现型)为Eeff(红色)、eeFf(白色),即红色∶白色=

1∶1。

 

答案:

(1)E 相同 F 不同 

(2)EEFF或eeFF (3)粉色∶红色∶白色=1∶1∶2(或粉色、红色和白色) 粉色∶白色=1∶1(或粉色和白色) Ef∶eF=1∶1

6.(2013湖南长沙联考)玉米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是显性,植株紫色基因(B)对植株绿色基因(b)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

玉米非糯性子粒及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子粒及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现有非糯性紫株、非糯性绿株和糯性紫株三个纯种品系供实验选择。

请回答:

(1)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非糯性紫株与

    杂交。

如果用碘液处理子代所有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    。

 

(2)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两亲本基因型为    ,并且在花期进行套袋和    等操作。

如果筛选糯性绿株品系需在第

    年选择糯性子粒留种,下一年选择    自交留种即可。

 

(3)当用X射线照射亲本中非糯性紫株玉米花粉并授于非糯性绿株的个体上,发现在F1734株中有2株为绿色。

经细胞学的检查表明,这是由第6号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区段缺失导致的。

已知第6号染色体区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

①请在图中选择恰当的基因位点标出F1绿株的基因组成。

若在幼嫩花药中观察图中染色体现象,应选择处于    分裂的

    期细胞。

 

②在做细胞学的检查之前,有人认为F1出现绿株的原因是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紫色基因(B)突变为绿色基因(b),导致F1中绿株产生。

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杂交实验,探究X射线照射花粉产生的变异

类型。

实验步骤:

第一步:

选F1绿色植株与亲本中的    杂交,得到种子(F2); 

第二步:

F2植株自交,得到种子(F3);

第三步:

观察并记录F3植株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F3植株的紫色∶绿色为    ,说明花粉中紫色基因(B)突变为绿色基因(b),没有发生第6号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的区段缺失。

若F3植株的紫色∶绿色为    ,说明花粉中第6号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的区段缺失。

 

解析:

(1)若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则选择只有糯性和非糯性这一对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

非糯性紫株(AABB)与糯性紫株(aaBB)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其花粉中一半含有A基因,遇碘液变蓝色,一半含有a基因,遇碘液变棕色。

(2)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需选取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即非糯性绿株(AAbb)和糯性紫株(aaBB

)杂交,在花期要进行套袋并人工授粉。

亲本杂交后第一年产生的都是非糯性的子粒,子一代在第二年产生的子粒中有糯性子粒,选择糯性子粒留种,种植后选择绿色植株自交留种即可筛选出糯性绿株品系。

(3)正常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由于花粉中B基因的缺失,导致其表现为绿色,故题图染色体最左边的基因位点对应b。

欲观察该图中染色体现象,应选择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四分体)的细胞,此时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明显。

在判断绿色植株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缺失时,要根据染色体缺失的纯合子致死的条件进行分析。

若F1绿色植株为bb,与紫色植株(BB)杂交,F2为Bb,F2自交所得F3中紫色植株(BB、Bb)∶绿色植株(bb)=3∶1,若F1绿色植株为bO(O代表缺失的B基因),与BB杂交,F2为BO和Bb,分别自交,BO自交后代出现OO(致死),占全部后代的1/8,故F3中紫色∶绿色为

6∶1。

答案:

(1)糯性紫株 蓝色∶棕色=1∶1 

(2)AAbb、aaBB 人工授粉 二 绿株 (3)①如图(字母或者位置标错不可)

减数第一次 前(联会、四分体) ②实验步骤:

紫株 结果预测及结论:

3∶1 6∶1

【教师备用】

1.(2013福州三中模拟)紫罗兰花瓣的单瓣与重瓣是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的相对性状。

研究人员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

让单瓣紫罗兰自交得F1,再从F1中选择单瓣紫罗兰继续自交得F2,一直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50%的单瓣紫罗兰和50%的重瓣紫罗兰,且所有的重瓣紫罗兰都不育(雌蕊、雄蕊发育不

完善)。

实验二:

取实验一F1中单瓣紫罗兰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正常植株全部表现为重瓣性状。

请回答:

(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紫罗兰的花瓣中    为显性性状,F1中重瓣紫罗兰的基因型为    。

 

(2)如图是F1中单瓣紫罗兰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四分体的构像,据图可知,等位基因(D、d)所在染色体发生了哪种变异:

   。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请推测:

存在该变异染色体的    (填“花粉”或“雌配子”)致死。

如图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1、2、3、4处的基因分别是    (用D、d表示)。

 

(3)若D、d表示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D-、d-表示基因位于缺失染色体上,请写出F1中选择的单瓣紫罗兰自交得F2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F1的雌、雄配子及比例)。

解析:

(1)实验一中,单瓣紫罗兰自交后代出现单瓣紫罗兰和重瓣紫罗兰,可推测单瓣是显性性状;重瓣是隐性性状,即基因型是dd。

(2)与正常染色体相比,异常染色体发生了缺失;由于实验一F1单瓣紫罗兰自交后代,单瓣紫罗兰与重瓣紫罗兰的比例是1∶1,实验一F1中单瓣紫罗兰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正常植株全部表现为重瓣性状,可推测含单瓣基因的花粉致死,单瓣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重瓣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

(3)由于F1单瓣紫罗兰自交后代有单瓣和重瓣,且二者比例为1∶1,可推测F1单瓣紫罗兰基因型是D-d,其产生的含基因D-的花粉致死,只有含基因d的花粉存活,而其产生的卵细胞有两种:

D-和d,比例为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产生基因型D-d和dd的两种个体,表现型分别是单瓣和重瓣,比例为1∶1。

答案:

(1)单瓣 dd

(2)(染色体)缺失 花粉 D、D、d、d

(3)

2.(2013湖北武汉联考)果蝇是经典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材料。

1905年,E.B.Wilson发现,雌性个体有两条相同的X染色体,雄性个体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其中一条与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不同,称之为Y染色体。

1909年,摩尔根从他们自己培养的红眼果蝇中发现了第一个他称为“例外”的白眼雄果蝇。

用它做了下列实验(注:

不同类型的配子及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均相同):

实验一:

将这只白眼雄果蝇与正常红眼雌果蝇杂交,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

将实验一中的F1红眼雌果蝇与最初的那只白眼雄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到下一代。

请分析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一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显性性状是    。

 

(2)根据实验一的结果判断,果蝇的眼色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3)在实验一的F2中,白眼果蝇均为雄性,这是孟德尔的理论不能解释的,请你参考E.B.Wilson的发现,提出合理的假设:

 。

 

(4)仅从实验二的预期结果看,    (填“能”或“不能”)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

请用遗传图解并配以简要的文字加以说明(相关基因用A、a表示)。

 

(5)请利用上述实验中得到的材料,设计一个能验证你假设的最佳杂交实验方案:

  (只写出杂交方式)。

 

解析:

(1)由子一代全表现为红眼,子二代出现了白眼可推出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

(3)由于F1的雄果蝇为红眼,F2所有的白眼果蝇全为雄性,可推测控制眼色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5)用一次杂交实验来验证等位基因(A和a)位于X染色体上,最好是选择隐性雌个体和显性雄个体,如果是伴X染色体遗传则亲本杂交后代的性状与性别关联程度最明显,易于区分。

答案:

(1)红眼

(2)遵循 F1自交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接近3∶1

(3)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4)不能

简要文字说明:

从上述图解中可以看出,不论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其后代均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且每种表现型的性别比例也是1∶1。

(5)(实验二中的)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