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678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docx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历史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奉贤二模华东师大版

上海市奉贤区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模拟卷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下列图片内容反映的文明成就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A.B.C.D.

2.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

A.《荷马史诗》问世B.“伯利克里时代”出现

C.帕特农神庙建成D.希罗多德编著《历史》

3.“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的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鼓励同态复仇B.实行有罪推定

C.宽恕暴力行径D.保护公民财产

4.历史上某一时期,甲乙双方举行效忠仪式:

甲方向乙方保证,愿以自由人身份,终身服事乙方,绝不脱离乙方保护,如有违背,愿以金钱赔偿;乙方则保证,宣誓之后,将终身保护甲方。

这个效忠仪式最可能发生在

A.古代埃及法老的宫廷B.中世纪时法国的庄园

C.南北战争前的种植园D.宗教改革前的德意志

5.“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这样的改变当始于

A.城市复兴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6.某先秦思想家评论道:

齐桓公致力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据此推测,该思想家属于

A.法家B.儒家C.道家D.兵家

7.“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文中的“封建”指的是

A.君主专制B.王位世袭C.分封诸侯D.贵族共和

8.有史家认为:

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官僚的选拔和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两大问题。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在制度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中国某朝具有以下特征:

①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②不以开国功臣及后代组成统治集团;③教育事业普及、发展;④重视、鼓励海外贸易。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

10.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符合“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丞相制度

C.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11.伏尔泰评论某国政治时说:

“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

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

他谈论的这个国家应是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B.开明专制下的普鲁士

C.大革命之后的法国D.独立战争以后的美国

12.“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

文中的“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当指西方的

A.军事技术B.哲学思想C.政治制度D.风俗习惯

13.“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

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

文中的“他”应该是

A.伏尔泰   B.卢梭   C.马克思   D.列宁

14.“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额归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这一条文应出自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15.《中外日报》在某次战争后发文:

“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据此可推断,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实行

A.共和体制B.君主立宪C.开明专制D.君主专制

17.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

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

以下属于这种反应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8.有论者称“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

19.某论文里有关键词:

中日关系、山东问题、胡适、巴黎和会。

该论文讨论的主题最可能是

A.义和团B.门户开放C.五四运动D.改订新约

20.中国共产党提出“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这一主张应在20世纪

A.20年代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

21.1933年,美国颁布的《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

凡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下列不能授予“蓝鹰”标志的企业行为是

A.扩大生产规模B.稳定产品价格

C.提高工人工资D.缩减工作时间

2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中及建立后,世界主要国家对这一国际秩序的感受各不相同。

有人概括为: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23.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

“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卡住”日军的这场战役是

A.太原会战B.台儿庄大捷C.武汉会战D.淞沪会战

24.1948年底,建筑大师梁思成建议中共中央尽可能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

他提出这一建议的直接背景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25.《联合国家宣言》称: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文中的“三国同盟”是指

A.英法俄   B.德奥意    C.德意日   D.美英苏

26.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即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如下叙述:

“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

以上表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折射出当时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D.正确把握了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新特点

27.图1和图2分别是20世纪两次国际会议的照片记录。

从图1到图2会议,反映了英、法两国对德国的态度变化是

图1:

巴黎和会图2:

慕尼黑会议

A.从争霸到结盟     B.从结盟到扶植

C.从宰割到纵容   D.从对抗到联合

28.“一战”到“二战”期间,主要西方国家把一些在金融贸易上与其关系密切的国家和海外殖民地联系起来,组成不同的货币集团相互对抗。

“二战”结束后,为改变这种混乱局面,国际社会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D.签订关贸总协定

29.1946年初一份报告写道:

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该报告的作者最可能是

A.德国人B.苏联人C.日本人D.美国人

30.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1949年B.1952年C.1956年D.1979年

以下每小题3分

31.“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

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

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

……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

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史料解读受到时代的影响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D.历史学无法做到完全客观

32.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来证明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但有学者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须详加考辨

33.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

“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

又说:

“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

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社会主义的壮大有偶然因素的促成

B.社会主义的成长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弱点的基础之上

C.社会主义的强大在于这种制度没有明显弊端和短板

D.大萧条削弱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自信

34.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说:

“今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

”罗斯福说:

“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

”斯大林说:

“我梦见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大国首脑规划未来世界格局    B.罗斯福的野心最大

C.英国企图恢复旧日霸主地位   D.大国争霸企图显现

35.“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

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对全球化的态度最准确的是

A.全球化大潮不可抗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36.“国王”(12分)

国王开始正式组建常备军,从此国王有了一支完全由自己支配能够任意驱使的常规武装力量。

其次,随着常备军的建立,为了支付军人的薪饷,国王建立了新的正规的税收制度。

国王不通过各级领主而派自己的官吏直接向臣民征税。

从此国王有了可靠的财源,但在教会领地征税的问题上与教皇发生冲突。

为了取得法国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他沿用了遇事召请国内最有影响的臣民征询意见的惯例。

不过,这次参加人员除了有高级教士、上层贵族的代表之外,还第一次召集每个城市的两名市民代表参加会议。

……法律和司法制度也渐趋统一。

市民和自由农民开始摆脱封建领主的司法管辖而直接隶属于国王的司法权。

国王的敕令越出王室领地,在全国范围适用。

(1)指出材料中的“国王”特指哪一制度下的“国王”?

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6分)

(2)结合材料,概括“国王”所处时代的政治特征。

(6分)

37.地图中的历史(14分)

(1)左图为《秦朝疆域图》,从中能了解秦朝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6分)

(2)判断右图是哪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图?

与秦朝疆域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2分)

(3)就政治体制而言,这两个朝代有什么异同点?

(6分)

38.“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14分)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使工业文明兴起。

以“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为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叙述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人类历史发展之路。

39.洋务之辩(10分)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从材料看,刘光禄和郭嵩焘对洋务运动分别持何态度?

简述他们的理由,并据此推断其各自的政治立场。

40.马戛尔尼的中国观察(25分)

马戛尔尼归国后将自己在清朝的见闻写成《中国游记》,内对乾隆治下的中国多有记载,其得出结论:

“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

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1)马戛尔尼认为清政府“自负”的表现是什么?

(4分)

(2)概述马戛尔尼对当时中国的印象?

(6分)

(3)你是如何看待马戛尔尼对中国的观察?

(15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B

B

B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A

C

B

D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D

B

C

C

C

D

D

C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个选项分值可能为0、1、1、3分。

得分

3分

1分

1分

0分

31

D

A

B

C

32

D

A

C

B

33

B

A

D

C

34

D

A

C

B

35

B

A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36.(共12分)

(1)制度:

等级君主制下的国王(2分)

理由:

国王开始正式组建常备军,开始掌握军事权(1分);派官吏直接征税,开始掌握经济大权(1分);其赦令全国通用,开始掌握司法权(1分);召集有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参加的征税会议,可见等级代表会议掌控国家赋税批准权(1分)。

(2)特征:

军事、经济和司法等权力开始集中到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王权呈加强趋势(2分);国王利用等级代表会议,召集贵族、市民共同参政,成为王权借助等级代表大会实施统治的一种形式(2分);国王联合市民阶层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改变了中世纪西欧初期社会混乱和割据状态局面(2分)。

37.(共14分)

(1)信息:

秦朝定都咸阳;修筑从临洮到辽东的长城;疆域四至的方位;实行郡县制等。

(4分)间接信息: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由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改变为郡县制,修筑长城等大型工程征发大量民力,导致民怨沸腾,激起农民起义等。

(任答两点给即可,2分)

(2)朝代:

西汉。

(1分)

变化:

领土向西域等地拓展扩大。

(1分)

(3)异同:

汉承秦制,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都沿用秦朝,但政令宽简疏缓,并采用了分封制。

(6分)

38.(共14分)

叙述: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蒸汽机出现使人类社会迈入“蒸汽时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煤炭和钢铁等新能源、新材料被广泛应用,铁路和汽船等新的交通工具出现,生产力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扩张动力,在这样背景之下,发动对中国两次鸦片战争。

(5分)

19世纪7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汽车工业崛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进入垄断之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殖民扩张注入强大的动力,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提供的条件,真正意义上全球扩展开始。

在这样背景之下,中国经历了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5分)

工业革命使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进程有了重大飞跃——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同时纵向发展重大突破,推动着地域性历史向整体性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相互联系,互相推动的。

纵向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横向发展的程度,横向发展的突破又发作用于纵向发展,使纵向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

(4分)

39.(10分)

态度:

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使舍本逐末,但他们理由并不相同。

(2分)

理由:

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6分)。

立场:

从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而郭嵩焘是维新派的(2分)

40.(共25分)

(1)表现:

凌驾于各国之上,外交上坚持华夷秩序;不思进取,满足于既有现状。

(4分)

(2)印象:

中国长期停滞不前;中国是一个专制和不文明的国家;中国外强中干。

(6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观点准确深刻。

(4分)

马戛尔尼认识到清政府专制愚昧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但是,他是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对中国也存在着偏见。

评分项二:

史实:

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马戛尔尼所处的背景、身份、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4分)

评分项三:

论述: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5分)

评分项四:

组织:

叙述成结构。

(2分)

注:

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