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7276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Word文件下载.docx

”(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

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

为什么?

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二、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

材料3: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材料4:

子夏问孝。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

材料5: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颜渊曰: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仁”是“礼”的前提,“礼”是“仁”的必然。

(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

(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2分)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4分)(省参考卷题目)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是鲁孔丘之徒与?

“然。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2)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

请简要说明理由。

(3)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

(1)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

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

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2)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

“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3)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果哉!

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1)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

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五、仁者爱人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上,应该为主上死难,杀身成仁。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安定百姓,造福民众。

(2)同意。

“仁者”必然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的“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仁者”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谅小信。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

“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六、君子之风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

(1)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如何看待“利”和“义”。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要重义轻利,交友要“以义合”,不能“以利合”,不能为了私利而结党,要安贫乐道,还要讲诚信、态度要谦逊、要按照“礼”来实践,这样才能成为君子。

(4分)

”(4.16)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请加以概括。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1)重义轻利;

见利思义;

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

(1)安贫乐道

(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

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

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八、周而不比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两章都涉及到了交友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是什么?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简要说明理由。

原则是:

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

我很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理由:

a、与朋友接触太多,双方矛盾自然会产生;

b、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自由与空间,过度干涉别人的生活,干涉别人的自由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c、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许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不要强求朋友采纳自己的观点。

我不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a、接触能保持、促进感情,现实中交友绝大多数如此。

b、既然是真心对待朋友,就要强劝朋友,直到朋友改正自己的错误为止,因为这是真心为朋友好。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

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

“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为“合群团结”产生力量,“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则的,这样对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

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十一、诲人不倦

1.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路问:

“闻斯行诸?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11·

22)

(1)文段中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种教育原则?

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

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2)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因材施教。

闻斯行之。

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

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

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2)要点: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原因是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特长差异、兴趣区别等,这就要求教育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

3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

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

如何理解此矛盾?

(1)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

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2)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学礼乎?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

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

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十二、高山仰止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行三军,则谁与?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1)反复。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

第二,孔子自身学识渊博,品行高深。

第三,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

第四,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

(2)说说“子乐”的原因。

(3)“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

(1)如:

形容词词尾,释为:

……的样子。

(2)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3)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

“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

夫子A:

____________夫子B:

_____________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

请作简要分析。

(1)夫子A指孔子,夫子B指叔孙武叔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子之武城,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

【注】①武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