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428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0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docx

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2019-2020年中考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知识梳理】

一、俄国(1917年3月-11月)

1917年3月,爆发二月革命,沙皇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继续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对镇压人民革命,对外继续帝国主义战争。

激起人民的不满,最终导致十月革命爆发。

二、苏俄(1917年11月-1922年底)

领导人:

列宁

1、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爆发,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革命胜利后,与德国议和,退出一战。

3、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三年内战的胜利,巩固了苏俄政权。

4、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

1、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

2、1928-1937年,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由此加强。

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但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3、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4、二战

(1)1941年6月,遭到德国的突袭,苏德战场开始。

(2)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3)与美国等成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4)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5)雅尔塔会议加速打垮法西斯的速度。

(6)柏林战役,彻底打垮了德国法西斯。

(7)1945年8月,宣布对日作战,最终打垮了日本法西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

5、二战后:

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对抗北约,开始与美国进行争霸。

6、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进行一系列经济、政治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斯大林模式,改革失败。

7、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失败,而且使国家走向分裂。

8、苏联解体:

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苏联解体实质上是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从社会主义社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社会。

四、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它的主要继承者,基本继承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经过多年努力,俄罗斯的实力逐渐恢复,加上原来拥有的军事力量,已成为世界新格局当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目前俄罗斯是五个金砖国家之一。

【疑难解答】

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引进马列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之一。

2.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关系?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3.不同时期俄国国名的变化。

1917年二月革命之前:

沙俄。

1917年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之间:

俄国。

1917年十月革命至1922年底:

苏俄。

1922年底至1991年底:

苏联。

1991年底至今:

俄罗斯

4.苏联解体的综合原因分析如何?

(1)历史原因:

苏联长期推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政策上的失误积累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2)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3)外部原因:

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

(4)根本原因:

苏联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对比失调。

5.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苏俄(苏联)先后有哪几次重大政策或体制变化?

据此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

(或:

对比苏联解体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成功,谈谈你的认识。

(1)五次变动:

十月革命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起实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认识(启示):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正确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改善人民生活;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暂时遭到挫折,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了。

6.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什么?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但新的世界格局还未定型。

专题二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知识梳理】

一、一战后国际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产生背景: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

a、1919.1—1919.6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

凡尔赛体系形成。

b、1921——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体系形成。

3、作用:

a、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b、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4、存在矛盾:

a、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b、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c、对殖民地分割,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结束:

二战的全面爆发。

二、二战后国际格局:

雅尔塔体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产生背景:

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

a、序幕:

1946年,英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

b、开始: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正式形成:

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

a、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

b、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

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

a、“一超”美国。

b、“多强”:

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3、a、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决定因素:

经济实力。

4、发展趋势:

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疑难解答】

1.你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结束以后,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但新的稳定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定型。

2.目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地区冲突、领土争端、恐怖主义等。

3.目前,能够牵制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有哪些?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

4.无论哪一个国家要想在未来多极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经济。

专题三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一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①背景:

1924—1929年短暂的和平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生产和销售矛盾日益突出。

②首发国家:

美国。

③特点: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④影响:

A、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B、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主要资本主义应对措施。

①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消除危机。

②德国纳粹党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

③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来军部控制内阁,建立法西斯专政,加紧对外扩张,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④德、意、日结成轴心国集团,1939—1945年挑起“二战”。

二、二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一)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1、背景:

①利用最新科技,发展新兴工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②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占领了广阔的市场。

2、表现:

①战后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

②在亚洲支持蒋介石内战,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背景:

①借助了美国的援助和大力扶持。

②创设了较为和平的政治环境,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

③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引进最新科技成果。

2、表现:

①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欧盟成立,欧洲国际地位提高。

③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疑难解答】

1.“我是法国人”“我是德国人”变为“我是欧洲人”的现象是因为什么?

欧洲走向一体化,逐渐形成欧盟。

2.欧盟成立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

(1)政治上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2)经济上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3.战后欧洲、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外因:

都得到了美国的经济援助。

内因:

都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而且都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4.战后美国、欧洲、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性有哪些?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注重科技创新。

5.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6.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或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要敢于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

(2)要适时地调整经济政策。

(3)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要善于抓住机遇,重视发展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专题四两次世界大战

【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国际关系骤然紧张。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直接原因:

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二)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杀身亡。

(三)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俄、法、英很快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

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四)战争进程

一战规模空前,战场涉及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但主要集中欧洲。

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重要战役:

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伤亡惨重,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五)战争的结束

1917年:

①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美国对德国宣战,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8年:

①奥匈帝国瓦解

②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

(六)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双方把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和毒气首次使用,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七)一战的性质:

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⒈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⒉社会根源: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

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⒊直接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

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

⒋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

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②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二)慕尼墨阴谋

⒈背景:

(1)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2)1938年夏,希特勒唆使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并以此为借口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达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⒉会议的召开和“慕尼墨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城签订协定,规定:

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⒊实质:

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安抚侵略者。

⒋影响:

(1)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3)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纵容了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四)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

1940年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

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

英国首相邱吉尔坚决抵抗。

(五)战争的扩大

1、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1)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

(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企图第一次没有得逞。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达到最大。

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大战性质的变化

随着法西斯侵略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由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演变成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2、7―1943、2)――成为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和阿拉曼战役:

(不作考试要求)

(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从而加速了德国灭亡的进程。

2、雅尔塔会议

(1)时间:

1945年2月

(2)与会国:

美、英、苏三国首脑

(3)决议:

A、打败德国以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B、成立联合国,由中、美、苏、英、法五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C、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九)战争的结束

1、欧洲战场:

(1)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

(2)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结束

2、亚洲战场:

(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红军对日作战。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十)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

(2)其他重要原因:

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主义不得人心。

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英勇奋战。

战争的扩大,导致苏联和美国参战,增强了反法西斯阵营的物质和军事力量;等等。

(十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启示

1、意义:

(1)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2)打击了帝国主义、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3)促进了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启示:

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最大的启示:

人类在对付共同挑战的时候,应该团结一致。

【疑难解答】

⒈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⒉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法西斯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二战”。

②战争目的不同:

“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

而反法西斯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打垮法西斯势力。

③性质不同:

“一战”从总体上看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从总体上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④危害程度不同:

“二战”的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损失更大。

⒊怎样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1)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并且要团结一致,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国与国之间要通过和平谈判和对话来解决争端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3)各国政府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独裁和法西斯势力重新抬头。

专题五和平与发展问题

【知识梳理】

一、中东战争

⒈由来:

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巴以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

从1948-1982年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共发生五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⒉原因分析: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冲突,实质是领土之争。

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⑴外因:

地理上:

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⑵内因:

①历史矛盾: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先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

②领土争端: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家园。

③争夺水资源。

④宗教矛盾: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巴勒斯坦地区影响深远,它们都把耶路撒冷当作自己的“圣城”。

宗教矛盾加深了双方的裂痕。

⑤民族矛盾: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矛盾。

几十年的斗争加剧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了不断的报复性行为中。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二、科索沃战争

⒈背景:

⑴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⑵美国为了独霸世界,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别国内政。

如利用并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⒉原因(分析):

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的干涉。

⒊简单经过:

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介入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地区的民族冲突,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空袭,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⒋影响:

⑴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⒌启示:

⑴科索沃战争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⑵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⑶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三、印巴冲突

⒈由来(根源):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是英国为了维护其在印度的利益,在印度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将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

⒉表现(典型):

克什米尔领土争端。

⒊影响:

加剧南亚局势的紧张,不利于世界和平。

【疑难解答】

1.印巴冲突与巴以冲突的共同点有哪些?

⑴都有大国介入;

⑵都是由于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等因素引起的。

2.今天印巴冲突的表现和根源各是什么?

(1)表现:

克会米尔领土争端。

(2)根源:

英国在承认印度独立时实行印巴分治。

3.为中东和平作出贡献的人有哪些代表?

拉宾、佩雷斯、阿拉法特(号称“中东不死鸟”)。

4.你认为解决巴以冲突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反对战争,以和平、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

5.“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里失落。

”——20世纪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联合国讲演的结束语。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分别代表什么?

和平;暴力。

(2)为什么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要说“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里失落”?

他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不要让巴勒斯坦人民放弃和平的希望。

真实想法是:

美国等西方国家不要一味偏袒以色列,否则,巴勒斯坦人民只能选择暴力途径争取生存和解放。

专题六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知识梳理】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0世纪入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都需要加强联系。

2.表现: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最重要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减少了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企业可以越来越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相互竞争。

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又有弊,是一柄“双仞剑”。

【疑难解答】

1、为顺应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而产生的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

欧盟、东盟、非盟、阿盟、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

(注:

北约、华约和联合国则不是)

2、生活中反映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的例子:

上麦当劳吃快餐、看到路上奔驰的进口车或中外合资的汽车、很便宜就可以买到进口货等。

3、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4、举例说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竞争关系。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是由美国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74-1975年由于中东产油国抬高石油价格而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是从美国开始,然后波及到全世界的。

各国在互相竞争的同时,又会通过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2019-2020年中考中高频考点测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一个永远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

”这告诉我们在交往中要

①学会欣赏赞美他人②学会宽容他人③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④学会欣赏自己独特的美()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知识点】与人交往。

【思路方法】本题考查与人交往中如何欣赏别人。

欣赏别人需要赞美和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故选D。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