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641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7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官渡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与教材实验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加速健那绿染液对线粒体染色,可用适宜浓度的盐酸处理细胞

B.淀粉酶与淀粉常温下混合后,快速置于预设温度环境中可减小实验误差

C.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时,水解后需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

D.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橙黄色颗粒

【答案】C

【解析】

健那绿染液对线粒体染色需要保持细胞的活性,不能用盐酸处理,A错误。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为减小实验误差,需先把淀粉酶与淀粉分别在预设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后再混合,B错误。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时,水解后需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以去除盐酸,防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正确。

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要用到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橘黄色颗粒,D错误。

2.下列关于细胞中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从出生到成年,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8种必需氨基酸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甘氨酸的分子量最小

C.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实际上破坏的是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和二硫键

D.凡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物质都是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婴儿需要的必需氨基酸有9种,多了组氨酸,故A错。

甘氨酸的R基是H,故B正确。

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实际上破坏的是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故C错。

多肽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但是多肽不是蛋白质,故D错。

考点:

本题考查蛋白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3.如下概念图中a代表某一生物学名词,包括b、c、d、e四部分内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a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则b〜e可代表C、H、0、N

B.若a为多聚体,由单体连接而成,则b〜e有多糖、蛋白质、脂肪、核酸

C.若a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b〜e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D.若a为参与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器,则b〜e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化学元素是O、C、H、N,A正确;脂肪不是多聚体,其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B错误;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C正确;消化酶是分泌蛋白,参与其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正确。

4.如图为实验测得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类有机物的含量比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同等质量的种子中,大豆所含的N元素最多,小麦所含的最少

B.三种种子中有机物均来自光合作用,含量的差异与所含基因有关

C.萌发时,三种种子都会不同程度地吸水,为细胞呼吸创造条件

D.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萌发需要O2的量相同,所以种植深度一致

【答案】D

【解析】

同等质量的种子中,大豆所含的蛋白质最多,所以大豆所含的N元素最多,小麦所含的蛋白质最少,A项正确;三种种子中有机物均来自光合作用,不同生物种子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与所含基因有关,B项正确;萌发时,三种种子都会不同程度地吸水,为细胞呼吸创造条件,C项正确;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萌发,由于花生种子脂肪含量最多,所以需要O2的量最多,种植深度应较浅,D项错误。

5.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1880年,恩格尔曼以水绵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

B.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数学模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C.1958年,斯图尔德以胡萝卜韧皮部为实验材料,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物质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他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的部位。

【详解】由分析可知,1880年,恩格尔曼以水绵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A正确;DNA的双螺旋结构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放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一个细胞团块,继而分化出根、茎和叶,移栽到花盆后,长成了一株新的植株。

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即全能性,C正确;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

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了解光合作用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究历程等便可解答本题。

6.下图为用伞藻做的“嫁接”实验。

实验结论是

A.伞藻的细胞核或细胞质都不能独立存活

B.伞藻“柄”的种类决定形成的“帽”的形状

C.伞藻的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D.伞藻“足”的种类决定形成的“帽”的形状

【答案】D

【解析】

题图显示:

将细圆齿伞藻的柄嫁接到地中海伞藻的足上,再生帽的形态与地中海伞藻的相同;将地中海伞藻的柄嫁接到细圆齿伞藻的足上,再生帽的形态与细圆齿伞藻的相同。

据此说明,伞藻“足”的种类决定形成的“帽”的形状,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先决条件是:

从实验过程到实验结论的形成角度去分析实验现象,抓住图中呈现的信息“嫁接后再生帽的形态与提供足的个体一致”,据此分析各选项。

7.对下列概念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甲图中若a、b、c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线粒体、中心体的细胞,则阴影部分可能表示豌豆

B.乙图中若a、b分别表示乳酸菌和蓝藻,则c表示细菌,d表示原核生物

C.丙图中若a表示体液,则b、c、d依次表示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

D.丁图中若a表示生态系统,则b、c分别表示种群、群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四幅图表示了各个字母之间的关系,如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a、b、c共有的部分;图乙d包括c和b,a属于c;图丙a包括b与c,d属于b;图丁a包括b和c。

【详解】豌豆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A错误;原核细胞(d)包括细菌(c)和蓝藻(b),而乳酸菌(a)又属于细菌,B正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C错误;生态系统是有生物群落和它所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的,而群落又是由该环境中所有的种群构成的,D错误。

8.下表的资料显示4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Ⅰ~Ⅳ四种不同溶液,1小时后质量转变的百分率,由表可知溶液浓度最低的是

溶液

马铃薯质量变化百分率

+5%

-5%

-3%

0%

 

A.溶液ⅠB.溶液ⅡC.溶液ⅢD.溶液Ⅳ

【答案】A

【解析】

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Ⅰ溶液中的马铃薯条吸水质量增加,Ⅰ溶液浓度最低,可能是蒸馏水;Ⅱ、Ⅲ溶液中马铃薯条失水,且Ⅱ中的马铃薯条失水比Ⅲ的多,Ⅱ溶液浓度比Ⅲ溶液浓度高;Ⅳ中无明显变化,其溶液浓度与马铃薯条细胞液浓度相当,故选A。

9.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O2和CO2以图中a方式通过细胞膜

B.被动运输的过程有时也需要膜蛋白的参与

C.图中c可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过程

D.图中①②④都能运动,而③一般不能运动

【答案】B

【解析】

O2和C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分别以图中b、d方式通过细胞,A错误;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葡萄糖进入活细胞是协助扩散,能用c表示,而葡萄糖进入口腔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C错误;图中①②③④都能运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确定图中每一个数字代表的细胞膜成分,根据载体、能量、浓度等判断各个字母代表的运输方向和方式。

10.蔗糖酶能够催化蔗糖水解。

下表是在某一相同温度下研究蔗糖酶和蔗糖浓度对水解反应速率影响的系列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组

实验一

实验二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蔗糖酶浓度

0%

1%

2%

4%

5%

2%

2%

2%

2%

2%

蔗糖浓度

10%

10%

10%

10%

10%

0%

5%

10%

20%

30%

相对反应速度

0

25

50

100

200

0

25

50

65

65

 

A.实验一中,酶浓度低于5%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浓度

B.实验二中,蔗糖浓度高于20%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酶浓度

C.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因变量相同

D.如果系列实验条件温度升高5℃,相对反应速率可能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一中的自变量是蔗糖酶浓度,酶浓度低于4%时相对反应速度随蔗糖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浓度,4%以后相对反应速度不随蔗糖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不是蔗糖浓度,可能是蔗糖酶浓度,A错误;实验二中的自变量是蔗糖浓度,蔗糖浓度高于20%后相对反应速度不随蔗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蔗糖酶浓度,B正确;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因变量相同,都是相对反应速度,C正确;如果系列实验条件温度升高5℃,酶的活性可能降低,因而相对反应速率可能降低,D正确。

【考点定位】酶浓度、反应物浓度及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名师点睛】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一中的自变量是蔗糖酶浓度,实验二中的自变量是蔗糖浓度,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但因变量相同,都是相对反应速度。

2.实验一中酶浓度低于4%时相对反应速度随蔗糖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浓度,4%以后相对反应速度不随蔗糖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不是蔗糖浓度,可能是蔗糖酶浓度;同理,实验二中蔗糖浓度高于20%后相对反应速度不随蔗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蔗糖酶浓度。

11.如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物质c为[H],在过程②中也有产生

B.催化反应③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

C.晒干的种子不含水分,因而细胞呼吸的强度较低

D.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物质c为[H],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H]的产生,A错误;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B错误;晒干的种子水分含量较低,因而细胞呼吸的强度较低,C错误;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

关键是分析题图,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各个字母代表的物质。

12.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该生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AB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E段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

B.图2中A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极体

C.正常情况下图2中B细胞内①和②、①和③上肯定都不存在等位基因

D.图2中C细胞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该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图1中表示的是每条染色体DNA含量,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加倍应是DNA复制,DNA复制发生在间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E段也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在此时有同源染色体,故A错误。

图2中A细胞的同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后期,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故B错误。

由图可知图2中B细胞内①和②是经过复制而来的基因一般不存在等位基因、但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可能会存在等位基因,①和③是非同源染色体肯定不存在等位基因,故C错误。

图2中C发生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图中每条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应是图1中的BC段,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

理解掌握和对图形识别分析能力。

13.人类各种癌症中的关键基因之一是原癌基因,其突变后表达的产物是G蛋白。

当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与生长因子结合后,G蛋白将信号经图中的过程①形成转录激活剂,激活剂激活、启动过程②③,形成大量物质D,导致细胞周期启动并过度分裂(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GTP与ATP都可作为能源物质,均可用于细胞内的放能反应

B.原癌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是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生长与分裂

C.破坏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抑制癌细胞的产生

D.A、C依次是DNA、mRNA,其中过程②⑤均需要聚合酶

【答案】A

【解析】

GTP与ATP均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A项错误;原癌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是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生长与分裂,B项正确;破坏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阻止图中过程的发生,抑制癌细胞的产生,C项正确;图中A可以进行复制,代表DNA,C在细胞核内合成,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代表RNA,过程②转录、⑤DNA复制分别需要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D项正确。

14.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B.对酵母菌计数时,将加入酵母菌贮液的试管静置一段时间,然后用滴管从试管中取1滴培养液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区

C.探索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要做预实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而不是要减少实验误差的策略

D.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中,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制片时应盖上盖玻片再盖上一片载玻片,故A错误。

计数时应先将菌液摇匀,故B错误。

探索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要做预实验,目的是为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而不是要减数实验误差,故C正确。

在减数分裂制作中,是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同源染色体,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15.下列有关科学实验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与结论

A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与DNA水解酶混合培养

只生长R型菌,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遗传效应。

B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

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

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

D

大肠杆菌

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

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1/4,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DNA水解酶能够水解DNA分子,从而使其失去遗传效应,A正确;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35S标记的是蛋白质,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也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只能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B错误;因为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所以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C正确;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形成子代8个,由于半保留复制,含15N的DNA分子是2个,占DNA总数的1/4,D正确。

16.如图为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途径,下表为几种抗生素的作用机理,结合图表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抗菌药物

抗菌机理

青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可促进DNA螺旋化)

红霉素

能与核糖体结合

利福平

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A.环丙沙星和红霉素可以分别抑制细菌的①和③过程

B.青霉素和利福平均能抑制细菌的①过程

C.结核杆菌的④⑤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D.①~⑤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的健康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DNA复制过程,②是转录,③是翻译,④是RNA复制,⑤是逆转录,环丙沙星抑制DNA解旋酶的活性,无法实现DNA复制,红霉素与核糖体结合后无法进行翻译,故A正确;青霉素是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可以通过抑制DNA复制过程来实现,而利福平是通过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是通过抑制转录来实现的,故B错误;结核杆菌不会发生RNA复制和逆转录,RNA病毒才会发生,故C错误;在健康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RNA复制和逆转录,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下列有关基因、蛋白质和核酸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生物不同的体细胞中核DNA分子是相同的,蛋白质和RNA不完全相同

B.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C.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DNA分子较多,转录成的mRNA分子也较多

D.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不同的体细胞中核DNA分子是相同的,蛋白质和RNA不完全相同,A正确;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B正确;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DNA分子不变,转录成的mRNA分子较多,C错误;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8.下列与图示内容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一的③中A占23﹪,U占25﹪,则相应的双链DNA片段中A占24﹪

B.正常情况下,图三所示过程可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是⑨⑩⑪

C.劳氏肉瘤病毒存在催化⑪过程的酶

D.图二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三的⑫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

【答案】D

【解析】

若图一的③中A占23﹪,U占25﹪,则A+U占48%,该比值与模板链和双链DNA中A+T比值相同,则相应的双链DNA片段中A占24﹪,A项正确;正常情况下,图三所示过程可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是⑨⑩⑪,⑪⑫是某些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B项正确;劳氏肉瘤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存在催化⑪过程的酶,C项正确;图二所示过程为翻译,RNA聚合酶在转录过程中发挥作用,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遗传的物质基础。

19.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某染色体上基因缺失5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两组染色体上的基因差异,导致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D.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也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两组染色体上的基因差异,导致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D错误。

20.如图为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图,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①处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植株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加倍情况

B.二倍体植株和四倍体植株杂交前,要对四倍体植株进行去雄及套袋处理

C.①处的染色体变异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②和③处的处理方法不同,若亲本二倍体植株基因型为Aa,则三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4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在①处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可以观察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A正确。

植物杂交实验中要对母本进行去雄,避免自身花粉的干扰,套袋处理,以保证实验不受外界的干扰,B正确。

①处为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变异,C错误。

②和③处的处理方法不同,②处是传粉受精,得到三倍体种子,③处是传粉不受精,得到无子西瓜;若亲本二倍体基因型为Aa,则四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产生的三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a和aaa,共四种,D正确。

21.如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的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则儿子一定是携带者

B.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则母亲一定是携带者

C.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则儿子只能为显性纯合子

D.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则女儿婚后所得子女一定是患者

【答案】B

【解析】

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则儿子一定不含有致病基因,A项错误;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患病女儿的致病基因来自于双亲,则母亲一定是携带者,B项正确;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儿子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C项错误;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女儿与正常男性结婚,所得子女不一定是患者,D项错误。

22.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啄木鸟的长舌是啄食树洞中的昆虫时,经常伸长的结果

B.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因为在杀虫剂的刺激下,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将此性状遗传给后代,并且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

C.洞穴中的盲鱼是定向变异的产物

D.狼和鹿都很敏捷、善跑,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啄木鸟因为要捕食树缝内的昆虫,只有舌长的才能捕捉到,就容易生存下去,舌短的就捉不到昆虫,而慢慢会被淘汰,而不是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A错误;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进行了选择的结果,B错误;洞穴中的盲鱼是不定向变异的产物,C错误;鹿跑的不快很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鹿,而被淘汰,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使得鹿和狼都很敏捷、善跑,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清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淘汰的过程。

2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外来物种入侵可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