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905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强化提高训练精讲精练系列之诗歌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北风

刘子梁

顾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

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哀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

【注】①紫色蛙声,代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

②衮(gun):

古代君王等的礼服。

③遗策:

失误,失策。

④草菜:

指布衣,平民。

这里指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飞雁、平沙、晚角、北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意境,“恨”字领起全篇。

B.颔联说淮河一带山地已经阻断金兵战尘,局势暂且和平稳定,流露出欣喜之情。

C.颈联“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构成对比,字里行间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

D.前两联写景,景中融情;后两联叙事、议论、抒情:

全诗语言浑厚沉郁,感慨良深。

15.尾联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

【解析】“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是反语,当时局势并非和平稳定“欣喜之情”言出无据。

15.①尾联是委婉的反语,意为:

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在为国事哀伤(优虑),其实朝廷并没有失算。

②该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面对外敌侵略不思抵抗屈辱投降.昏庸无能之行径的痛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解析】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然后重点理解尾联,理解内容和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注声。

【注】鼓鼙:

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云开”一词可见心情的喜悦,“犹是"则透露出感情的骤落。

用笔富于变化。

B.颔联“浪静”“潮生”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

C.颈联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二者妙合无垠。

D.此诗写了诗人“晚次鄂州”的心情、景况、联想及感慨,自然而含蓄,平易而真挚。

15.这首诗在主旨表达上是怎样做到以小见大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B

【解析】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诗人昼夜不眠,难以入睡,内心是纷乱的。

15.①前三联截取行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写诗人只身漂泊,孤独苦闷,伤老思归,这是“小”;②尾联写自己有家难归、颠沛奔波的原因——战乱,这是“大”:

③以个人的生活片段反映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战乱带来的深重苦难,伤时忧国,以小见大。

【解析】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小苹:

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寥寂,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15.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

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答案】14.C

【解析】结尾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

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

15.①“落花”句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

②“微雨”句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又以“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③“落花”“微雨”两句,融情入景,借眼前无限凄婉之景,抒发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意、苦恋之情以及深切的孤寂之感。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首先明确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注意修辞为最小手法。

然后仔细阅读诗歌,抓住关键词语逐一对照,分析判断。

答题步骤通常为:

明确手法术语,分析在诗句中如何运用的,最后紧扣感情或效果来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

②孔子曾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15.诗的颔联有何含义?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解析】表达了遇赦北归时的喜悦心情。

15.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

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解析】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

五、阅读下面元曲,完成各题。

【中吕】朝天子·探梅

张可久

水西,探梅,隔岸香风细。

五云仙子六铢衣①,邀我花前醉。

幺凤双飞,瑶阶如水,吹萧月下归。

剡溪,路迷,雪夜重相会。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②上。

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③。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六铢衣:

即天衣,衣有六铢重,形容轻盈飘逸。

②孤山: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

③缟袂:

素绢的衣袖。

绡裳:

薄绸的下衣。

14.下列对两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小令均以寻梅为主线,抒情言志,典雅工整,其间所生发的情景之语,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自抒个性之别。

B.《探梅》“隔岸香风细”一句,“细”指极小极微,这里诗人形容梅香幽微淡远,给人“暗香浮动”的遐想,而“隔岸”二字勾勒出画面的立体空间。

C.《寻梅》前三句不厌其烦地铺叙了寻梅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展现了一幅踏雪寻梅图。

D.两首曲子在风格上都显现出典雅清丽的特点,清旷飘渺,格调高雅,但也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体现了散曲的本色。

15.试分析两首元曲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答案】14.D

【解析】“清旷飘渺,格调高雅”的是张可久的《探梅》,“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体现了散曲的本色”的是乔吉的《寻梅》。

15.同:

①两首曲子都写了冬夜月下寻梅未遇的经过:

探梅——遇梅——美梦破灭。

都写出了诗人寻梅的急切和坚定、遇梅的惊喜和陶醉、梦碎后的悲伤感叹,情感起伏转折。

②都以梅花寄寓诗人高洁的人生理想,写出了对理想人生的孜孜寻觅,以及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异:

面对现实的态度不同,《探梅》以“雪夜重相会”作结,一洗低落的情绪,达到“哀而不伤”的境界;而《寻梅》在梦想破灭后,留给读者的昏黄的月色,可以看出诗人的悲伤苦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整首诗,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回答情感异同时要分开异同之处。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苦战行①

【唐】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②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监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注释;①此诗作于宝应二年(公元763车),时段子璋反,陷遂州、锦州,马巴州将军率军前往平定,苦战身死。

②伏波将军指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著名得将领马援。

1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将军自称是汉代伏波将军的子孙,这实际上是在表达他有报效国家的志向。

B.动乱还未平定国家却失去了勇士,诗人在悲叹的同时,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

C.“临江把臂”写诗人与马将军去年江边分别时的情景,通过动作描写来表达深情。

D.“难再得”用语质朴,但表达的却是痛彻灵魂的深情,这样的情景不会再有了。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

【解析】马将军的死的确让诗人伤心,但并未伤心到对朝廷剿灭叛军失去信心的地步。

15.去年离别时天上的孤云至今仍然静静地飘在天空,此时只有我一个人在望着那片孤云,不禁泪洒胸前。

表达子诗人对为国捐躯的马将军的沉痛怀念之情。

【解析】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结合诗人思想追求及写作背景来归纳。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①

陆游

七月十六日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

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

②高兴亭:

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

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描绘了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雄浑画面。

B.词人借景抒情,角声、烽火为下文登高酹酒抒发诗兴提供了一个意境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

C.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词人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感慨,角声之哀、歌声之悲,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

D.这首词紧扣“望”字,词人登高望远,借所见所闻写出内心所感,既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情调。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上下两阕简要分析。

【答案】14.C

【解析】“悲歌去筑,凭高酧酒,此兴悠哉”,表达的是慷慨悲壮之情。

15.①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山河沦丧的悲愤.收复长安的渴望。

②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登高酹酒,抒发诗人面对山河沦丧的悲愤之情。

③下片写诗人遥望长安,想象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性利归来,抒发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的渴望。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求考生看清题目要求,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情感”的答题模式。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①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

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②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

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①彩胜:

又称幡胜。

《续汉礼仪志》有:

“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

”②“红旗”句:

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

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15.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C

【解析】根据注释,意思应为带着仪仗,骑着马,在马蹄声中赏灯的兴趣因为年老而变淡。

15.词的最后两句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

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诗句的作用,可以从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等角度进行。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①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③,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④、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注:

①茂嘉:

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

词闲居瓢泉之作。

②鹈鴂:

《离骚补注》说:

“鹈鴂、杜鹃实两种”。

③燕燕:

《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

④向河梁:

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正面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

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结尾点题,从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15.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同异。

【答案】14.D

【解析】是诗人“凌空驰骋”的“想象”,不是“眼前景的描写”。

结尾句“谁共我,醉明月?

”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

15.同:

情感基调相同(沉重悲壮、慷慨激昂)异:

《别茂嘉十二弟》:

①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茂嘉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②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借荆轲刺秦的失败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荆轲刺秦王》:

抒发荆轲因燕太子丹的“迟之”便“辞决”的愤慨,准备离开祖国,前往刺杀秦王,为国献身的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解析】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

萧纲

碣石临东海,峨嵋距西候。

两杜①昔夹河,二龙今出守。

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

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

念此一衔觞,怀离在惟旧。

【注】①两杜:

西汉杜延寿、杜延考两兄弟,仕途顺利,分别出任河南、河内太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碣石临东海”与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均为实指,是诗人到达并赋诗之地。

B.“两杜”运用典故,“二龙”运用比喻,言简意丰,表达了对二刘的赞美、期许之情。

C.“夜犬”不惊,“神牛”息斗,一切喧嚣嘈杂都已消失,表现出饯别之夜的平和静谧。

D.本诗记事,写景,抒怀,层层推进,脉络清晰,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惜别之情。

15.本诗“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两句为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A

【解析】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是实指,本诗中的“碣石临东海”并不是实指,是用它来指孝仪的管辖地,因为濒临东海的碣石在临海境内,诗中借辖地名来点题。

15.①用白描手法写景。

麦子将熟之季,夜晚凉风习习,拂动帘幕,雨水交汇成道道细流,文字朴素简练,画面清新明净。

②精于炼字。

“绕”字赋凉风以情态,写出风的轻柔以及带给人的舒爽之感。

【解析】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14.A

【解析】独凭幽几静尘劳,诗人是独自凭几。

15.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

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

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

诗人饮茶失眠,遺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③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

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十二、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骢马

万楚

金路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释:

①长城窟:

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驰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15.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

【解析】“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15.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

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闲望吴融①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

闲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①吴融:

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

②别业:

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峡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

15.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A

【解析】“三点五点”、“一枝两枝”,是口语化的语言。

15.①首联和颔联描写雨、花、蝴蝶、鸳鸯等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②颈联将长安新居和江南旧家对比,暗示了抛离故园、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伤;③“东迁西去俱无计”写自己四处碰壁、求仕不得,表达对自己处境的失望和悲哀;④末句写羡慕暮归之鸦,含蓄表达了对往昔不问功名时闲适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解析】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吴江①

蒋捷

浪涌孤亭起,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

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

斗吐出、寒烟寒雨。

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②,掷向虚空里。

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

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

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之何处?

鼓双楫,浩歌去。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亡以后,作者漂泊东南时期。

②雕翚:

指亭上雕饰的飞檐。

翚,雉鸟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突兀奇谲,尽显垂虹亭气势,继以神话传说来突出亭子来历非凡。

B.上片以巨鲸翻动地轴,垂虹亭被毁来象征国家因外敌人侵动荡而灭亡。

C.词是借呼白鹭为群仙报信白鹭却被惊飞,表现垂虹亭奇异的美丽景象。

D.上片写垂虹亭景观,下片抒写吴江之行的观感,语言凝炼,意境奇幻。

15.词中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解析】白鹭被惊飞是由于江山改易。

15.①山河改易的沉痛。

诗人借垂虹亭被毁,神仙难驻,白鹭惊飞来表达山河改易的沉痛之情;②无处容身的凄凉。

下片写星月满天而乌云遮蔽,四海茫茫而诗人无所寄托,抒写了内心的凄凉;③归隐山林的决心。

江山易改、旧景不堪入目,诗人最终选择“鼓双楫,浩歌去”,过遗世独立的生活。

【解析】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从审读题目、品读关键词句、关注分析意象的角度去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北风

刘子梁

顾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

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哀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

【注】①紫色蛙声,代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

②衮(gun):

古代君王等的礼服。

③遗策:

失误,失策。

④草菜:

指布衣,平民。

这里指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飞雁、平沙、晚角、北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意境,“恨”字领起全篇。

B.颔联说淮河一带山地已经阻断金兵战尘,局势暂且和平稳定,流露出欣喜之情。

C.颈联“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构成对比,字里行间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

D.前两联写景,景中融情;后两联叙事、议论、抒情:

全诗语言浑厚沉郁,感慨良深。

15.尾联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

【解析】是反语,当时局势并非和平稳定“欣喜之情”言出无据。

15.①尾联是委婉的反语,意为:

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在为国事哀伤(优虑),其实朝廷并没有失算。

②该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面对外敌侵略不思抵抗屈辱投降.昏庸无能之行径的痛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解析】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然后重点理解尾联,理解内容和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