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913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书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书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书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书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读书心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读书心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读书心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读书心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读书心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心得.docx

《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心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书心得.docx

读书心得

《教师一生最重要的好习惯》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李永梅主编的《教师一生最重要的好习惯》,这是一部对教师影响最直接的书。

它从教师的人生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职业习惯、教育习惯、教学习惯等七个方面全方位、系统地研究教师的好习惯。

作为教师,平时要求学生养成很多好习惯,其实我们的好习惯才是最好的行为典范,重视身边的细节教育,教师注意用自己的好习惯悄悄地影响学生才是最有力的无声语言。

其实我们教师同样需要寻求自我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而只有自觉养成并坚持好的习惯,才能在平凡的职业中创造不凡的业绩

一、要学会倾听自己

作为教师,学会倾听自己,就学会了自我反思、自己与自己心灵的沟通,让自己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生气时,要学会制怒;忧虑痛苦时,要学会化解;失败时,要学会积极地自我鼓励,使自己倍增勇气。

在不断的倾听声音的过程中,教师就会不断的融入自己的点滴感悟,不断的积累优秀的经验,不断成长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

二、要正确认识自己

有位哲人说过: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一个人可以认识别人,认识世界,但唯独不容易准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只有看清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准确地把握自我定位,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想办法悦纳自己的职业,克服职业倦怠。

另外,也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生涯中,取长补短,善于接纳别人的评价与建议,从而得到快速的成长。

三、要有追求的目标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为此,崇高的理想可以为我们导航,调整行为。

在过程中,保持信念。

它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化解一切压力,打败敌人——惰性

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师的生涯中,教师不仅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且还要正确地评价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落后的教学理念常常让我们受到学生的排斥,欠缺的视野常常让我们答非所问,浅薄的知识储备常常限制了我们专业的发展。

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加强自我修炼,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的好习惯是一种坚定不移的高贵品质,体会到好的习惯成就精彩人生。

通过读书,使我意识到,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有所成就,首先自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习惯、好的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倾听自己,认识自己,树立理想,学会终身学习提升自己。

《心教》读后感

——南昕秀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一路的跋涉,遇那恰逢的花开,寻那不言的桃李……修行的初心何在?

或许,就如同这本书的名字一样,用心教导,从心出发……

刚刚拿到书的时候,我有一些疑惑,这好似是一本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但是细细品读之后,才发现,不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心教》都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智者谈话。

书的作者是台湾知名亲子导师李崇建,在拜读的时候,不时有一种错觉,仿佛这位智者就坐在我的对面,温言细语,给我讲他自身的感悟。

文中语言亲切自然,用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在打动着人心的同时,又引起读者对事例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读完整本书,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我曾经遇到的孩子,和文中也有相似,我曾经处理不好的问题,书中都给出了最佳的建议。

这本书像是一次心灵瑜伽,它能让你静下心来,不知不觉沉入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

佐以茗茶,伴以音乐,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最深的感悟,是作者自始至终,对待孩子的宗旨——接纳和爱。

书中有很多“问题孩子”,如“明槿”、“楠楠”、“云杉”……每一个都和树木有关,仿佛一株株幼苗,日后要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想这绝对是化名,这一个个名字如此美丽,作者是有着多么温柔有爱的内心。

在看到他们的事例时,我不由更加佩服作者的方式方法,他的每一句话,都在对孩子进行正向的引导,都有着自己的用意。

我在想,如果是我遇见这种情况,要如何去处理?

我想了一会儿,不禁开始自责起来。

因为我遇到过相似的孩子,相似的问题,我曾经的处理方法,如今看来,是多么的不可取和不恰当。

最让我动容的,是“云杉”这个事例。

身为一个小学教师,虽然还未接触过高中的学生,但是在小学生当中,也依然有着相似问题的孩子。

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联想到了自己班里的一个学生……

目前,我是三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班里有一个小姑娘,很是听话乖巧,美中不足在于跑神和偶尔的不写作业。

有一次,她让我动了真火。

她的作业没有做,在我问她为什么的时候,她告诉了我答案。

这四个字的答案,一瞬间点燃了我的怒火。

教书这些年,自然遇到过不写作业的学生,也自然明了不和学生真动怒的道理。

但是每一个不写作业的孩子,都会无意识地找一个理由,来安抚一下老师,有的理由可能是“我忘了作业是什么了”,也有的可能是“一玩儿忘了写作业了”……理由种种,总会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

她却不,她小声说了一句:

“我不想写。

她不想写。

声音小小的四个字,却掷地有声,真实的过分。

不知怎的,她的话一下子刺痛了我,我怒不可遏,生气地对她说:

“你不想写,那以后你可以不用写了。

以后你愿意写了我再改,你不愿意我也不强迫你。

”她大大的眼睛望着我,里面含着眼泪,我又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让她自己好好反思。

事后,我开始想自己为什么那么生气,或许,“我本将心向明月”吧,她的不知努力和不尊重,深深伤到了我的心。

第二天,她写了作业交了上来,我也慢慢,放下了这件事。

直到看到书中的这个事例,才又想到她来。

书中的云杉是个高中的男孩子,叛逆且厌学,日日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家人已觉得无可救药。

这自然不是让我联系到班级学生的理由。

在看到这个事例时,我在想,这样的一个男孩子,如同一块顽固的坚冰,如何让坚冰融化呢,太难了……李老师是这么做的,他先是了解情况,再询问他的意愿,让他重新接纳自己,认识到改变的意义并愿意去改变。

从头至尾,没有否定孩子的言词出现。

可是,结果会那么顺利吗?

并没有,坚持几天后的云杉,因为生病,病好后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

这一切,都在作者的意料之中,面对云杉对自己的自责,他告诉他说这是正常的,并帮助他正视自己的情绪,重塑前进的动力。

自此之后云杉有了改变,更打动我的还在后面。

在后来他和母亲发生冲突时,自始至终,面对母亲的责骂和批评,他都是劝母亲平静下来和他聊,劝说无果母亲生气离去后,他做了一个举动,勇敢走到母亲身后抱住了她,对她说:

“妈妈,对不起,我很爱你。

我知道你身体不好,都是因为我的关系,我已经在改变了,你可以监督我啊!

”闻言母亲愣住了,然后转过身来,伏在儿子怀里哭了起来……

我几乎感动到落泪。

一个一开始让人觉得无可救药的孩子,竟会如此温暖体贴。

而这一切,有着作者莫大的功劳。

现实永远不像电视里那样完美,云杉虽然开始改变,但时间不够,他并未考上理想的学校。

可是正如作者所说,“一个拥有正能量的人知道如何让自己有价值、意义与负责任。

”考没考上,已经不重要了。

云杉已经融化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坚冰,并真正像一棵杉树一样,穿破云层,向上生长……

所以我想到了那个小姑娘,想到自己的处理方式,不禁自责懊悔。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真想穿过这清浅的河流,走到她的面前,重新去问她:

“孩子,你为什么不想写作业,能告诉我真实的原因吗?

”那她会告诉我怎样的答案呢,是否就不会再被我的恶言吓到,是否就不会再有那一双泪眼朦胧的眼睛?

教育者的幸福,在于一路行走,一路花香。

教育者的重担,也在于这条路无法重来,任重道远。

若我不学习,拿何面对孩子?

若我不读书,拿何面对梦想?

李老师书中谈到最多的,是运用“萨提亚模式”处理问题,让我又有很大收获的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比起刚教书时的自己,我自以为如今的我,不再和学生置气,就是自己的成熟。

殊不知,情绪并不是靠压制,而是要正视的。

当我们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应该给自己一些停顿和时间,创造一个小小的空间和自己对视。

为什么要去压制情绪呢,怕家人担心吗,怕被人嘲笑吗,亦或者自认为情绪不该吗?

生于人世,本身已有诸多艰难,我们又在无形之中给自己上了一把枷锁。

生气时劝自己莫生气,悲伤时告诉自己要想开,愤怒时告诉自己要冷静……细细想来,人有悲欢离合,当情绪来临时,正视情绪,拥抱自己,不去压制,才是最好的方式。

那么,面对孩子的情绪呢,我们是否也尚未聆听,便开始压制了呢……想到此,我不禁又出了一身冷汗。

记得魏书生先生曾说,“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

”李老师也说: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善待。

”诚然,老师是孩子人生中重要的导师,不仅仅是学习上,更是精神上的。

接纳和爱,是幼苗开花最重要的养分。

书中谈到了太多太多,绝不仅仅是我笔下的寥寥数语。

和李崇建这位智者的谈话,也不只停留在书中,他对我的教诲和启迪,会让我受益终生……

教育,本就是一场修行,若不先修身,又谈何度人?

愿我们能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毕竟前方,是多么美丽动人的风景啊……

那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细雨点洒在花前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那是爱,是暖,是希望

是未来崭新的明天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南昕秀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不期待我们的教学如行云流水,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干国祥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便是这样一本好书。

理想课堂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它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思”。

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

干老师他证实了这样一个真理:

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是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

怎样构建我们的理想课堂?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只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而不只是教师呼风唤雨的场地;理想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线路;理想课堂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而给予火种的是一个个只有挑战性的问题。

总而言之,理想课堂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对学生而言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印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和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与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不无关系。

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应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课本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活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要求,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的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点燃学生激情,让学生成为过程的体验者、问题的解决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情境、巧妙设计,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充满灵性的感悟、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创造,显现学生內在精神和独特个性,张扬学生生命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素质的差异性、多样性、创造性,尽量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

三、养成反思习惯。

子曰:

“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

反思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一把尺子,只有敢于否定自我,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

教师要注意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

通过坚持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善,业务素质逐步提高,逐步达到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

我们追寻理想课堂,

这是一个梦,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和纯真去守望的梦。

为了这个梦,我们努力着,我们求索着,我们渴盼着,我们感悟着……

 

课堂的美好模样

——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十五年的求学生活,八年的教书生涯,我与课堂亲密接触的年头已不算短。

但说实在的,我并未真正从心底里打量过课堂的模样。

最近读了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课堂的美好模样才在我的头脑中慢慢生长起来。

我想,美好的课堂是否应该是这样的——

美好的课堂,教室要成为独特的“风景”。

说到课堂,我们会想到教室。

但教室只是一个空间概念,而课堂才是这个空间中的“文化”内核,是使这个空间变得无限美好的“风景”。

“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

……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着教室的风景,渲染着课堂的美好。

同时他又不忘以理性和严谨的态度对此进行深刻的剖析:

“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

”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课堂岂能相同?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不同是课堂的应然状态,差异是课堂的生命之源,特色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由此审视当下红遍大江南北的种种所谓的“教学模式”“课堂模式”,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班级,竟可以采用划一的模式,这样的课堂,也许可以创造所谓的“神奇”,或者“高效”,但我想,它们永远也不可能美好。

美好的课堂,教师要看得见学生。

也许不会有老师承认,自己在课堂中看不见学生。

但事实上,“目中无人”的教学在现实中并不鲜见。

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以“同学们”作为自己的教学对象。

当我们面对“同学们”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将学生“符号化”和“群体化”了。

那些在教室里听我们侃侃而谈、指点江山的学生,在我们眼里极有可能已抽象为或者虚成为一个个“符号”,而非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张三”、“李四”。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醒我们:

“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

”他认为,“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即使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也要“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

我想,他的意思并不是要求教师在面对群体讲话时把一句话用N种方式来讲,而只是强调在面向群体讲话的时候,心理也要装着一个一个具体的学生。

课堂的美好,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更在于情感的交流。

因此,倾听是佐藤学教授在书中非常强调的一个关键词,他认为:

“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教师眼中看得见一个个各有特点的学生、心中装得下一个个各有个性的学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情感交流才有可能发生,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更加美好。

也许,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强调“请记住: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的原因所在吧。

美好的课堂,要让学习回归学习的本质。

说实在的,自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堂特别是中学的课堂并没有太大的改观:

人人喊打的机械训练依然大有市场,个个反对的知识灌输仍然大行其道。

因为,到目前为止,这还是对付高考的有效“武器”。

只是,这样的课堂,显然不够美好。

这样的课堂,学习已经异化并背离其本质。

美好课堂呼唤学习的回归。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的两处阐述颇能给人以启发。

一处是他提出的“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我的理解,此处佐藤学先生是从人的关系层面来界定学习的本质的,至少包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教师介入,二是学生自立,三是合作进行。

但观照我们目前的课堂,除了教师的强势之外,学生自立几乎成为一句空话,合作也最多在形式上有所表现。

这势必从根本上影响佐藤学教授认为的在教室里所应该构筑的关系——“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

他在书中还有一处精彩的论述是这样的:

“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

”佐藤学教授从动态的角度把学习界定为“接触与对话”,包括与自己的接触与对话。

正是通过这种接触与对话,学生才不断得以成长与发展。

因此,他认为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

这让我想起了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话:

“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数学的头脑或者实用的本领,而在于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

”还有什么能比让学生精神受到震撼更美好的课堂呢?

回到现实,我们不妨以此来审视似乎正风生水起、各类媒体炒得热火朝天的“幕课”“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等等,是否足够美好?

美好的课堂,要让教师也能获得成长。

我们关注课堂,因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教师也需要成长和发展。

佐藤学教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强调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学习:

“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很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当然,如同学生的学习是“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一样,他认为教师需要构建起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

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们要“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不断从课堂汲取成长的养料。

他对那些不愿上公开课的教师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

“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教师。

因为他们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而已。

”他的这些观点,无论对教师的成长还是教学的改进,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教师确实有必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避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剧式”,追求“服务学生、成就自己”的“喜剧式”。

不能让学生很好成长的课堂固然不是美好的,但一味强调学生成长却忽视教师发展的课堂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只有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课堂才会令人无限向往。

正如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教师心中也可能蕴藏着一万个课堂。

但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思考: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