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4317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docx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汇总

科技论文写作考试题

姓名:

青靖学号:

S2*******年级:

S16级

 

一.简要评述并修改摘要(任选一题,简要评述20分,标出错误10分,修改25分,共55分;错误或需要修改的地方标注电子版用不同颜色,纸质版用下划线;在该摘要后依序写出修改前及修改后的句子)

1.四川农家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作为旅游业中发展最快、增长潜力最大的生态旅游(业),正以日渐迅速(因其日渐迅猛)的发展趋势备受世人关注,(。

)而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新型模式--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的逐渐(迅速)发展起来,(。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和消费空间,而且还在调整农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家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鲜事物,它把农业生产,农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产业。

现在,农家乐这种农业生态旅游形式以它独有的风格和魅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到处开花结果,迅猛发展(发展迅速),显示(表现)出了强烈的新时代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家乐这种旅游休闲方式(农业生态旅游形式)将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对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成都周边农家乐进行了实地调查,作了(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

1、介绍了(阐述)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一些基本概念。

(,)(总结)对目前国内外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及(介绍)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农家乐的关系。

(,)并从市场、环境、农民、游人、历史等多个角度对农家乐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与分析)。

(,)最后介绍了四川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2、对(按照)四川农家乐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原则及方法进行研究。

(,)根据农家乐所依托资源的不同特点,归纳总结出目前农家乐存在的几种模式及其各自的特点。

(,)并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雕塑、置石、铺装、景观小品等这几大景观构成要素对农家乐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

(,)这对四川乃至全国农家乐的规划设计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通过(分析)一家星级农家乐的规划设计实例来(,)诠释(了)“生态环境氛围优良,景观特色突出,植物与环境配置得当,有特色、效果好”这

(一)评定星级农家乐的重要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

该设计(实例)从设计构思到功能布局与景区景点设置,再到植物配置(均)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研究中提出的农家乐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印证。

解答

简要评述

该摘要介绍的内容是先由生态旅游引出农家乐这一新兴的产业模式,阐述了乡村旅游,农家乐以及国内外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的相关内容,然后从缩小范围,从四川农家乐的一个具体事例入手,分析了农家乐这一产业模式的现状以及特点,以上是该摘要的主线。

摘要是指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应说明研究的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

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一般性论文集的摘要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而该摘要过于冗长、且包括很多本学科领域的常识内容,也多次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该摘要结构松散不够严谨、表达冗长繁复、多采用长句,而这正是摘要写作中应该慎用的;修改后的摘要主要应明确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结果,即“采用了……方法研究了……,通过……对……的调研,得出了……的结论”。

该摘要问题很多,需要斟酌修改的地方很多,总的来说主要是过于冗长,没有抓住摘要写作的重点,使读者所获信息过于繁杂、摸不着头脑,没有起到摘要简明扼要、补充题名不足、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

并且文章中段落间缺少层次感,一个句号就是一个段落。

前两段中语言过于繁琐,内容过于简单,并且语言重复性强,需要对语言进行压缩,并且语言不谨慎,诸如到处开花结果,乃至全国农家乐等等词句。

其次语言使用过长,一句话包含内容太多,需要进行删减或者分句。

摘要中对实验方法的说明很少,理论语句过多,实验后的结果也未能清晰的说出来。

总的来说,作为一篇学术论文,此摘要的用词略显口语化,各个段落之间的连接不够连贯,逻辑不够紧密,而且在行文的选词断句中有比较明显的问题。

这篇摘要内容过于空洞,语句不够严谨,没有掌握到摘要的核心写法,并且语言的层次性相当欠缺。

需要对摘要的核心写法进行学习,并且语言功底需要加强。

达到用最精简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论文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等。

修改后的句子

1.作为旅游业中发展最快、增长潜力最大的生态旅游业,因其日渐迅猛的发展趋势备受世人关注。

而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新型模式--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和消费空间,而且还在调整农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农家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鲜事物,它把农业生产,农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产业。

3.现在,农家乐这种农业生态旅游形式以它独有的风格和魅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发展迅速,表现出强烈的新时代特征。

4.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家乐这种农业生态旅游形式将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对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成都周边农家乐进行了实地调查,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

5.阐述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一些基本概念,总结目前国内外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介绍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分析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农家乐的关系,并从市场、环境、农民、游人、历史等多个角度对农家乐兴起的原因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最后介绍四川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6.按照四川农家乐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原则及方法,根据农家乐所依托资源的不同特点,归纳总结出目前农家乐存在的几种模式,并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雕塑、置石、铺装、景观小品等这几大景观构成要素对农家乐的规划设计进行详细分析,这对四川乃至全国农家乐的规划设计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通过分析一家星级农家乐的规划设计实例,诠释了“生态环境氛围优良,景观特色突出,植物与环境配置得当,有特色、效果好”这一评定星级农家乐的重要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

该设计实例从设计构思到功能布局与景区景点设置,再到植物配置均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研究中提出的农家乐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印证。

2.稀土壳聚糖对四川山地乌骨鸡生产性能

本试验研究稀土壳聚糖对四川山地乌骨鸡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营养物质利用率以及脂类代谢的影响。

试验一,选用240只1日龄健康四川山地乌骨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进行为期56天的饲养试验。

5个处理组是分别是在每kg基础日粮中添加金霉素(50mg/kg)以及添加0.00%、0.10%、0.15%和0.20%的稀土壳聚糖。

试验分为0-4周、5-8周两阶段,共56天。

生长试验结束,进行代谢试验和取样,代谢试验期7天。

从稀土壳聚糖对四川山地乌骨鸡生长性能、营养物质的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内脏ATP酶活性及脂类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促生长作用,并筛选出添加效果较好的添加剂量做进一步的研究。

试验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选用1日龄健康四川山地乌骨鸡192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进行为期56天的饲养试验。

处理l是基础日粮组,处理2添加0.10%稀土壳聚糖(试验一中稀土壳聚糖的适宜添加量),处理3添加0.08%壳聚糖,处理4添加0.02%稀土。

试验分为0-4周、5-8周两阶段,共56天。

从稀土壳聚糖,稀土和壳聚糖对四川山地乌骨鸡生长性能、营养物质的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内脏ATP酶活性和脂类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其促生长作用,并筛选出添加效果较好的剂量做进一步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1.分别添加金霉素和适宜剂量的稀土壳聚糖均能改善四川山地乌骨鸡生产性能,其中以0.10%的稀土壳聚糖促生长效果最好。

与金霉素相比,O一4周0.10%的稀土壳聚糖平均日增重提高了3.09%;5-8周提高了4.88%;全期(0一8周)平均日增重提高3.55%。

在0-4周,添加稀土壳聚糖对ADFI无显著影响;5-8周和全期ADFI变化规律相似,与金霉素组相比无显著影响。

在料肉比方面,0一4周0.10%稀土壳聚糖组,与金霉素组相比分别降低了3.08%,5-8周比金霉素组降低了3.52%,全期料肉比变化规律与5-8周相似,与金霉素组相比降低了3.38%。

试验二,0-4周,5-8周,0-8周,0.10%的稀土壳聚糖组平均日增重和日采食量均高于其他各组;料肉比,0-4周,5-8周,稀土壳聚糖组低于其他各组;0-8周,稀土壳聚糖组低于壳聚糖组。

统计分析表明,添加稀土壳聚糖0.10%组,提高了平均日增重、改善了饲料利用率,且效果与金霉素相当。

2.稀土壳聚糖能提高有提高血液中总蛋白,白蛋白含量,降低血清中尿素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趋势,各处理之间血清中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四川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稀土壳聚糖对四川山地乌骨鸡脂类代谢及促生长作用的影响尿素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试验二表明,添加稀土壳聚糖血清中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尿素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好于单独添加壳聚糖和稀土。

3.添加稀土壳聚糖与金霉素,均能提高养分的利用率。

0.10%稀土壳聚糖组与金霉素相比,蛋白质利用率提高了3.22%:

干物质利用率提高了7.66%(P<0.05);能量利用率提高了7.47%(P<0.05);脂肪表观代谢率降低了1.21%。

稀土壳聚糖与单独壳聚糖和稀土相比,蛋白质利用率分别提高了8.83%,3.17%(P<0.05);干物质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06%、1.83%;能量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73%、1.07%;脂肪表观代谢率分别降低了0.33%、3.27%。

4.稀土壳聚糖能提高ATP酶的活性,其中0.10%稀土壳聚糖组效果最好。

对心脏、肝脏、肾脏NA+-K十一ATP酶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0.10%稀土壳聚糖分别提高了18.64%、30.15%、28.39%(P<0.01);对心脏、肝脏、肾脏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0.10%稀土壳聚糖分别提高了25.93%、28.03%、33.33%(P<0.01)。

5.添加稀土壳聚糖能降低四川山地乌骨鸡腹脂率、肝脂率以及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

随着稀土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腹脂率、肝脂率以及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

以上结果表明:

稀土壳聚糖0.10%与金霉素均不同程度改善了四川山地乌骨鸡生产性能;稀土壳聚糖可降低四川山地乌骨鸡脂类代谢。

同时,稀土壳聚糖比单独添加稀土和壳聚糖效果好。

从促生长作用、脂类代谢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等指标考虑,在四川山地乌骨鸡饲料中添加0.10%的稀土壳聚糖效果最好,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抗生素添加剂,并达到更好的饲养效果。

3.云贵川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及DNA多态性分析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小麦生产上主要流行病害之一。

该病害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liciEriks)引起的一种重要气传真菌病害在我国曾发生多次大流行,给我国小麦生产造成严重产量损失。

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相邻,小麦种植情况和气候条件相似,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和易变区。

逐步摸清三地小麦条锈菌群的毒性结构、分子多态性及其菌源关系,对于病害测报和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项研究根据基因对基因原理,选用37个小麦抗条锈近等基因系和己知基因品系作为鉴别寄主,对来自云、贵、川三省的61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毒性鉴定,并用6对SSR引物及6对AFLP引物对12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分子多态性分析。

结果表明,三省小麦条锈菌群体对目前国际上认定的绝大多数小麦抗条锈基因都存在高频率且稳定的毒性。

供试条锈菌群体除对yr5、Yr10+YrMoro、Yr24/Yr26无毒力,以及对YrSP和Yr9、Yr12、Yrcle。

的毒力频率低于40%外,对其余抗条锈基因均表现为高毒力。

分别比较来自云贵川三省的条锈菌群体毒性,四川地区毒性最强,贵州地区最弱,云南地区居中。

运用NTSYSPc软件对供试61个条锈菌所构成群体的毒性数据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发现菌株间毒性相似度较高,其相似系数在0.57-1.00之间。

利用6对SSR引物及6对AFLP引物对来自云、贵、川三省的120份小麦条锈菌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

前者共扩增出9条多态性片段,后者共扩增出50-76条条带,其中20条为多态性条带,病菌群体DNA多态性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为SSR相似系数在0.51~1.00之间,AFLP相似系数在0.46-1.00之间,表明群体的DNA多态性较高。

云、贵、川三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和DNA多态性相似程度均较高,说明地区间菌源交流较为频繁。

条锈菌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间缺乏显著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07812(SSR)和0.10217(AFLP)。

4.沼液农用对小麦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沼液是人、畜粪便和各种农作物秸秆等原料投入沼气池内经密封发酵后残存的液态物质,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生物物质,具有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双重功效。

沼液农业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等的施用,有效地降低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破坏,而且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满足人们对环保、绿色、健康型的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有效持续地改良土壤环境、有效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环境要素,从而促进土壤生态环境、土壤功能的良性循环。

本研究以小麦为研究对象,以大型养猪场猪粪尿发酵的沼液为供试原料,在四川省资阳市临江镇大型养猪场的承包地上开展了小麦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的沼液施用量梯度,以清水和常规化肥为对照,研究沼液农用对小麦产量、品质、食品安全及土壤肥力与质量的影响。

确定小麦生产的沼液适宜施用量以及当地土壤对沼液农用的最大承受力,从而为沼液在农业生产中的科学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以小麦产量、品质以及食品安全为控制指标的最佳沼液施用范围

与清水和常规化肥处理对照相比,适量的沼液施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营养品质,还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降低小麦籽粒的重金属含量。

当沼液施用量在2000-5000kg/666.7m2时(处理4一处理9),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清水处理和常规化肥处理;小麦的品质指标随沼液施用量的增加其差异不显著;当沼液施用量在2500-4500kg/666.7m2时(处理3-处理5),各沼液处理的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常规化肥处理,并且参照《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各处理中小麦籽粒Pb、Cd、Cr、As、Hg的含量均低于相应的污染物限量标准(其中As、Hg含量未检出)。

综合考虑沼液施用对小麦产量、品质以及食品安全的影响,本研究认为,沼液施用量控制在3500-4500kg/666.7m2的范围,小麦的产量最高、品质最佳、并满足食品安全要求,施用沼液的经济效益较好。

2.以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为控制指标的最佳沼液施用范围

施用沼液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防止土壤酸化;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增加,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增加。

当沼液施用量在3000-5000kg/666.7m2时(处理5一处理9),施用沼液能够有效地提升土壤肥力。

所有沼液处理的土壤Cr、AS含量均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GB15618-1995)一级标准,而Pb、Cd、Hg的含量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GB15618-1995)二级标准,但当沼液施用量在5000kg/666.7m2时(处理9),其所有土壤重金属指标较其它处理均有大幅度提高。

综合考虑沼液施用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当沼液施用量控制在3000-4500k/666.7m2时,土壤肥力较高,环境质量较好,施用沼液的环境效益较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在旱作系统下,以小麦为供试材料,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品质、食品安全以及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等方面(因素),在猪场沼液一小麦一土壤体系中,四川山丘区紫色土的沼液最大承受力为4000-4500kg/666.7m2,此时土壤肥力较高,土壤质量较好,且小麦的产量最高,品质最佳,沼液农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佳平衡。

5.基于农户角度的城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收入水平的逐年增加,农民越来越有能力改善自己的居住状况,扩大住房面积和提升居住条件已成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农村居民点具有数量多、建设自发随意、空间布局规划不合理、分布零散、用地强度低、闲置比例大等特性,由于这样的特性,对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管理较为困难。

同时,农村土地的经济比较效益较低,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基层政府机构的财政资金减少,投入到农村土地管理上的资金也在减少,农村土地管理资金、人手的缺乏使得基层政府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的力度不如城市建设用地管理。

农村居民点扩张导致的耕地减少绝对数量甚至大于城镇用地扩张导致的耕地减少绝对数量,而这还是在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发生的,农村居民点扩张已成为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郊区属于经济活动活跃的地带,它承接着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并向毗邻的典型农村地区渗透中心城市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起着桥梁作用。

在城郊居住的农户受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较大,城郊的经济条件要优于典型农村地区,居住在城郊的农户更有条件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同时在城郊居住的农户修建房时仍然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出现如:

更偏向于单家独户的居住形式、在城镇或新交通要道附近已经拥有了新的住宅但原有旧房仍然保留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造成当地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城郊土地的经济价值高于典型农村地区,因而城郊土地资源相比典型农村土地资源显得更为稀缺,研究城郊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对保护我国的耕地资源、引导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郊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有着自己的特征,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也多种多样。

在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众多因素中,区域的外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农户是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微观主体,农户建房行为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因此农户建房行为受到农户的需求、农户的传统思想观念、农户的教育水平等一系列内在的驱动因素影响。

本文把目光投向西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直辖市一重庆,选择经济欠发达的巴南区农村作为城郊农村居民点变化的研究区域,并基于农户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驱动模型及农户建房意愿的驱动模型分析城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

笔者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与5个调查小组于2009年3月至5月深入巴南区鱼洞、南泉镇、安澜镇、接龙镇、木洞镇五个乡镇进行抽样调查。

此次调查涉及40个行政村,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50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率为62%。

在问卷调查资料的基础之上,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巴南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文章首先界定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相关概念,介绍农户建房决策行为涉及的人地关系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各理论对本次研究的指导意义。

其次,介绍巴南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条件,分析调查区域农户的年龄、家庭规模、劳动力构成和文化程度等,研究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和农村居民点变化情况,选择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并解释各变量因子、选择合适的度量方法,建立城郊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驱动力实证模型并对模型估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最后,基于对农户择居意愿的调查,分析城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构建农户建房意愿以及迁居至中心村意愿的实证模型,得出影响农户择居意愿的因子。

基于调查和分析结果,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随着经济的发展,巴南区农村住房的建筑结构由传统的土草或土木结构转向了砖混结构;农户住房以“一楼一底”的两层建筑层数为主;传统的房屋建筑思想影响聚落样貌,农户住房以“单家独院”为主,容积率低:

农户宅基地超占和闲置情况较多,布局不合理。

(2)在实地调查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基础上,利用计量统计软件SPSS43.0,分别建立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的反映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与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关联,Logistic模型能较好的反映影响农户建房意愿和搬迁至中心村的意愿的影响因子。

(3)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的因素包括户主在外务工时间以及家庭人口规模两个因子。

这两个因子与农村居民点新辟宅基地用地规模变化呈正相关,且与预期农村居民点规模影响方向相同。

显著影响农户建房意愿的因素包括房屋建筑年限、自然灾害、交通条件三个因子。

房屋建筑年限与农户建房意愿呈正相关,自然灾害与农户建房意愿呈正相关,交通条件与建房意愿呈正相关,这三个因素与预期意愿影响方向相同。

显著影响农户迁居至中心村意愿的因素包括户主文化程度和户主在外务工时间两个因子。

户主文化程度与农户迁居至中心村意愿呈正相关,户主在外务工时间与农户迁居至中心村意愿呈负相关。

户主文化程度预期方向相同,而户主在外务工时间与预期方向相反。

二.指出各图表中的错误,并改正(如无法改正的要指出错误和修改方法)(每小题5分,共30分)

(1)

1.纵坐标的改成土壤容重(g/cm3)

2.柱状的范围符号该注明a,b,c,d,e,f...

(2)

修改:

1.字体该改为TimeNewRoman

2.缺少中文图名和图序

3.图片背景该改为白底

4.数字“2”应改为TimeNewRoman字体,即“2”

5.部分图形元素不清晰

(3)

 

修改:

1.图中单位不应是空格,应该改为mg/kg

2.处理浓度四个字该去掉,后面的英文该改为Treatment(mg/kg)

3.纵坐标缺少名称,该加上Hlorophyllcontent(mg/kg)

4.纵坐标该以0.1作为最低坐标

5.图四该改为图4

6.图例设计不够好,可把其中一种斜线柱状图换为全黑,更易于辨别

7.图不宜在word中进行放大或缩小,造成字体失真或模糊

8.纵坐标缺少名称和单位,该加上Hlorophyllcontent(mgkg-1)

9.横坐标间距不一致

10.图例设计不够好,可把其中一种斜线柱状图换为全黑,更易于辨别

 

(4)

修改:

1.表内同栏数字没有上下对齐,应一律向左边对齐

2.表内栏目缺少标准规定符号和单位

3.缺少英文表序和表名

4.表格的序号和表名应在表上面且居中位置

5.数字小数点后面的精确值应保持一致

(5)

表2苹果梨园与荒地土壤颗粒组成空间分布与分形维数

Table2SpacedistributionfeaturesofparticlecompositionandfractaldimensioninApple-pearOrchardsandwastelandsoil

修改:

1.字体应用宋体,英文应用罗马字体

2.Table2后应空一格再写英文表名

3.表中翻译有问题

4.最后一栏的2.8041c该改为2.8041c

5.竖栏最后一栏、横栏第4、5栏数字和字母之间应空一格,与文中其他内容保持一致,改为2.7500bc和2.7828c

6.应采用三线表

7.颗粒的英文particle的首字母“p”应改为大写的“P”

8.表名的英文翻译有误,应改为:

Theparticlecompositionandfractaldimension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