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507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docx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

冰箱市场的现状分析

1冰箱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冰箱市场的起步至少比经济发达国家晚25年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强烈推动下,中国冰箱市场的拓展比任何国家都来得迅猛。

然而,中国虽然人口众多,冰箱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各种资源条件的严重约束,使巨大的潜力市场难以很快转化为现实市场,而使冰箱市场处于相对饱和,从而引起国内生产厂商激烈的市场竞争。

    从总的格局来看,中国冰箱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市场启动、进口为主阶段(1978-1983)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人们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冰箱市场开始逐步启动。

这一时期,中国冰箱市场呈现三大特点:

    ①市场的启动者是舶来品。

当时中国的冰箱生产几乎接近零,1979年前后中国市场的冰箱几乎全为舶来品,直至1983年,全国市场冰箱总销量为万台,其中舶来品为万台,占%;

    ②市场的启动明显呈区域推进型。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四大经济特区开始,以后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开放地区率先接受了先进国家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也比其它地区上升得快,因此冰箱市场的启动首先是从这些地区开始的;

    ③消费者能接受的冰箱主要是低档的冰箱。

当时市场上销售的冰箱除极少数从国外进口的双门冰箱以外,大多数是160升以下的单门冰箱,价位在700元左右。

    市场扩展、诱导生产阶段(1984-1988)

    中国冰箱市场经过近6年的启动以后,到1984年进入了迅速扩张的时期。

这一时期可谓是中国冰箱市场的鼎盛时期。

从1983年到1988年,全国冰箱市场销售量从万台迅速扩大到了万台,年均扩张率高达%,几乎每年翻一番,其中1988年一年就扩大了万台。

其基本特点是:

    ①市场强烈诱导了生产。

由于受市场的强烈诱导,全国各地纷纷从国外引进生产线,生产能力剧增,同期,全国冰箱产量从万台上升到万台,年均递增率高达%,其中1988年一年就增加了万台;

    ②市场始终呈“卖方市场”状态。

除1988年以外,这一时期全国冰箱消费需求规模始终大于生产规模,在市场上,不论商品品牌,不论产品质量,不论功能款式,都能从市场上卖出去,以至屡屡出现罕见的排队“抢购风”;

    ③品牌混杂,生产秩序混乱。

据统计,1988年底全国冰箱生产企业多达400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一起上,生产秩序极其混乱,冰箱品牌多达几百个,劣质产品充塞市场;

    ④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率迅速提高。

市场的强烈扩张是城镇居民家庭的拥有率迅速提高,从1983年到1988年,全国城镇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从%上升到了%;

    ⑤市场开始出现一些知名品牌,如万宝、中意、扬子、香雪海、双鹿等。

    市场萎缩、竞争开始阶段(1989-1991)

    1988年以后中国冰箱市场连续两年出现了奇迹般的大幅度萎缩,1989年冰箱销售规模下降到了万台,1990年进一步下降到万台,1990年的销售规模比1988年萎缩达%。

因而市场竞争由此开始,大批厂商被迫倒闭。

市场严重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①居民的提前消费。

尤其是1988年初中央提出了“价格闯关”口号,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提前消费心理,这使中国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时间至少提前了两三年,冰箱的消费更不例外;

    ②受宏观形势的严重影响。

1988年10月中央提出了“整顿治理”的宏观政策,这使全国消费品市场连续两年处于严重疲软,经济滑坡,居民收入相对下降,因此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能力减退;

    ③大中城市冰箱消费已进入市场调整阶段。

当时中国冰箱市场的主要购买力集中在大中城市,到1988年底,沿海大中城市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已超过60台,内地大中城市已接近60台。

从理论上说,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冰箱拥有率达到60%以后,其市场已从扩展阶段进入调整阶段,基本特征是新增家庭消费的边际递增率迅速减退,而更新家庭的消费层尚未形成,所以从客观上市场必然会进行调整,在销售规模上出现萎缩现象。

    市场回升、首轮淘汰阶段(1992—1996)

    这一阶段特点是:

    ①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冰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从阶段初期的不到100万台增长到后期的700万台;

    ②需求主体为城镇居民,消费以新购为主,农村居民开始产生少量需求;

    ③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阶段,消费心理尚未成熟;

    ④引进的生产技术基本吸收完毕,开始有一定的产品研究开发能力;

    ⑤竞争的焦点由单一的产品质量竞争开始转化为产品质量、经营规模和广告的多方面竞争。

高通胀到治理整顿,使企业发展均处于先扬后抑状况,抓住质量、服务、品牌的企业得以生存;

    ⑥行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很多企业败在自身管理的乱上;

    ⑦国内冰箱行业的第一轮淘汰,一些原来的强势品牌如万宝、中意、扬子、香雪海、双鹿开始走向衰败。

但是由于电冰箱生产设备的专业性强,设备投资较大,转换成本和退出成本都比较高,导致一些处于边缘效益的企业尽管生产困难,但仍然挺着等待新的机会,无意退出竞争市场。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⑧容声、美菱、海尔等品牌迅速发展壮大,电冰箱消费逐渐向主导品牌集中;

    ⑨由于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一些跨国公司密切关注中国电冰箱市场,并开始着手合作、合资、合并收购等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市场过剩、残酷竞争阶段(1997年以后)

    这一阶段特点是:

    ①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及经济发展城乡的极大差别,造成中国消费品市场呈现二元化消费格局,即城乡消费呈现不同的阶段性。

20年左右的经济发展,传统消费品在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趋于饱和,而同类消费品尚未进入多数农民家庭。

电冰箱作为传统耐用消费品也不例外,因此该阶段电冰箱需求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②产品积压严重。

在这一时期冰箱的生产量严重大于市场销售量,而且一年大于一年,2001年全国冰箱产量已达1349万台,超过市场销售量987万台的%,库存极为严重;

    ③生产能力严重放空。

2001年冰箱产量虽已达1349万台,但据轻工部门统计,同期实际生产能力至少在2500万台左右,可见,目前放空的生产能力已达46%;

    ④新增生产能力规模极大。

一方面国内厂商竞争日益升温,如原属“彩电业”、“空调业”、“洗衣机业”的生产制造商相继加入了冰箱行业,导致冰箱业规模陡增,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国际厂商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已有8家中方企业与外商合资生产冰箱,年产规模都在100万台左右,成气候的要数伊莱克斯、西门子和三星等进口品牌厂商。

相对狭窄的生产空间和急速扩大的生产能力势必形成新一轮激烈竞争;

    ⑤电冰箱的市场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电冰箱行业第二轮淘汰开始,同时更新换代需求明显增加,消费心理逐渐成熟,消费越来越向强势品牌集中,电冰箱市场已完全转变成买方市场;

    ⑥产品研究开发能力逐渐增强,市场竞争的焦点开始向产品、价格等整体营销上的竞争转移;

    ⑦冰箱企业产权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企业战略重组,逐渐呈现加速度进行的趋势。

如格林柯尔通过收购科龙和美菱,从而使美菱与科龙成为一家,标志着冰箱行业整合的大幕正式拉开。

    2冰箱行业的产业特征

    冰箱行业已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冰箱行业仅用了发达国家冰箱产业化进程的一半时间,就完成了从以单门冰箱为标志的产业初级阶段向以保鲜、静音、节能、变频、纳米等高技术支撑的高档冰箱产品为标志的产业成熟阶段的过渡,现在冰箱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已和国际水平基本实现了同步,产业扩张期基本结束。

就行业整体而言,应该说我国冰箱行业目前已经处在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冰箱市场也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严重的生产过剩(2002年库存积压占产量的%)、极低的盈利水平(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放慢的增长速度(增长率由1995年的20%下降2002年的%)、激烈的寡头竞争(前四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约为65%)、价格水平稳步下降(平均价格降幅在8%左右)等几个方面。

    冰箱行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冰箱行业是最早尝试市场化运作的行业。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冰箱企业率先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运作模式,在营销领域大胆探索,最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冰箱企业和一批年富力强的营销、管理人才,他们既了解中国的国情,又能灵活运用营销理论,在他们的努力和实干下,冰箱行业已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冰箱行业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有利位置

    冰箱业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上百年的产业化发展历史,其产业模式和产品组合结构都已相当成熟。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美主要国家纷纷将产业重点放在了IT、通讯、生物等新兴工业领域,冰箱行业开始成为夕阳产业。

随后,世界冰箱生产体系开始了大范围的产业梯度转移,重心逐渐由欧美国家移向了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国家,其中中国大陆、韩国、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了这次产业梯度转移的受益者,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冰箱生产规模则大幅压缩。

在国际冰箱产业的梯度转移过程中,由于我国有着劳动力价格低廉、技术工人较多、市场空间广阔等诸多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资源禀赋优势,因而我国在国际冰箱产业分工体系中逐渐占据了较有利的位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了全世界几个主要的冰箱生产基地之一,且出口比例逐年增大。

    冰箱企业的技术水平已处在世界制冷业的前端

    从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洋冰箱来看,可以豪不讳言地说,中国冰箱的技术水平已经处在世界制冷业的前端。

在国产冰箱中,已应用了一些尖端边缘技术,如美菱的纳米材料冰箱,海尔的银色变频冰箱,科龙的生态保鲜冰箱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世界冰箱业都是走在前面的。

相反一些洋品牌由于对中国消费者的预期消费估计不足,有些仍然在用国内冰箱业早已淘汰的机械温控技术。

另外在节能等方面也落在国内冰箱企业的后面。

如在国内冰箱进行的第一次冰箱产品节能认证活动中,首批通过认证的9家企业的103种型号的冰箱和冷柜产品中,洋品牌仅占其中的10种型号,还不到总量的10%。

值得中国人欣慰的是,中国冰箱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美国,海尔冰箱占到美国小容积冰箱25%的市场份额。

在欧洲,海尔全频太空王冰箱的日耗电量仅度,几乎只有欧洲A级冰箱能耗标准的一半。

    3冰箱行业的现状

    二元化市场结构造成供给相对过剩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城乡收入差距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市场特有的二元化市场结构。

一方面城市市场冰箱容量接近饱和,如到2001年底,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冰箱拥有量高达台。

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却始终保持着较低的冰箱保有水平,到2001年底农村每百户家庭冰箱拥有量却只有台,冰箱产品的边际需求也长期得不到提高。

在农民购买力严重不足的条件制约下,冰箱生产企业只能将精力集中于竞争已非常激烈的城市市场,结果便造成了城市市场供给相对过剩的现象,价格大战、概念炒作等现象成了冰箱行业特有的风景。

从冰箱产品的保有水平来看,我国冰箱行业未来的主战场毫无疑问在农村地区,农村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足以使冰箱行业再获得一次高速成长的机会。

但基于农民收入在短期内仍无法迅速提升的现实,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冰箱市场仍将维持已有的二元化市场格局,品牌竞争也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冰箱生产企业经营状况出现明显分化

    在冰箱业蓬勃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冰箱企业几乎都在巨额利润的推动下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

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城市市场趋于饱和,冰箱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冰箱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多数企业的产品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企业利润水平也逐年降低,最终导致冰箱生产企业利润持续下滑,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

事实上,冰箱业从1998年开始就出现了行业萎缩的迹象。

而到了2000年则有科龙,2001年则有美菱等亏损企业浮出水面。

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还有一批企业仍在实现着发展,海尔便是其中的代表。

海尔依靠其多元化产品组合、国际化营销思路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实现了业绩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的目标,在不太景气的冰箱行业中成为了一个醒目的亮点。

    冰箱销售渠道和价格决定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伴随着生产厂家间的激烈竞争,冰箱销售网络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冰箱销售网络中传统的百货商场数量逐渐减少,家电的专营商场和连锁超市则异军突起。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专营商场和连锁超市等销售网络中的冰箱销售占总销售额的比例高达65%,在数量上已经成为了冰箱经销网点的绝对主体。

另一方面,随着国美、苏宁、三联等为代表的冰箱零售巨头的崛起,冰箱产品的价格决定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冰箱零售商销货能力日益增大并具备了一定垄断实力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已不再由制造商自己说了算了,在零售商规模普遍较大的中心城市,冰箱产品的价格决定机制已经开始由制造商单独制定向制造商和销售商协议制定转变。

而且可以预见,随着网上销售、会员直销等先进销售方式的逐步开展,冰箱产品的价格决定机制仍将不断改变。

    来自国际品牌的压力不断增大

    在冰箱行业大举扩张的时期,国产品牌以价格和营销为武器,曾经一度把洋品牌逼到了市场一隅,冰箱国产品牌市场份额长期保持在85%以上的较高水平,国内冰箱企业一度几乎可以不用考虑来自国际品牌的威胁。

然而从1999年末开始,这一趋势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伴随着冰箱产品升级换代步伐的加快,洋品牌凭借其技术优势,悄无声息地展开了对国内市场的反扑。

2002年上半年,伊莱克斯、西门子、三星等洋品牌市场份额达25%,其中,伊莱克斯在冰箱市场的月度零售份额一度竟位居三甲,这些事实都明确无误地表明了国际品牌已经开始大举反扑的严峻现实,我国冰箱行业所面临的来自国际品牌的压力正在不断增大。

    企业面临“作品牌”还是“作工厂”的战略再选择

    现阶段冰箱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各企业都在力图重塑自己的发展战略。

一方面,探索核心竞争力问题,打造世界级品牌问题的研讨会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关于发展“中国制造”、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整合产业生产能力、让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声音也相当引人注目。

中国的冰箱领域已经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分工趋势,有些企业日益趋向于专门“作工厂”,接受委托加工,即所谓的“贴牌生产”;而另一些企业则侧重于“作品牌”,把资源更多地配置于产品研发、市场形象塑造和市场开拓。

专门“作工厂”或专门“作品牌”都是获取利润的好办法。

贴牌生产可能不“出名”,但可以有效规避掉技术研发的风险、广告宣传的风险、市场销售的风险;专门作品牌也许会被批评为“没有根基”,但可以规避掉大量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和技术工艺更新时资产无形贬值的风险。

应当说,这两种战略都是好战略。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把“作工厂”和“作品牌”巧妙地结合起来,兼取二者之利。

    4冰箱市场的消费状况分析

    农村冰箱市场消费状况分析

    农村消费群体的分类及基本消费特征

    目前我国农村除个别仍十分贫困的地区以外,经济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消费层次,一是温饱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1000-2000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6%左右。

由于购买力有限,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小部分地区以及东部少数地区。

如表、图所示。

    表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户数结构(%)

    项目 1996 1997 1998 1999 2001

    1000元及以下 18   13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4000元及以上     

    (资料来源:

2002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二是温饱向小康过渡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2000-3000元的家庭,比重为25%左右。

对日常消费品、生产资料以及家电产品的需求上,已开始对品种、质量、品牌、档次表现出明显的关注,但要实现消费能力的升级,还需要一定时期的积累,在预期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即期消费能力受到抑制,这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大部分地区、东部和西部部分地区。

三是小康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5%左右。

小康型家庭多分布在东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小部分地区、西部少数地区,这部分家庭整体生活已步入小康。

由于其手持现金和存款已具有满足消费意愿的能力,因此传统的生活消费品基本饱和,特别是住房消费大多已经完成,消费热点已开始向家电产品转移,消费结构的升级愿望强烈,消费观念明显趋向城市化。

     

    图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主要年份纯收入对比图

    (资料来源:

2002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农村冰箱市场容量分析

    市场营销理论指出,市场是人、购买力、购买欲望3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首先,市场要有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人是形成市场的基本前提。

人口规模越大,市场越大。

其次,市场要有为满足某种需要的购买力,购买力是形成市场的必要条件。

具有一定的人而又有一定的购买力,才能形成现实的市场,否则只是潜在的市场。

再次,市场要求人们必须对某种产品具有购买欲望,有购买欲望才能产生实际的购买行为,形成现实的市场,否则也只能是潜在的市场。

    我们可以借助于上述理论,从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3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冰箱市场的容量。

    ①人口

    截止2001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为79563万人,家庭户数为21717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人。

据统计资料显示,占我国人口%农民,其消费零售总额仅为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42%,市场规模与人口购买极不对称。

到2001年底,我国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冰箱台,是每百户农村家庭的6倍。

如果亿农村家庭冰箱普及率达到1997年城市水平,则需亿台冰箱。

按2001年产量计算,大致相当于14年的冰箱总产量。

因此,对冰箱企业来说,农村巨大人口数量潜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蕴藏着无限的诱人商机。

    ②购买力

    购买力与市场容量成正比例关系,而购买力的大小又取决于人均收入特别是纯收入的多少。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人均收入是逐年增加的,如图所示,到2001年底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元,扣除纳税、上交和其他生产性支出和储蓄支出,再扣除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支出,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的收入为335元,占人均收入的14%,占消费支出的18%,按平均每个家庭人计算约元,购买千元级的冰箱商品问题已不是很大。

    图1980-2001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对比图

    (资料来源:

2002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国家信息产业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等单位对全国12个省、2个直辖市的50个县市、300多个乡(镇)开展的专项调查,在所调查的18588名农民消费者中,结果显示:

十几年来,电冰箱进入农村家庭的进度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明显落后于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电产品。

但近年来随着农民人均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民家庭对电冰箱的需求也有较大购买意向,在未来5年里,有%的家庭有购买意向,其中一年内决定购买电冰箱的家庭达%。

因此可测算出,未来5年内农村市场约有4560万台的冰箱容量,冰箱将成为农民消费的一个新的热点。

    ③购买欲望

    有购买能力,没有购买欲望,也形不成需求。

从农村市场需求潜力看,具有较大上升空间。

2001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首次跌破50%大关,并呈继续下跌态势。

如图所示。

按联合国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

50%-59%为基本温饱;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社会。

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已开始从“主食型”到“副食型”,从“粗放型”到“营养型”的过渡,整体消费结构开始由生产资料向发展性资料和享受性资料过渡,由一般的吃、住、日用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化。

对城乡普及化率差异较大的冰箱而言,农村消费需求的空间将会很大,消费欲望也最强烈。

如图所示。

    图1980-2001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趋势变化图

    (资料来源:

2002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图1996-2001年城乡居民每百户冰箱拥有量对照图

    (资料来源:

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城市冰箱市场消费状况

    城市冰箱需求特点

    ①单门电冰箱已基本退出城市电冰箱市场

    从电冰箱的使用类型来看:

多数城市居民家庭所使用的为双门冰箱,其比例高达%;而单门电冰箱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拥有比例不到一成,另外三门电冰箱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拥有比例还处于较低水平,仅为%。

    ②中、小容积电冰箱构成目前城市市场的主体

    从电冰箱的使用容积来看:

使用180L以下容积电冰箱的家庭约占拥有电冰箱家庭的%;使用180L—250L容积电冰箱的家庭约占拥有电冰箱家庭的%;使用250L以上容积电冰箱的家庭约占拥有电冰箱家庭的%。

    ③城市居民家庭对电冰箱具有较高的节能、抗菌、保鲜要求。

从电冰箱使用功能的调查中发现(如表所示):

一般城市居民家庭电冰箱储存的物品基本上以肉类为主;其次为蔬菜、水果;再次为饮料。

    表  城市居民家庭电冰箱存储物品排序

    类比 肉类 蔬菜/水果 饮料 剩饭剩菜 保健品 化妆品 其他

    比例 % % % % % % %

    ④白色仍然是城乡居民家庭选择电冰箱外壳的主流色彩

    从城市居民家庭预期购买电冰箱外壳的色彩来看:

多数潜在消费者更为喜好浅色调外壳的电冰箱。

(表所示)

    表  城市居民家庭预期购买电冰箱外壳颜色

    类别 白色 银色 灰色 彩色 其它

    比例 % % % % %

    ⑤2000—3000元价位的电冰箱在城市市场较具竞争优势

    从城市居民家庭对电冰箱的预期购买价格情况来看:

约有%预期购买电冰箱的家庭希望购买产品的价位在2000—3000元。

    城市冰箱市场消费状况

    据2001年7月至12月的全国读者调查数据,得出城市冰箱消费状况如下:

    ①城市冰箱拥有率超过90%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城市家庭的总体冰箱拥有率达到了%,其中冰箱拥有率最高 

    图部分城市家庭冰箱拥有率

    (数据来源:

央视市场研究有限公司(CTR)全国读者调查(CNRS)数据)

    的10个城市情况,如图所示,可见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冰箱市场已接近饱和。

杭州、北京、深圳居民的冰箱普及率最高,几乎达到每个家庭一台。

    ②未来市场容量超过350万

    目前没有冰箱的家庭中有%表示在未来半年打算购买冰箱,目前已拥有冰箱的家庭中也有%表示将在半年内购买新冰箱,这意味着冰箱市场在未来半年中将有超过350万的市场容量,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个良好的商机,如图所示。

但是综合来看,各个城市消费者对冰箱的购买意愿存在一定差别,大城市未必增长大(指欲购者比例而不是绝对数量)。

由此图可以看出,昆明、南宁这样的中小城市消费者对冰箱的购买意愿反而相对高于北京、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城市。

 

    图城市未来半年冰箱预购率

    (数据来源:

央视市场研究有限公司(CTR)全国读者调查(CNRS)数据)

    ③国产品牌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