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5129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7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docx

人大社会学9609真题答

社会学理论

96年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4’*10)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S109)

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者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又称为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获得的社会角色,先赋与自致的区别是相对的。

2、群体凝聚力(S151)

也称作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群体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内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人际吸引,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看成是自己的目标的一部分,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个人、群体与环境等方面。

3、扩展家庭(S170)

扩展家庭是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的合称。

主干家庭指:

父母(或者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联合家庭:

指父母(或者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包括子女成家却不分家。

4、刚性结构(S232D90)

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或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

一个刚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累积性不平等。

5、迟发展效果(S346D455)

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比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为“迟发展效果”。

6、题器(S491)

题器是问题和答案的全称,是问卷的主体内容。

器者,工具也,题器即是作为研究者的调查工具而设计的具体问题,调查者据研究目的提出理论假设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后,进一步就是要将指标体系分成一道道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题器。

题器要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与排误性。

7、“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S86D170)

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相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

社会交往形式是齐美尔规定的社会学的独特视角,齐美尔开创了形式社会学。

8、“反常分工”(杜尔克姆)(D209)

杜尔克姆认为,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了传统机械联合纽带的同时,未能及时创造出新的联络方式,便会引起社会动荡,杜尔克姆将这类分工成为“反常分工”。

“反常分工”包括:

A:

分工发展速度过快,传统集体意识破坏殆尽,来不及建立新的联系,利益冲突调节手段缺失;

B:

强制分工;

C:

纯经济或技术的分工。

9、“进化共相”(帕森斯)(D220W236)

在结合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深入分析结构分化具体内容时,帕森斯提出此概念用来概括各个社会在进化历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普遍性制度特征,包括:

分层结构、政治结构的文化合法性、科层制、市场体制、普遍性法制和民主体制六个方面。

10、“报酬类型”(布劳)(W304)

在布劳眼中,表现为群体成员交换地位分化的群体内部结构分化可根据一般型报酬的不同分为四类:

按照价值大小排列依次是:

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依从。

大部分社会关系中,金钱都不适合作为报酬,它的价值最小。

社会赞同可以作为一种适宜的报酬,但它并不具有很高的价值,是社会差别不大的成员之间可以采取的一种报酬形式,最能体现结构分化的报酬类型是尊敬和依从,它们具有最高的价值。

二、简答:

(10’*2)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S159)

答:

基本特征:

1、成员有限;

2、成员之间有直接、经常、面对面的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微观心理学角度:

抑制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宏观结构角度:

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低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2、简述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及其理论功能。

(W110)

答:

韦伯从理想类型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做出区分,可以分为一下四类:

1、目的合理性行动。

这种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标的手段,并以最有限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2、价值合理性行动。

它表现为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的所持的信仰,无论这种价值是表现在哪一方面。

这种行动并不考虑有无现实成效。

3、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即由于现实感情冲动或感情状态引起的行动。

4、传统的行动。

即通过习惯而进行的行动。

理论功能:

略。

三、论述:

(20’*2)

1、试从“合理性”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社会意义。

2、比较并评析帕森斯论与符号互动论在理论前提、参与观察法及研究取向上的不同特点。

97年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5’*8)

1、角色失调(S119)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也即角色失调,它主要包括: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四种类型。

2、匿名理论(S142)

匿名是指人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

匿名理论认为,在集体行为中个人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人处于匿名地位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同时,匿名状态也会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到最低,这些因素都会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产生越轨行为。

3、文化控制手段(S407)

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文化控制手段包括:

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和社会舆论等。

文化控制手段的特征:

非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文化控制手段是组织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的有效补充。

4、离散数据

即数据之间是非连续性的关系,不是一个连续体而是相互独立、分散的,比如定类数据就属于离散数据。

5、“新教伦理”(韦伯)(D195)

天职观赋予尘世职业活动以宗教意义,使职业责任上升为一种宗教伦理。

命定论削弱了个人同宗教团体的联系,发展出一种独立的精神与个人主义精神,奋斗、营利是美德,是信仰虔诚的表现。

禁欲主义从修道院移植到世俗领域,在一种悲观幻灭情绪下,教徒以紧张工作排除心中疑虑,用禁欲生活的训练强化之间的信仰,紧张系统理性的禁欲生活成为有宗教价值的美德。

6、“反功能”(默顿)(D221)

反功能是减少系统调试的后果,反功能的概念重申了过去常常被忽略的方面,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求社会变革的原因。

一项社会制度除了显现外在的正功能以外,常常会附带产生一些没有意料到的副作用,这种潜在后果可能导致系统的紧张和紊乱,为消除其影响,不得不建立新的补偿结构,从而导致社会变迁。

7、“权威结构”(达伦多夫)(D228W277)

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地位,而在多数社会结构形式中,都有两种不同的地位:

一是统治地位,其占有者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有发布命令的合法权利,即拥有权威,一是服从地位,其占有者必须服从命令,即丧失权威。

这两种地位的结合是最普通的结构要素,是蕴涵着社会冲突的结构性起因,达伦多夫将这种统治地位和服从地位的结合成为权威结构。

8、“戏剧论”(戈夫曼)(D242W335)

戈夫曼把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人们在这里登台表演,演出是由所有参加者的活动构成的既包括自我的表演,情感表达,信息发送,也包括周围的人对这些动作、符号的理解。

表演按照一定的常规程序进行,通过表演,预先设计的模式(剧本)逐渐呈现出来。

这种理论成为“戏剧论”。

二、简答:

(10’*2)

1、简述“精英循环论”及其借鉴意义。

(W175S226)

答:

一个社会只有当执政者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才是稳定的,而要经常保持这一点就必须借助于精英循环,即非执政者阶层中的精英人物上升为执政者,以及执政的庸才下降到非执政阶层。

借鉴意义:

首先,帕森斯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的先例,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其次,关于社会流动可以将稳定性不平等变成暂时性不平等,从而构成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观点剔除其特定内容,乃极有借鉴价值的研究思路。

2、简述杜尔克姆倡导的“控制比较法”在经验性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D206)

答:

控制比较法实质:

统计控制

控制比较法目的:

从相关关系中排除虚假关系,比较法意味着:

把发生共变关系的两组现象广泛置于各种不同的情况之下,进而对各种情况下的共变关系进行比较,以判断原有共变关系是否具有稳定性和真实性。

比较法的逻辑基础:

如果依次不断改变共变现象的条件而共变关系依然保持不变的话,则此共变关系是稳定的、真实的关系。

相反则为虚假相关。

比较过程不是盲目进行的,必须根据问题的性质以及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有意识的选择比较的条件和范围。

现象越复杂,比较次数就越多,比较的范围也越大,只有通过广泛比较而始终保持其共变性的现象才有可能被确定为是因果关系。

三、论述:

(20’*2)

1、试联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论述如何对“集合行为”加以预测、引导和控制。

(S365S140)

集合行为又成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斯梅尔赛基本条件说:

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环境而进行的尝试。

它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1、环境条件(有物质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2、结构性压力;

3、普遍情绪的产生与共同语言的形成;

4、诱发因素:

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和不安,助长普遍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

传递信息与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

6、社会控制能力:

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

中国自1978年进入转型加速期,特点主要有:

1、转型目标:

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

2、社会转型的主要形式是改革开放;

3、社会转型的速度大大加快;

4、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的全方位转换。

……

2、试列举和比较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几种主要的“范式”,并分析“多重范式”的成因及意义。

(Y64)

研究范式:

1、社会事实范式:

以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代表,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2、社会定义范式:

以韦伯的思想和符号互动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宏观的社会现象都是主观定义的,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如何建立社会并在社会中行动的。

3、社会行为范式:

以行为科学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主张以经验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认为事实范式过于抽象,限于宏观层次,而定义范式过于主观限于微观层次,强调对人外部行为的经验观察来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像自然科学那样解释社会现象。

以上几种研究范式都只是强调社会现实的某一侧面,但它们对于全面地认识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这几种范式使用的基本假设、概念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不过在现实研究中,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社会学研究主要关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问题,它的研究主题常常是以社会事实的概念表述的(比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但这种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因此在研究中就需要运用社会行为范式的概念将其具体化,而在研究行为时又必然涉及人的主观层次,这就会与社会定义范式的概念相联系。

社会研究没有统一的范式或模式,各种观察角度,研究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98年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5’*8)

1、社会整合S362

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合的过程,被成为社会一体化。

杜尔克姆最早提出了社会整合思想,并致力于其研究,他认为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学论及的社会整合有文化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

2、社会权力

权力是指不顾别人反对而实现自己意愿的力量,带有强制性。

社会权力意味着一个人在群体与社会中向别人施加影响力的能力因而权力大小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和行动意向,处于同一权力层次的人对社会政策的评价,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具有较大的共同之处。

3、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D35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是西方社会学者对“什么是社会”的两种基本观点,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

持此观点的有塔德、吉登斯等人;社会唯实论则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4、标签理论W339D243

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探讨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都有主观性,某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种标签,所以在研究社会问题时,重要的不在于问题或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如何让评价和对待他们,人们之所以会对某一现象贴上标签,原因在于这样有利于某社会势力。

贴标签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界定,具有暗示作用,助长了那些被贴标签的人真正按照标签去做。

5、文化堕距(奥格本)D4

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发生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造成文化各部分之间的不平等、差距和错位,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而就非物质文化而言,一般又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的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的变迁。

6、安全阀(科塞)D226W268

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除,而不破坏整个结构,冲突也可以帮助一个动乱的群体“净化空气”。

冲突有可能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在冲突在保护原有关系结构的前提下为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提供了出口,便被称为“安全阀”。

7、普遍合理化(韦伯)

合理性指的是社会行动中以及社会形成物当中,行动者给予明确理智而又系统一贯的主观意向,普遍合理化是指在欧美近代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科技、社会行动、宗教、经济等方面合理性因素越来越取代非理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一种普遍合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包括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

8、模式变量(帕森斯)

模式变量是用来区分和刻画行为者在行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面临五个方面的选择,这五个方面被概括为五个范畴:

1、普遍性和特殊性;2、扩散性和专一性;3、情感性和中立性;4、先赋性和自获性;5、私利性和公益性。

二、简答(10’*2)

1、简述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S193

答:

社会地位:

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着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力义务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的各个扭结,是人们相互识别对待的标志,互动影响的源泉和基础。

社会角色:

是人们的身份、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角色是地位的外在表现,正是通过对角色的扮演,比如衣着,行为等来判断其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总要通过动态的角色表现出来。

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规定角色范围,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地位是角色的静态描述。

2、简述斯宾塞的“有机社会进化论”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

W51D167

答:

斯宾塞认为世界是有机的,是唯实论的观点,其后的很多社会学者借鉴这一观点,分析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满足:

斯宾塞理论较为完整地包含了一些结构功能主义思想,即:

社会有机体也有结构分化和功能分化功能的各个系统支持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一些功能学派如马林诺夫斯基的结构功能主义都采用这些思想:

斯宾塞的观点是系统论的萌芽,为以后的社会学提供了重要的观察和分析视角:

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同样面临进化问题,社会进化会打破社会均衡状态,这一点与冲突理论有相似之处,研究社会变革的影响:

斯宾塞提出了一套功能分析的方法论,推出了方法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斯宾塞观点的一些不足之处如社会进化量变质变问题,成为以后理论批判的对象,并推动了这些理论的发展,如社会学的新进化论。

三、论述(20’*2)

1、试分析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制度的变迁。

详见S236S242

2、试比较“韦伯范式”与“杜尔克姆范式”在方法论及其理论旨趣上的区别。

韦伯范式:

1、社会观:

唯名,主观主义;

2、方法:

个人主义方法论:

个人是行动的承担者,赋予行动意义的是个人,非整体化研究取向,群体无主观意义。

3、解释方法:

理解的解释;

4、原则:

价值中立和价值相关,反对价值评价;

5、具体工具方法:

理想类型,既包含普遍因素,又有历史个性,反实证,参照历史原型;

6、研究旨趣:

从社会行动与个人层次解释社会现象,通过理想类型发现现象的偏差,实质是历史分析与类型化比较;

7、具体:

对合理化趋势的研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杜尔克姆范式:

1、社会观:

唯实(社会事实);

2、方法:

整体主义方法论:

整体观,反对还原论;

3、解释方法:

实证主义方法论,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4、原则:

把社会事实看作物,客观原则,反对主观内省法;

5、具体工具方法:

因果分析法,共变法,比较法,逻辑演绎,鉴别;

6、研究旨趣:

理论与经验层次双向互动,建立既能解释经验事实,又能被经验事实所解释的理论。

7、具体:

对孔德实证主义的例证,《自杀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99年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名词解释:

(5’*8)

1、地位一致S234

指在个人的多重分层地位中,各个地位层次指数大体相同或相近。

2、主文化和亚文化S69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

3、内群体D86S150

由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衷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同情及相互爱护的情操,人们的日常生活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4、社会设置S252

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具有可重复性,自我维护性,集体性约束等特征。

5、“天职观”D194等

它包含着对世俗活动的积极评价,把完成尘世义务作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并由此拒斥了天主教的“尘世观”和“道德观”,天职观是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义,它把世俗活动和灵魂获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扭转了天主教出世、超然的宗教取向。

6、“感召权威”(韦伯)D184

这是一种建立于某种特殊的人格品质基础上的权威,这种人格品质是天赋的,超自然的,超人的,罕见的,它是领袖和群众共同创造的,最大特征:

蔑视和拒斥传统秩序,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和行动取向。

7、“反功能”(默顿)D221

对于不同的社会系统,社会或文化事项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果,其削弱系统调整与适应的功能成为反功能。

8、“报酬类型”(布劳)W304

在布劳的眼中,表现为群体成员交换地位分化的群体内部结构分化可根据一般类型的报酬的不同分为四类:

按照价值大小排列依次是金钱、社会赞同、尊敬和依从。

大部分社会关系中,金钱都不适合作为报酬,它的价值最小。

社会赞同可以作为一种适宜的报酬,但它并不具有很高的价值,是社会地位差别不大的成员之间可以采取的一种报酬形式,最能体现结构分化的报酬类型是尊敬和依从,它们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简答:

(10’*2)

1、简述社会转型期社会化问题的特征。

D53

答:

主要有三点:

1、早期社会化困境……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3、代差的存在……

2、简述齐美尔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思想。

答:

齐美尔把社会交往形式规定为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视角,这一思想具有以下要点:

1、形式社会学不研究固定化社会关系,而着重探讨这些关系得以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基础——社会交往过程上;

2、形式社会学并不全面研究社会交往,而是将其中稳定、重复的形式抽象出来,单独研究;

3、形式社会学将心理现象和文化价值观统统加以舍弃,单独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

4、社会交往形式和涵义介于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间,是人们相互交往,建立关系这一动态过程得以进行的模式。

三、论述:

(20’*2)

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会转型期“公平与效率”这一矛盾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社会公平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的社会快速转型过程联系在一起,贫富差距扩大,贫困层和弱势群体由小变大,腐败现象广为蔓延。

公平效率: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与基础。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情况下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效率得到保证时要更加注意社会公平。

公平与平等的关系类型:

公平不平等,不公平平等,不公平不平等,公平且平等

现阶段我国:

公平但不平等

从性质上,可以把社会公平分为机会,程序和结果三种公平。

机会平等:

即起点的公平,指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平等的竞争机会,它是公平竞争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应变革户籍制度,打破各种壁垒。

程序公平:

即过程的公平,指参加社会活动或竞争的群体及其成员能在同一规则下被平等对待;结果公平:

指所有成员在最终结果上获得了相等的报酬和社会资源,片面的结果公平是不正确的,完全无视结果公平也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追求的公平是:

以机会公平和条件公平为主体,以结果公平作为必要补充。

2、试论韦伯关于东西方文化宏观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对当代社会学的影响。

(参见《大纲》韦伯章节)

2000年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名词解释:

(5’*8)

1、地位相悖

指在个人的多重分层地位中,各个地位层次指数不相一致甚至刚好相反,地位相悖是人际交往中出现紧张和冲突的原因之一。

2、代沟

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看,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中的速度和程度,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其性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正式组织

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和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正式组织一般具有稳定性,明确的相互关系形式,清楚的职权等级,严格的沟通渠道。

4、相对剥夺候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

指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们,其生活水平高于最低生活水平,但同高于他们的人相比,富裕程度和经济保障较低的现象。

5、目标合理性(韦伯)D189

行动者对行动目标及实现某种共同目标的手段进行理性权衡和选择的行动,其特征是行动者充分考虑到他人的反应及他人行动的影响,把行动过程作为达到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6、精英(帕雷托)S227

精英的概念正是在天生的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是表示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接触能力的成员。

7、多元分层空间(布劳)

社会分层属性构成社会分层空间的构建性维度,以多个社会主要分层地位作为坐标轴上确定的分层空间就是多元分层空间。

8、标签理论

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探讨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

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都有主观性,某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种标签,所以在研究社会问题时,重要的不在于问题或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人们之所以会对某一现象贴上标签,原因在于这样有利于某种社会势力。

贴标签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界定,具有暗示作用,助长了那些被贴标签的人真正按照标签去做。

二、简答题: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