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5142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docx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

0刘秀芬[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郑州450044]

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说是一首灵愚共感的千秋佳作.人们拜倒在她

的脚下,被她的美所吸引所震撼,给予了她无尽的称颂和褒扬.如清代王闽运评价道: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

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谰述了这首诗在诗史

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深远影响.闻一多更将这首诗推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②,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尽管已有

很多学界中人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的美进行过不同解析,可笔者仍觉意犹未尽,试图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进一步

去挖掘其潜在的艺术魅力.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统一,所以虚实结合

便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曾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如绘

画,戏剧,书法,建筑,甚至小到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③的确如

此.就绘画而言,清人笪重光《画筌》中曾说: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代画家兼

诗人的方薰《山静居画论》中也说过:

”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

之,生发不穷.”此论对诗歌也同样适用.中国古典诗歌就借鉴了国画中的这种传统技法.叶燮在《原诗》里曾强

调过创造诗歌艺术境界的必要手段是’I虚实相生,有无互立”⑥.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也有一段精彩的叙述:

”诗有

从题中写出,有从题外写入;有从虚处实写,实处虚写;有从此写彼,有从彼写此;有从题前摇曳而来,题后迤逦而

去,风云变幻,不一其态.”呵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即而不滞,离而不游,放得开,收得回,

是诗人和画家们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

诗歌要有意境得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首先,作品需有虚有实.

何谓虚,实?

一般而言,所谓实,是指现实,真实,实事,具体的有形的人和物;而虚则是指想象,虚构,抽象的概

念,无形的情思等.具体而言,虚与实又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判断.首先,从现实与想象的角度来看:

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其次,从时空角度看:

当前为实,过去,

未来为虚;从己方来写为实,从对方着墨为虚.另外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

客体为实,象征比拟为虚;正面描写为

实,侧面烘托为虚;详细具体为实,简略空灵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诗歌创作光虚不实,则空洞抽象,无法构成

鲜明的艺术形象;光实不虚,实事实写,实话实说,也不能成其为艺术.就像宗白华所说:

”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

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虚为实,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⑧

其次,作品贵在虚实相生.

虚实必须相生,不相生难以成意境.那么何谓虚实相生?

笔者认为主要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

透与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不能相互生成或相互生成又不能相映成趣的虚实,都不可能具

有圆融,深远的意境.”⑨

《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之中虚与实两种艺术手法结合得非常完美.袁行霈评价这首诗时曾说过:

”从月生写

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

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

体味.”@

的确,作者实写景物时给人感觉一片空灵虚幻,而采用虚笔言理,抒情时又往往能借景托出.实景能虚写,虚

境中又含实景,虚虚实实,妙趣横生,直令人目迷神驰,心向往之.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诗文评鉴12

试采

今而

.幻

酋合啪

人含,..中穷

一虚实

锄1;尚础虚

月其静》花出翡夜蹴春挖擒花徽~一一一献虢实笔键摘虚虚关

诗篇一开头便大笔泼墨,气势不凡.”春江潮水连

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作者紧扣题目,逐渐展开描

画.这里写到了诗题中涉及的几种景物:

春,江,月,还

有题目中没提而属于作者延伸出来的笔墨——海.春

天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只见江潮起伏,汹涌奔流;这

种景色已足够壮观i但作者的视野并没局限于此一隅.

他似乎能视通万里,在他的想象中看到了春江远与海

接的壮丽景观;而且在远方辽阔的大海之上,一轮明月

伴随着春潮的涌动而生.读者面前立刻出现了一幅波

澜壮阔的神奇画卷:

月亮如同诗人久久期待的一位美

丽女神,款款降临在明净皎洁的夜空之中,向那富有无

穷生机和活力的健壮青年般的江海流露出无限深情的

注视.苍茫的大海,一下子银光普照,流光万里,熠熠生

辉.春,江,月,夜属于实写;”连海平”则属于想象,带有

虚意.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的确,景象

因这一虚笔而显得更加大气磅礴.盛唐王之涣的《登鹳

雀楼》中的”黄河人海流”与之异曲同工.这些优秀的诗

人都能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万里河山熔铸进一幅

图画之中,真可谓咫尺之间见万里.另外作者用了一

个”生”字,而未用”升”字,音同意异,效果悬殊.张九龄

的《望月怀远》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也是这样.”生”

字运用拟人手法虚写,赋予了本来没有生命情感的明

月与江潮以无尽的灵性,极有情趣;而”升”字则显得平

淡无奇.有了这些虚笔,这两句诗的境界更加深远了,

画面也更加生动活泼了.

接着作者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进一步写景.”滟

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滟随波”,”春江

月明”实写月照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色,但”千万里”,

“何处……无”则带有虚意.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

表现江流的绵长以及月照范围之广.这两句实中寓虚.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前句实写江流曲

曲折折绕着开遍鲜花的洲渚流淌,后句则采用比喻,虚

中有实.写月亮把光辉洒向那花林,白天还五颜六色的

花林此刻如同一下子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珠.把月光

映照下的花朵比作小雪珠,实际上是采用侧面烘托的

手法虚写月光的皎洁.”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

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仰望空

中,流霜的飞动似乎也觉察不出来了;俯视沙汀,本来

白天粒粒可数的沙子此刻也看不见了.实写流霜,白

沙,纤尘之看不见摸不着,仍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虚

写月之皎洁.前三句以实写虚.第四句聚焦空中皎皎孤

月,属于实写,如同一句题画诗,待画面景物写足之后

绾结收束起来;又如一位端庄矜持的女神,在诗人千呼

万唤之后,待随从的侍女们缤纷而出按序罗列好之后

方盛装出场.但在她展露容颜之前,诗人早已通过众

多侍女的陪衬映照,将她的美一点一点地暗示了我们.

不是吗?

明月与江水的一见钟情,相依相随,形影不离;

江潮流向万里之遥,月光也跟随着照耀万里,哪一处春

江没有迷人的月光呢?

芳甸花林,茫茫江天,乃至天地

宇宙似乎都被明月的温柔深情的银光所统摄融化.人

间万物都似乎披上了一层透明的轻纱,银装素裹,宛若

仙境.诗人面对这空灵虚幻的人间仙境不由深深陶醉.

作者所写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都是自然界的真

实存在,但经过诗人的妙笔点染,似乎都幻化为仙境中

的景色了,迷离惝恍,幽洁朦胧.”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借用宋代梅尧臣的这句

话来评价张若虚写景艺术的高超再合适不过.而且,这

幅画卷着色艺术也非常高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

过:

”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作者能够以

淡寓浓,于清淡之中见绮丽.《唐诗鉴赏辞典》中吴翠芬

对这首诗的评价可谓贴切中肯:

”虽用水墨勾勒点染,

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

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

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里

头所表现的情感》中讲到”蕴藉的表情法”时曾做过一

个精彩的比喻,说如”虎跑泉泡的雨前龙井,望去连颜

色也没有,但吃下去几点钟还有余香在舌上”,用这句

话来评价张若虚的这几句诗也同样适用.

这八句写景,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境界空

灵,色调淡雅的神奇图卷,足以唤起人们对这一美好境

界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这幅画本身也含有一种象征的

虚意.它象征着初盛唐士子纯净明朗的性情以及他们

对理想浪漫境界的探求和追寻.这八句以实写为主,带

有虚意,实中藏虚,亦真亦幻,美丽至极.

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由此画卷衍生出更加

深邃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聚

焦这一轮素魄,诗人想得更深更远了.远古初期,是谁

在江边第一次见到了这轮月亮?

而这江上的明月又是

哪一年才开始照耀人类?

这牵涉到一个古今中外都一

直在探讨,但始终都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人类的

起源与宇宙的根本问题.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人类万

物,佛教认为人有生死轮回.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由猿

猴变成.儒家先圣孔子搞不懂就不说.他的弟子子贡曾

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i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

可得而闻也.”(《论语?

公冶长第五》)@关于人性的本

原与宇宙的形成的这些”性与天道”的问题,子贡说,老

师没有跟我们提及.战国时期,诸子对宇宙的形成,历

史的演变,神话的流传等各抒己见.如庄子的问天运,

邹衍的推验物理,孟子的论唐虞夏商古史等.屈原则以

怀疑与批判的精神问天,对天人问题进行了一番新的

思考,如《楚辞?

天问》中说: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

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等都具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诗文评鉴13

有不朽的思想价值.而《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既没有宗

教的神权色彩,也不同于科学家的推论,也不是哲学家

所给出的答案.他上承《楚辞?

天问》而来,以文人的眼

光好奇着,疑惑着,追寻着.问过之后,自己又做如是回

答: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类与宇宙

的本原既不可知,但并无郁闷与痛苦,他只是在努力探

寻着”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的关系问题,并

最终豁然开朗,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

虽然个体生命是

短暂的,转瞬即逝,相对于永恒的宇宙来说只不过是昙

花一现;但人类的存在却代代延续,绵远久长,无穷无

尽,如同那亘古不变的明月一样年年岁岁永恒如斯.正

如闻一多以诗人的感性所悟到的”更复绝的宇宙意识!

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对每一问题,他

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

了,然而也满足了”@.葛兆光评价这几句对哲理的探索

“有一种明媚的青春意识和淡淡的伤感情怀”⑩.但这种

淡淡的伤感情怀与《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

千岁忧”的忧伤痛苦以及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无奈感喟都迥然有

异;也没有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深

沉悲怆或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的凄凉感伤.与前人相比,他更加潇洒通脱了.这一点

类似于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所表达的对宇宙循环的”圆融的观照”@,以及苏轼

《前赤壁赋》中”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通透达

观.”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此时的江月

脉脉含情,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人?

也许是在等待她的意

中人?

也许是在等待人类的认同与赞许?

也许是在期待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诗人没有说,但见长江之水无

语东流.这句诗给人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韵味无

穷,令人深思.而这正是司空图所阐述的”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⑩,使人可以体悟”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国.这

段对哲理的思索和探寻,相对于第一段的写景来说,

属于虚写.因为哲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没有具体

的形体,所以是虚笔.但虚写中又时时映带着明月与江

水这些实景,可谓虚由实生,虚中有实.

接着四句过渡: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

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作者轻轻荡开

笔,将诗笔由天上跳转到了人间,不由得讴歌起那超

越时空,永恒绵长的思妇游子相思之情.”可怜楼上月

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

还来.”从”应”字可推测出来这八句是诗人想象中的

“扁舟子”(或即作者自身)所想象出的一幅心灵的图

画.他采用了从对方着墨的艺术手法来虚写思妇的相

思,突出了男女双方的深情厚谊,一笔两写,比直接单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诗文评鉴14

纯地写游子的思家念亲艺术效果要好得多.此处虚中

有虚,虚境叠加,境更远,意更浓.这几句来源于曹植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

叹有余哀.”高楼徘徊的月光相似,但曹植诗中的月光

给人的感觉庄重高深,这首诗中的月光则更显得调皮

可爱一些;思妇之情也同中有异.曹植所塑造的思妇

忧愁悲叹,哀伤不已,而张若虚笔下的思妇则更多的是

对远方爱人炽热而悠远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真诚美好的

期盼.”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动作看似无理却有

情.明月于人何干,她却如此怨恼不愿见?

细思是月光

触动了她的相思之情,月圆而人不圆,故有此举.这两

句细腻地刻画出思妇的一片痴情,达到了古典诗学家

贺裳所谓的”无理而妙”@的境地.月色可恼!

可接着又

说: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痴想着能像

月光一样跨越时空与游子常伴,这种深情是多么真挚

动人!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也

可理解为”因光不度又怨鸿雁长飞相思难传,看水成纹

而想鱼龙潜跃尺素在望”.这八句所写虽为尘俗之爱

相思之情,但已完全没有了前代宫体诗的污秽和浮艳,

作者不是着力刻画思妇的外貌服饰,而是用清淡疏朗

的笔墨描述她的行为和心理,因而情思更显纯洁深沉,

典雅含蓄.另外明月高楼,镜台帘幕,纯情思妇这些意

象的塑造,再加上离这幅虚想的画面更远的月照鸿飞,

深水鱼跃的虚景组合,使诗歌的境界更显高远脱俗.

接下来,诗情更加缥缈悠逸.”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在思妇的梦境之

中,花落闲潭,春天已半,而游子依然漂泊天涯,不能回

家.紧接着诗人又将诗笔从梦境移回到实境:

春光将

尽,流水无情,落月西斜.这实景同时不也蕴含了青春

流逝岁月难驻的感慨和忧伤?

再接下来继续写实景:

雾迷茫,隐没斜月.碣石潇湘,路途遥遥.相聚无期,可

悲可叹.然而诗人在这山穷水尽之时忽又振起笔锋,于

是便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

情满江树.”在这月明之夜,总会有人乘着月色回到家

中与亲人团聚,畅享久别重逢的幸福与喜悦.这个”情”

字,既凸显了相思本身,同时又立即将这片相思融化消

散在了江边的树上.境界幽远迷离,如梦似幻.相思的

人儿,此刻再看落月,觉得她似乎也从阴霾之中解脱了

出来,好像是在摇动着身姿,婆娑起舞,将她不绝如缕

的柔情洒满江树,与人间依依惜别……因为有了这一

笔,诗情又出现了一次升华.刚才相思而不得见的幽

怨被冲淡了,离人似乎也从他人的团聚之中获得了慰

藉与希望.整首诗首尾圆合,天衣无缝.”起用出生法,

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将春,江,花,

月逐字收拾.”0

诗歌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结尾均属诗人想象

之辞.诗人由己及人,推想着这明月之夜普天之下亘

古及今那永恒纯洁的两地相思之情.而这种情感的抒

发又以景托出,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的烘托点染之下,

情感的抒发显得更加蕴藉委婉,含蓄空灵,可谓虚以实

显,虚中有实.而且,这一段想象中又有想象,虚中又有

虚;实境中又含梦境,实中寓虚.

文如其名,整首诗就像作者的名字一样,若虚若

实,耐人品味.作者因为灵活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实中生虚,虚中含实.虚虚实实,相互映带补充,相得益

彰,意趣无穷.诗境因此而显得更加悠远迷离,含蕴丰

富,诗人也因此而获得了千古不朽的名声.圈

①(清)王闽运:

《湘绮楼论唐诗》,见陈伯海主编《唐诗汇

评》(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

(闻一多:

《唐诗杂论?

宫体诗的自赎》,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年8月版,第39页,第38页.

③宗白华: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见《美学散步》,上

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3页.

④(清)笪重光:

《画筌》,见俞剑华编着《中国画论类编》,人

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12月版,第809页.

⑤(清)方薰:

《山静居画论》,见俞剑华编着《中国画论类

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12月版,第233页.

⑥叶燮:

《原诗》,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

着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3l页.

⑦薛雪:

《一瓢诗话》,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

评专着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120页.

⑧宗白华: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见《美学

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l页.

⑨蒋济永:

《”虚实”构成意境的条件与意境现代阐释的路》,见俞平伯,萧涤非,

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

月版,第58页.

⑩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t2月版,第46页.

⑩汤炳正等:

《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社1996年12月

版,第81页.

⑩葛兆光:

《唐诗选注》,浙江文艺出皈社1999年1月版,

第64页.

⑩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版,第188页.

⑩(唐)司空图:

《与极浦书》,见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201爽

④(唐)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见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

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

196页.

⑨(清)贺裳:

《皱水轩词筌》,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

局1986年1月版,第695页.

②饶自斌:

《辨明虚实曲径寻幽——(春江花月夜)”鸿

雁”句常解辨误》,《江汉大学》(人文科学版)2006

年第6期.

③(清)徐增:

《而庵说唐诗》,见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页.

作者:

刘秀芬,古代文学硕士,毕业于河南大学唐诗整理

与研究专业,现为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

要从事唐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编辑:

张晴E-mail:

zqmz0601@163.corn

(上接第6页)的惨剧.

纵观故事始终,”姜氏欲之,焉辟害?

”到”多行不

义,必自毙”,到”无庸,将自及”,再到”不义不眶,厚将

崩”,最后”可矣”.庄公的语意由浅人深,对”礼”,对是

非正义的信仰是庄公重要的精神力量.而且其行为一

直在”礼”的观照下把握一种分寸感:

母亲为弟弟请

“制”,以”严邑”婉拒,并”佗邑唯命”,封段于京;”夫人

将启之”,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放逐母亲是一种心

理释放,最后”隧而相见”是一种心理补偿;对弟弟,讨

伐,但未杀,并留下段的公子滑这一血脉,这都是庄公

在进与退的矛盾中寻求平衡,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郑伯克段于鄢》之所以能成

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就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性:

用明暗两

条线索交织了三种关系,叙述了一段生动的史实,使历

史人物历经千年依旧鲜活如初.圈

①②⑥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

中华书局,1999.

③⑤⑦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④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59.

⑧吕祖谦冻莱博议[M].北京:

中国书店,1986.

⑨⑩⑩韩益民.《郑伯克段于鄢》地理考.北京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版)[J].2006,4.

作者:

温敏,文学硕士,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

汉语言文字学,词汇学研究.

编辑:

杜碧媛E-mail:

dubiyuan@163.tom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诗文评鉴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