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5169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8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公元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如托马斯·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曾经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如何发财致富进行探讨,并在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保护和干预。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前提。

但是,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仍然显得比较肤浅、粗糙和片面。

这些缺点和不足,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显然是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

这一任务只能留待以后来完成。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

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大致就是公元17~19世纪中期。

该时期内,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配合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克服重商主义经济理论与观念缺陷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与重商主义的理论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

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摆脱封建经济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那样的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实行自由经营;政府应当在保证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经济,配置资源。

古典经济学最主要和典型的代表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古典经济学的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的一整套经济理论体系。

包括以下内容:

以劳动价值论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其他相应观点的价值论;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的生产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和交换理论;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货币理论;对外贸易理论等。

在政策倾向上,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都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尽量少干预社会的经济活动,或者说,基本不干预经济活动。

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也存在着某种片面性。

比如,古典经济学家对于经济的需求方面没有加以充分重视,在分析方法上也显得不够精细。

此外,劳动价值论往往容易为工人的利益服务而对资本家不利。

这些都引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发展某些新理论的研究。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之后,又产生了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时期。

3.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叫做新古典经济学。

它以1871~1874年经济学界所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为起点,这个重要事件就是后来经济学界所说的“边际革命”。

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同时各自独立地出版了他们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性著作。

而1874年,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也独立出版了从不同角度论述相同理论体系和观点的重要著作。

从这三本著作开始直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出版了代表作《经济学原理》,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

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了数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由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

这种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马歇尔和皮古。

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被认为是比古典经济学更为合理也更为精致的理论体系。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当中,却一筹莫展,显得无能为力。

在新古典经济学最终完成的同一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经济理论。

这些理论后来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直接理论前驱,为后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问世奠定了某种基础。

这些理论和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典的维克赛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也有约瑟夫·熊彼特,欧文·费雪那样的经济学家。

4.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流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也同时存在着原先曾经占据过主流地位但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暂时退居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西方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

发展阶段

时间

时代背景

代表人物

理论观点

政策主张

著作

重商主义

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安徒万·德·蒙克来田

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

从流通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为攫取金银

 

古典经济学

 

 

 

 

 

重农主义

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英国   法国

威廉·配第 阿吉尔贝尔

亚当·斯密 西斯蒙第

大卫·李嘉图

魁奈

从生产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看不见的手

劳动价值理论

把对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与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

 

自由放任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1776年

庸俗经济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代

(1830年)

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案)

萨伊(法)

马尔萨斯(英)、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西尼耳、巴师夏、凯里

萨伊定律:

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把注意力集中于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的研究

 

 

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1870年)

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门格尔(奥地利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英英国学派)

瓦尔拉斯(瑞士洛桑学派)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劳动价值论相抗衡

 

 

新古典经济学(微观)

19世纪末期

马歇尔(英剑桥学派)

 

 

 

瓦尔拉斯

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

生产成本价值论       

供求理论             

边际效用论           

节欲论               

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

 

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1890年

 

1933年

 

张伯伦、罗宾逊

垄断问题

 

 

 

1939年

 

希克斯

价值论(提出了序数效用论,马歇尔的是基数效用论)

一般均衡论:

起到推广与普及的作用

 

希克斯

《价值与资本》1939年

凯恩斯革命(宏观)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大危机

凯恩斯

失业和经济的周期波动是因为全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国家干预经济

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年

对凯恩斯的解释与补充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10版)→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12版)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显著的漏洞,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调和之处

萨缪尔森

库茨涅茨、托宾、哈罗德、索洛

汉森(20世纪40年代理论和政策建议方面进行补充和发展,奠定新古典综合派的某些基础)

传统西方经济学——微观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宏观

 

萨缪尔森

《经济学》1948年

新剑桥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

 

琼·罗宾逊(英)

 

 

 

非均衡学派

(又称新凯恩斯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

 

克洛沃(美)莱荣霍夫德(瑞典)

 

 

 

希克斯(英)

 

 

 

把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的   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特的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货币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滞涨

 

弗里德曼

 

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生活,主张不同程度上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70年代后期

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

 

 

供给学派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拉弗、费尔德斯坦、万尼斯基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哈耶克

 

 

弗莱堡学派(德国)

 

 

 

 

公共选择学派

20世纪60年代

布坎南(美)、塔洛克(美)

 

 

新制度经济学派

 

科斯、威廉姆斯、诺斯

 

 

新左派

 

 

 

 

非主流经济学派

瑞典学派

 

 

 

 

 

 

创新理论

 

 

熊彼特

 

 

 

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美)

 

 

 

新制度学派

 

 

加尔布雷恩(美)

 

 

 

激进经济学派

 

 

 

 

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综观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近代重商主义学说以来,大约一共经历了六次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1.第一次革命——1776年亚当·斯密代表作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经典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

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斯密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力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国富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多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正是斯密的这部巨著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所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第二次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

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所说的“边际革命”。

“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事实上,从“边际革命”起,直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所以,“边际革命”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3.第三次革命——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

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

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

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出现确实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这也正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影响所在。

4.第四次革命——20世纪50年代货币学派的产生

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发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扰动造成的。

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

因此,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问题。

从政策方面来说,弗里德曼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只能起到负面作用,只有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经济,让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充分就业。

弗里德曼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时提出了两大思想:

其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其二,短期内,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量具有更大的效应。

这些观点后来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现代货币主义的革命使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

5.第五次革命——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

1960年英国经济学家皮罗·斯拉法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震动。

该书篇幅不大,但思想深刻,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进行了批判。

斯拉法的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理论著作。

它造成的影响不亚于一场“革命”。

所以,斯拉法这本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五次革命。

6.第六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

在20世纪70年代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产生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革命。

这就是所谓“理性预期革命”。

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他们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和理性预期。

因此,对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他们都会有相应的对策来避免或化解对自己的不利,从而会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

据此,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各种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自行加以调节,最终使经济达到自然率的水准。

理性预期的概念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对以往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和政策效果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又一次革命。

以上六次革命大致上反映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发展变化,特别是后面的四次革命反映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各主要流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过程。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1.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划分标准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有所不同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以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标准的。

而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则要具体一些。

一般说来,能够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是:

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派别。

我们在这里是主要经济思潮之下来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一般说来,这些经济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下面三种情况密切相关:

(1)由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剑桥学派,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遇到了经济“滞涨”的挑战,这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相对立的各种学说,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倾向,其中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主要有:

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的非主流经济学派。

这包括:

瑞典学派,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激进经济学派。

3.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

(1)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

主要经济思潮由轮流居于主要地位向更多相互渗透发展,经济思潮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不会消失,而各种流派则变化较大。

流派的时期特点和区域特点较为明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的意义:

第一,反映了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和矛盾。

第二,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不同的利益和要求。

第三,反映经济理论和认识的进步。

第四,对提高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下的各流派

第二章凯恩斯的经济学

一.凯恩斯其人: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

凯恩斯的父亲也是经济学家,其母亲是剑桥市的市长。

凯恩斯在1902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

1905年,凯恩斯毕业后,在剑桥大学师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马歇尔学习了一段时间经济学。

1906年,他通过了文官考试进入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

1908年起,凯恩斯到剑桥大学任教。

1911年起,他担任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

他在剑桥大学任职期间,曾经几次在印度政府任职。

1913-1914年,他担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的秘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财政部任职,并在1919年作为财

 

政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

1929-1931年,他出任麦克米伦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

1930年,他出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出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

1941年起,他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

1944年,他被封为勋爵。

1944年率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董事。

此外,凯恩斯还担任过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并取得成功。

1946年4月21日由于心脏病突发,逝世于苏塞克斯郡家中。

 

  凯恩斯的主要著作有:

《凡尔塞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劝说集》(193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等。

 

二.“凯恩斯革命”的含义:

 

  凯恩斯最早属于英国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著称。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使他的思想和主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在最著名的传世之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否定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和谐均衡状况的理论主张和信条,提出了一整套新颖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的办法,来消除大规模失业、走出经济萧条。

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被后来的经济学界认为是对于以马歇尔,皮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主要思想倾向和政策主张的“革命”。

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凯恩斯革命”。

这一“革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国家中较长期的主流地位。

 

三.“凯恩斯革命”的背景和动机:

 

  “凯恩斯革命”的背景总体说来主要是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大萧条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失灵。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生产和产值大幅度下跌,失业急剧增加。

其中,尤其以美国最为严重,其次则是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相对而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国、西班牙、罗马尼亚和荷兰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29-1932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生产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百分比分别为:

美国为44.7%和28%,奥地利为34.3%和22.5%,德国为40.8%和15.7%,法国为25.6%和11.0%,意大利为22.7%和6.1%,捷克斯洛伐克为26.5%和18.2%,波兰工业生产下降了37.0%,挪威则是7.9%和0.9%,瑞典为11.8%和8.9%,英国为11.4%和5.8%,西班牙为11.6%和8%

 

从失业率来看,1929-1933年期间,上述国家的失业总人数达到了4000-5000万人。

其中,英国在1933年的失业人数达到275万,失业率为22.5%,美国的失业人数达到了1400万人,失业率为25%,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倒退了20年。

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仅达到1929年最高水平的53%。

当时,经济大萧条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投资的崩溃。

美国的净投资成为负数,1933年的住宅建设和修理支出仅为1928年支出水平的十分之一。

由于美国股票市场在1929年10月的戏剧性崩溃,许多股民破产,投资者的名义财富减少了80%。

股票市场前两年所赚的400多亿美元全部输光了。

银行倒闭,40万储户无法提款。

仅1932年一年内,美国就倒闭了1400家银行。

 

  几乎与此同时,1917年,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

经过了最初几年艰苦奋斗之后,国家的秩序和经济建设迅速好转,其影响迅速扩大。

 

  面对上述情形,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经济困境迫切要求得到解脱。

但是,传统的、新古典的经济理论一筹莫展,既无法从理论上给予解释,也无法从政策方面提出解脱困境的办法。

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次理论危机。

1这时,大致上有两条道路摆在资本主义各国面前:

一是拿不出有效办法任由资本主义经济跨下去,彻底崩塌;二是仿效俄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从资本主义固有的立场来看,资产者们既不愿意经济崩溃和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