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5463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docx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

栏目主编组编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八卦(见右图)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

“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

3.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

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

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的手工业的区域分工

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的影响较大

4.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③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④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A.原料不足B.市场狭小C.劳动力缺乏D.资金短缺

6.雍正皇帝说:

“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由此可见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B.做官并非是该朝人士的首选行业

C.重农抑商成为清朝的国策D.清兵来源有了制度的保障

7.表中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1880

24.9

5.5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表中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落

8.1942年5月前后,日商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严词拒绝。

他说:

“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

”据此,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完成反帝任务

B.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C.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9.右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变化图。

A点发展状况的成因是

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④“民生主义”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

⑤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无暇东顾

A.①②B.④⑤

C.①④⑤D.①③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

“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

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时的中国人口

A.大幅度增长B.下降C.增长乏力D.不增不降

11.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可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①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②从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人民公社

③从小农经济过渡到农业现代化

④从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水平到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水平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2.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

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

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

这突出反映了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13.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火企业盘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14.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

“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干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准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B.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15.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

“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

……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午,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

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

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

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

”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

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6.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17.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

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A.

交通设施B.水利设施C.教育制度D.议会制度

18.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

在十八世纪

的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如何产生?

A.科学革命发现新理论,工业家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的创新

B.在殖民地战争中,英国击败法国,控制了印度,从印度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

C.时值启蒙运动,哲士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厂商将这些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

D.此时的技术创新大都是技术工人为适应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的结果

19.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

万吨)。

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国家代号

1871年

1900年

煤炭

钢铁

煤炭

钢铁

117.0

6.7

225.0

13.9

37.9

1.75

149.8

15.1

41.9

1.77

240.8

24.0

A.美国、英国、德国B.德国、美国、英国

C.英国、德国、美国D.英国、美国、德国

20.史学家艾伯特·林德利指出:

“罗斯福先生是正当美国旧制度一败涂地之时就任总统的。

”这里的“旧制度”是指

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B.自由资本主义体制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D.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1.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2.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

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

欧洲经济复苏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23.“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上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2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25.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

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该段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A.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B.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原因

C.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的原因D.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

27.“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

……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

”材料中的“它”是指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D.东南亚国家联盟

28.《烟标收藏入门》(烟标是用于烟草各类制品的包装物,俗称烟盒皮)记载:

“1889年,美国人菲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

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

”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D.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29.有学者指出:

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

导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结盟运动兴起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两极格局的存在D.南北经济发展的悬殊

30.新史学》指出:

“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迹者,是历史之性质也;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由此可见,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A.考证历史事实B.描述历史现象C.分析历史原因D.把握历史规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1题17分,第32题10分,第33题13分,共40分)

31.(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

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

“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

”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

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

五十九年(1720)规定:

“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

”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

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材料二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欧洲的经济发展愈以加快。

18世纪在英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

工业革命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

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9课前言

材料三梁启超在1923年2月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

材料四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3.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的相互关系。

(4分)

(3)中国为融入世界市场,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采取了什么措施?

(1分)结果如何?

(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三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

(3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由拒绝市场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闭关锁国到全面

融入世界市场的原因。

(3分)

 

32.(10分)当今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

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

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二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

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除极少数成员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并在6个月后彻底放弃本国货币。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哪些主要特点?

(2分)

(3)欧盟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两大趋势?

(2分)你认为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积极意义?

(3分)

 

33.(13分)人口文化是人类在繁衍、生存、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对自身生产、抚育后代、婚嫁丧娶、道德教育以及人的族类、群落、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离娄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赵岐《十三经注》

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

调查表明:

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

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三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01700年增至70万。

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

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毛泽东说: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

多、热气高、干劲大”。

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材料五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

现今世界人

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

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

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只需I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o……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

(2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5分)

(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

(2分)

(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2分)

 

必修二模块测试(四)答案

栏目主编组编

1.C。

此题考查的是对农耕经济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根据“春耕秋收”的提示八卦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对于人们思想文化的影响。

2.D本题考查古代农业。

从材料看,农民辛辛苦苦,仍不能应对繁重的赋税,不得以变卖家产,甚至卖儿卖女以偿债。

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的脆弱性。

3.D综合考查宋代经济。

从题干中可知,宋代的温州是不宜桑与漆的,却在当时成为了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说明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和手工业的区域分工出现,D项说法错误,与B项观点是对立。

4.B。

本题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无法表明,排除①。

经济种植棉花,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仍是自然经济,排除③。

“逐丝绸之利”,可见品经济渗入到农村,松江和景德镇行业的差异说明了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②④正确,故选B。

5.A本题考查“重农抑商”的影响。

由“重农抑商”可知小农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原料。

并且自给自足导致市场狭小、资金缺乏。

劳动者固定在土地上导致劳动力缺乏。

所以答案选A。

6.B。

解析:

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雍正皇帝认为,山西人中经商的人较多,其次是进行农业生产,再次是谋生,最下的才是读书,体现了清朝职业的多元,并非读书是唯一的行业。

7.C考查近代中国经济。

从表格中反映棉布和金属矿物在1870年至1910年间呈现下降趋势,而机械从1890年开始进口,逐步上升,而且1910年是1900年的近一倍多,说明我国当时近代工矿企业发展,ABD无法体现。

8.C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材料不能体现出上海民族企业受官僚资本的挤压,故选C。

9.D此题考查的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点反映的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由此分析其主要原因。

10.B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中的“第二个10亿人口”发生在1930年,“第三个10亿人口”发生在1960年。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经济带来了沉重灾难。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导致中国人口下降。

11.B此题考查的是近代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超

越了生产力水平。

12.A。

考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

时间从1987年到2009年,“投机倒把”罪最终从中国消失,这反映的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信息是:

“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故选A。

13.A本题考查城市体制改革等。

1984对应国有企业改革,1992对应十四大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2001年对应加入世贸,故选A..其他选项不符要求。

14.B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对报,电话,电灯,洋楼的赞美,说明了科技被国人接纳。

故选B。

没有彻底改变,排除A;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中国的文明没有体现,排除C。

15.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始于”“由上海”推出①正确,“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午”推出②正确。

从“后因台湾有事,……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

”推出③正确。

从“力筹防御”推出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是正确的,故选A。

16.A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

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失去地理位置的优势。

没有成为经济强国。

内部文化达到巅峰是指意大利保留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17.A本题旨在考查英国“殖民印度”的主要目的。

英国殖民印度是为了在印度倾销产品、掠夺原料,交通运输是运输商品和原料的基本手段,至关重要。

故选A项最有道理。

18.D本题旨在考查前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对启蒙运动的认识。

“十八世纪

的工业革命”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是一些工匠和技师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并不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故A项错误、D项正确;当时印度落后于英国,所以是英国把先进技术传到印度,而不是英国“从印度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并不是一场技术革新运动,故C项错误。

19.C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能力最强,拥有“世界工厂之称”,故①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相对缓慢,美国德国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故③是美国。

因此,本题应该选C项。

20.B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

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因此“旧制度”是指自由资本主义体制。

故选B。

21.B此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

为了解决银行货币荒,新政中委托各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

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

由此可以看出措施是为了保证银行的信用。

22.B本题考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从政府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不断提高可以推断出政府干预的力度在逐渐增大。

故选B。

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后,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不能说明1913年到1938年间的增长,排除A。

C。

“放弃”的提法明显错误。

D三足鼎立指的是美日欧,而且三足鼎立也不是以政府支出的百分比来体现的。

排除D。

23.A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该政策引起了政治经济危机,影响了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并认识到这方面的‘阻碍’,故可以推断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