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5472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docx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

工业带动城镇辐射

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

中共XX镇委XX镇人民政府

(2010年8月19日)

尊敬的罗书记、各位领导:

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到我们XX镇检查指导工作。

XX镇版图面积275平方公里,镇区面积8.5平方公里;有37个村8个社区,总人口11.3万人,其中镇区内人口数达6.5万人;全镇各类工商企业5454家,其中工业企业135家,规模以上企业47家。

多年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XX镇相继成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发展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先后获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楚天明星乡镇等荣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位全市、全县各乡镇前列。

去年省委、省政府把XX作为全省88个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之一;市委、市政府把XX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示范区,这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XX的关心和厚爱,更是对XX的殷切希望,我们感到压力很大,责任重大,不搞好就有愧于各级领导的关爱,有愧于全镇人民的殷切希望。

因此,只有横下心来,卯足干劲,闯出一条路子,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为全省的新农村建设再“景上添花”。

下面,我简要地向各位领导汇报我们试点镇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科学谋划城乡一体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有不同的模式,我们省、市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学习的样板。

就我们XX而言,新农村建设怎么搞,在市、县领导指导下,我们结合XX镇作为一个人口大镇(城乡居民11万多人,是全县五分之一)、工业强镇,吸纳劳力强(工业占全县五分之三,工人近万人);城镇基础建设快、承载能力强;现代产业成长快、拉动大,辐射能力强的实际,我们制定了《XX镇城乡一体化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其主要内容是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节点,以确保城乡居民公平参与就业创业、公平享受公共服务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确立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模式),形成“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把XX建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新型工业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先行区,打响“湖北XX”继而打造“中国XX”品牌。

二、探索创新XX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运作机制和长效机制

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们按照“20字”方针,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因地制宜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成为省市县试点后,我们逐步探索和创新了新农村建设运作机制和长效机制,初步破解了新农村建设中部分难题。

(一)把小城镇当作小城市来建设,探索“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的洗脚进城机制,把农民变成市民。

把小城镇当作小城市来建设,就明确了XX特色小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工作标准,能够突显“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

为此,我们围绕农民“洗脚进城”探索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探索解决了农民进得来的问题。

为了能更多地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提高小城镇的人口集聚度,我们依托工业和小城镇的吸纳力,通过到企业上班、进城务工经商、回乡创业等三种渠道,让农民进得来。

为此,制定了《XX镇关于工业企业发展意见》、《XX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激励办法》、《XX镇关于鼓励农民返乡进镇务工创业实施办法》、《XX镇引进中、高级人才实施办法》等激励政策和措施,凡是XX区域内劳力实现就近就业、进镇经商的,给予零障碍进入、户籍转入和经费补助,以激发和调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进镇的积极性。

目前,在城镇有职业有居住房屋的农村户口2.28万人,占整个小城镇人口6.5万人的35%,占整个农村劳动力4.04万人56.4%;还有早出晚归在镇区内就业的农村劳力8900多人,而在家从事农业的劳力只有1.1万人;2009年底,全镇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数达1984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80家,吸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都主要集中在小城镇范围内。

二是探索解决了农民留得住的问题。

“进得来”只是跨出的一小步,“留得住”就是通过有岗位、有收入、有福利来留住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已经由农民变为市民的产业工人。

镇内规模企业有“五险一金”保障,务工经商人员、失地农民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求助“四网合一”的保障机制。

目前,全镇从事建筑安装、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达1.3万,从事技术工人农民工9800多人,失地的1800多人全部进厂做工或进镇务工,同时享受城镇待遇,又享受农村独生子女奖励等待遇的农民工有2900多人。

三是探索解决了农民住得下的问题。

随着农民工进入城镇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民工在城镇居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此,我们出台了《XX镇农民工公寓(小区)建设管理实施方案》、《XX镇社区管理办法》等措施,一个是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创建回归创业居住小区(西河社区回归创业居住小区、御景园居住小区);第二个是确定建设标准,与企业联手创建职工(由农民工变产业工人)公寓(政府与骆蓄、石纺公司建立公寓);第三个是改变十五年前用“政府主导、农民自建”为现在的“政府引导、开发建设、农民购买”的限定开发(销售)价格,创建市民(由农民变成了市民)居住小区(如民营开发区),第四个是通过置换(以农民的宅基地置换住房,以承包地置换保险如杨溪湾工业园、国家重点工程、高速公路铁路的被征地农民的失地保障)、迁村腾地等方式,确保进来的农民住得下、想进来的农民有地方住得起。

这样XX区域内农民“不出镇有出路”,可为城市发展出力,为农村发展解难,为小城镇发展做贡献。

(二)用“一元”化观念看待农村,探索“资源优化、素质提升、质量提高”的“新三农”机制,把农业向工业延伸。

一元化的观念看待农村,就是用城市的办法解决农村问题,用经营城市的办法,调整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武装当代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

一是工业化理念优化农村各类资源。

一部分农民进城后,原有住房、宅基地、承包地、林地、水塘等这些资源怎么办。

我们办法一个是通过农民出租、转让、变卖等处理,是资源流转的一种自发形式,具有群众自愿、平稳推进等特点;另一个是我们有组织地进行资源流转,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农业产业化公司运作的“政府+公司+农户”的形式,土地向大户集中,资源向能人集中。

第三,我们还有一个计划,目前正在组织就是成立一个土地收储公司,农户以宅基地、土地等资源入股,各村以有效的集体资源入股,随着城乡一体发展,可确保资源保值升值。

为此,我们制定了《XX镇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XX镇关于促进农民自愿流转宅基地、承包地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使“死”资源“活”起来,“呆”资源“动”起来,“廉价”资源“金贵”起来,实现农村资源利益的最大发展。

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3万亩,宅基地、水面有偿转让1万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3%,其中一次性流转给凯迪公司近2万亩。

二是用工业化理念,把农业向工业延伸,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了一批特色村。

通过组建种养林加气(沼气)五个协会,壮大荆山源、庄园肥业、奥龙粮油等五大农头公司,围绕全镇农业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基地育种农业”、城里人下乡“租种农业”等,大力发展了农业的“第三产业”,如“农家乐”已在农村全面“开花”。

为适应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农村劳动力不断提升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业机械化率,平原村已达90%以上。

同时,我们加强推进沿渠、沿路、沿边迁村腾地,腾出来的800多亩地与高产农田建设、与板块基地建设、与特色农业建设相结合,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移民建房结合起来,建居民聚集新村;并利用迁村腾地的新增土地建设市场,搞活商贸流通,利用迁村腾地的新增土地建设园区,发展工业经济。

这样逐步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的环城经济带、交通沿线经济带和生态观光经济带,“三个经济带”形成互促共荣的三产发展新格局,培植了平川工业主导型、小坦山苗木花卉型、杨溪湾工业服务型、老君台商贸服务型等一批特色村。

三是用经营城市的办法提升农民素质。

城市的经营要靠很多手段来实现,没有新型农民建不成新农村,我们改传统的成校教育方式为“村企对接”、“村社对接”、“村镇(直)对接”的方式培训村干部这个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用工厂职工再教育方式培训务工务农的“两栖”农民,用全省有名的“中山职校”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用现代传媒技术影响农民。

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有文化、懂经营、有技术”的新型农民要求,制定了《XX镇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方案》、《XX镇实施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关于推广农村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支持宽带网、广播电视网、远程教育网等向小坦山、平川等村纵深发展,为各类协会提供技术支撑,让农民在家上网或经济组织就可以学习、经商、交流,促进了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以城市为标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通过万村千乡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特色广场等建设活动,让农村人享受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方式;通过农村环境整治、提档升级、治理“十乱”等活动,让农村人享受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三)用城市的理念统筹新农村建设,探索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新路子,把农村变成城市。

人口流动有三个方向,一个是流向大城市,一个是流向中小城市,还有一个是向中心村集中。

我们针对农民进城趋势不可逆转,农民工返乡创业不可逆转的实际,一方面是中心城镇小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城市化。

中心城镇小城市化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化率,而农村城市化重点不在于城市化率,而在于与小城市化一样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配套服务、文化品位等共同特征。

因些,农村是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生态小城市、宜居小城市、和谐小城市。

为向这个方向发展,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是迁户腾宅。

有目的有步骤地把农村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散居农户搬迁到中心村,腾出的土地用于土地动态平衡,这样既保持了土地的集中利用,又是对城乡一体道路交通等低成本投入。

二是整村推进新村城镇化。

我们把推进农村新社区、新居点建设作为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突破口,在大峪桥社区、凉水井村、殷畈村结合移民搬迁建新村;在沿武康复线、汉十、谷竹高速的25个村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拆迁建新村;在杨溪湾、民营社区结合开发区项目进园区建新村(社区);在土地平整项目村结合迁村腾地建新村;在有产业特色的小坦山建数字化的新村,对中心城区边缘的平川等有工业基础的村实行工业扩城,与小城市的工业区逐渐对接,合为一体。

三是按小城市规划中心村的水、电、路、气、房、垃圾清运、污水处理,象城市居民一样配套交通、医疗、教育、金融、文化、娱乐、市场等社会事业,实现“六个一体化”城乡有效对接。

三、夯实基础,促进生产要素与生活要素合理流动

我们在实施工业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注重打好基础,不断增强工业带动力,提升小城镇的承载力和幅射力,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缩小城乡“时”、“空”差异,实现城乡对接,从而有效调整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一是夯实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承载力。

我们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切入点,纳入城乡规划统筹安排,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集约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基本上实现了路网、电网、供排水网、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和供气等“五网”建设城乡一体化,有效地缩小城乡的“时”、“空”差异。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城镇规划范畴内,大力实施“一桥二园三场四区五项工程”,[分别是:

“一”即通过XX二桥建设,加快形成“一个小城市格局”,搭起城区面积由原来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的骨架。

“二”即建设“两个园区”,加快建设杨溪湾新型工业园,使之成为规模企业的聚集地,产业发展的洼地、科技创新的平台;加快建设回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促进一批小企业不断孵化、培育和发展壮大。

“三”即新建“三个市场”,新建汽车维修市场,把影响市容交通的零散维修摊点归行入市,延伸、壮大汽车配件产业链;新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承接循环产业上游原材料,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产业;新建鄂西北农贸批发市场,辐射周边省市,带动、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四”即“四个小区”:

建设农民工回乡安置小区,解决部分回乡创业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建设农民(居民)新居小区,提升向小城市方向发展的整体形象;建设商品房居住小区,以老城区改造为突破口,开发黄金地带,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企业老总高档居住小区,搭建企业交流和服务平台。

“五”即“五项工程”:

即XX广场改造工程,提升新型小城市发展的文化品位;东外环路建设工程,扩展新型小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完善东西走向的武当路、汉十路,南北走向的东大路、北大街主干道刷黑配套工程,畅通新型小城市交通环境;东大路,汉十路“穿衣戴帽”工程;中心路、东门街、骆蓄路亮化工程,打造新型小城市新“亮点”。

]从落实一个个项目、一个个工程入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扩城”、“建城”、“美城”等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小城镇的承载力,目前,我镇城镇化率已达60%左右,预计2—3年内可达70%以上。

二是夯实城乡产业基础,提升小城镇幅射力。

我们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坚持发展园区经济、社区经济、集体经济、总部经济,实行城乡产业对接、城乡资本对接、城乡技术对接、城乡土地对接、城乡劳动力对接,实现了企业与农村、本土企业家与农民、现代工业理念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对口”联系,城乡要素实现了“双向”流动,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举例:

通过我们有组织的或自发的企村联办、企村帮扶、企村党建对接等形式,“工业理念”催生了现代农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提升了农民素质。

全镇80%的农民“忙时为农、闲时为工”基本实现了不出镇可创业就业的“零失业”的局面,在这种双向流动的人力资源模式下,劳力互动效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年从工业经济中获利6亿多元,每年直接投入农业产业开发资金过亿元,花卉、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已构成XX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部分城镇功能已超出XX镇域范围,以骆蓄、金洋为代表的走向全国的总部经济,我镇的商贸、物流、交通、医疗等行业和产业不仅实现了本镇的城乡对接、城乡全覆盖,而且还能够触及保、房、竹等周边县,影响周围乡镇,形成了“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城镇幅射能力。

由于小城镇幅射能力的增强,带来的直接利好就是“旧三农”的铬印逐渐消除,“新三农”的新气象逐渐显现。

这也是以工辅农、以城带乡,有效解决二元结构等问题在我们XX最有力的体现。

三是夯实“软实力”基础,提升小城镇影响力。

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只是硬件的投入,更需要的是打造一种“软实力”。

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个是挖掘商道文化,提升XX文化品位。

XX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境内三元(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交汇、五教(道教育、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期兰教)并存、商业文化、民间文化、企业文化交相辉映,极大丰富了XX的文化内涵,提升了XX的文化品位,其中商道文化直接影响到了XX人有创业的的冲动、有办厂经商的热情、有吃苦耐劳品质,去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台商陈天宇正是看中了XX商、道、品,投资500万元美元办厂,计划在今年10月由陈天宇牵线组织“台湾—XX周”活动。

软实力投入的第二个是和谐环境建设,在中心城镇打造小城市的宜居、宜商环境;在农村,打造生态文明新村小城环境,目前有2个村已成为全省生态村。

第三个是打造服务环境。

我们在实施工业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有“企业家老大”企业服务,有城市建设的“小政府大服务”,更有为调动新农村建设主体积极性的各类政策配套服务,如以奖代补政策,镇财政每年都拿出近200万元对新农村工作先进村进行奖补。

四、以“五个基本建设”为抓手,推动公共服务上台阶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以“五个基本建设”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从党委到各支部,从农村到镇直、到企业,多层次多层面地进行了“五个基本”建设,并走在了全县前列,推动公共服务上台阶。

体现在:

一是加快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我们借鉴宜昌等地经验,结合“五个基本”建设,依托XX财政所组建了便民服务中心、依托村(居)委会组建了综合便民服务室45个、依托各小组能人或带头人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150余个,镇、村、组三级网络实现了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机制的有效对接,每个中心村设立了“1+8”服务中心(一个文化广场,八个工作室:

村党支部、村委会、农业发展公司、民事调解工作室、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站、培训中心、农家超市),“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能提供证照代办、政务咨询、党务转接、信息发布、劳动维权等各类服务。

二是公共资源实现了共享。

目前,已实现千村万乡工程城乡共享、新农合共享,在城乡公交联运、城乡供水、垃圾清运、城乡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十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改革,做到了以点带面,一线贯穿,纲举目张,实现了城乡一体,城乡共享。

三是公共设施城乡合一。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建设与创新并举,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互补互通”,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建立了城乡畅通、信息互联的就业服务网络等服务。

广场、车站等原来只有城镇有的,现在有的中心村建得比小城更好。

[举例:

如小坦山村成为全省信息化示范村,缩小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部分村容村貌已分不清是城市还是农村,就用参观者的话说“城市有的农村都有,城市没有的农村也有,如新鲜的空气等”]。

五、XX城乡一体化取得的成效

通过先行先试,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

——工业的带动力、小城市的承载力显著增强。

近两年来,全镇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实现了翻番,上半年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推动了一批本土企业走向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了平川返乡经济创业园、民营经济孵化园“一区五园”的快速发展;小城市建设明显提速,承载力和幅射力明显增强,农民向小城镇转移加速,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近两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在城乡统筹中调整优化。

近两年来,我们在XX特色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工业立镇、科技强镇、商贸活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战略,园区经济、村级经济、社区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企业的聚集度由原来的20%上升到近50%,镇内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调整为0.7:

6:

3.3。

——农民收入在产业发展中大幅增加。

在推进城乡一体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乡镇企业“蓄水池”作用,引导农民“洗脚进城”务工经商。

据不完全统计,XX镇5000余家工商企业共吸纳了4万多农村劳动力,人均增收200元;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和特色种植、畜牧养殖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人平增收180元;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人均增收120元;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人均增收170元。

——村容城貌在多元投入中焕然一新。

近两年来,我镇财政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投入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带动了村、社区、社会投资8000多万元,并拉动农户投资近亿元,是财政投入的5倍多,先后建成了一批“民生工程”、“标志工程”、“亮点工程”,村容城貌在城乡统筹中焕然一新,小城市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民生问题在城乡统筹中逐步解决。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认真解决了一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目前,全镇95.6%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100%的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100%的寄宿制学校解决了“三难”、实现了“五有”,100%的村通公路,100%的村推进了“一建四改”,100%的通村公路建成水泥(油)路,100%的村建了联锁超市和便民服务店,95%的农民住上小洋楼,绝大部分农民过上了殷实富裕的生活。

特别是今年“7.23”特大自然灾害,镇财政拿出500万元、企业捐助近100万元进行抗灾自救,受到了社会各方面好评。

——基层组织在城乡统筹中巩固提升。

开展试点工作来,我们在推动“五个基本”建设,深化“三级联创”内容,扎实开展了科学发展观活动。

健全和落实发展党员“两票一公开”、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党员“三评”制度、“八好”党员评比制度等,有效推进“领头雁工程”、“人才工程”和“一村(居)一名大学生”工程,基层阵地建设、组织建设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群众对小城市新农村发展建设有热情,有参与,满意率明显提高。

六、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边建设边思考,有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小城镇及农村治理法规的滞后,影响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力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各方面法律法规来保障,这样可以避免盲目建设,少走弯路。

如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和农村建房问题出现法律的“空档”,《规划法》在2007年10月以前对城镇建设管理出现盲点,而《城乡规划法》对之前违规建设无“法”管理;《城市拆迁条例》对小城镇的拆迁出现盲区,而《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上对城镇集体土地拆迁上出现盲区,环境卫生“户集村收镇转县处理”也会出现盲区,影响新农村建设效果。

为此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更加详细的法规,以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平稳推进。

二、建议出台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方面,对诸如XX因工兴城,因城吸农有工业特色的这类地方,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就会走向生产要素总和多的大城市,这对当地的小城市建设不利。

为此,建议出台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具体措施,从加强科研支撑,调整税收分成等方面对当地小城市建设给以强力支持。

另一方面,建议加大对企业走出去后的第三产业、为企业服务后一些技术工人、科技人才返乡创业支持力度。

三是探索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下放试点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管理权限的适当下放,改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改生产要素盲目流动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流动。

为此,在职能授权上,给予试点镇部分行政执法权、审批权和一定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除国家实行垂直管理或其它有特别规定的部门外,其他县级驻镇派出机构,全部由镇政府管理或以镇政府管理为主。

在项目审批方面,由试点镇直接办理项目的预审和备案预审,在城管、规划、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等领域,由试点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许可和处罚权,并成立综合性的行政管理执法机构来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试点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

四是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符合试点镇发展特点的投融资体制。

允许创新有利于发展小城镇(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的融资、资产经营、土地经营的独立政策,这些政策可象当年给深圳特区政策一样,先试先行、让利免责。

也就是加大对试点镇的资金投入,引导城市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小城镇经营发展的能力;加大对试点镇建设的支持力度,试点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各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点;鼓励试点镇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改善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融资服务。

支持试点镇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试点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

各位领导,我们相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罗书记亲自检查指导,有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XX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走得更宽、走得更远,一定建设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