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608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 考点》汇总.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全册《重要知识点考点》汇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

第一单元主题:

学校生活

课文中心归纳:

1.《大青树下的小学》——表现了:

民族团结,生活美好。

2.《花的学校》——散文诗——表现了:

童真童趣,母爱伟大。

3.《不懂就要问》——表现了:

认真读书,勤学好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展现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的画面,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花的学校》是印度(国家)的泰戈尔写的一篇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课文以“花的学校”为题,花是娇嫩的、美丽的象征,有如孩子般纯洁,他们在“地下的学校”,就像泥土里即将破土的苗,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现得自认深厚。

3.《花的学校》是节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

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

全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后盛开的花朵写成从地下学校冲出的孩子。

描写了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视角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4.《不懂就要问》一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垫读书时碰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的事。

他明知可能会挨打也要向先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

我们要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5.《所见》的作者是清代的袁枚,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后写小牧童的静态,把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我能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全诗描写的事物有:

牧童、黄牛、蝉。

6.“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上,忽然闭口立。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此诗通过动静结合,描绘了林中牧童想要捕捉鸣蝉的情景,表现了牧童的天真烂漫以及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大家穿戴不同,民族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4.清代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二单元主题:

金秋时节

课文中心归纳:

4.《古诗三首》:

本课三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表达诗人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坚持不懈。

《夜书所见》——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散文——表达了我对秋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6.《秋天的雨》一文以秋雨为线索的散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7.《听听,秋的声音》一文,诗歌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树叶的唰唰声、蟋蟀的蛐蛐声、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

诗歌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按课文内容填空:

1.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棕红的小雨靴像棕红色的小鸟。

2.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荷败菊残的秋天常常给人以悲壮的感觉,但是在宋朝诗人苏轼的眼中却有

另番景象,正如《赠刘景文》一诗中所写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在《夜书所见》一诗中,宋朝诗人叶绍翁用: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诗描写了儿童夜捉蟋蟀的情景。

3.《山行》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这几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诗人是为了观赏枫林而停下了马车。

4.《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诗中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句呈现出一派熙熙融融的景象。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张秋生写的一篇散文,“金色巴掌”指的是梧桐树的落叶,从“水泥道像铺上了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这个比喻句可以看出门前的水泥道很美。

6.《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我”背着书包上学,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因为上面落满了像金色的小巴掌的梧桐叶,“我”感觉门前的水泥道真美!

7.《秋天的雨》一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的众多景物巧妙地串起来,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9.《听听,秋的声音》文主要写了秋天里黄叶、蟋蟀、大雁和秋风四种事物的声音,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古诗运用:

1.老师经常引用苏轼的诗句: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来劝勉我们,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意志消沉,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2.在一个秋天的夜里,客游在外的诗人叶绍翁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他不禁吟诵道: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深秋时节,一登上北京香山,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山的红叶,真漂亮!

怪不得诗人杜牧也称赞道:

“停车最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秋天是萧瑟的,但是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秋天的美丽,正如杜牧所写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秋天,树叶枯了,花儿谢了,但它们仍有自己的美丽和傲骨,就像苏轼所写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秋风瑟瑟、寒气袭人容易引起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思乡之感,如叶绍翁看见秋天感叹道: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描写秋的四字词语:

描写天气: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

描写植物:

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

描写丰收景象:

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

第三单元主题:

中外童话

课文中心归纳:

8.《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命运悲惨、渴望得到爱抚和幸福

9.《那一定会很好》——快乐的手推车——默默奉献

10.《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聪明的蟋蟀——机智勇敢

11.《一块奶酪》——值得尊敬的蚂蚁队长——严于律己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课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妙幻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结尾处,小女孩带着微笑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以乐衬哀,更让人对小女孩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

2.《那一定会很好》写了一粒种子随着时间变化,度过了从一棵大树、一辆手推车、一把椅子到木地板的生命历程,赞扬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3.《在牛肚子里旅行》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与童话完美结合。

蟋蟀红头和好友青头捉迷藏时,不小心被牛吞进了肚子。

危急关头,蟋蟀青头沉着地安慰它,给它出主意,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

4.《一块奶酪》写了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们搬运粮食的事,通过对一丁点儿奶酪残渣的处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蚂蚁队长。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一定会很好》一粒种子,当它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时,它想:

站起来;当它成了一棵高大的树时,它想:

做一棵会跑的树;当它变成一辆手推车时,它想:

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当它变成一把椅子时,它又想:

躺下。

2.《在牛肚子里旅行》讲述了红头在牛肚子里的冒险经历,它的好朋友青头在牛背上大声指引帮助它,让它从牛的胃里回到了牛嘴里,最后又让牛打喷嚏,使得好朋友成功获救的故事。

3.《在牛肚子里旅行》学习后,告诉我们的科学小知识是:

牛有四只胃,牛吃食具有反刍现象。

前三个是用来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4.《一块奶酪》一课写一位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克服了自私的心理,从而赢得了蚂蚁们的拥护的故事,告诉人们作为领导要大公无私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5.除了本单元的几篇童话,我还知道叶圣陶的《稻草人》,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以及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

关于“理”的谚语: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第四单元阅读策略单元

课文中心归纳: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讲述了一间老屋在每次准备倒下时,因为分别答应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请求,给予它们帮助而总也倒不了的故事,赞扬了老屋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围绕胡萝卜先生和他的长胡子展开有趣的情节,故事虽然没有结束,但让我们知道他的长胡子帮助了他人。

14.《不会叫的狗》写一只不会叫的狗学叫的故事。

它学小公鸡叫,遭到狐狸的嘲笑;学杜鹃叫,差点被猎人打死。

最后,课文设计了三种不完整的结局,引导我们预测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读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我知道了小猫用老屋避雨睡觉;老母鸡用老屋孵小鸡;小蜘蛛用老屋织网捉虫。

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老屋帮助了小猫、老母鸡、小蜘蛛,最后在小蜘蛛的陪伴下晒太阳,体现了老屋乐于助人的精神。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中,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因为他长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

一天,他漏刮了根胡子,这根胡子随着他的步伐而变长,后来,这根胡子被小男孩当成风筝线,被鸟太太当成晾衣绳。

文章末尾是一个省略号,想象一下,还有小白兔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做了跳绳……。

可以看出胡萝卜先生是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4.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并没有被胡萝卜先生发现,一路上却帮助了放风筝的男孩和晾尿布的鸟太太,将来也许还会帮助更多的人,这说明了我们每个人身上或许都有自己未发现的优点,不要轻易低估自己,要积极向上。

5.《不会叫的狗》一文中,狗先跟小公鸡学叫,发出了喔喔喔的叫声,结果被狐狸嘲笑;接着又跟杜鹃学叫,发出了咕咕的叫声,结果差点被猎人打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客观事实,事物都有它本来的样子。

关于“团结合作”的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主题:

留心观察

课文中心归纳:

15.《搭船的鸟》以儿童的口吻,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观察、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因为“我”留心周围事物并细致观察,得以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船”的翠鸟,充分说明了留心观察的好处。

16.《金色的草地》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生活在乡下的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以及哥哥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其变化的规律和原因的故事,告诉人们要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

”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2.《金色的草地》叙述了“我”发现蒲公英傍晚花瓣合拢、日出重新张开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从此非常喜爱蒲公英的过程。

文中描写了兄弟之间嬉戏玩乐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团结和谐的亲情。

从作者的身上我学到了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3.《金色的草地》一文中写到早上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瓣还没张开;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瓣张开了;傍晚,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瓣合拢了。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多么美丽的小鸟啊!

它有一张红色的长嘴,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2.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

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

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所填的词语都是动词,表现出了翠鸟动作的敏捷。

3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用嘴尝。

4.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罗丹

第六单元主题:

祖国河山

课文中心归纳:

17.《古诗三首》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饮湖上初睛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语言,勾勒了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

18.《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作者按海水、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瑰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9.《海滨小城》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海滨景象以及美丽整洁的小城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0.《美丽的小兴安岭》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古诗三首》:

(1)《望天门山》一诗中用了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词,写出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2)《饮湖上初晴后雨》把西湖比作西施,写出了西湖迷人的神韵。

《望洞庭》中,在诗人的笔下,湖面就是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君山就是青螺,洞庭湖就是白银盘。

(3)《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抓住西湖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再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西湖的美丽多娇,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望洞庭湖》诗中“洞庭湖”在我国湖南省境内。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句把湖面比作白银盘,写出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美景。

(5)《望天门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诗的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

2.《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是从海面、海底、海岛三个方面,按方位顺序具体描写了西沙群岛的景色和物产的。

3.《海滨小城》一文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抓住海滨和小城的特点,描绘了这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喜爱和赞美。

4.《海滨小城》按照空间的顺序,抓住美丽和整洁的特点,描绘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景色。

5.《美丽的小兴安岭》文写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的树多,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这样的顺序,描绘出小兴安岭的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富饶的西沙群岛》讲述了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那里的鱼很多,所以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会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3.远在南海上的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4.小兴安岭的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秋天,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5.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6.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古诗运用:

1.暑假里,爸爸带我游赏杭州西湖。

在看到西湖晴天与雨天的美丽景色时,我不禁感叹道:

怪不得宋代诗人苏轼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写出了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浴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真美啊!

2.在看到天门山那江水回旋的壮观景象后,我吟诵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乘坐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小明不禁吟诵起《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七单元主题:

我与自然

课文中心归纳:

21.《大自然的声音》一文采用总分的段落结构,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22.《读不完的大书》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乡村中缤纷多彩的事物,并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大自然的图画。

课文以“读不完的大书”为题,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又揭示了用心“读”就能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无尽乐趣的道理。

23.《父亲、树林和鸟》通过写“我”和父亲在树林里谈论鸟,表现了父亲对鸟儿、对大自然深深的喜爱之情,同时启发我们应该爱鸟、护鸟,保护大自然。

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自然的声音》一文的中心句是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文中把风、水、动物都看作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文中有许多描写声音的词语:

如:

叽叽喳喳、叮叮咚咚,你还能写出三个这样的词语吗?

哗啦哗啦、轰隆轰隆、滴滴答答。

2.《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两位“音乐家”是风、水,和一位“歌手”,是动物。

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我们能从作者优美的文字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这句话是说父亲爱鸟而不会伤害鸟,这样写也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喜爱。

4.《父亲、树林和鸟》一文开头用“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直接点题,概括了父亲、树林和鸟三者的关系,文章最后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结尾,表现了父亲对鸟的喜爱,照应了开头。

父亲因为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所以,即使他十分了解鸟的习性,也不会对鸟儿有任何伤害。

5.《父亲、树林和鸟》记叙了父亲带我走过树林遇见鸟的事,从作者的视角可以感受到“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侧面突显了“父亲”爱鸟之情。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2.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

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3.春天的黎明,父亲来到树林边闻到了鸟味;没有风,看到了树叶在动,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摘抄的基本方法:

1)归类摘抄;2)摘抄时写下感受;3)摘抄时注明出处

摘抄的好处:

1)有助于记忆课文内容;2)摘抄有利于理解课文;3)摘抄可以丰富知识;4)摘抄的词语和句子可以用在习作中……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第八单元主题:

美好品质

课文中心归纳:

24.《司马光》——司马光——砸瓮救人——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25.《掌声》——英子——上台演讲——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

26.《灰雀》——列宁:

关心、呵护儿童——孩子:

天真诚实

27.《手术台就是阵地》—白求恩—阵地手术—工作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1.《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通过记叙司马光小时候砸瓮救友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2.《掌声》讲述了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变得开朗、自信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给他人一点关爱和鼓励。

3.《灰雀》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小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4.《手术台就是阵地》讲述的是白求恩大夫在形势十分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其负责,对革命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司马光“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

“群儿戏于庭”中的“于”是在的意思,“众皆弃去”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

课文理解: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院,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

“水迸,儿得活。

”这一句是说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得救了。

2.残疾的英子在轮流上台讲故事时两次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

第一次掌声是同学们对她的鼓励,第二次掌声是同学们对她的赞扬。

3.《掌声》一文中英子十分自卑是因为自己身患残疾,在一次班级活动中,她勇敢上台讲故事,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从此以后她振作起来变得开朗活泼,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孩子。

4.《掌声》一文中的英子是一个腿脚落下残疾的小女孩,起初,她是忧郁的,表现在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两次掌声让她走出了忧郁,鼓足了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这也让我知道掌声应该给予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处在困境中的人,给予成功的人。

5.文中的“掌声”不仅仅是拍手鼓掌,更是对他人的鼓励、帮助和关爱。

6.《掌声》一文按“掌声响起前——掌声响起时——掌声过后”的顺序来写。

掌声响起前英子是自卑的;第一次掌声响起时,英子心情激动,第二次掌声响起时,英子满怀感激;掌声后英子变得自信、快乐。

7.《灰雀》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和灰雀有关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列宁是一个爱护动物、爱护儿童、懂得保护儿童心灵的人,男孩是一个知错就改、诚实的人。

8.《灰雀》一文写列宁发现丢了一只灰雀之后,通过耐心引导男孩,使男孩放回了灰雀,表现了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

9.灰雀飞回来了,说明男孩及时改正了错误,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表明他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

10.白求恩的工作环境是战火纷飞的战场,表现了白求恩救死扶伤,不怕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

11.白求恩把自己看作是投身于国际革命事业的战士,所以他说自已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客人”。

12.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说明白求恩大夫工作的环境危险,也表现了他不怕牺牲,坚守岗位的精神。

13.“手术台就是阵地”是把手术台比作阵地,这个题目突出了手术对于伤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表现出白求恩大夫严谨负责的敬业精神和面对问题冷静沉着的处理态度。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指读、不唇读;2)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3)边读边圈画

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

 

整册书课文归总练习:

1.本学期我们领略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层林尽染的绚丽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天门山的磅礴之美。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表现了西湖的柔和之美。

2.祖国的山水让人流连忘返:

西沙群岛美丽富饶,小兴安岭物产丰富,海滨小城美丽整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