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76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河南省百校联盟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

第I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以地域划分为基础来进行统治和管理,较之以血缘划分管理为基础更具稳定性”。

材料表明

A.官僚政治具有历史进步性B.郡县制度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C.贵族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D.分封制崩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据记载,宋太祖时规定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不升议事堂(宰相办公地)”,但到宋太宗时“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

此变化反映了

A.中枢体制得到了完善B.宰相职权得到了扩大

C.君权与相权冲突加剧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3.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

“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

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

”此规定

A.旨在落实重农抑商政策B.反映了明初社会经济困难

C.体现了农工商并重思想D.有利于民间商业资本发展

4.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苏州禁立踹匠会馆碑记载:

“布商程同言等告王德等煽惑踹匠(将棉布压平的

工匠),加价敛银,……倡言欲作踹匠会馆。

”此记载可考证清代

A.区域商人群体的形成B.棉纺织工人与政府的矛盾

C.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D.长途贩运业迅速发展情况

5.1881年南海县令在《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中说:

“本县为民父母,……不能袒富民而任其垄断,盖地方之

莠顽必当究治,而小生计,尤应兼筹。

……裕厚昌、继昌隆、经和昌等丝偈之家,克日齐停工作。

”材料主要

反映了

A.南海县令违背了中央奖励实业政策B.清政府依然实行抑制工商业政策

C.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D.垄断经营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6.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

“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

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

”材料中的“×××”

事件

A.促使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反映了民主革命的高涨

C.体现了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D.是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

7.1920年11月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宣言中提出:

“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

土地、交通机关等——收归社会公有,社会共用。

……要按照共产主义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此宣言

A.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革命之路B.奠定了中共“一大”党纲的基础

C.为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奠定基础D.明确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8.据严中平等人编著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记载,1916年,中国棉纺织业每生产一包l6支纱司

获利7.61元,1917年升到36.93元,1919年达70.65元。

这主要得益于

A.国民政府鼓励大力发展实业B.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全面开展D.国际形势为工业发展提供契机

9.右图为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对中国战

局的时事报道。

此报道中最有可能看到

A.日军速亡中国计划破产

B.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为

C.国民政府发表抗战宣言

D.国共两党联合抗战情况

10.某会议公报明确提出:

“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

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

设备。

”此项决议

A.肯定了小岗村的包产到户B.决定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C.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D.决定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

11.“村子里开会,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和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差不多。

”材料现象反

映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完善B.我国民主实现了全民公决

C.政治协商体制进一步得到巩固D.基层民主政治得到了扩大

12.右面是1978年-1984年间中国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

收入(元)的增长变化示意图。

该示意图说明

A.人民公社体制仍有积极作用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得到推广

D.生产责任制保证了粮食丰收

13.1971年10月27日蒋介石说:

“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

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

其任何效力。

”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

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B.否定了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14.右面是20世纪30年代《北洋画报》上刊登的一则女鞋广告,其文字写道:

“各界仕女们注

意——在这极热的暑天——步履不可少透气的凉鞋——轻松凉爽,有宜卫生。

”此广告反

映了

A.女性追求美丽已成为社会主流时尚

B.民国初期的移风易俗政策效果显著

C.西方服饰已取代了中国的传统服装

D.商品宣传比较注重迎合民众的兴趣

15.据文献记载,在古代罗马,一些外邦人假装使自己沦为罗马公民的奴隶,再由该公民通过合法的手段解放

后,获得被释奴身份。

进而取得罗马公民资格。

材料现象

A.表明奴隶的社会地位高于外邦人B.反映了罗马公民经常释放奴隶

C.说明公民资格是移民罗马的前提D.体现了罗马公民法的社会影响

16.17世纪中后期,一位阿姆斯特丹商人写道:

封锁几乎使得荷兰处于一种民穷财尽的窘境,阿姆斯特丹街

道上杂草丛生,乞丐遍地,将近1500所房屋无人居住。

此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荷西商业竞争的结果B.欧洲经济危机对荷兰的影响

C.英荷殖民冲突的影响D.荷兰金融业遇到了严重危机

17.有学者说,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一种国家权力管理和国家机关运作的合理模式”。

材料中的“合

理”主要体现在’

A.首创了近代的民主宪政制度B.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C.实现了政府机关的权力制衡D.实现了对民主权利的保护

1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帝国议会有权提出法案,但只有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由此可见

A.帝国议会没有发言权B.联邦议会拥有决策权

C.德国是君主专制政体D.政治体制有专制色彩

19.巴黎公社成立以后,规定:

“中央委员会要在自己的机关报上公布会议记录,并以公告、法令、声明等多种

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

”此规定

A.保证了委员办事的高效B.说明实行了直接民主

C.便于委员接受人民监督D.保证了委员廉洁公正

20.据记载,1870年至1905年间美国钢铁工业的企业数目从1808家减至606家,而平均投资额却从15万美

元增加到150万美元。

材料现象说明

A.自由竞争体制得到推广B.社会生产的集中化加强

C.私人垄断资本走向衰落D.社会经济管理日益混乱

21.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

在不与外国资本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废止租让合同,由政府提前收回租让

企业。

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建设已基本实现B.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废止

C.农业集体化加强了国有经济D.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据记载,1929年美国的私人投资率占GDP的16%,而罗斯福新政时期的1941年私人投资率仅占GDP的

14%,说明新政时期私人投资恢复有限。

这主要是因为“新政”

A.加剧了经济危机程度B.废止了自由企业制度

C.促进了经济有序发展D.增强了国有企业比重

23.右面是二战后的一幅政治漫画。

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

A.美苏对抗出现了紧张局面

B.美国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C.美苏冷战对抗已正式形成

D.柏林墙标志德国正式分裂

24.2015年5月24日新华社电,正在参加欧盟东部伙伴关系峰会的英国首相卡

梅伦22日在峰会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英国对目前其在欧盟中的现状不满,应

在2017年年底前就是否退出欧盟举行全民公决。

这反映了

A.英国欲废除欧元而恢复英镑B.欧盟经济一体化面临严重挑战

C.欧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冲突D.英国的广大民众反对加入欧盟

第Ⅱ卷

本卷共4个小题,共52分。

2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隋唐前期的城市布局是严格按照坊市分开,坊有坊墙,严禁居民随便出入,朝开晚闭,

商业网点很少,而且大部分供奉上层人士。

到唐中期,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增多,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

展,人口也大增,“市”的扩大势在必行,沿街设铺,商业所在地便形成城市的“闹市”区。

……到宋代,城

市更是彻底打破市坊限制,完全开放,市场高度繁荣。

《清明上河图》即集中反映了城市商业繁荣的景

象——民坊、店铺交错杂处。

——摘自叶玲《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商贾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一直被视为“贱业”而为人们所鄙弃。

然而,受

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宋人首先冲破了“农本工商末”价值观念的束缚,“货殖之事益

急,商贾之事益重”,人们不再以经商为耻,社会各阶层纷纷经营商业,出现了“全民经商”的态势。

宋代

的经商群体已“不再指单一的专职商人,而且,‘全民经商’中的‘民’不再是狭义上的下层民众或被统治

阶级,而是包含了相当的上层社会的人群或说统治集团的成员”。

——摘自郭学信、张素英《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到唐宋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6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著名漫画家蔡若虹的抗战漫画。

材料二据统计,抗战开始后,南洋各地华侨向国内汇款平均每月达2500万元,不仅可以平衡国际贸易

收支,还可以提供给国家向国外采购各种军需物资。

从1937年到1940年,仅4年节余的侨汇达美金

11.0272亿余元。

按当时8万美元购买_架战斗机计算,可购买战斗机13700余架。

这对增强抗战力量

起了很大作用。

——摘自《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材料三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7日电:

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

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

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幅漫画产生的历史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政府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2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版《世界近代史》一书中有关“地理大发现”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

点正确,符合历史史实。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7年5月,在新政实施4年后,……随着新一轮的经济衰退,民意调查显示,工作救济打败其

他救济方式成为人们的首选。

有个流传颇广的故事说,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领到救济支票后,主动打

扫镇上的街道,他说:

“我要做点事情,我不能白拿这些救济。

”这一切要归因于“民用工程署”(CWA)专

门从事工作救济的部门的快速发展。

……CWA很快让400万人拥有了工作,它规定,体力劳动者每周工

作30小时,职员和技术人员每周工作39小时。

较高的工资和相对好的工作环境,使CWA迅速成为私企

低薪工作岗位的有利竞争者。

修桥修路,修校舍,修公园,修运动场,维修游泳池,控制虫害等等,共花掉

了约9亿美元。

——摘自狄克逊。

韦克特《大萧条时代》

材料二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

同一时间,美英

法三国的比例,却由全球总额的59%跌落为52%。

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境内毫无失业现象。

于是不分

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

……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笼。

一时之间,“计划”一词成为政

界最时髦的名词。

——摘自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10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计划”成为最时髦名词的原因。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