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639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docx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

(转)《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

2014-01-2309:

22:

31|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时间:

2009年10月25日

地点:

江苏通州二甲中学背景:

应邀出席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多种课堂风格展示会,执教展示课。

师:

读完《草房子》,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屏幕显示:

读完草房子,掩卷沉思,那一个个生动的少年形象便浮现在我们

眼前。

他们是⋯⋯生:

他们是陆鹤、杜小康、细马、纸月、还有桑桑。

师:

你把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回忆出来了,请坐,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

还有白雀、蒋一轮师:

白雀和将一轮不是少年,书中还有少年的形象吗?

生:

还有阿恕。

生:

还有柳柳。

师:

对,柳柳是桑桑的妹妹,阿恕是桑桑的朋友,可见同学们读书读得多认

真啊,那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闪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用深情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这群少年的成长历程。

屏幕显示:

有一种成长,让人回味悠长

请你选一位少年,然后简要概述他的成长经历。

屏幕显示:

概述成长经历

生:

细马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

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

他拒绝和同学一起学习,选择了与羊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羊生活。

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又笨拙地采用骂人、打架的方法,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

虽然他本能地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但当养父母的房子被水淹没、养父病逝、养母受不了双重的打击发疯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师:

当他的家庭遭遇厄运时,细马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你强调了这个重要环节,非常好。

还有哪位同学试一试?

生:

杜小康他原来是全村最富有人家的少爷,因为父亲生意失败,他不得不辍学去放鸭子,后来又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师:

他关注了杜小康的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一个是他家境曾经非常优越;第二个是当他的家庭遭遇变故,沦为穷人的时候,他跟着父亲去放鸭,经受了孤独的磨练,最终坚强地成长起来,勇敢地在油麻地小学门口去卖一些小的学习用品,以此来补贴家用。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在概括这些少年的成长历程的时候,我们是不必要面面俱到的,我们只要把他成长历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情节提炼出来就可以了。

这就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这种读书的方法我们称之为:

屏幕显示:

提要式读书

就是将最能表现中心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

呈现形式:

概括故事、评说人物

刚才咱们的活动就是概说故事。

(教师板书)。

师:

在这些少年的成长历程中,一定有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成长细节,咱们一起来回忆这些细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寻找细节,朗读、圈划。

屏幕显示:

重温成长细节

比如说,我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

当纸月在桥边遇到桑乔背着桑桑看病回来的时候,桥上有点湿,她用柔弱的手搬来了稻草,铺在了桥上。

我感觉那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少年成长历程中的细节。

(学生准备)。

生:

桑桑帮纸月脱离那帮坏孩子,和两个坏孩子在船上打架,最后使两个坏孩子再也不敢欺负纸月了。

师:

请坐,这个细节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柔弱的桑桑敢于和力量比他大得多的孩子去打架,他的勇气来源于对纸月关爱,来源于朦胧的英雄主义。

请继续。

生:

我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

桑桑对秦大奶奶像亲奶奶一样关心。

油麻地的风俗,老人死后应该取一绺儿孙的头发放在老人身旁,但是秦大奶奶没有儿孙,桑桑就让母亲剪了一绺头发放在秦大奶奶的棺材里。

师:

你读书可真细心,请坐下。

我感觉到桑桑让自己的一缕头发跟着秦大奶奶一起下葬,是对秦大奶奶的理解和怀念,更是对秦大奶奶的敬仰。

生:

秃鹤的头是光溜溜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撑起了那一个光溜溜的脑袋。

他为了长出头发来,用生姜擦头皮,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

师:

面对别人对他的不尊重,秃鹤用生姜来擦头,这是个带有戏剧性的情节,既符合少年成长时微妙的心理,又同时增添了一些情趣。

后面的情节是怎样的?

生:

跑出教室,用烂泥糊在头上拼命洗。

师:

大家读得真细心。

那样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细节,就把这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细腻而敏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来了。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当你们回忆这些细节的时候,老师谈了对这些细节的感想。

下面,咱们换个位置,我来读这样的一个细节,你们迅速地在书上找到这个地方,然后把你的感想写在这个细节的旁边。

是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

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

桑桑一直走到他跟前,在他身边蹲下:

“我是来找你的,大家都在找你。

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

他们沿着石阶走了下来,对秃鹤说:

“我

们回家吧。

”桑乔拍了拍他的肩:

“走,回家了。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抑制不住地从喉咙

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

的少年⋯⋯

师:

找到了吗?

生:

找到了。

师:

在这个细节边上写上自己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生:

陆鹤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师:

他的哭其实是一种欣慰的哭。

生:

陆鹤这时候明白了:

只有一心为集体做事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师: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被尊重的资本。

生:

虽然陆鹤是一个秃子,但是他的心是美丽的。

师:

他的美丽来源于他心中的那份执著。

他在排练节目的时候是多么辛苦呀!

有没有哪一个同学来评点一下这个细节中“英俊”这个词?

我建议采用“不

是⋯⋯而是⋯⋯”这种句式。

生:

这里的“英俊”不是指一个人的外貌,而是指一个人的内心。

师:

不是一个人的外表,而是一个人的精神。

同学们,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

方式来对成长的细节表达了一点内心深处的感受,这又是一种读书方法。

(教师

板书:

圈点读书)我们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古人读书也讲究“不动笔墨不读

书”。

屏幕显示:

圈点式读书

主要方法:

圈划好词、好句、好段落,写好旁批。

师:

成长的经历丰富感人,成长的细节细腻动人,在《草房子》中,“成长”

有着丰富的内涵,读完这本书,你觉得“成长”是什么呢?

老师先说一句,然后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接下去说,好吗?

屏幕显示:

感悟“成长”的内涵

屏幕显示:

“成长”,就是残疾少年秃鹤对尊严的执著坚守;

“成长”,就是⋯⋯

生:

成长就是被领养来的细马对家庭责任的承担。

师:

说的多好啊。

他承担家庭责任的时候才多大啊?

14岁!

所以成长就是一

个领养来的孩子用柔弱的双肩扛起的养家重担。

生:

成长就是杜小康对贫穷的感悟。

师:

他的感悟表现在行动上,所以成长就是家道中落的杜小康在厄运来临的

时候所表现出的那种坚强。

生:

成长就是杜小康对学习的渴望。

师:

很好,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难,他意识到知识的力量。

生:

成长就是垂暮老人生命最后一瞬所闪现的人格光彩,还有少年对生命、

对死亡的体验。

师:

你关注到老人也有“成长”,人的一生都在成长。

我们这里主要谈少年

的成长,不过你刚才说到了死忙体验,一个少年面对死亡的独特体验,他是谁呢?

生:

桑桑。

师:

桑桑的成长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

桑桑在经过病痛的折磨后,产生了对生活的渴望。

师:

对啊,热爱生活,背着妹妹去看城,变得友好、善良,这就是成长。

像还有一位少年我们没有说到?

生:

纸月。

师:

纸月的成长是怎样的成长呢?

生:

纸月的成长就是桑桑生病时默默地关心桑桑,送去她那微薄的心意。

师:

微薄而又温暖的心意,纸月自己的身世是怎样的?

生:

凄然

师:

是的,一个身世凄然的女孩子却在别人重病的时候,送去沉甸甸的温暖,这就是成长。

这些美丽的成长故事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

可以说,在《草房子》里,美,是无处不在的。

曹文轩自己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感动我们中学生的应该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都是美丽的,都是永恒的。

屏幕显示:

有一份美丽,让人心驰神迷

老师觉得,《草房子》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屏幕显示:

水乡景物的优美

师:

一年四季,从早到晚,田野河流,水乡,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屏幕显示:

风土人情的淳美

师:

邻里之间的真诚相助,同学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大人之间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都给我们留下了美的印象。

屏幕显示:

道义人性的恒美

师:

厄运来临时的责任担当,垂暮老人在临走之际人格光彩的闪耀,少年面对死亡时仍能美好地看待明天的勇气和平静⋯⋯所有这些美的东西,都让我们深

深感动。

屏幕显示:

在你的脑海里,曾经有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令你久久沉醉吗?

请你读一读,说一说。

师: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圈点读书的方法,在书上划一划,写一写。

(学生准备,老师巡视)

生:

“操场四周种植的都是白杨树。

它们在青灰色的天空下,笔直地挺立着。

脱尽叶子而只剩下褐色树干之后的白杨,显得更为劲拔。

”这段话写出了油麻地小学操场的环境,给人劲拔的感觉。

师:

生机和活力。

生:

“这柳树的根仿佛就没有须子,刨了那么大一个坑,树根都露出一大截来了,还未见到须子。

桑桑很疑惑:

能弄到柳树须子吗?

但细马不疑惑,只管一个劲地去刨,头上出了汗,他把帽子扔在地上,头在冷空气里,飘散着雾状的热气。

他把棉袄也脱下了。

”这段话写出细马为了挖柳树须子给邱二爷治病所作出的努力。

师:

这段话的精彩还在于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表达出此时的细马对邱二爷生命的渴望,一个小男子汉的形象跃然纸上。

生:

“蒋一轮倚在柳树上,用的是让桑桑最着迷的姿势:

两腿微微交叉着。

白雀的动作在这样的月光笼罩下,显得格外的柔和。

桑桑坐在塘边,呆呆地看着,捉住的几只蟋蟀从盒子里趁机逃跑了。

”侧面表现爱情的美。

师:

纯净而又浪漫的成年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里的景物描写,营造的是一种纯美的、恬静的氛围

生:

在本书第12页,“在此期间,一日三餐,都是由桑桑的母亲给她做的。

油麻地小学的女教师以及村里的一些妇女,都轮流来照料她。

”从“都轮流来照料她”可以看出油麻地的人生性善良,她们细心照顾着这个孤寡老人,照顾这个奋不顾身勇救落水孩子的老人。

师:

谢谢,你说的真好。

你从分析一个词语深入进去欣赏人物,“轮流照料”,多么让人感觉温暖的风土人情啊。

生:

一直在指挥抢救的桑乔,此时正疲惫不堪地蹲在地上。

下河打捞而被河水湿透了的衣服,仍未换下。

他在带着寒意的风中不住地打着寒噤。

乔乔的父亲抹着眼泪,把乔乔往前推了一下,对她说:

“大声叫奶奶呀,大声叫呀!

乔乔就用了更大的声音去叫。

桑乔招了招手,把蒋一轮和温幼菊叫了过来,对他们说:

“让孩子们一起叫她,也许能够叫醒她。

于是,孩子们一起叫起来:

“奶奶――!

⋯⋯”

声音犹如排山倒海。

这段话写出了油麻地的人对秦大奶奶的担心,对秦大奶奶为救孩子而掉入水中的敬佩。

师:

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由对秦大奶奶的敌视转变成了对她的关心,敬仰。

“排山倒海”这个词很有表现力,排山倒海的声音,就是对秦大奶奶的深情而热切呼唤。

同学们,这种咬文嚼字一样地朗读品味,叫做“细读”或者“精读”(教师板书)比如刚才这位同学从“轮流”着手,那位同学从“排山倒海的声音”着手,还有同学从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入手,这些都是细读的方法。

老师也发现这么一个美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幕显示:

美段细读

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

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对这段景物的描写,老师是这样来进行细读欣赏的:

屏幕显示:

景物描写,生动描绘出了宁静雅致的氛围;

竹子、蔷薇、美人蕉、草丛,粗看起来是普通花草,细品起来是草房子的“不俗”;

教室是草房子,可是周围的景物却是那样生机盎然,使人不由地想起一样东西:

生命;

这景物描写不仅写出了自然优美的环境,也点明了所浸染的质朴纯美的心灵;

这样美好的环境里演绎的故事,也一定能带给读者美好的回忆⋯⋯

(学生齐读)

师:

大家看,这就是细读,就是更细致更深入地读书活动,再看:

屏幕显示:

选景,竹子、蔷薇、美人蕉、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表现出清新典雅的感觉;

炼词,“一丛两丛,三株两株”是传神之笔,活画出质朴的情调;两个“原本”,表现出校园美得质朴美得自然;

用句,四个“或”领起的排比句式,将闲适淡雅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手法,“总有一些安排⋯⋯”与“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相对比,突出校园环境自然幽雅。

师:

这就读得更细了。

因为细读,在这样短短的一段话中,居然发现了这么多的美点。

同学们,选景、炼词、选用句式、表现手法⋯⋯这些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细读角度。

细读的感受和收获,如何才能表达得更真切、更形象呢?

有这样一些句式,可以使我们的细读欣赏具有文学欣赏的味道,也更雅致:

屏幕显示:

⋯⋯生动地描绘出了⋯⋯。

⋯⋯这个词,就把⋯⋯表现了出来。

⋯⋯表现出⋯⋯,表现出⋯⋯。

初看起来,⋯⋯;细品起来,⋯⋯。

⋯⋯,不仅写出了⋯⋯,也点明⋯⋯。

⋯⋯是传神之笔,活画出⋯⋯。

师:

我们要学会使用这些句式,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欣赏了《草房子》的美。

屏幕显示:

用美的语言来书写美

曹文轩作品的语言风格:

质朴纯美。

在语言上去掉一些浮华、做作的辞藻,让语言变得简洁、雅致,呈现出流畅自如而又韵味无穷的味道,这就是《草房子》语言风格。

师:

所以,老师建议大家重新去读《草房子》,细细品味它纯美的语言,细细揣摩作者怎样用美的语言来书写美的故事。

下课。

举重若轻,张弛有度

——欣赏徐杰老师执教《草房子》名著导读课

吴丽珊(湖南长沙26中语文老师)本文由“语文潮教学艺术研究会”推荐。

名著导读的目的我认为应该是两个:

第一,让学生喜欢这个著作;第二,让学生知道怎么读这个著作。

确定了目的,那么任务也就出来了:

赏析和读法指导

徐杰老师的课,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名著导读课。

我们

看,他的整堂课都是围绕赏析和读法指导进行,两条线索非常明显,且同步进行,或在老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赏析,或在赏析中归纳总结方法。

徐杰老师的赏析从概述成长的经历入手,到词句的把玩,是按从整体把握到美段细读的顺序进行的。

方法的指导由概括故事、评说人物,到圈点式读书、咬文嚼字,与赏析的方法一一对应。

这些赏析或方法的指导,都是最基本、最实用的,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

对于初次接触名著的人来说,或者对于一般消遣性读书的人来说,读名著也就是追求故事情节的新颖曲折,感受故事内容的新奇刺激。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名著,也正是流于这个层面的阅读时期。

基于这个情况,徐老师的概说故事,就撇开了“故事情节”这个学生已经追寻的热点,而是从一个一个人物的成长经历开始。

既让学生知道,分析人物是小说类作品的重要环节,又让学生在认识人物的过程中,梳理了作品的条理,形成了整体印象。

所以说,他这堂课的切入点很巧妙,面对整本名著,能够抓住最为有效的“点”切入,并顺着这个“点”逐步深入到名著的核心去,体现了徐老师举重若轻的文本处理艺术。

如果仅从成长经历来认识人物,那么,学生有可能还停留在浅层阅读上,于是,徐老师又设计了重温成长细节、感悟“成长”内涵两个环节,引导学生重现人物的生存环境,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悟人性的光辉,品味人生的美好。

方法上面,重温成长细节时,采用圈点式读书,即圈划好词、好句、好段落,写好旁批。

感悟“成长”内涵时,采用“‘成长',就是⋯⋯”的句式,对每个人物的成长作自己的解读。

这个过程,老师是在带领学生沉下来读书,静下来读书,他的课是实在的。

如果说,让学生围绕“成长”来进行阅读是从内容和主旨上进行赏析的话,那么下面的审美鉴赏,就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了。

“有一份美丽,让人心驰神迷”,老师的导入,就很撩拨人心。

水乡景物的优美、风土人情的淳美、道义人性的恒美,以及后面的创作语言的纯美,这都是就全篇而来的,老师带领学生用圈点法读书,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不但又一次练习了上面介绍的圈点读书法,而且还潜移默化地了解了按类进行赏析的方法。

美段选读,是更细的读书指导了。

通过对一段文字进行的示范性赏析,用讲座的方法,介绍了选景、炼词、选用句式、表现手法⋯⋯等这些我们经常使用的细读角度。

而且还屏幕显示了如下内容:

⋯⋯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个词,就把⋯⋯表现了出来;⋯⋯表现出⋯⋯,表现出⋯⋯;初看起来,⋯⋯;细品起来,⋯⋯;⋯⋯,不仅写出了⋯⋯,也点明⋯⋯;⋯⋯是传神之笔,活画出⋯⋯

这样六种句式,对于初次接触名著的学生,在表达语言赏析的方法指导上,是行之有效的。

徐老师的这堂课,没有因为导读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就将课堂活动囿于内容或主题的阅读和感悟上,而是指导学生作了很好的美读鉴赏,从起始年级就开始培养这种“细读”的意识和习惯,从这个层面来说,徐老师的课是高屋建瓴的。

这堂课,老师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处,引导学生在名著里面来来回回地走,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张弛有度、游刃有余的指挥者风度。

这堂课,学生应该有了这样一些收获:

了解了一个个少年的成长经历,感悟到了少年们那份人性之美;知道了从不同角度赏析了作品,领略了优美的景色、体悟到了浓郁的乡情、感受了淳朴的民风。

这堂课,我想学生不但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部作品,还应该被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所震撼、所感染、所陶醉,在这种美的氤氲中,学生应该也掌握了这样一些读书的方法:

1.从分析人物中梳理作品的条理;2.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欣赏作品的美;3.提要式、圈点式、咬文嚼字等一些具体的读书方法。

接下来的事情,应该就是学生急不可待地用这些方法再读作品了

教学,让作品意蕴丰厚

——徐杰老师执教《草房子》课例评点

曹文轩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等,其中,《红瓦黑瓦》、《草房子》分别被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首先谢谢徐杰老师选择本人的《草房子》作为他向学生进行导读的文本。

他对《草房子》的导读,是准确的、精细的、富有见地的,在有些方面甚至超出了我自己对这部长篇的理解。

他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一个文本的研究者完全可能比这个文本的书写者更能进入这一文本的腹地。

他在带领学生进入《草房子》时,选择了几个途径:

人物、主题、美感等。

选择了一个关键词,作为解读《草房子》的中轴:

成长。

这样,就注定了他对《草房子》的分析,是完整的、全方位的。

其中,对“成长”一词的咀嚼最为耐心、细致。

他启发学生贴近一个个人物,让学生们看出这些人物成长状态的各自不同。

关于人物的不同成长状态,我在创作《草房子》时,其实考虑得并不十分清楚,经徐杰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这样一分析,我看到,原来我对几个人物的选择,竟是这样的讲究,这让我对《草房子》更有了几分信心。

我发现,一个作家对文本的自信心竟然是研究者们树立起来的。

曾有学者将《草房子》看成是一部成长小说,现在经徐杰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分析后,我真的要将它当作成长小说看了。

也许,它确实就是写的“成长”:

桑桑的成长、杜小康的成长、细马的成长、陆鹤的成长、纸月的成长。

徐杰老师对《草房子》的美感分析,无疑是对《草房子》的有效性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我的小说,这大概是非走不可的途径,它是一个无法省略的话题,也可以说,是打开我作品的钥匙。

而在美感方面,风景描写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徐杰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有很好的分析。

我是一个很在意风景描写的作家。

因为我认为,人物的行为、性格、情绪离开他生于其中的自然环境是无法得到最彻底的解释的。

其次,就我作品而言,没有它们,我的美学情调是根本无法得到实现的。

离开风景描写,对我而言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对风景的意义我还有多重认识,其中有一条是与写作联系在一起的:

风景描写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本训练。

我在中小学作讲座时曾许多次提醒老师们注意,现如今,孩子们手上的书,连一段像样的风景描写都找不出,只读这样的书,是有问题的。

对徐杰老师的一些方法,也是很欣赏的——

圈划好词、好句、好段落,写好旁批。

这是一种简单的、传统的阅读方式,但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其中,旁批是我最赞同的方式。

中国古人就很喜欢这种阅读方式。

它能帮助读者强化对文本中一些关目的认识与记忆,并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文本消化了,化为己有。

旁批是一种点化,既使文本的美妙之处、神髓之处得到揭示,也使自己得到了升华。

旁批还是一种很优雅的行为。

想想当年古人拈笔对文本进行批注的样子,是何等风雅!

细读。

文本的精神、文本的灵魂、文本的种种好处,是要通过细读才得以发现的,越是好的文本就越需要如此。

细读是个新词,在有的人看来,它是一个很现代的阅读方式,所谓的细读法是一个西方玩意儿。

其实中国古人的读书方式早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金圣叹等人,就是这样读书的,揪住一句话不放,揪住一个词不放,揪住一个细节不放,在字里行间来回巡视,一个劲地往深处、隐秘处打量、寻思,直到将文本咀嚼得连骨头渣都不剩一星。

朗读。

徐杰老师在讲授《草房子》时,不时地让学生朗读其中一段段文字,其意义绝不仅仅是调节课堂气氛,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草房子》的理解。

朗读是将文字变成声音,而声音的魅力是绝对不可小觑的。

它可以使朗读者体会母语的声音之美,可以帮助朗读者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我以为,一堂语文课,朗读课文所占有的时间应当有较大的比例。

要求以某一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安排。

一个句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叙述方式,而这个叙述方式其实也是存在的一种状态。

语言哲学正是从一个个的词,一个个的句式来研究存在的。

哲学家们发现,这些句式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纯语言问题,它们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看出了存在的方式。

当一个学生按徐杰老师的要求用“不是⋯⋯而是⋯⋯”这一句式回答问题时,那个学生一定会发现事物的多面性和转化性。

正是这个句式的看似强行的运用,使学生发现了一个个充满悖论性质的存在的、人生的道理。

看了徐杰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我也上了一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