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6735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docx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黔西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或院内感染。

我国卫生部2001年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定义为:

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的概念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关于医院感染诊断的说明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物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方形虫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基层医疗机构的清洗消毒灭菌

一、基本概念

1、清洁: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的过程。

2、清洗: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和终末漂洗。

3、消毒:

消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4、消毒剂: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5、灭菌: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6、生物指示物:

在适当载体上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器材。

7、有效氯:

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其含量用mg/L或%(g/100ml)浓度表示,发5%“84”消毒液,即为每100me含5g有效氯的消毒液。

二、主要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

(一)手术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

1、灭菌前准备

(1)回收

(2)分类

(3)清洗

(4)干燥

(5)器械检查与保养

(6)包装

(7)包装方法与材料

(8)封包要求

2、灭菌方法:

耐热、耐湿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气灭菌

(二)手术敷料的灭菌

三、常见目标的消毒、灭菌方法

(一)空气消毒方法

医院环境分类:

四类

(1)Ⅰ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

(2)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

(3)Ⅲ类环境为儿科病房、母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的检查包装灭菌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4)Ⅳ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春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医疗机构内空气的消毒。

(1)Ⅰ类环境——采用层流洁净技术。

(2)Ⅱ类环境——A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B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C光催化空气消毒器

(3)Ⅲ类环境——有人状态:

上述Ⅱ类环境的空气消毒方法均可采用

无人状态:

A臭氧消毒

B紫外线消毒

C熏蒸或喷雾消毒

(4)Ⅳ类环境——A参照Ⅲ类环境的空气消毒方法

B中草药消毒剂

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但是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情况不容乐观,常成为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据观察证实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率相关因素分析呈负相关。

一、基本概念

1、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5、暂居菌:

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杂相关。

6、常居菌:

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构的摩擦消除。

7、手消毒剂:

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消毒剂。

8、速干手消毒剂:

含有醇类和护肤成份的手消毒剂。

9、免冲洗手消毒剂:

主要用于外科手消毒,消毒后不需用水冲洗的手消毒剂。

二、手卫生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2、洗手指征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双手。

(3)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按

(1)和

(2)的原则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转移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切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切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洗手方法如图

4、注意事项

(1)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应在洗手后再进行卫生手消毒。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之后,应在洗手后再进行卫生手消毒。

三、卫生手消毒方法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四、外科手消毒

1、外科手消毒设施

2、外科手消毒的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3、洗手方法与要求:

六步洗手法

4、外科手消毒方法

(1)冲洗手消毒方法

(2)免冲洗手消毒方法

5、外科手消毒,注意事项

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

手术部位感染

一、概述: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占所有医院感染的15%,排在第3位。

二、病原学:

据资料报道,在浅表和深部切口感染的G+球菌中,前3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在器官腔隙感染中,前3位分别是:

凝固酶阴性球菌,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

三、流行病学

病原菌的主要来源包括:

手术组人员污染的手、皮肤、患者的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环境,手术器械。

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肥胖、慢性疾病、术前住院天数。

手术区皮肤准备、手术时、患者的体温、手术时间、麻醉、手术操作技巧、术后引流、切型等。

四、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分为:

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五、临床诊断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浅表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六、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手术前措施

1、尽量缩短患者手术前住院时间

2、手术前最好用消毒肥皂淋浴。

3、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1)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只在其为适应证时才给予。

(2)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3)术前0.5-1小时内给药。

4、手术室人员准备

(二)手术中措施

1、熟练的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

2、手术者认为切口可能严重污染时,应考虑延缓加切口缝合或让切口开放自然愈合。

(三)手术后措施

(四)手术室空气,环境和器械处理方法。

1、空气

2、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3、外科器械的灭菌

隔离预防技术

一、划分隔离区域

二、手卫生

三、个人防护用品:

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

(一)口罩分类:

纱布口罩、外科口罩和医生防护口罩

原则:

一般医疗适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一次性使用的外科口罩,在科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时,在进行体腔穿刺时,应戴外科口罩。

接触经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时,需戴区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

(二)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三)手套包括清洁手套和无菌手套

原则:

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以及接触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医当人员进行手术操作时,为患者进行侵袭性操作等无菌操作时,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四)隔离衣和防护服

(五)防水围裙

(六)帽子

(七)鞋套

四、标准预防的措施:

手卫生、戴手套、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防护面罩,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正确处理污染的医疗设备或物品。

五、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

(一)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

如:

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1、患者的隔离,患者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安置于一室。

2、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3、减少转运

2、防护隔离

(二)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如:

结核、水痘、麻疹、流脑等)

1、患者的隔离

2、防护隔离

四、传染患者的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

一、定义:

1、职业暴露是指易感工作人员在未实施,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的情况下接触传染源。

2、工作人员经血液传播病原体职业暴露。

(1)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被污染或可疑污染HIV、HBV、HCV,梅毒染经血液传播病原体的锐器所刺伤。

(2)工作人员的粘膜,非完整皮肤在工作中接触HIV、HBV、HCV,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游或病毒提取物。

(3)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共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二、防护原则

在医疗机构范围内工作,活动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及其污染的物品,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工作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处理原则

1、职业暴露事件发生后,医疗机构的主管领导,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负责,及时反映,密切合作。

2、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成部门应在事件发生后与相关部门一起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采取适当措施,改进工作流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四、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1、医务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品,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品,必须采取防护制度。

2、医务人员安全处置锐利器具,不要将用过的锐利器具,传递给别人。

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创口缝合时,要特别小心意外创伤。

3、使用的锐器应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禁止将用过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4、医务人员要认真洗手,工作中手被体液,血液污染时,应及时用肥皂液洗干净,并确保用流水洗手。

5、医务人员要根据业务需要使用必要的防护用品,如乳胶手套,口罩,隔防衣,防护眼镜。

6、在诊治或护理阳性患者或感染者时按照以下要求做好自我防护。

(1)进行抽血、注射、清洁切口、处理污物等工作时,若可能接触到血液的体液或自己手上用切口或皮损,则应戴上手套。

(2)对化验标本要注意盖紧盖后才可选化验室,防止外渗,标本应标明“小心血液污染”。

(3)一旦受到职业暴露,要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

五、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一)暴露部位的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直接按压伤口。

3、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0.5%的聚维酮碘,0.2%安尔碘或75%的乙醇进行消毒,必要时(如伤口较大)包扎伤口,被暴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暴露后的评估

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后,所在科室或部门应当立即进行相关后的评估和确定。

1、暴露级别的评估,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暴露级别分为1、2、3级。

2、确定HIV暴露源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重度和不明。

(三)暴露源的血清学检测

1、暴露源的检测:

立即查看暴露源(患者)的相关检验报告(3个月内结果有效)及病史(包括特殊人群和危险行为等),如不能得到相当检验报告,应立即申请HgAg与HIV的初筛试验的快速检测,及时追踪结果,如有阳性应尽快进行相应的预防性治疗。

2、被暴露者的检测

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暴露的推荐检测时间

暴露源阳性项目

暴露后检测时间

抗HIV

当日

4周

8周

12周

6个月

HBsAg

当日

3个月

6个月

抗HCV

当日

+HCVRNA

4周

+HCVRNA

3个月

6个月

梅毒抗体

当日

6周

10周

(四)暴露后的药物预防

(五)检测与用药的费用及审批

(六)职业暴露后的报告与相关文件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