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6793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考试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

1.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组成每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均有20种

B.DNA中含有A、U、G、C四种碱基

C.蛋白质热变性后还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D.烟草中含有5种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

【详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20种,A错误;DNA含有的碱基是A、T、G、C,没有U,B错误;蛋白质变性后,其肽键没有被破坏,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烟草细胞中含有DNA和RA两种核酸,因此含有8种核苷酸,包括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2.下列各组细胞器均具单层膜的是

A.高尔基体和核糖体B.中心体和叶绿体C.内质网和线粒体D.溶酶体和液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膜结构对细胞器进行分类:

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有:

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

叶绿体和线粒体;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和中心体。

【详解】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中心体没有膜结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B错误;内质网和线粒体分别是具有单层膜和双层膜的细胞器,C错误;溶酶体和液泡都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D正确。

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整个生命活动中都存在着细胞分化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C.衰老的细胞内各种酶活性均降低

D.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易发生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衰老的细胞内大多数酶活性都降低,C错误;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而粘连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因此癌细胞易发生转移,D正确。

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B.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灭绝不会影响人类的发展

C.目前人类通过保护和治理水体,水污染的问题已经解决

D.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4)水体污染;(5)土地沙漠化;(6)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A正确;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即使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灭绝也会影响人类的发展,B错误;目前人类通过保护和治理水体,水污染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没有彻底解决,C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D错误。

5.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说法错误的是

A.ATP在细胞中含量少,但ATP与ADP相互转化速度很快

B.ATP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光下叶肉细胞的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ATP合成

D.AT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是其与ADP的相互转化是非常迅速的,A正确;ATP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产生的AMP可以作为合成RNA的原料之一,B错误;光下叶肉细胞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其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C正确;AT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也很容易重新形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ATP的分子组成,明确其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其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以作为合成ATP的原料。

6.美人鱼综合征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其内因可能是基因的某些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引起早期胚胎出现了不正常的发育,患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只能够存活几个小时。

以下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变异属于致死突变

B.该实例说明了基因突变的稀有性和有害性

C.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

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

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选择材料

类型

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原因

外因:

某些环境条件(如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

DNA复制过程中,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结果

产生了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

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多向性)、可逆性

时期

DNA复制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人工诱变

原理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方法

物理方法: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

化学方法:

硫酸二乙酯、亚硝酸等处理生物材料

意义

提高变异频率,创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美人鱼综合征是由于碱基对发生改变引起的属于基因突变,又因为该突变引起早期胚胎出现了不正常的发育,患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只能够存活几个小时,说明该突变为致死突变,A正确;美人鱼综合征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且引起新生儿死亡,说明基因突变具有稀有性和有害性,B正确;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C正确;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

7.将水稻培养在含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Mg2+多,吸收Ca2+少。

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水稻培养液中Mg2+和Ca2+的浓度一定不同

B.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C.水稻根细胞吸收Mg2+的能力弱,吸收Ca2+的能力强

D.水稻根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于水稻吸收镁和钙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因此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同种植物吸收硅多,吸收钙少,差异与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详解】水稻培养液中Mg2+和Ca2+的浓度可能相同,有可能不同,A错误;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温度会影响呼吸作用进而影响能量的供应,B错误;水稻根细胞吸收Mg2+的能力强,吸收Ca2+的能力弱,C错误;水稻对两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说明水稻根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D正确。

8.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染色单体出现,染色体缩短到最短

B.中期,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核型

C.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D.末期,可以观察到由核膜解体的小泡重建形成的细胞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染色体缩短到最短发生于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以分裂中期染色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例、随体的有无等特征,并借助显带技术对染色体进行分析、比较、排序和编号,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情况来进行诊断,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C正确;该实验中,细胞已经被杀死了,不可能观察到由核膜解体的小泡重建形成的细胞板个过程,D错误。

9.某同学在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操作

步骤

分组

加入

2mL

淀粉糊

加入

2mL

蔗糖溶液

加入

2mL

清水

加入

2mL稀释

唾液

30℃

水浴

滴入

数滴

碘液

试管A

30min

试管B

30min

试管C

30min

 

A.A、B两组对照,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B.A、B、C三组的结果分别为变蓝、不变蓝、变蓝

C.C组用碘液作为指示剂无法判断蔗糖是否水解

D.水浴中保温的温度为无关变量,但不能说明温度对酶活性没有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A与B组的单一变量是酶的有无,可以证明没见有催化作用;B与C组的单一变量是反应底物的种类,可以证明没见有专一性。

淀粉遇碘变蓝,其被没催化水解后遇碘不变蓝。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B两组对照,说明酶有催化性,但是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A正确;A组淀粉没有被水解,遇碘变蓝;B组淀粉被水解,遇碘不变蓝;C组没有淀粉,而蔗糖遇碘不变蓝,B错误;蔗糖及其水解产物都不能遇碘变蓝,因此C组用碘液作为指示剂无法判断蔗糖是否水解,C正确;水浴中保温的温度为无关变量,但不能说明温度对酶活性没有影响,D正确。

10.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B.电子传递链产生的能量只有少部分用于ATP的合成

C.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

D.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基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详解】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A正确;电子传递链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只有少部分用于ATP的合成,B正确;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C正确;真核细胞中,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基质,而原核细胞中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存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1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变深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与白色花瓣相比,红色花瓣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D.不同部位观察到的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利用了渗透作用原理,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

半透膜和浓度差,成熟的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产生浓度差。

质壁分离的外因: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内因:

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不断失水,所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变深,A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错误;红色花瓣细胞的液泡呈现红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C正确;不同部位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相同,因此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正确。

12.波森•詹森进行如下实验,用以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

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该实验能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B.苗尖端的确有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向下传递

C.该实验若在黑暗中进行,不能得出结论

D.苗尖端产生的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和相关结论的考查,回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家的实验和得出的结论,然后结合题图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要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是否感光,与图示不符,A错误;通过詹森的实验证明了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可以传递给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B正确;如果把单侧光改为黑暗进行实验,用明胶处理的幼苗直立生长,用云母处理的幼苗不生长,因此实验结果也能支持达尔文的“可能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的假说,C错误;该实验不能证明苗尖端产生的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D错误。

1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适龄生育可降低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生率

B.产前诊断较常用的方法为羊膜腔穿刺和绒毛细胞检查

C.禁止近亲结婚主要为了防止隐性遗传病的发生

D.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唯一手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

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

能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4)提倡适龄生育。

【详解】适龄生育可降低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生率,A正确;产前诊断较常用的方法为羊膜腔穿刺和绒毛细胞检查,B正确;禁止近亲结婚主要为了降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C正确;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D错误。

14.以下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总是长于分裂期

B.能进行分裂的细胞均有细胞周期

C.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周期会变长

D.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将会停留在分裂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详解】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大于分裂期,A正确;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周期会变短,C错误;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将会停留在分裂间期,D错误。

15.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

A.单倍体、21条染色体

B.三倍体、21条染色体

C.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

D.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倍体和多倍体比较:

 

项目

单倍体

多倍体

概念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包体数目的个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成因

自然成因

由配子直接发育成个体,如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

外界环境条件剧变

人工诱导

花药离体培养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发育起点

配子

受精卵或合子

植株特点

植株弱小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比较大,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可育性

高度不育

可育,但结实性差

应用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详解】所有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则所以六倍体小麦的配子形成的子代虽然含有3染色体组,但仍然是单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1条,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判断方法,明确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有几个组就叫几倍体,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有几个组都叫单倍体。

16.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转录是沿着整条DNA长链进行的

B.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子,并由tRNA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到核糖体上

C.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均能编码氨基酸

D.基因在转录时,其编码链与RNA分子形成杂交区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而转录是某一基因的表达,所以转录不是沿着整条DNA长链进行的,A错误;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子,并由tRNA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到核糖体上,B正确;起始密码可以决定氨基酸,而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C错误;转录形成的RNA是以模板链为模板合成的,只能与模板链形成RNA-DNA杂交区域,不能与编码链形成杂交区域,D错误。

17.下列与孟德尔遗传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是在开花时除去母本的雄蕊

B.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C.孟德尔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断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核基因的遗传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

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A错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B正确;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反映的是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C正确;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核基因的遗传现象,D正确。

18.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从甲、乙、丙、丁四个容器(如图所示)中随机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之后进行上百次的重复实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要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分别从甲和丙各取一个小球记录并多次重复

B.如果从甲和乙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该过程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甲容器和丙容器中的小球数量必须相等

D.每次取完小球后应该把小球放回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甲(或丙)、乙(或丁)两个容器中共有两对等位基因,甲(或丙)、乙(或丁)两个容器中各随机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重复多次实验后,结果发现AB、Ab、aB、ab的比值接近1:

1:

1:

1,体现的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如果要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分别从甲和丙(或者乙和丁)中各取一个小球记录并多次重复,A正确;如果从甲和乙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该过程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甲容器和丙容器代表的是两种生殖器官,两者含有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等,C错误;每次取完小球后应该把小球放回,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D正确。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合理的是

A.变异的方向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新物种的形成必需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

D.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但是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正确。

20.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中一组实验如下图所示(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培养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将普通噬菌体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即可得到32P标记的噬菌体

C.上清液检测到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步骤①的时间过长或过短

D.该实验中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差速离心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于细菌细胞中,因此不能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B错误;该实验中,步骤①培养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增加,C正确;该实验中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但是没有使用差速离心技术,D错误。

21.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30个,磷酸塑料片5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A.所有的脱氧核糖都有两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

B.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10个碱基对

C.A和T之间需要3个连接物,C和G之间需要2个连接物

D.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小于4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个碱基、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共同构成且每形成一个脱氧核苷酸,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个;双链DNA分子中,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脱氧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链接也需要连接物;两条链之间的碱基对之间也需要连接物。

【详解】大多数的脱氧核糖都有2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但是有2个脱氧核糖只有1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A错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需要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个数为N+N-1=2N-1(N为组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脱氧核苷酸数),则DNA分子中需要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个数为4N-2,由题干“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可知,组成该DNA分子片段的脱氧核苷酸数为8个即能搭建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