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6811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

现代农业经济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

提纲

一、产权:

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和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

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产权结构:

是指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

产权类型的划分是以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来划分的,其中所有权是最核心的内容。

农业家庭经营的利弊、

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的意义:

农业合作经济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在现代农业中,农业合作经济是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联合起来,发挥协作的优势,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

(一)加快发展现代合作经济,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合作经济。

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合作经济遵循的原则中,最基本的是公平、民主、自愿、互利原则。

现代农业的典型形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应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

2、实行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有机农业是指主要采用生物有机能量和相应技术来提高农业产量的农业生产制度。

3、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是农业技术改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强调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相结合农业现代化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但我国农业自身积累少,短期内工业也不可能为农业提供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

5、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6、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状况的改善,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7、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在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动植物综合生护农业经济赖以维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产系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满足人类对食品和纤维的需要,提高和保最充分地利用非再生资源和农场。

劳动力,在适当情况下综合利用自然生态周期和控制手段,保持农业生产的经济活力,提高农民和全社会的生活质量

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观念。

《21世纪议程》指出,为了保护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人类的家园——地球,要彻底地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各国现行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得到普遍接受。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1、土地的掠夺式经营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农产品供给以国内生产自给为主的方针,农业生产系统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掠夺式的生产经营:

过度垦殖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竭;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以保证增产而毁林开荒;为了抗旱增产和保证灌溉而无限制地开采地下水,以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盐碱化的发生;为了增温保墒和延长作物生长发育期而大量使用塑料薄膜,以致土壤污染和耕作障碍;而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养分失调和有益天敌昆虫的死亡,生物种群被破坏。

这一切都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据估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5亿-16亿,而农业资源供给日趋减少。

3、经济技术落后由于经济落后导致农业的现代技术水平和物质装备程度低。

4、制度安排不合理。

5、协调不力。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三种类型:

1、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即通过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围绕农业自然再生产特性来组织生产,改善环境,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2、高效率可持续农业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它主要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强调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实施现代经营方式,实现生产的集约化。

3、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农业这种模式主要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强调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战略措施:

1、正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问题、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全方位的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进步一般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制度和政策三个方面。

3、加强农业资源管理、保护及农业基本建设,力争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生产环境方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的土地资源特点:

1、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2、资源的稀缺性和供给的有价性。

3、位置的固定性和用途的选择性。

4、效用的持续性和肥力的可变性。

5、性能质量的差异性和收益的级差性。

农业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农业规模经营是指农业企业(农户)改变规模狭小的分散经营,根据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规模经营的条件和途径:

农业规模经营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经营方式。

开展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具备以下主要条件:

1、非农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并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2、农业劳动者具有较好的素质,包括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能适应规模经营条件下对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要求。

3、能为从事规模经营的单位和农户提供所必需的物质技术条件和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

4、农民眷恋土地的传统观念逐步改变,并在农民中建立起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5、有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6、实行规模经营的生产项目必须有最适合的和大体一致的自然条件。

根据农业规模经营所需要的条件,发展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途径是:

1、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2、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3、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规模经营除了推动土地向生产单位(农户)集中以外,还要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农业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要求农民具有更高的生产经营能力与管理水平。

5、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

农业水资源: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没有水,动植物就不能生存,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农业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和合理利用的途径

问题:

1、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时空差异较大2、水资源开发不均衡3、水资源配置不均衡4、水资源浪费严重5、水资源环境恶化

主要途径是:

1、综合开发2、合理配置3、节约用水4、保护水源

五、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农业部门所拥有的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的

数量和质量。

人力资本是指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未来有所收益而所作的投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2、制度制约。

3、劳动力自身制约。

4、劳动力市场制约。

5、土地资源状况。

措施:

1.实施农业重点保护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2.建章立制,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环境。

3.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开辟多渠道的转移途径。

4.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5.搭建服务平台,保障劳动力转移有序。

6.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村资金运动的特点是:

①农村资金运动周期长,周转速度慢。

②农村资金运动在空间、时间上有季节性特点。

③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农村资金运动自给性特点。

④农业生产在消耗和补偿中的不稳定性和不规则性造成了农村资金自身扩大功能不强的特点。

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

农业财政资金的政策取向:

1、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2、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3、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

 

六、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科学。

2、根据各种农业技术在经济活动中主要经济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农业技术分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和中性技术三种类型。

3、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4、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

Ø区域适应性受自然因素差异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需要事前进行试验和适应性研究,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性较差。

Ø综合性、相关性尽管农业科研人员是专门化的,但农业研究却是综合性的。

Ø研究开发周期长,风险大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周期首先是由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周期所决定的,人们难以超越这一自然界限进行科学试验。

Ø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

5、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外在动力:

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农户和企业,也是技术选择和应用的主体,他们为了从市场中获得利益,就得不断地选择和应用新技术,市场机制将促使他们不断追求技术创新,这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

具体为:

产量、质量、利润、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追求。

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进步的外在动力源于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整个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及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的需要。

具体为:

农业产业结构变革、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6、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利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具体实施。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催化和反馈两个基本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实施技术推广的组织机构,也包括农业新技术的潜在采用者。

一个高效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至少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推广体系社会化。

②推广组织统一化。

③推广人员专业化。

④研究、推广协调化。

7、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①农业推广工作的关键在乡、村,但事实上这两级的推广力量却十分薄弱;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推广机构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推广渠道不畅;

③农业推广工作机关化,科技人员行政化倾向严重;

④县级农业推广单位多,人员分散,各自为政,缺乏统一领导;

⑤农业推广体系内部关系尚未理顺,中央一级和大多数县、乡成立了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而省一级却只有少数设立了综合性的农业推广服务中心,结果造成垂直领导、指挥不畅通,难以发挥农业推广系统的整体功能。

整改:

①应深化农业推广体制改革,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

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骨干,以乡(镇)农技站为纽带,以村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为网点。

②鼓励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兴办各类技术经济实体;鼓励发展技术转让、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推广形式;③积极推进“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④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大政府对农业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改善工作条件,增强服务实力。

七、农产品需求、农产品供给

1、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①消费者具有购买愿意;

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2、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①消费人口消费人口是影响农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是形成其购买力的基本因素之一;③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农产品价格的高低是影响其需求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④替代商品和补充商品的价格;⑤消费者的偏好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食品的偏好不同,需求也不同。

3、农产品需求弹性包括: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价格弹性。

4、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①农产品的必需程度;②农产品的替代与互补程度;③农产品的多用途情况;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5、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意生产和出售都不形成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只有具有生产和出售能力支撑的生产和出售欲望才会形成农产品供给。

6、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①供给的有限性;②供给的周期性长;③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④农产品供给的政府调控程度较大。

7、影响农产品供给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者数量;②农产品及先关产品的价格;③农业科技发展情况;④农产品的生产结构;⑤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⑥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⑦其他因素的影响。

8、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9、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特点:

①占用土地面积大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占用土地面积小的非主要农产品供给弹性大。

②同一种农产品,在经济发达地区供给弹性大,在落后地区供给弹性小。

③农产品价格上升时供给弹性大,价格下降时供给弹性小。

④农产品临时供给弹性小于短期供给弹性,短期供给弹性小于长期供给弹性。

⑤畜牧业和林业的短期供给弹性可能小于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它们的生产周期长和种群结构变化特点造成的。

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期的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八、市场农业

1、农产品市场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产物,狭义的农产品市场是指进行农产品交换的场所,广义的农产品市场是指农产品流通领域交换关系的总和。

2、农产品市场构成要素包括:

①主体要素市场主体是构成市场供求力量的运营要素;②客体要素市场客体是指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客观的物的因素;③调控管理要素是政府的经济职能。

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①商品集散功能,生产的商品要迅速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②价格形成的功能;③信息中心的功能;④调节供求的功能;⑤综合服务的功能

4、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作用:

①对于发展农产品生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育,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对于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作用由于批发市场上经营与价格全部放开,能够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

对于推动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组织创新的作用

5、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类型:

①政府主导;②市场自发形成

6、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

①指导生产与流通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开始成为生产和流通企业经营的主要参考。

②稳定企业经营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能够稳定企业经营。

③降低交易成本在期货市场上,买卖双方公平竞价,直接成交,简化了流通渠道,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④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利用国际期货,可有效地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⑤稳定现货与金融市场

7、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改造交易所的组织形式

②规范上市品种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品种

③大力发展套期保值

④严格控制风险

⑤建立健全期货交易管理体制

⑥加快期货市场管理的法制建设

⑦全面培训提高期货人员的素质

 

九、农产品价格

1、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

①农产品供求状况;

②货币的价值价格;

③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④国家经济政策为了确保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以及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国家要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农产品市场的供求。

2、农产品差价是指同一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地区、季节、质量和流通环节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的差额,包括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购销差价、批零差价。

3、农产品比价的分类:

①粮食比价

②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价

③粮食与畜产品比价

④粮食与水产品比价

⑤粮食与土特产比价

4、农产品比价变动规律:

①以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价值量比例为基础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应该大体上反映农产品价值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生产不同农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应该使农民生产任何一种农产品除收回生产成本外,都能获得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资金积累。

②农产品比价的变动以粮价为中心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与粮食价格之间经常保持着适当的比例。

这主要是由于粮食是人们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生产和购销在农产品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合理而稳定的粮食价格是使整个农产品市场价格趋于合理而稳定的关键。

 

十、农业宏观调控

1、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以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农业宏观调控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2、市场失灵的原因(宏观调控的依据):

①农业的外部性有正有负,涉及许多方面

②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③农业的弱质性,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农业存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④农业的不稳定性

⑤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3、政府失灵的原因:

①决策信息的有限性

②政府机构具有垄断性,导致低效率

③利益矛盾导致的寻租活动

④决策和执行的滞后

⑤决策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

4、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目标是政府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引导和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5、确定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基本原则:

①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既要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预期目的,又要不脱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实情况。

2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既要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体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及其对农业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6、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是:

①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②支持农业发展,保证主要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③增加投入,提供农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④保护农业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⑤实施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7、农业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

①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②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统一的原则;③综合运用各种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④体现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8、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杠杆的运用,农业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杠杆主要有:

价格杠杆、财政杠杆、信贷杠杆等

法律手段的运用,具有强硬的约束性、相对的稳定性、明确的规定性。

行政手段的运用,具有指令性、直接性、纵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