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023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主备人

马红丽

审核人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型

讲授

学习

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3.掌握阅读叙事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叙事记叙文。

学习内容

一、【自我识记】各课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要求会注音,会默写,能说出意思。

1、给加点字注音。

 

   溃(   )退  阻遏(   ) 仄(   )歪 荒谬(   ) 瞥(   )见 

 箱箧(   ) 绥(   )靖(   )  劫(   )掠(   ) 憧(   )憬(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消hào( ) 肃mù( ) zāng( )物 寒jìn( ) 杀lù( ) 晨xī( )

 jiàn( )忘    惊hài( ) yǎo( )水 jū gōng( )( )

yāo he( )( ) pínɡ zhàng( )( )  

3、  成语巧积累。

 

眼花(  )乱 高屋建(  ) 永垂不 ) 锐不可( ) 排山(  )海(  )然无存   

气势磅(  ) 灭(  )人性 精(  )力竭  风烛(  )年 诗情画(  ) 转弯( )角

2、初步感知比一比    ( 友情提示:

仔细辨认,看共有几部分的知识!

 1、看谁记得准 

(1)新闻的六要素指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结构的五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他是      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_______________》《九三年》等。

 

(4)《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_(国家名)作家。

 

2、诗情会   

.古代不少诗人在诗词中都曾表达过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为国立功。

请写出两句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并写出作者姓名。

 

(1)诗句:

____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   

(2)诗句:

____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 

3、火眼金睛.  判断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2分) 

(1)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     )     

 

(2)《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     ) 

     (3)《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

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    ) 

     (4)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     ) 

三、能力提升

1.根据第一段导语部分的概述,请把这则新闻压缩成不多于15个字的一句话新闻。

(2分) 

                                                                         

2.习惯上,1937年的南京是血腥而懦弱的。

而从主体部分看,《南京!

南京!

》似乎突破了习惯。

请你说说它应当被感谢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2分) 

 课外习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A卷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手臂bèī 疟子yào 锐不可当dāng B、蹿红cuàn 提防tí 负隅顽抗yǘ

C、绥靖jìng 歼灭qiān 高屋建瓴líng  D、蜿蜒wān 吆喝yāo 张皇失措huáng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溃退 杀戮 响彻云宵  B、鞠躬 瓦砾 富丽堂皇

C、建忘 阻遏 眼花嘹乱  D、泻气 箱箧 月明风青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诺贝尔奖举世瞩目,而诺贝尔创立的“互译法”却鲜为人知。

B、连战和宋楚瑜的大陆之行树立了中华民族同脉同宗,团结奋进的里程碑,这让孤芳自赏的“台独”分子陈水扁异常烦恼。

C、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将暴雨警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

D、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他孜孜不倦的工作,希望能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4.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2分)

A.标题导语主体B.标题主体背景

C.导语主体结语D.标题主体结语

5.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2分)

A、《芦花荡》中的主人公“老头子”老当益壮、智勇双全、爱憎分明,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形象。

B、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结尾一句“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课文中还有一些有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种修辞手法,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D、《亲爱的爸爸妈妈》中引用了迪桑卡的诗句,其作用是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6.下面是某报上的一则广告,根据文后要求,用规定符号在原文上直接修改。

(4分)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①“如烟”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不含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人体的有害物质。

②冒出来的“烟”是电子腔室产生的气雾,有纯真浓郁的烟草香味,飘散的气雾都是雾气,无毒无害。

③能防止对身边的人不会造成“二手烟”的危害。

(1)句①②在表达上有多处错误,请选2~3处(不得超过4处)加以修改。

(2)句③表意有误,请加以改正。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4分)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赠送给布什总统一套中英文两种版本的《孙子兵法》。

舆论认为,例行国宾级的赠书,一般都是赠送一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中医药及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和现代面貌的书籍,这次胡锦涛主席赠送给布什总统一套《孙子兵法》,多少显得有些“非比寻常”。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能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外,综合下面几则材料,揣摩胡锦涛主席赠送《孙子兵法》给布什总统的深刻用意。

材料一: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它所提出的原则和策略,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孙子在《兵法》中提出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注:

意思是不经过战争就能取得胜利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等作战原则是其战略思想的核心。

材料二:

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之前,因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导致“伊朗核危机”,美国政府扬言欲对伊朗动武,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材料三:

胡锦涛主席送给布什总统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直属)制作的丝绸精装版,其中中文版是用15.5万条紫罗兰绢丝把文字绣在丝绸上的。

 

8.这个单元是有关“战争”主题的课文,你能写出两句有关战争的诗句或者写两个有关战争的成语吗?

请试一试(4分)。

9.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说说它的讽刺意义。

(2分)

这则漫画的讽刺意义是: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绝句和律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打破常规,在一句诗中“笼”字二现,这样是否影响了表情达意?

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

 

11.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2—16题(12分)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

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

谁知到了这里,反到……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

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

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12.选文突出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分)

13.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来的?

试举例说明。

(2分)

 

14.“一声声像连珠箭,刺穿老头子的心。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分)

15.设想:

老头子说出要叫鬼子十个人流血的话时,二菱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她当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3分)

 

16.当二菱看到老头子的英勇战斗过程时,她又会怎样想?

(3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7—21题。

(12分)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

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

凝固了的历史么?

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

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7.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分)

 

18.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2分)

 

19.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分)

 

20.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2分)

21.体会文中画“    ”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3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22—27题。

(16分)

战争游戏

⑴孩子六七岁的时候,我带他去玩具店。

他中意的大都是枪炮、坦克、飞机和汽车,至

于洋娃娃和小动物,则不屑一顾。

家里的玩具箱成了军火库。

在我看来无比拙劣的日本片《奥特曼》,他看得如痴如醉,能把那二十几个怪模怪样又大同小异的奥特曼一一道来,对他们的特异功能、武器、变化等等,如数家珍。

我另外还给他买过《睡美人》的影碟,他看得就不那么起劲。

从孩子们的游戏偏好中,我们能看到某种纠缠人类的阴暗本性,渴望战争、杀戮和流血的冲动。

⑵说人的天性爱好和平,多数人类学家都不肯同意。

一份对96例新石器时代人骨损伤情部的调查显示,头盖骨的骨折竟达47例,另外还有数十例四肢和脊椎骨折,足见当时人类的互相残杀相当严重,原始人类是残忍的,他们的敌人不但有猛兽,还有其他部落的人,要随

时准备厮杀,否则便死去或为奴。

这种环境,只有嗜杀成性的人才能生存。

一些部落的女人

不嫁没杀过人的男人,如同今天的女人不嫁穷光蛋。

强悍、诡诈、谋杀,在漫长的远古时代,

是一个男人的最大荣耀。

⑶宣称憎恨人类的斯威夫特挖苦说:

“大人、小孩以及别的动物的消遣办法,大多数都是模仿打仗。

”的确,战争对人类有特别的吸引力,我们身上的血不自觉地回应几万几十万年前

丛莽的呼声。

在世界各地,男孩子还是玩着同样的战争游戏:

射击,冲锋,搏斗,枪毙,抓

俘虏。

一遍遍重复种族的记忆。

⑷我看过丹妮·阿伯斯拍摄的一幅照片,一个瘦小的残疾小孩,歪着头,一手握着一枚玩具手榴弹,走进纽约中心花园。

他的表情狰狞可怖,与周围宁静温煦的气氛极不和谐。

这幅照片令我震惊,向来被视为天真无邪的儿童,他们身上也有那么黑暗的裂痕,超乎我的想象。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性。

这枚玩具手榴弹在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变成了实弹。

他写了一群流落荒岛的英国儿童,脱离人类文明社会的约束后,隐伏着的固有本能得到无限制的发展、滋生。

和古典作家对人的高贵的热烈颂扬一样,戈尔丁看见了人的“原恶”。

这群英国儿童最后分裂成派,互相残杀。

游戏总是某种现实的投影。

⑸动物的幼儿也爱游戏。

小狗经常互相追逐,它们在练习日后追逐其他动物的本领;小猫喜欢玩弄皮球,它不久就要像玩弄皮球一样玩弄耗子;小山羊在游戏中奔跑跳跃,野兽来袭时就能迅速逃窜。

△游戏是最古老的学校,动物们在这里学习生活必须的技能,猴子学习攀枝摆荡,鱼类学习轻捷来往。

⑹1880年,威·谢尔曼在一次讲演中警告:

“今天有许多男孩子视战争为最高荣耀,但是孩子们,那是地狱。

你们,以至佻们的后代都要记住这一告诫。

战争使我不寒而栗。

”在最近几千年,文明为人性添加了一些崭新元素:

同情、仁慈、宽恕、和平与合作。

然而在这个反对暴力的时代,儿童们继续从游戏中学习战争,像一万年前一样。

他们在学习古代的生活,而不是将要进行的生活。

我们在演讲台和一切文明场合鄙弃的人性之恶,还保留在孩子们的玩具箱中,并由他们重新带回世上。

22.试着给加点字注音(2分)

23.嗜()杀成性强悍()丛莽()鄙()弃

23.从题目《战争游戏》和文章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战争和游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可以用原文回答。

(3分)

 

24.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到了人类原始战争本能的一些贬义词,见划线词语,文中有没有提到与之感情色彩相反的词语,写下来。

(3分)

 

25.读了第四段,想象一下为什么残疾小孩会表情“狰狞可怖”?

(3分)

 

26.文章第五段写到一些动物幼儿游戏与日后战争的关系。

试着在△处另写一句句式、内容与上文划线句子相仿的句子。

如小鸡……小熊……(3分)

 

27.面对人类潜意识的战争本性,你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试提供几项。

(2分)

 

三、写作(50分)

28.“和”字,字祥义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

对人和善,对己平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

请以“和”为话题,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发表见解。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B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请把下列诗句在横线上抄写一遍,要求字体工整,格式美观。

(2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给汉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4分)

溃()退suí()靖疟()疾烧灼()地jiào()晨xī()杀lù()憧()憬

3、默写。

(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

”其中“”、“”两字用得逼真传神,《红楼梦》里香菱评论说“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替换。

(2分)

.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杜甫的这种独特感悟。

(2分)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古典名著《》开篇词。

(1分)

5、仿照划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2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

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6、下列文段摘自一位中学生的习作,其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任选四处提出修改意见。

(4分)

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当然,①挫折会因为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同而带给它们不同的结果。

有人会因为挫折而激起旺盛的斗志,②最终成就一番理想;也有人会因为一次挫折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③沦为一个毫无作为一事无成的庸人。

勇敢的人往往能直面挫折,把它当作前进的垫脚石;④而那些长期在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懦弱性格的人则总是害怕挫折,无法承受任何挫折的打击,把挫则折看成是可怕的陷阱。

但是,只要他们能学会在挫折中汲取力量和勇气,⑤并磨练出坚忍不拔,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

二、阅读与探究(50分)

〔一〕(12分)

22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

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清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对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7.新闻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新闻也是有倾向的。

选段表现我军的形容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敌军溃败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词就体现了这则新闻明显的立场和感情倾向。

(4分)

8.有读者认为“此种情况”只是指“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清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军进军顺利,原因是多个方面的,请概括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0、请选择文中一句话作点评,谈谈自己的理解。

(2分)

(二)(12分)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

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

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

编成了多少席?

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了。

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荷花淀》)

11.品味“月夜编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1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13.揣摩画“”线的语段,说说此段写法的妙处。

14.本语段主要叙述什么事?

请试着概括出来。

(三)比较阅读(15分)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

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

凝固了的历史么?

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

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

15.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16.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17.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18.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19.体会文中画“”的句子,就乙文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