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316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ocx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摘要: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捉襟见肘,如资源的枯竭问题,产业结构的问题,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人力资源闲置的问题,笔者以四川攀西地区为例,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前提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攀西地区服务业结构优化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转型;服务业;攀西地区

  一、资源型城市及相关理论

  

(一)资源型城市概念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至今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研究,主要是指在限定的区域内,以本地的矿产、森林、金属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城市,这些城市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加工为主的城市,这些资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可再生,在某个阶段对城市的贡献率是非常大的,这种拉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资源型城市分类

  1.以资源开采程度划分

  根据资源所在区域的开采程度,可以简单的将其分成资源枯竭型和资源丰富型的。

资源枯竭型主要是指在城市自然资源开采的过程中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大批量的开采,致使资源逐渐地减少或者枯竭,对城市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另外,一些资源是可再生的,在国家出台的政策保护下,这种资源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放缓,这时对一些地方的发展也造成了冲击。

  2.以资源类型划分

  根据城市所在区域盛产的资源种类不同,如盛产石油、煤炭、森林等,资源型城市根据上述分类方法进一步分为石油型城市、煤炭型城市、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和其他城市五类。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盛产的资源种类进行划分,在分类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包含多种资源的城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合型资源城市。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时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转型,如计划经济时期兴建的矿山,开采已经面临着临界值,甚至一些区域的资源面临着枯竭,这样的之前资源优势的区域接二连三的出现资源危机,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也成了研究的热点,这个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所以要进一步将资源型城市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拓宽,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规律,寻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攀西地区空间发展现状

  

(一)攀西概况

  攀西地区指的是“攀枝花和西昌”简称,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2个市州的22个县(市、区)。

攀西地区共有市级行政单位2个,县级行政单位22个;幅员面积占全省的14%;人口占全省的6.2%。

攀西地区的资源非常的丰富,有“聚宝盘”之称。

  1.自然概况

  攀西地区以山地为主,高原和山原其次,地势北高南低,地处横断山脉深大裂谷地带,自然资源是非常富足的,组合资源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矿产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是非常多的,特别是钒钛、稀土、碲铋等战略资源具有独特优势,金沙江、雅碧江流域经过该区域,由于受构造上的影响,形成罕见的高山峡谷,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攀西地区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层次,其离合理化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全国的水平相比还是略显高的,但是第三产业与全国的水平相差还是很大的,这是不符合产业逻辑结构的。

从产业演变规律来讲,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第一产业有放缓的态势,第二产业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变化并不是很明显,没有形成质的突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仍然是攀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空间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资源丰富

  攀西地区位于四川西南部同时与横断山脉相连处,这就形成了地形地貌的独特性和气候的复杂多样,致使攀西地区的自然景观非常美,有多个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再加上水资源丰富,造就了攀西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

  2.人文环境资源独特

  该区域历史积淀深厚,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运载火箭发射中心,地震碑林,都是可圈可点的文化资源;还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些盛大的节日,如“彝族火把节”、“摩梭人文化”等,以及闻名世界的二滩水电站。

  3.气候宜人

  西昌冬暖夏凉,素有“太阳城、月亮城”之称,被评为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

适合人们旅游、休闲度假,再加上邛海景区,可以看到很多珍禽异兽,为当地增加了靓丽的风景。

  三、攀西地区资源型城市存在问题

  

(一)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攀西地区的资源主要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由于在开采的过程中采用高强度的开采方法,一些主体的资源已枯竭或趋于枯竭,再加上技术、经济和人力方面的限制,对可替代资源的探寻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探明资源有一定的储备量,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开采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使企业在开采时得不偿失。

再加上国家对资源型企业实施“政策性亏损”政策,开采的资源价格不合理,出现成本倒挂的现象,导致出现非常严重的价值流失。

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与市场经济核算体系不匹配,出现了项目缺失、费用计提陈旧的现象,这样对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会大大的削弱,出现净资产利润非常的低,甚至是负数,对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冲击,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畸形,一、二、三产业合理结构比例失调。

资源型城市更多地以资源优势进行重点的开发,强化资源的区域优势,这样就对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第一产业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低,经营的水平也不高,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在凉山彝族地区很多地方,农业生产的目的还处于初级阶段,以温饱为主,当地居民的市场观念落后,效益观念不强。

第二产业虽然占主要的地位,但是这种对资源依赖型的产业是有自己的短板的。

它只是注重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但是对开采后的产业链延伸略显不足,在产业的技术结构水平上也是制造工艺更新换代慢,产品的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优势一点都没有体现出来,可持续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

一旦这些资源的优势不存在了或者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这时候对城市的发展就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会使城市经济增加疲软。

由于对第二产业的重视,导致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和发展第三产业,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的层次非常的低。

  (三)资源性企业负担沉重问题

  攀西地区资源性企业以煤炭企业、钢铁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由于时代的特征,这些企业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承担相当大的社会功能,很多企业有自己的学校、医院等其他社会职能的场所,这些场所每年要支付数十万元或百万元,甚至更多;退休人员与下岗人员并存,这些资源型企业建立具有年代的特色,到现在形成了大量的离退休人员,再加上一些产业资源的枯竭,一些员工面临着下岗,这些人员的安置费和下岗生活费都给企业带来了负担。

  (四)人力资源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人口问题主要面临着数量的充裕和质量不足的矛盾,这矛盾也会造成攀西地区经济发展乏力。

当地的教育资源以攀枝花学院、西昌学院为主,在人才培养力度上与当地的资源城市略显不匹配。

主要表现在资源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人才结构上也表现出来了不合理,高学历人员比例偏低,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偏低;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本地人不愿意回来,外地人不愿意去的窘境,人才流动活力不足。

  四、攀西地区服务业结构优化的策略建议

  

(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缓解资源紧缺

  该地区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重点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产业,以第二产业的需求为导向,将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公共服务落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针对该区域的现代物流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将各类型的交通网打通,应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攀雅高速公路、攀枝花到昆明的高速公路、宜(宾)攀(枝花)公路、会(理)攀(枝花)路等道路改造和全面贯通,以及金沙江鱼大桥在会理地震后全面开放通车,金东大桥预计2017年竣工,将对攀西地区的路网进一步打通,在加快建设。

在航空方式上,西昌青山机场的新航站楼的竣工以及攀枝花保安营机场对一线城市的直航,意味着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更加的完善,根据区位的优势,规划好区域的物流体系。

支持物流企业提供多样的物流信息服务,与金融、保险等行业进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高端的增值服务,打造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示范项目。

  金融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金融业的创新创业主体,建立服务特色明显、形式多样的服务机构,为企业产业的发展,注入资本的活力。

这需要相关的政策进行保驾护航,构建层次鲜明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市场的需求,在金融业现有的基础上,推动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积极地发展互联网金融,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

引进区域外的金融资源,整合区域内的金融资源,打造金融核心地带,为攀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二)突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

  发挥商贸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家庭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攀西地区地处要塞,是四川和云南的连接地,该区域的中心城市攀枝花、西昌在成昆铁路的重要枢纽,是四川和云南两省南北来往的必经之地,其商品和物资辐射的面积非常广,在方圆半径150公里都能辐射到,呈现出了两个扇面型的辐射区,对发展商贸流通业是非常有优势的,商品进出本区域非常的便捷,很容易形成分级的商业设施网络,辐射周边县区是非常多的,多达七十余个,打造商品、物资集散中心,更有利于商品品牌集聚,形成品牌效益。

家庭服务业的建立是由公共服务机构、企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等有机结合,通过对家庭服务业资源的整合构建了家庭服务业组织体系。

以攀西地区的攀枝花和西昌为载体建立家庭的服务网络,将社区服务业纳入重点支持的产业,建立社区的信息服务平台,这样就能有效利用社区闲置的设施,使社区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培育发展服务业新型业态,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

  资源型企业要想摘掉负担沉重的帽子,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是一条明智的路。

根据新业态发展的趋势,集中国家政策和财力扶持,打造新兴业态的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的效果,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等途径,构建服务业新兴业态的环节模式,分阶段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进行支持,尤其是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产业融合速度,带动了商贸、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产业的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进一步促进跨境商品的流通,形成攀西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积极发展攀西地区特色服务业,引导职工再就业

  攀西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对该区域开展旅游业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发展,将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

围绕着乡村游、工业游、航天游、边境游来进行培育旅游产品的体系,通过推出旅游的精品路线,形成旅游产业聚集区,促进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

政府加强旅游产品的规划和开发,完善政府的监督职能,通过一些法律的条款对不正当竞争进行相应的约束,为吸引外资进入营造良好的氛围,一起将攀西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特色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行业基础人员和高级人员,这样对安置下岗待业人员有着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的问题。

还可以通过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引进行业内的专业人才来为本区域服务。

  参考文献:

  [1]耿选珍.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的可行性探析――以四川攀西地区为例[J].企业经济,2012(05)

  [2]王彬彬.攀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2)

  [3]郭利芳.攀西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发展[J].特区经济,2012(03)

  [4]曾万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D].财政科学砑究所,2013(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