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408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docx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

李少杰航天航空与力学学院学号1253840

盘古开山,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无不彰显着人定胜天的宏大气魄。

在我的家乡——河南省林州市,勤劳的林县人民(林州市过去称为林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了绵延几十公里红旗渠,真真切切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战天斗地的不朽篇章,同时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一、历史过往

(一)修渠的历史背景

林州市年平均降水量800mm,且降水量极不均匀,7、8两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

据民国《重修林县志》载:

“林境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

每逢亢旱,居民悬釜待炊,欲求瓶罍之罄,不择溲勃之污,暍既为灾,秽也生疾,南乡尤甚,山后类然。

”“或凿地为窖,以储雨水,名曰旱井。

然大旱则旱井亦涸,且不能家家皆有,于是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女抱瓮蹀踱,生活之难,水火几与菽粟等矣。

”这就是当时林县人缺水的真实写照。

(二)修建红旗渠的壮举

1、修建总干渠

从渠首到分水岭,是引漳入林的总干渠段,长71公里,水流落差15米。

未来修成的这条凌架空中的引水渠被称为“天河”并不为过。

工程在轰轰烈烈的气氛中展开了。

沿着太行山腰71000米的渠线,37000人摆开了一条长蛇阵。

炮声隆隆,锤声叮当,打破了亿万年山川的沉寂。

1960年3月6日至7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位于任村公社盘阳村的指挥部召开。

会议决定缩短战线,采取领导、劳力、技术、物资四集中的办法,打歼灭战,先修通山西省境内的20公里。

为鼓舞群众的斗志,把“引漳入林”工程改为红旗渠,寓意要高举红旗继续前进。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民工们完成了总干渠一、二期截流工程,清一色的大石坝筑在河床两侧,只剩下10多米宽的龙口。

等到汛期山洪暴发,上千个流量的洪水汹涌而来,截流就没有可能了,这必将影响红旗渠整个工程的进展。

怎么办?

筑人墙,用人挡水。

40多名青年民工跳进河里,用血肉之躯抵挡着冰冷凶猛的河水。

暴怒的漳河水在这道人墙面前一点点挣扎着,一点点退却着。

经过激战,龙口终于合住了。

1960年5月1日,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进了红旗渠引水涵洞。

2、三条干渠一年竣工

1965年9月,三条干渠工程的建设全面展开。

三条干渠要通过的山山岭岭,7万人摆开长蛇阵,红旗招展,炮声隆隆,锤钎铿锵,展现出千军万马战太行的一派壮丽图景。

红旗渠一干渠翻山越岭修到了桃园河边。

桃园河宽100多米,岸陡谷深,夏季洪水滚滚,两岸群众不能通行。

根据此处地势及需要,施工人员设计了桥下走洪水、桥中过渠水、桥上能行车的石拱三用桥。

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但更了不起的是修渠群众在建桥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无穷智慧。

二干渠上夺丰渡槽长413米、高14米、宽4米,有50孔拱桥,单孔跨5米。

在施工中,没有现代化建筑材料就用石头代替,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就车拉肩扛。

3100名民工苦干125天,砌石料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投资12万元,渡槽于1966年4月5日建成。

三干渠上的咽喉工程曙光洞,全长4公里,是整个红旗渠工程中最长的隧洞。

修渠民工创造了竖井分段作业法,同时打34个竖井,由原来的2个工作面扩大为70个工作面。

修渠民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经过1年零4个月的奋战,凿通了曙光洞。

1966年4月,红旗渠三条干渠全部竣工,共挖砌土石方和浇筑混凝土方量291.43万立方米,修建水工建筑物469个,水浇地面积增加到32万亩。

三条干渠如三条蓝色的飘带,北来南往、西去东出地盘绕在山地丘陵间。

3、在动乱中红旗渠灌网成功

在缺水、盼水的林县人眼里,红旗渠日夜流淌的是一渠粮,一渠油,一渠欢喜泪,一渠丰收酒,一渠哺育生命的乳汁……但是一场历史浩劫摆在了历经苦难的林县人民面前。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6年8月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公布了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

1966年9月18日,造反派开始冲击林县县委。

从此林县和全国一样进入动乱时期。

但“造反”没有动摇中共林县县委治水的意志,在全国其他地方都还在进行“武斗”、“夺权”的折腾时,林县人民开始进行红旗渠配套工程建设。

1968年10月,红旗渠配套工程全面开工。

经过修建红旗渠干渠锻炼的林县人民,治山治水的胆识和技能有了根本的提升。

以前需要全县统筹修建的重大工程,此时,一个公社就能承担;以前公社一级统一修建的水工建筑物,几个村就能拿下来。

东岗公社自己设计、自筹物料、自己施工的红旗渠三干渠第三支渠上的曙光渡槽,高16米、长550米、宽4.5米,由29孔桥拱组成,仅用两个月就修成了。

就这样,林县人民在动乱中继续修建着自己的生命之渠。

从1968年10月到1969年7月,林县人民斩断1004座山头,跨越850条沟堑,修建90多座渡槽,凿通70多个隧洞,基本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

1969年7月6日,林县召开庆祝红旗渠全面竣工大会,宣告历经10年的“引水之战”胜利结束。

二、不朽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就其本质特征而言,主要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四个方面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

因此,也就构成了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1、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

修建红旗渠这样巨大的工程,对于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来说,一无领导经验,二无充裕的物资,又逢全局性的经济困难时期,是依靠自力更生修渠,还是单纯靠国家支援的问题摆在面前,林县人民的回答是:

“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咱们双手造。

”林县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拼搏,才能发展本地经济,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正如1965年4月8日《河南日报》为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所发社论《贺红旗渠通水》上讲的:

“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也是林县人民奋发图强,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向大自然进行胜利斗争的过程。

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的产物,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主要依靠林县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而成的。

1960年,正是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二年,粮食短缺,物资短缺,一切都紧缺。

艰难困苦能吓倒弱者,也能激励强者。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县数万农民扛着自己家里的铁锨、铁镢、铁锤、钢钎,推着自家用的小推车,背着自家粗布做成的铺盖,带着生产队的大铁锅、缝纫机,自带口粮,象战争年代解放大军奔赴战场一样,毅然决然地上了太行山,开始修建红旗渠。

林县人民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2、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

为了创业,林县人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创业,他们吃大苦,耐大劳。

红旗渠修建中,测量仪器不够用,50多岁的农民技术员路银自制简易水平仪。

他凭着自己多年当石匠的经验,用木凳子当三角架,洗脸盆盛上水,放在凳子上,再在水上放个木架子。

把眼药瓶盛上水绑在一个小管子上,空管子另一端用线做成十字线,然后再放在小木架上,从管子的一端通过另一端的十字线观察前方的测量杆,得到满意的测量效果。

这种测量方式,被人们风趣地称作“盆面测量法”。

工程浩大,工具简陋。

民工们自带的简陋的工具经不起艰巨工程的消耗。

没有工具,就从民工中挑选铁匠、木匠就地组织铁匠炉、木工组,自己修制修渠工具;没有炸药,就用硝酸铵、干牛粪、锯沫、粉煤等制作土炸药;没有石灰,自己烧制;没有水泥,就自办水泥厂,自己造水泥;没有抬筐,民工们就上山割荆条,自己编。

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东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料,成为修渠工地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抬筐破了自己修补,用坏的破筐子还要用水泡一泡,把能用的长荆条抽下来用于编新筐,真正不能用了当柴烧石灰。

用后的炸药箱子,还要制作车箱、木桶、灰斗等各种用具,实在不能用了,还要当柴烧石灰;钢钎磨短了,当錾用,錾磨短了,就当铁楔用;锨把断了,当大锤把用;大锤把断了,当小锤把用;小锤把不能用了,当镢楔用,再不能用了,烧水做饭用。

从1960年开工到1966年三条干渠建成,共自制水泥5170吨,炸药1215吨;自烧石灰14.5万吨,编抬筐3万多个,做水桶18900多副;修配、制造各种工具117万件,群众自带的小推车、手锤、铁绳、抬筐等各种工具31万余件。

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结果,大力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潜力,共节省资金1293.92万元,占工程投资额的17.9%。

整个红旗渠工程总投资7154.7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元,占总投资的14%;县、乡、村共筹资金6129.7万元,占总投资的86%。

要改变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必须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就象《国际歌》唱的那样: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3、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

建红旗渠是全县人民共同的事业。

在这里,一切斤斤计较、与邻为壑的行为绝对没有市场。

在进行到鸻鹉崖工段时,各公社抽调自己的精兵强将开服鸻鹉崖工地,5000名青壮年,编成15个突击队,向3000米长的鸻鹉崖工段开战。

经过50天的会战,鸻鹉崖被征服。

这是红旗渠工地上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一个典范。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保证。

”团结协作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共同奋斗,而不是合股参与的一种经营。

美丽的红旗渠,它流淌的不仅是漳河的生命之水,更汇聚了千万人团结协作的伟大精神,激励着后代儿女再创辉煌。

4、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红旗渠工程巨大,效益巨大,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并不能使全县所有地方、所有的人都能从中受益。

当时林县15个公社中,石板岩公社由于位居深山区,红旗渠从山外流过,整个公社不能从红旗渠直接受益。

就是其他14个公社中,每个公社都有相当部分的村庄不能直接受益。

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史无前例的大工程,必须集聚起全县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毕其功于一役,才能成功。

客观要求那些根本不能受益的乡、村也要同受益的乡、村一样投资、投工、投物,为了全局的利益而毫无保留地牺牲个人利益、局部利益。

这种不计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红旗渠赖于建成的基础力量。

三调研感受——红旗渠精神永存我心

我的家乡林州市,这只是一个在坐落在山区中一块平地上的小县城,没有太多可以称道的历史古迹,没有太多扬名立万的风云人物,也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光彩琉璃。

从家乡走出来的我自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与向往,但更多的是隐藏在心底的隐隐的自卑。

但那天,在学校图书馆前我看到的硕大的红旗渠故事的宣传横幅,还听到了久违的乡音,那个时候,我就感受到,我们虽然经济发展不如外面的城市,但我们在精神上绝对富有.

后来我了解到,那是家乡宣传部应邀前来做关于红旗渠精神的宣传会。

我过去总觉得关于精神的宣传是很单调无趣的,甚至带了些政治的味道,与其听这种枯燥的宣讲会还不如翻开书本,在那些人物的故事中领会不朽的精神。

但是,这件事之后,我彻彻底底的改变了看法。

一个人,一群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下的精神却是永恒的,而这精神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或许是因为长大了的缘故,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开始寻求自己心灵归属的青年了。

一种精神,它是一个时代的丰碑,正如我们家乡红旗渠精神,它代表了那个充斥着动荡与贫苦的六七十年代,一群不愿向命运抗争的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宏大气魄,这是一种多么决绝的气势:

苍天让我战战兢兢,惜水如油,被水扼住生存的咽喉,我偏要挑战苍穹,重塑山河,让清泉流进太行,让绿色再次溢满农田。

精神是需要传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事了解的也越发深刻,真正使一个人挺直胸膛大步行走与天地之间的还是心中的那份精神,胸中的那口气!

说实话,在做这次调研之前,红旗渠精神在我心中就像一尊金碧辉煌的雕像,一直在膜拜,我却从未走进其深处。

而当我真正走进时,却被那精神的厚重感深深地震撼了。

众志成城。

六七十年代,一个物资及其困发的年代,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年代,红旗渠的渠水成功流进了美丽的林县小城。

造就着一切的是那份众志成城的力量。

全城的男女老少其上工地,即使是上学的小孩子,放学回家也会拎一块石材到工地上。

我的脑海里时常会闪现一副这样的场景:

蜂拥的人群手把手传递着铁锤,铁棍,脸上充满着自信的微笑——是的,他们应该信心满满,当几十万人把心聚在一起,把力量聚到一起时,没有什么困难会让我们皱一皱眉头的。

不仅是本县的,临县钢铁厂支援刚才,石材厂支援石材,甚至是相隔近千公里的辽宁第一制造厂也支援了运输车辆。

众志成城,千万条河流汇聚到这个小小的县城,它已然不再“干旱”!

无私奉献。

现在,无私奉献的人很多;但,那个年代,无私奉献的是社会的常态。

多少人倾全家之力修筑红旗渠,又有多少人为了祖祖辈辈不在水的制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那时候有这样一句顺口溜:

“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笑谈背后人民对这些无私奉献的人的无限敬意。

一个人的无私值得我们去学习,而一个时代的无私无畏就值得整个社会去学习。

敢想敢干。

如果有一天,一个人跟你说他要从太行山中间凿一个窟窿,你会怎么想?

这人疯了吧!

但是,林县人民了做到了。

林县人民就有这样一个品质,想到了就要去做,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是现实中的愚公移山。

如果山挡住了我的去路,那就搬开它;如果水阻断了我的行程,我就要让它改道。

在工程进行中,困难重重,人们有过抱怨有过沮丧,但从未想过放弃。

既然当初想到要这样去做,那就把它坚持到底,敢想敢干的气魄让漳河水欢快的流进这片平原。

过去的辉煌确实让我们欣慰,可现如今,人们的精神家园却远不比从前。

各种价值观冲击着当代青年,“宅”文化盛行,网游成癖,极端恶性事件屡见不鲜。

这种种现象的背后正是精神家园的缺失。

刚上大学的时候,上海的多元文化着实让我迷茫了好一阵子,我以前的很多观念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曾经坚信不疑的东西开始松动,离开了高考,我像一头在无边荒漠里游走的的陀羊.人精神上没有了寄托便会没有了生活的方向,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上个学期,我在迷茫中寻找自己迷失的方向,在为自己的心灵找个依靠。

在迷茫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

相信那些朴素的话语,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努力会有结果,相信团结友爱会战胜苦难挫折……这些话语其实就是就代表了一个人心底深处的精神力量。

红旗渠精神就是这些精神力量中的一种。

当你一个人默默地走进通宵自习室,你要相信坚持会有收获;当你在学习,社团上屡屡受挫,你要相信敢想敢干,即使失败也不后悔;当你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你要相信不断探索持之以恒,你就能走进未来成功的殿堂。

坚守是一种

附录:

红旗渠修建大事记

1959年

6月11日,中共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对林县水的情况和水利建设作了认真研究分析。

县委认为,要解决水的问题,眼光不能只盯着林县,要打破区域界限去找水。

会议决定,县委组织三个调查组,分头到县外寻找引水源。

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引漳入林灌溉工程。

会议决定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并确定报请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批准。

10月29日,林县县委举行县委扩大会议,研究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具体事宜。

决定深入基层,充分发动群众,做好准备工作,一旦上级批准,立即动工。

10月-11月,林县县委、林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对引漳入林工程进行选线测量。

11月6日,中共林县委员会向新乡地委、河南省委呈送《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报告》,要求兴建引漳入林灌溉工程。

12月27日,新乡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发出《关于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通知》,批准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并提出由林县兴建。

1960年

1月16日,林县人民委员会向新乡专员公署和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报送《关于兴建引漳入林工程请示报告》。

1月24日,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向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写信,请省委向山西省委发函,协商从山西省平顺县境内兴建引漳入林工程。

1月27日,河南省委向山西省委致函,阐述林县缺水情况以及兴建引水灌溉工程计划,请山西省委帮助解决。

1月27日,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省委秘书长戴苏理,向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和书记处书记王谦致函,协商从山西省平顺县兴建引漳入林灌溉工程。

2月1日,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林县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水问题。

2月3日,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山西省副省长刘开基向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省委秘书长戴苏理复信,同意林县引漳入林工程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水。

2月6日,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给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来函,转来2月3日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山西省副省长刘开基关于引漳入林工程给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省委秘书长戴苏理的复信。

山西省委、省人委同意林县引漳入林工程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引水,并按此设计。

2月7日-8日,林县县委在任村公社盘阳村召开引漳入林筹备会议。

公布了林县县委关于林县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方案,成立了林县引漳入林筹备委员会。

2月10日,成立了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和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

2月10日晚,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广播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会》。

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开工。

到15日止,开赴工地的民工达37100人。

2月16日,姚村公社分指挥部24岁的女民工营长、共产党员李改云为抢救战友,身负重伤。

3月1日,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编制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扩大初步设计书》。

3月6日,林县15个社办中学的300多名教师、8000余名学生开赴引漳入林建设工地,边劳动,边学习。

3月6日-7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全体会议在任村公社盘阳村召开。

会议提出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分段突击的施工方案,并建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

3月10日,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在任村公社盘阳村召开引漳入林工程全线民工代表会议。

会议一致同意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分段突击施工的施工方案;一致同意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3月13日,林县红旗渠总指挥部召开工地各分指挥部指挥长、工段负责人及部分民工代表参加的会议。

会议决定,红旗渠总干渠工程分四期建设,建一段成一段,成一段见效一段。

3月28日,红旗渠总指挥部技术指导股副股长、技术员吴祖太和姚村公社分指挥部干部、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在红旗渠工地王家庄隧洞检查安全时,因塌方而牺牲。

5月1日,红旗渠首拦河坝竣工。

该坝长70米、高3.5米、底宽13米,于2月13日动工。

6月12日,城关公社分指挥部负责施工的鸻鹉崖工段因山石塌方,9名民工死亡,3名负重伤。

8月1日,长243米的红旗渠王家庄双孔隧洞竣工。

红旗渠总干渠最大建筑物之一——林英渡槽竣工。

渡槽槽长56米,高21.3米,宽16米。

9月18日,红旗渠工地鸻鹉崖大会战开始,15个公社选调5000名精壮民工,奋战在长3000米的险要工段上。

10月1日,红旗渠总干渠第一期工程竣工。

漳河水流入林县境内。

10月17日,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开工。

11月23日,红旗渠总指挥部召开工地全体干部会议。

因自然灾害严重,群众生活遇到暂时困难,县委决定,红旗渠工地除留一部分精干民工继续开凿青年洞外,其余民工于本月底全部回家搞生产自救。

1961年

2月,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到红旗渠工地视察,看望战斗在青年洞工地的民工。

6月7日,在林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加速红旗渠建设的决议。

6月9日,林县县委下发关于红旗渠续建工程秋前施工方案。

经请示地委、省委,组织劳力继续兴建红旗渠工程。

7月初,在新乡豫北宾馆会议上,红旗渠的修建受到批评,林县县委经受严峻政治考验。

7月7日,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杨蔚屏到红旗渠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7月15日,红旗渠青年洞竣工。

8月15日,红旗渠总干渠南谷洞大渡槽竣工。

渡槽长133米,宽6.38米,高12米,由12个拱券组成。

9月30日,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竣工。

10月1日,红旗渠总干渠第三期工程动工。

11月3日,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杨珏来红旗渠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1962年

2月28日,河南省委第二书记吴芒圃、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副省长王维群到红旗渠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8月15日,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的有关公社、大队签定了《林县、平顺县两县双方商讨确定红旗渠工程使用权的协议书》,双方约定,确保河南省林县人民群众永远使用红旗渠的权利。

10月15日,红旗渠总干渠第三期工程竣工。

10月20日,红旗渠总干渠第四期工程动工。

1963年

1月20日,红旗渠总干渠分水岭隧洞竣工。

该隧洞长150米。

3月7日,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杨珏再次来到红旗渠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4月,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根据河南省委的指示,由水利厅设计院赴林县红旗渠工地进行勘测,提出技术鉴定意见。

水利厅设计院技术人员在安阳地区水利局技术人员配合下,沿渠调查后,向河南省委、省水利厅党组写了报告。

报告认为,红旗渠总干渠基本上是成功的。

此工程不仅有经济意义,且有政治意义,应当续建,但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纳入国家计划。

5月,河南省水利厅、安阳专署水利局和林县水利局共同组成现场设计组,到工地工作。

6月,河南省水利厅勘察设计院编制了《红旗渠总干渠地质报告》。

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安阳地区水利局、林县水利局联合勘测组向省水利厅报送了《河南省引漳入林红旗渠工程查勘报告》,并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赴林县设计组组长李国堤到国务院水电部进行汇报。

7月9日,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纪登奎到红旗渠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12月25日,国务院水利电力部作出了《关于引漳入林灌溉工程续建设计任务的批复》,经国家计委委托水电部批准续建该工程,并指定引漳入林灌溉工程的设计由河南省计委审批,报水电部备案。

从此,红旗渠工程纳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

1964年

5月12日,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何伟到红旗渠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6月20日,红旗渠总干渠白家庄空心坝工程竣工。

坝长158米,坝体中空。

坝上过河水,坝中流渠水。

10月30日,红旗渠总干渠第四期工程竣工。

12月1日,红旗渠总干渠全部竣工。

12月31日,红旗渠总干渠全线首次试放水成功。

1965年

2月16日,中共安阳地区委员会就红旗渠工程召开专门会议。

会议研究了加快红旗渠三条干渠工程建设速度及依靠社队、挖掘潜力、自力更生、减少国家投资等问题。

4月5日,中共林县县委在分水岭召开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参加会议群众2万余人。

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

4月6日,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来到林县视察红旗渠通水情况。

7月21日,在中共林县委员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上,确定每年的4月5日为红旗渠通水纪念日,以教育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

8月21日,成立红旗渠管理所。

9月,三条干渠建设全面开工。

1966年

3月19日,红旗渠管理所改名为红旗渠管理局。

4月1日,一干渠桃园渡槽竣工。

4月5日,一、二、三干渠全部竣工。

4月17日,林县县委、林县人委召开红旗渠建设英模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建设红旗渠的模范单位和个人。

4月20日,林县县委举行红旗渠一、二、三干渠通水典礼大会。

河南省省长文敏生到会祝贺。

5月5日,林县县委召开支、斗渠配套誓师大会。

会议通过了《红旗渠灌区管理暂行办法》。

7月-8月,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展开。

9月21日,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击,红旗渠配套工程停工。

1968年

5月,红旗渠分水岭电站建成发电。

10月25日,林县革命委员会召开全县水利配套会议,全县形成声势浩大的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建设的高潮。

1969年

7月6日,林县县委、林县革命委员会举行庆祝红旗渠水利工程全面竣工大会。

历经十年奋战,红旗渠工程全面建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