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487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docx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

银川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上)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教师:

审题教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据《周礼》记载,诸侯见到周天子要行“稽首”礼,稽首就是先拜后跪,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于手前触地,停留片刻再起身,动作很大,相对缓慢。

这种礼节只用于见天子。

由此可见“稽首”礼

A.开创了周的礼乐制度B.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

C.削弱了诸侯的自主权D.加强了周对地方的控制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6.《秦律·法律答问》记载:

“父盗子,不为盗。

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

当为盗。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

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7.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

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

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

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B.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

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9.钱穆说:

“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

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B.实行分封制

C.推行郡县制D.实行察举制

10.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1.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

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

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士族垄断仕途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选官方式多样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12.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

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

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13.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

14.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1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

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16.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

材料中的阁臣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巩固了中央集权

17.在汉代,御史大夫下属的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朝时专责监督皇帝的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专门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专制皇权趋向强化

18.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19.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最能证明这项猜测的是

A.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商代遗址中出现牛骨D.考古专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20.观察《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

依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古代丝织业中心多数分布在丝绸之路

的沿线

B.汉代丝织业中心由都城长安向全国各

地辐射

C.唐宋时期的丝织业是发展最快的手工业部门

D.元至清朝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2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2.在浙江宁波等地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河南、河北、安徽、湖南等地的东汉墓葬中都曾发现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为多。

据此不能判断

A.瓷器的发明最迟不会晚于东汉B.汉代我国南北方可能都已能烧制瓷器

C.汉代瓷器常作为冥器使用D.汉代南北方形成青白两个瓷系

2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24.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

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

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25.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26.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反映出

A.明清商帮势力强大B.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D.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27.《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诸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但王建《汴路即事》中云“天涯同比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对上述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唐朝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B.坊市制度不能满足交换的需要

C.草市已经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带D.江南地区草市发展较快

28.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白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

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白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

至成化年间,白银大量流入我国,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

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B.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

29.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商品经济比较发达B.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C.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D.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30.《元史.食货志》载:

“(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

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

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

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材料中元政府的措施

A.抑制了海上走私活动B.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降低了对外贸易的风险D.打击了外国商人的积极性

二、材料与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22分,32题21分,33题12分,34题12分)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8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概括其主要做法?

(8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分)综合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4分)

 

32.(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敕中书省曰:

“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

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

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9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春秋战国时期

使用铁犁牛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出现百家争鸣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81年

隋朝建立,确立三省六部制

607年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584~605年

隋朝开通大运河

唐朝

火药用于军事,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宋朝

理学产生,出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使用交子

明朝中后期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及反君主专制思想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高二期中历史试卷答题卷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二、材料与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22分,32题21分,33题12分,34题12分)

31.(22分)

(1)(8分)

 

(2)(8分)

 

(3)(4分)

 

32.(21分)

(1)(6分)

 

(2)(6分)

 

(3)(9分)

 

33.(12分)

 

高二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诸侯见周天子时要行“稽首”礼,这实际上是在强化周天子的权威性,因此B项说法正确;“稽首”礼虽然属于周朝礼制,但并不能说明这开创了礼乐制度,A项错误;C、D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B。

2.【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特点,A项是宗法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组建地方政权”,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项正确。

从秦朝开始,国家政治权力才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3.【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被破坏,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之;D项过于绝对,故排除。

4.【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信息“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天子与诸侯之间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因此B项说法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D项说法属于影响,不是本质,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5.【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信息“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B项说法正确;A项错误,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是执政的基础;C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是政绩;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D项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为B。

6.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父子”关系不同,使用法律的条文也不同,因此C项说法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关系无关,A项说法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继父与继子是被作为“父子”关系来看待;D项说法片面,材料信息并不只是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C。

7.【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是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下,君主为维护独裁专制而采取的手段,因此D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A项说法是廷议制度实施的目的,可以排除;B项说法属于廷议制度实施的原因,但不属于主要原因,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8.【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

根据题干信息“郡县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可知,郡县制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项符合题意。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不选A项;B、D两项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

9.【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封建”意为封邦建国,因此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说法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B。

10.【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D项正确;A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

11.【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

材料中体现唐代选官多样性,并不是只有士族垄断仕途,A项错误;科举制度是当时通过考试做官的主要途径,B项错误;科举制不是材料中论述的主要信息,D项错误;材料中“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说明当时选官制度多样性,故选C项。

12.【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班固对汉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班固认为汉初封国有利于社会发展,在汉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造成削藩过度,导致西汉末年宫廷内外衰微,根本和末梢都同样脆弱。

故本题选A。

13.【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因此B项说法正确;材料反映出古代监察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但这不是实质,因此A项说法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在“平民”,平民不是监察的对象,可以排除;古代监察制度有加强管理官吏的成分,但这不是首要任务,因此D项说法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B。

14.【答案】C

【试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要注意一定要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即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15.【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A、B、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误,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本题答案为C。

16.【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

根据题干信息,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但不被皇帝接受,于是“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可知阁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本题选A项,进而排除D项。

刘健等主动请辞而非皇帝辞退,故不选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不选。

17.【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

题干阐述了御史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监察权独立行使,任命权由宰相到皇帝,这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强化,故本题选D项。

A项说法与题干观点相悖,故不选;B、C两项为题干中现象而非本质,故不选。

18.【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根据材料信息“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以判断出D项说法符合题意,明朝的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A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B、C两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19.【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能证明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的史料应该是考古发现的关于牛耕的记载。

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D。

20.【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古代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而图片显示的古代丝织业中心东部、中部、西部都有,故A项错误;关中地区是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平原,图片无法显示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地区辐射全国,故B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丝织业中心分布,没有与其它手工业部门进行比较,排除C;元明时期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东部地区,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

2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理解。

小农经济是在小土地私有制基础上运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追求产量的最大化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满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井田制的瓦解是公田向私田转化。

C、D的意思与材料不符。

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

22.【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东汉墓中出土的瓷器,说明东汉时已有瓷器;河南、河北属于北方,安徽、湖南属于南方,当地古墓中出土瓷器,说明当地可能出产瓷器,瓷器在墓葬中被发现,说明瓷器作为陪葬品即做冥器使用。

财力哦啊没有反映出当时出现青白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制瓷业

2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目提供了西汉、唐朝和明清三个时期政府在商业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存在一个动态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