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836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 孔明借箭语文S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8孔明借箭语文S版

28 孔明借箭

《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来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特点。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班级中的男生更是对它早已熟知。

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知晓,而对故事中的人物很少会去细细分析,品读。

而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魅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所以教师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故事情节中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

1.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

,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的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师

《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今天我们学习的《孔明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

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故事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枝箭,企图以造不成箭、延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有不懂的问题画出来,然后和同学讨论。

(1)检测生字词学习的情况。

提示:

“擂”读作léi,不读lěi。

指名读;妒忌、军令状

、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军令状:

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迟延:

耽搁,拖延。

调用:

调度使用。

虚实:

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试划分文章结构。

(文章写了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干心怀妒忌,故而要他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早已心中有数,但他以大局为重,立下了军令状。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

先略写诸葛亮为借箭作的准备,他深知鲁肃的为人,因而向前来探听情况的鲁肃借了船只、军士等物,并请鲁肃对周瑜保密。

后详写诸葛亮妙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写诸葛亮告诉鲁肃“已得十万余箭”。

鲁肃听他一番关于庸才的谈论之后表示拜服,再写他如期如数交箭后周瑜的神态和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品读课文,认知贯通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诸葛亮的才干怎样?

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

把文中相关的词语画出来。

(“挺”“才”,指导读得稍重些)

2.指导朗读第2~5自然段。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

(3)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3.读第3~6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说经过,自己读课文,自己画图。

(借箭的过程:

准备→逼近水寨→

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2)分析保证借

箭成功的因素。

讨论、交流、反馈:

①雾的作用。

(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②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③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又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④士兵的作用。

(擂鼓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⑤水的作用。

(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

这是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而周瑜却没想到,只能“自叹不如”。

四、课时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nàhǎn,(   ))  léigǔ,(   ))  zhīwú,(   ))

jiǎozhà,(   ))dīngzhǔ,(   ))yǐnmán),\s\do5((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

(     )

(2)吾自有公道斩之,叫他死而无怨。

(     )

(3)都督见委,自当效劳。

(     )

(4)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

(     )

(5)比及号令到来。

(     )

3.根据人物的特点连线。

诸葛亮       嫉贤妒能

周瑜神机妙算

鲁肃谨慎多疑

曹操忠厚老实

【答案】1.呐喊 擂鼓 支吾 狡诈 叮嘱

隐瞒

2.

(1)怎么 

(2)公正的道理 (3)委派我 (4)拿来 (5)等到

3.诸葛亮——神机妙算 周瑜——嫉贤妒能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迅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

(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瑜大惊,慨然叹曰: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二、探究课文,巩固提升

1.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表现在哪里?

联系全文思考:

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边默读,一边批注,一边思考)

讨论、交流:

(1)知天文

①“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

(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

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

③学生自由读,在朗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④这个句子改成这样:

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请鲁肃到船中。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试比较两句的异同。

(不好,这样写不能体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⑤怪不得周瑜长叹道: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懂地理

①在文中画出诸葛亮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

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出示:

“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②讨论交流:

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

,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3)识人心

①识曹操

出示:

“孔明笑曰: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

操传令曰:

‘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

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

’”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

说说这种笑的含义。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缘由,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②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因为鲁肃是诚心请诸葛亮破曹的,而且他性格敦厚,为人正直。

2.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课文第2自然段是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

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周瑜:

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3.下面是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

(引导学生齐读;同时指出:

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的那么多的箭。

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理解其深层含义。

4.教师总结。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

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5.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历史故事?

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句段解析

1.瑜问孔明曰:

“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

[解析]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

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害人,明知故问。

2.孔明曰:

“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

吾别有妙用。

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

只不可又叫公瑾得知。

——若彼

知之,吾计败矣!

[解析]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

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3.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

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

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

解析]“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把船只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获得成功。

4.孔明笑曰: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解析]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5.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解析]“把船吊回,头东尾西”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敢逼近曹操水寨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

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6.瑜大惊,慨然叹曰: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解析]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

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四、课后习题

2.借箭的原因:

三天赶造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

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借箭的结果:

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来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五、资料库

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富于变化,并贯穿了较多的古代

政治、军事知识,文字通俗浅显。

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还被大量搬上舞台,剧目多达四十余种。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小说虚实结合。

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第二,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致。

比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00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

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创作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虽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的语言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

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

《三国演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其他国家广泛流传。

六、板书设计

孔明借箭

  造箭:

十天 十万枝

  ↓

  借箭

  ↓

  交箭:

三天 十万多枝

七、课时作业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人物这样做的前因后果。

(1)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枝箭。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又叫弓箭手射箭。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阅读。

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挥师出祁山,准备一举攻灭曹魏政权。

但是由于蜀将马谡失守街亭,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使他非常被动,只好率领大军退守西城。

司马懿攻占街亭、列柳城之后,率领十五万曹魏大军,直奔西城杀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得力战将,只剩下一些文官。

他带来的五千军马,已派走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士兵留守在城中,以备不时之需。

诸葛亮于是登上城楼一看,只见东北方向尘土扬天,显然魏兵已向西城杀来。

这时,诸葛亮并没有慌乱,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然后下令,把城头旌旗全部藏起来;诸将各自坚守岗位,不得慌张,否则立即处死;大开城门,让一些士兵装扮成老百姓,在街道上洒

扫,也不得惊慌乱动。

诸葛亮自己则端坐在城门楼上,羽扇纶巾,焚香抚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来到西城之下,见诸葛亮一人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烧着香,弹着琴,还有两个童子伺候两旁,城门内外,也只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洒扫,脸上毫无惊慌的神色。

司马懿见此情况,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于是就急忙下令退兵。

(1)这个故事写的是著名的(  )

A.空城计   B.声东击西

C.美人计   D.连环计

(2)下面的歇后语中有两句与本故事有关,分别是(  )(  )

A.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B.半夜里弹琴——暗中作乐

C.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3)曹魏大军逼近西城,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把有关句子画上“——”。

(4)为什么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能骗到司马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借机陷害他。

 没有得逞,自愧不如。

 

(2)曹操生性多疑,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敢轻举妄动。

 上了诸葛亮的当,痛失十万枝箭。

2.

(1)A 

(2)AC (3)这时,诸葛亮并没有慌乱……若无其事的样子。

 (4)因为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性格——历来谨慎,从不冒险。

今天看到这种情景,以为诸葛亮又设了埋伏,所以他疑惑和害怕。

《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放到了学习第2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知人物形象上。

另外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勇于探索,所以教学中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发散思维训练。

在结束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通过人物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