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8013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docx

广东省中考历史冲刺卷四

2021历史中考冲刺卷(四)

历史试题

说明:

1.全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姬姜贵族,但同时还分封了黄帝、尧、舜的后人和夏、商的遗民这种做法有助于()

A.建立皇帝制度B.巩固中央集权

C.促进民族交融D.强化君主专制

2.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发布命令,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此外还由国家对分娩的妇女进行物质奖励,“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其意在()

A.增殖人口提升国力B.贯彻“民贵君轻”理念

C.营造和谐阶级关系D.促成南方经济开发

3.“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大意是指官员和民众的身份不会长久不变,“是否具有能力”是他们地位变化的依据。

这体现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尚贤”思想

C.道家的“辩证法”理论D.法家的“大一统”理论

4.秦朝统一后,针对淳于越“封子弟功臣为枝辅”的“师古”主张,李斯提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主张不断变革才能实现良好统治。

李斯意在()

A.制定严酷的法律B.全面推广郡县制

C.否定儒家的理念D.征收高额的赋税

5.汉景帝时期,朝廷将百姓开始服役的时间由17岁改为20岁,后来又进一步延迟到23

岁。

这可以用来研究汉朝初年()

A.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B.国家财政的收支水平

C.休养生息的统治策略D.农业经济的衰退情况

6.我国北方的水文情况在秦汉时期变化明显,“河”在这一时期改称“黄河”,包括据说可以行驶高十余丈楼船的昆明池在内,关中地区原本密布的湖泽陆续消失。

这种变化是由于当时()

A.少数民族迁居中原B.人口大量往南迁移

C.黄河流域战乱频繁D.北方农业过度开发

7.北魏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部以河南洛阳为籍贯所在地,死后要葬在洛阳北边的邙山。

此举()

A.使得经济重心南移B.推动了鲜卑族汉化

C.缓和了阶级矛盾D.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权

8.唐玄宗时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富”,以兵力而论,10个节度使控制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才8万。

这种状况()

A.有助于形成尚武风气B.有效地消弭了外患

C.改变了唐朝政治重心D.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9.宋代平原地区已大部垦辟,在多山的地区尤其是南方,还出现了大量梯田,所谓“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

这客观上表明当时()

A.人地矛盾较为尖锐B.生产力取得革命性进步

C.商品经济远超前代D.政府收入以农业税为主

10.公元1280年,元世祖下诏以黄河“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处”,命人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黄河源头有计划、有组织的实地考察。

这一壮举成行根源于()

A.统治者的好奇心B.元朝远超前代的疆域

C.交通技术的改善D.农业对水资源的渴求

11.明代无锡农村,乡民日常则种田为生,每逢雨季则“机杼之声又遍村落,报布贸米以食矣”。

这表明()

A.江南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B.专业作坊的生产形式盛行

C.手工业成为重要辅助产业D.无锡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12.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小麦)、牟(大麦)、黍、稷居什三”。

据此可知当时()

A.民众衣食结构发生变化B.朝廷固守重本抑末观念

C.高产作物品种引进推广D.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稳固

13.洋务运动期间,很少有世家大族愿意将子弟送到京师同文馆就读,这导致同文馆的学生大多数是年龄偏大的庸才,他们是冲着津贴来就读的。

这表明()

A.洋务派学习西方不够彻底B.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知识分子倾向于维新变法

14.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铁路建设步入高峰期,其中俄、德、法、日在华新建铁路占1911年中国铁路总里程的41%,同时许多中国自建铁路也是靠外国贷款建成的。

这说明当时中国()

A.高度融入全球商品市场B.列强是工业化主要动力

C.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市场D.失去了关税自主的主权

15.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罗列了天津商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大事,包括:

“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恤商难”等经济活动,以及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等地方公益和行政事务。

这表明()

A.资产阶级社会影响力扩大B.地方管理出现自治潮流

C.民族资本进入“黄金时期”D.政府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16.1896—1897年,孙中山在英国目睹了工业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趋势,想令中国在未来免于类似的罢工与劳资纠纷问题,因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革命理论。

这主要是指()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自由主义

17.武昌起义后初期的军需、官饷和建设的款项亟缺,独立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以应急。

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广东银圆票、银毫与铜仙10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

这种现象()

A.解决了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B.切断了满清政府的经济来源

C.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D.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18.表1是抗战时期部分美国记者对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描述。

这些记者()

记者

国民党

共产党

毕恩来

“封建中国”

“民主中国”

白修德

“颓废衰微”

“生气勃勃”“光芒四射”

斯坦恩

(重庆)“哀怨之城”

“一场噩梦”

(从延安飞往重庆犹如)“从中国的一个世界到了另一

个世界”

表1

A.已转变为国际无产阶级战士B.受美国政府政治主张的影响

D.刻意维护反法西斯统一战线D.客观描述当时中国社会现状

19.1949年的中国通货膨胀完全失控,洪水影响了30%—40%的耕地,工业产量和食品产量

分别骤减到战前最高点的56%和70%—75%。

这决定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应该是()

A.社会主义改造B.“五年计划”

C.恢复国民经济D.“大跃进”

20.图1是民众在庆祝公私合营皮件商店挂牌,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图1

A.民族资本发展“黄金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

21.自1969年起,苏联通过跨西伯利亚铁路向东方运送部队和辎重的行动非常频繁,以致在1970—1972年间非军事运输业务多次中断。

这主要是由于()

A.美苏冷战紧张对峙B.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C.苏联军工产业发达D.苏联逐步走向解体

22.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从1978年的占国家开支的13.3%一路下降到1983年的6.8%,与

此同时银行提供的农业贷款却显著增加,1983年总计达到了214亿元。

这种现象表明

()

A.农业经营活动主体发生变化B.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下降C.劳动力从农业转往其他行业D.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经济

23.1980年代初期,中国基本能源供应紧张,迫使许多工厂压缩生产能力,部分工厂一周只能开工四天。

对此推测合理的是()

A.工业发展速度超过预期B.能源产业出现生产衰退

C.企业管理体制混乱落后D.对外开放致能源大量出口

24.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新航路开辟始于葡萄牙。

一个发现了“人”,一个发现了“世界”,它们共同推动了()

A.大西洋沿岸经济的繁荣B.基督教思想的传播

C.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D.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5.1600年,咖啡、茶、砂糖和烟草是在欧洲富人家庭中流行的富有异国情调的珍品,中产家庭只能偶尔尝试,但到1700年,除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缺货严重外,大多数人都可以享用了。

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A.民主平等思想盛行B.崇尚外国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世界市场加速形成

26.图2漫画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

该漫画可以说明()

图2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D.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

27.苏联的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有相当多数的项目规划在乌拉尔山以东(苏联的亚洲部分),在这些地区初步发展了很多项目。

这些规划()

A.改善了产业类型的比例B.修复了斯大林体制的缺陷

C.目的是抵制马歇尔计划D.为二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8.1936年的美国电影《摩登时代》中,主人公是一家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个钳工,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使其精神失常,看见人的鼻子、纽扣等圆形的东西,就忍不住要用扳手拧紧螺母。

这个故事反映的主题是()

A.机器大生产严重摧残人性B.种族歧视带来人精神创伤

C.军备竞赛造成人心灵扭曲D.经济危机加剧人内心痛苦

29.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席卷西欧。

印度、巴基斯坦、非洲裔移民涌向了英国;法国则吸收了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则成了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

据此可知西欧()

A.经济增长使劳动力短缺B.传统殖民势力卷土重来

C.文明冲突成为主要矛盾D.实现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30.2016年6月,英国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同年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的原则,并在随后几年中陆续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巴黎协定等组织或协定。

这表明()

A.世界民族分离主义逐渐兴起B.英美关系决定国际格局的走向C.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已经逆转D.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面临挑战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

31.(15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东西方文化各放异彩,并相互交流,交相辉映。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3刻有文字的甲骨图4后世流传的一种图5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局部)

《论语》版本(书影)

材料二图6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

画面上,众神或坐或立,谈笑宴饮,穿着打扮与常人无异。

画中盛放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如画中右侧

附图所示),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

图6

材料三意大利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始终是西方文化之源,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在欧美诸国中也遥居领先地位。

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乃至利玛窦首传西学,郎世宁饮誉艺坛(注:

利玛窦、郎世宁都是明清时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在科学、绘画、建筑等领域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意文化交流史上始终不乏辉煌的篇章。

——摘编自朱龙华《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就史料来源看,指出可信度最高的一项(写出图片编号即可),并任选一幅图像说明其文化价值。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群神宴》中神的形象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分)

(3)材料二中,中国明朝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当时的欧洲,符合真实的历史吗?

请说明理由。

(3分)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认识。

(2分)

32.(12分)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2年1月12日,蒋介石在奉化武岭学校的演讲中说,“中国国防力薄弱”,一

旦给日本提供“绝交宣战”的口实,必至“虽欲屈服而不可得”的境地。

——摘编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蒋介石日记解读Ⅱ》

材料二12月3日,蒋(介石)飞抵张(学良)、杨(虎城)驻地西安,希望稳定那里的

不安局势,并加强“围剿”力度。

12月12日拂晓,东北军105师和张学良的卫队第二营发动了兵变。

蒋被囚禁,少帅提出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不幸中之大幸的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

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卢沟桥事变”之前能顺利地侵占半个中国的主要原因。

(4分)

(2)材料二称“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不幸中之大幸的事”,请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幸之事”的内涵进行说明。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

(4分)

33.(13分)工业革命掀起了工业文明的浪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00年英国煤产量只有260万吨,1795年就超过1000万吨,1854年则达到6000

万吨,1740年英国的铁产量只有1735吨,1791年则达到125079吨,1861年增长到380

万吨。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美国在资本投资方面,有一美元投入到制造业,就有七美元

投入到农业方面;全国劳动力有一半以上从事农业生产。

到1900年,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产值由1860年的33

增至58;60

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

--摘编自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材料三面对工业革命大潮的冲击,中国和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都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但效果截然不同。

在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宜布“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扶持私人工商业;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历史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英国煤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后期美国在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与美国内战的关联。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可以为晚清中国提供的借鉴。

(3分)

2021中考信息调研题(四)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B

C

D

B

D

A

B

C

D

B

C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D

C

B

B

A

A

D

D

A

D

A

A

D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

31、(15分)

(1)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图3。

(2分)

图3: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证明了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为文化的记录、传承提供了条件。

(任答一点2分,共计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图4:

《论语》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主要主张,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对整理、传承文化经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任答一点2分,

共计4分,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图5:

造纸术的发明革新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任答一点2分,共计4分,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2)特点:

人神同形同性(神的形、举止与人无异)。

(2分)

原因:

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追求现实享乐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2分)

(3)符合。

(1分)

理由:

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开辟连通了亚洲和欧洲;意大利是是亚洲商品转运欧洲的集散地;明朝时期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任答一点2分,共计2分,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4)中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化虽有冲突,但交

流不断,互进互促,共同发展。

(每点1分,任答两点得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32、(12分)

(1)中国的军事力量以及综合国力远落后于日本;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的政策。

(每

点2分,共计4分)

(2)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事实上停止了军事对抗,为后来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

(4分)

(3)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争取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等。

(每点2分,共计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33、(13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导致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加;机器采煤提高了生产效率。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变化:

美国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从业人口下降。

(每点2分,共

计4分)

关联:

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经济发展和结构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2分)

(3)学习西方要全面彻底;要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