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8277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ocx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全网发布:

2011-06-2320:

25发表者:

印利华8395人已访问

 

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

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生姜泻心汤

  药物组成:

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

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饮食不化,水饮内停而成痞。

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以消痞气;干姜温中以祛寒气;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

刘老对生姜泻心汤的使用得心应手,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刘老认为:

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胁下有水气,临床表现当为胁下疼痛及腹中肠鸣。

在使用本方时通常加茯苓以健脾利水。

本方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中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有无肠鸣。

  1.3甘草泻心汤

  药物组成:

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

治疗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虚气痞。

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

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

本证由于反复误下,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之证。

因此,按林亿所云,此方无人参,乃脱落之故,本方当有人参为是。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增加了炙甘草的用量,而药味相同。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当互相发明,虚相明显时,即可用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治疗,经方之用,也当以变为灵。

以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升降夫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

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其中辛开、苦降、甘调各有偏重。

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生姜泻心汤证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1.4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154条云: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此条述证简单,只有一脉一证。

一证者,心下痞,按之濡也,说明病人只是感觉心下胃脘部位有堵闷痞塞之感,但按之却柔软,而无坚硬疼痛,是属气痞。

一脉者,就是关上浮,关脉以候脾胃,浮脉又主阳热,今阳热之脉,仅见于关上,说明中焦有热,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故心下痞塞不通。

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故虽痞塞而不疼痛。

本证后世医家称之为热痞,刘渡舟教授在火证论中叫做“火痞”,其治疗当泻热消痞。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和胃开结,黄连苦寒,清心胃之火。

以麻沸汤渍之,则味轻气薄,清热而不泻下,治在胃而不及肠。

二药合用,使热去结开,则痞满自消。

  1.5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第155条曰: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条论述热痞兼下焦阳虚的证治。

无形邪热结于中焦,脾胃升降之机乖戾,故见心下痞满;下焦阳虚,不能温阳固表,故见恶寒汗出。

治疗当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用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泻热,以麻沸汤浸渍片刻,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焦之邪热,达到消痞的目的;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使辛热之药发挥温经扶阳的作用。

  病案举例刘xx,女,58岁。

患有慢性胃炎20余年,病情时好时坏,经常不能离开治胃药物,饮食稍有不慎,病情就要发作,始终无怯根治。

近来病情又加重,心下痞满,嗳气频作,呕吐酸苦,小便少而大便稀溏,日行3-4次,肠鸣漉漉,饮食少思,左胁下空痛不舒。

望其人体质肥胖,面部虚浮,色青黄不泽。

胃脘处按之柔软不痛,胃中有振水声。

舌苔水滑,脉滑无力。

辨为脾胃之气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

尊仲景之法以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加茯苓健脾利水。

生姜20克、干姜4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半夏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茯苓30克。

此方连服7剂,痞消胃开,大便成形,胁痛肠鸣均轻。

后依法调理3个月有余,饮食二便均至正常,体力如常,复查胃镜,病灶基本消夫,病获痊愈。

  

  2效东垣擅调脾胃升降

  李东垣,受业名门,在用汗、吐、下等常法治疗乏效时,宗元素“养胃气”的家法,以饮食劳倦内伤立论,从脾胃施治,竟获卓效。

他在传统的伤寒外感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内伤学说,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其临证施治,特别强调脾胃的作用,遣方用药也多归于脾胃,崇脾补土,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之为“补土派”。

他把物质在体内的主要运动形式--升降,紧密地落实到脾胃的功能特点上,在升清与降浊这一对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认为升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临床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性,创制了不少以升阳益气为主的方剂,擅长用升麻、柴胡、葛根、黄芪等升提之品,成为补土派的显著特色之一。

东垣之后,其脾胃学说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中医对于脾胃病的认识和治法日臻成熟,后人用“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确立了李东垣及其脾胃学说在中医学史上的地位。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仲景治病,擅调枢机开合,其论为“开合枢”,即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东垣治病,擅调气机升降,倡导“升清阳,降浊阴”,临床喜用风药升脾胃之阳气而达到降浊阴的目的。

刘老对东垣的脾胃学说,推崇备至,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喜用东垣之法,其常用之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2.1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本方为东垣《脾胃论》第一方,出自《脾胃论·脾胃胜衰论》:

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生石膏。

治疗各种内伤疾病,元气下降不升,阴火乘机困扰脾胃所致的脾胃清阳不得上升,湿热困阻中焦,热多湿少的症状。

如倦怠懒食,身重而痛,口苦舌干,肌肉消瘦等。

本方以柴胡为主,份量独重,配以升麻、羌活以升举脾胃之阳气;辅以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脾胃;苍术渗湿健脾;黄芩、黄连、生石膏清泻阴火。

  2.2升阳益胃汤

  本方出自《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由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组成。

治疗气虚、湿多、热少的内伤病。

证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兼见洒淅恶寒等肺病症状。

其病机为湿邪内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与肺共同为病。

治当升阳以燥湿,药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风过则干也;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则阳气升发;泽泻引导湿热从下而解;黄芪、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虚,并益肺气;黄连以清余热;芍药和营,收肺气之散,并节制风药的辛燥作用。

二方的区别在于湿热的轻重和是否兼有肺系症状。

  病案举例董xx,女,37岁。

十余年前就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

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日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特求刘教授用心调理。

视其舌淡而苔白腻,切其脉则濡细无力。

辨为久病损伤脾胃,脾之阳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则肺气也虚,乃脾胃与肺共同为病。

治当升举脾胃之阳气为主,辅以健脾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

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4克,红人参6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黄芪20克,白芍12克,半夏16克,黄连3克,泽泻10克,陈皮8克。

服药7剂,纳增便减,周身轻松。

又服7剂,诸证若失。

细心调理两月有余,胃镜复查只有部分浅表病灶存在,自觉饮食体力如常人,数年之苦,终于痊愈。

  

  3法天士甘寒濡养胃阴

  东垣之后,脾胃学说业已形成,至清代开始认识到了胃病治疗证有缺陷,即如华岫云在批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目》中指出的“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

对胃府研究确有殊功,纠正了“略胃”倾向者,莫过于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滋养胃阴”的治法。

叶天士首先继承了李东垣治脾的思想,但他井不墨守成规,认为“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就不能用治脾之药笼统治胃,而必须滋胃阴,降胃气,以润通为补。

临床常用药物如麦冬、麻仁、石斛、粳米、甘草、蔗浆等甘凉濡润之品,使胃津复来,胃气自然下行而病愈。

他归纳的“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则把脾胃分治的理论,叙述得条分缕析,正如华岫云评价“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

导师刘渡舟教授把东垣理论与叶氏学说定名为南北两派,认为北方之人,体格强壮,北方气候,偏于寒冷,故北派治病,用药辛香燥烈,温药取效;而南方之人,体质柔弱,南方气候,偏于温热,故南派治病,用药甘酸濡润,凉药见功。

刘老在临床上喜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次则效法东垣调理脾胃升降,然若患燥热之证,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肤发热,便不通爽,九窍不和者,则属于胃阴不足,此则不宜芪、术、升、柴等药,而当用降胃之法。

但所谓胃宜降则和,却不宜辛开苦降或苦寒下夺以损胃气,而宜甘平或甘凉濡润之法以养胃阴,这样津液来复,通降目的可达,此时则当用天士养胃阴之法。

刘老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只要辨证属于胃阴虚证,多以此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应用,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钟xx,女,68岁。

患慢性胃炎多年,近来病情渐重,心下痞满隐痛,纳呆,口干咽燥,渴不欲饮,且饮水不解,大便数日一行,干如羊屎,舌红少津而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综观脉证,一派阴虚之象,遂处以养胃之方:

麦冬20克,玉竹30克,生扁豆15克,生甘草10克,沙参12克,桑叶6克,玫瑰花2克,白梅花2克。

连服14剂,诸证始见好转,舌上生苔,原方不变,续服3个月有余,病情方愈。

刘老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

此二药并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本草正义》),对于慢性胃炎之阴虚者,实有一举两得之妙。

  

  4创新意首倡“古今接轨”

  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刘老除继承古人经验外,自己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也创造了一系列治法,而最有特色者乃是“古今接轨方”的运用。

所谓“古今接轨方”,是指经方与后世方联合应用。

刘老治疗胃病,首重饮食因素,故接轨之方,常以平胃散为基础方,合用不同的经方,临床辄获佳效。

与平胃散经常接轨的古方有小柴胡汤和大黄黄连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合用叫做柴平煎,临床用于肝郁湿盛、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

此方针对饮食、情志、湿热三大病因,其中的参、草、枣能补益脾胃之虚,对于慢性胃炎,只要不是明显的胃阴虚证,皆可应用。

因此,本方是刘老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最常用的方剂之一。

本方运用的辨证要点是胃痛连胁,舌苔白腻,脉弦。

  病案举例沈xx,男,48岁,患慢性胃炎多年。

其人体肥而多郁,喜啖肥甘,消化不良,食后胃痞,时呕酸苦,胸胁苦满。

切其脉弦,视其舌苔白腻而厚。

通过脉证分析,辨为肝郁胃湿,中焦气机受阻所致。

方用柴平煎:

苍术10克,厚朴16克,陈皮12克,半夏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3克,党参6克,黄芩10克,柴胡12克,大枣5枚。

此方服至7剂,则病减大半。

嘱其“少荤多素,遇事不怒”,继续服药,将息而瘳。

  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型者有立杆见影之效,方用平胃散和胃化湿,大黄黄连泻热消痞,二方合用,湿化热清则痞消病愈。

某人患胃病,脘中痞闷,泛酸涌苦,胃中嘈杂,烧心作痛,舌红而苔白腻,脉濡数,多方治疗不愈,特邀刘渡舟教授会诊,切脉视舌,辨为湿浊生热之证。

乃用平胃散加黄连10克,大黄2克,服至7剂则酸水不泛,嘈杂与烧心皆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