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8390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docx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总结

 

第一章冲压工艺概论

冲压工艺概念:

冲压工艺是一种先进的金属加工工艺方法,它是建立在金属塑性变型的基

础上,在常温条件下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对板料施加压力,使板料产生塑性变型或分离,

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

冲压三要素:

板料、模具、冲压设备。

冲压工艺特点:

1.生产效率高,操作简便,便于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

2.冲压加工零件的

尺寸精度是由模具保证的,一般不需要再进行机械切削加工,所以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的

尺寸精度 3.冲压工艺能制造出其他金属加工方法所不能或难加工的,形状复杂的零件 4.冲

压加工一般不需加热毛胚,也不像切削加工那样需要切除大量金属,所以它不但节能,而

且材料利用率高。

冲压加工能获得强度高、刚度大且质量轻的零件,适合进行汽车车身零

件的加工。

5.冲压所用原材料多为轧制板料或带料,在冲压过程中材料表面一般不会被破

坏,所以表面质量较好,为后续表面处理工序提供了方便条件 6.冲压件有较好的互换性。

冲压工序分类:

1 分离工序:

使冲压件或毛胚在冲压过程中沿一定的轮廓分离,同时冲压

零件的分离断面要满足一定的断面质量要求。

2 成形工序:

板料在不产生破坏的前提下使

毛胚发生塑性变形,获得所需求的形状和尺寸的零件。

冲压工序四个基本工序:

冲载(包括冲孔、落料、修边、剖切)弯曲、拉伸、局部成形

塑性变形体积不变定律:

塑性变形时物体主要发生形状的改变,而体积的变化很小,可以

忽略不计,即:

 ε1 + ε 2 + ε 3 =0

屈斯加屈服准则:

任意应力状态下,只要最大剪应力达到某临界值,材料就屈服

米塞斯修正:

某点的等效应力达到某临界值,材料就开始屈服。

冲压成形性能:

板料对冲压成形工艺的适应能力。

两种失稳现象:

拉伸失稳:

拉应力,缩颈,断裂,压缩失稳:

压应力,起皱。

成形极限:

板料失稳前能达到的最大变形程度。

总体成形极限和局部成形极限。

成形极限

高,板料好。

板料冲压成形性能:

破裂性,贴模性,定形性。

后两者是决定零件形状尺寸精度的重要因

素。

冲压加工对冲压材料的要求:

材料性能和表面质量及厚度公差两方面

冲压加工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1 冲载加工用于冲载加工的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塑性和较低的硬度,这有利于提高冲载

件的断面质量和尺寸精度。

2 弯曲加工 用于弯曲成形的材料,要求具有足够的塑性、较低的屈服强度和较高的弹性模

量。

3、拉伸加工 用于拉深成形的材料,要求具有高的塑性、低的屈服点和大的厚向异性系数,

而硬度高的材料则难于进行拉深成形。

力学性能指标对冲压性能影响:

1 屈服极限:

趋向小的时候,变形抗力小,不易起皱,回弹小,贴模性、定形性好

2 屈强比:

趋向小的时候,易产生塑形变形,不易破裂,提高拉伸极限

3 延伸率:

总延伸率是拉断时的延伸率;均匀延伸率:

局部集中变形,越高越好。

屈服

<=X<=强度

4 硬化指数:

趋向大的时候,冲压成形性能好

5 厚向异性系数:

趋向大的时候,板材抵抗变薄的能力越强

6 板平面各向异性系数:

小点好

 

1

 

板料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对冲压性能的影响

板料的尺寸精度对冲压性能影响最大的是板料的厚度公差。

对板料的表面状况有如下要求

1、 表面光洁  2、表面平整  3、表面无锈

冲压用钢板的类型:

按刚得品质分,普通碳素钢、优质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钢板。

冲模的分类:

1. 按工艺性质分为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和成形模等

2.按工艺组合分为单工序模,连续模(级进模)和复合模

3.按材料送进方式分为手动送料模,半自动送料模,自动送料模

4.按适用范围分为通用膜和专用模

5.按导向方式分为无导向模,导板导向模和导柱导向模

6.按冲模的材料可分为钢模,塑料膜,低熔点合金模和锌基合金模

冲模的结构:

1.工艺零件:

a.工作零件(凸模,凹模,凸凹模,刃口镶块)b.定位零件

(定位销,挡料板,导正销,导料板,定位侧刀,测压器)c.压料,卸料,出料零件(压

力圈,卸料板,顶出器,顶销,推杆,推板,废料刀)2.辅助零件:

a.导向零件(导柱,导

套,导板,导块)b.支承及支持零件(上,下模板,模柄,固定板,垫板,限位器)c.紧

固零件(螺钉,圆柱销)d.缓冲零冲(弹簧,橡皮)

冲模压力中心计算方法:

(1)按比例画出凸模工作剖面的轮廓图;

(2)在任一位置坐 x-

x 轴和 y-y 轴;(3)计算各凸模冲裁件周长 L1...........Ln ;(4)计算各凸模重心到 x-x 轴

的距离 y1....yn 以及 y-y 轴的距离 x1......xn (5)冲模压力中心位置由下式确定:

x0 =

n

i=1

n

i=1

i i

 

i

 y0 =

n

i=1

n

i=1

i

 

i

i

 

第二章  冲裁工艺

冲裁:

利用冲裁模在压力机上使板料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分离的冲压分离工序.它包括冲孔、

落料、修边、切口等多种冲压分离工序

落料:

从板料上冲下所需形状的零件或毛坯.

冲孔:

在工件上冲击出所需形状的孔.

冲裁断面的三个特征区:

圆角带,光亮带,断裂带.  塑性好的材料,光亮带大,断裂带小.

圆角带、光亮带三部分在冲裁件断面上必然存在。

增加光亮带高度的关键:

是延长塑性变形阶段,推迟裂纹产生,这可以通过增加金属的塑性

和减少刃口附近的变形与应力集中来实现。

提高断面的光洁度和尺寸的精度,可以采取的措施:

增加光亮带,修正工序

冲裁间隙:

间隙是指凸,凹模刃口工作部分尺寸之差。

冲裁间隙的影响

指凸在冲裁工作中,间隙的大小、均匀程度和偏差等对冲裁件的断面质量、尺寸精度、冲

 

2

 

模使用寿命和冲裁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对冲裁件质量:

 分为间隙过小、间隙合适、间隙过大三种情况,另有间隙不均匀:

小的一

边形成光亮带,大的一面形成很大的塌角。

间隙过小:

上下两面裂纹不重合,隔着一定的距离,互

相平行,最后在其间形成毛刺和层片,并产生两个光亮带;间隙合适:

裂纹重合,断面光洁,略

带斜度.。

间隙过大:

对于薄料会使材料拉入间隙中,形成拉长的毛刺,对于厚料则形成很大

的塌角.

2. 对冲裁件尺寸精度

间隙小时:

落料制件尺寸大于凹模口尺寸,冲孔尺寸小于凸模尺寸.;间隙大时:

落料制件尺

寸小于凹模口尺寸,冲孔尺寸会大于凸模尺寸.

3.对冲模寿命影响:

大或小(磨损加剧)都减寿命

4.对冲裁时各种力的影响:

大力小反之

刃口尺寸确定原则(5 点)

1 落料凹模设计基准;冲孔凸模设计基准 2 磨损规律:

凹模趋于落料件做小极限尺寸,凸

模趋于冲孔件最大极限尺寸 3 凸凹模保证合理间隙间隙由基准件以外的件尺寸获得 4 凸

凹模的制造公差与冲裁件尺寸精度适合 5 考虑模具制造的特点

刃口尺寸确定方法:

1.凸凹模分别加工:

把模具的制造公差控制在间隙的变动范围内,是

模具制造难度增加。

主要用于冲裁件的形状简单、间隙较大、精度较低的模具或用线切割

等精密设备加工凹凸模的模具。

2.凸凹配分别加工:

落料件选择凹模为基准模,冲孔件选

择凸模为基准模。

降低冲裁力的措施:

1.加热冲裁 2.斜刃冲裁 3.阶梯冲裁。

三个力:

从凸模上卸下板料所需的力称为卸料力 F 卸;从凹模内向下推出工件或废料所需

力称为推件力 F 推;从凹模内向上顶出工件或废料所需的力称为顶件力 F 顶。

F 卸=K 卸 F 平,F 推=nK 推 F 平,F 顶=K 顶 F 平

式中

K 卸——卸料力系数

K 推——推件力系数

K 顶——顶件力系数

n——梗塞在凹模内的冲裁件数(n=h/t)

h——凹模直壁洞口的高度

对冲模的要求

1.冲模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相应的形状尺寸精度;

2.冲模的主要零件应该有足够的耐磨性及使用寿命;

3.冲模的结构应该确保操作安全、方便、便于管理与维修;

4.冲模应有使材料顺利送进、工件方便取出、定位可靠的装置,以保住生产的工件质量稳

定;

5.为使冲模上下运动准确,需要有导向装置;

6.冲模的加工和装配应尽可能简单,尽量采用标准件、通用件,缩短模具的制造周期,降

低成本;

7.冲模的工作依赖压力机的运动和能力,冲模的结构应与压力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相适应。

8.冲模应具有与压力机连接的部件,有搬运吊装部位,以适应安装和管理的需要。

第三章 弯曲工艺

弯曲工艺计算:

 

3

 

1.弯曲力的计算:

1.自由弯曲:

对 V 形件:

 p自 =

0.6KBt 2σ b

r + t

;对于 U 形件:

p自 =

0.7KBt 2σ b

r + t

2.校正弯曲:

 p校 = Fq

3.顶件力和压料力:

=

Q (30% - 80%)p自4.弯曲时压力机压力 p公称 的确定:

对于有压料装置的自由弯曲:

p公称 ≥ p自 + Q ,对于校正弯曲:

 p公称 ≥ p校

2.弯曲件毛坯尺寸的确定:

1.有圆角半径的弯曲:

(1)计算直线段 a,b,c,d 的长度

(2)

根据 r / t 的值,查表出中性位置系数 x(3)计算中性层弯曲半径:

 ρ = r + xt (4)计算各弯

曲段展开长度:

 Li = πρiαi /180 (5)计算毛坯的总长:

L = a + b + c + ... + L1 + L2 + .....Ln

2.铰链卷圆的展开长度计算:

(a)型 L =

π(R + Kt)

0

π(R + Kt)

0

(b)型

弯曲:

将板料、毛柸、棒料、管材和型材弯成具有一定曲率,一定角度和形状的冲压成形

工序称之为弯曲。

毛坯的长度:

根据应变中性层的定义,毛坯的长度等于中性层的长度。

应变中性层位置用曲率半径 p 表示

P=r+xt

应变中性层:

内外区之间有一层金属,其纤维尺度变形前后保持不变。

外区(近凹模)拉

伸,内区(近凸模)压缩

回弹现象:

(精简)弯曲件的形状和尺寸都发生与加载时变形方向相反的变化。

回弹现象

引起弯曲件形状和尺寸大小改变

弯曲件回弹现象的理论分析:

(复杂)在板料塑性弯曲时,总是伴随着弹性变形,所以当

弯曲件从模具里取出后,中性层附近纯弹性变形以内、外侧区域总变形中弹性变形部分的

恢复,使其弯曲的形状和尺寸都发生与加载时变形方向相反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弯曲

件的回弹。

弹性恢复方向相反,即外区缩短,内区伸长。

回弹现象:

(精简)弯曲件的形状和尺寸都发生与加载时变形方向相反的变化。

回弹现象

引起弯曲件形状和尺寸大小改变

弯曲件质量问题:

回弹、弯裂、偏移

影响回弹的因素:

(精简)

1 材料的机械性能

2 相对弯曲半径 r/t

3 弯曲零件的形状

4 模具间隙,间隙大,回弹大。

5 弯曲校正力,越大,回弹越小。

6 弯曲方式  a 无底凹模 自由弯曲 大回弹 b 有底凹模校正弯曲 小回弹

 

4

 

影响回弹的因素:

(复杂)

1 材料的机械性能(材料的某项数值越大,弯曲回量也越大。

材料的应变硬化指数 n 值越

小,弯曲回弹量也越大)

2 相对弯曲半径 r/t(当相对弯曲半径 r/t 减小时,回弹量的变化 a 相应减少)

3 弯曲零件的形状(弯曲零件的形状越复杂,相互制约作用越大)

4 模具间隙,间隙大,回弹大。

(U 形弯曲模的凸、凹模间隙越大,卸载后零件的回弹也越

大)

5 弯曲校正力,越大,回弹越小。

(弯曲校正力越大,卸载后零件的回弹量越小)

6 弯曲方式  a 无底凹模 自由弯曲 大回弹 b 有底凹模校正弯曲 小回弹(板料在无底凹模中

弯曲时,卸载后零件的弯曲回弹量较大,板料在有底凹模中弯曲,弯曲回弹量小)

减少回弹措施:

(精简)

(1)选用合适材料及改进零件局部结构

(2)补偿法(3)校正法

(4)拉弯法

减少回弹措施:

(复杂)

(1)选用合适材料及改进零件局部结构(采用弹性模量大、屈服强度小的材料,可以减少

回弹。

对于较硬的材料,弯曲成形前进行退火处理能够减少回弹。

采用加热弯曲方法,利

用热变形时材料的变形抵抗力下降、塑性增加的特点,也可以减少回弹。

在弯曲零件的变

形区压制合适的加强筋)

(2)补偿法

(3)校正法(迫使变形区内层纤维切向产生拉伸应变)

(4)拉弯(一般来说,先弯曲后拉伸的工艺方案比先拉伸后弯曲的工艺方案好,拉完法的

原理是在薄板弯曲的同时施加切向力,改变板料内部的应力状态和分布情况,使中性层以

内的压力转化为拉应力。

此时,整个板料剖面上都处于拉应力作用下,应力应变分布趋于

均匀一致,这样,卸载后,内,外层纤维的回弹趋势相互抵消,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回弹。

弯裂现象和弯曲成形极限

薄板弯曲时,弯曲变形区的外层纤维受到最大拉伸变形,随着相对弯曲半径 r/t,的减小,

弯曲变形程度逐渐增大,外层纤维的最大拉伸变形也不断增大。

当 r/t 减小到使外层纤维

的拉伸变形超过材料的允许变形程度时,外层纤维将出现拉裂现象。

此时弯曲变形达到极

限的状态。

弯曲偏移现象的产生: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沿凹模圆角滑移时,会受到凹模圆角处摩擦阻力

的作用。

当板料各边所受的摩擦阻力不等时,有可能使毛坯在弯曲过程中沿工件长度方向

产生移动,使工件两直边的高度不符合图样的要求,这种现象成为偏移。

防止偏移的措施:

1.拟定工艺方案时,可将弯曲件不对称形状组合成对称形状,然后再切开

2.在模具设计时采用压料装置

3.要设计合理的定位板(外形定位)或定位销

第四章 拉深工艺

毛坯尺寸的确定:

 D =

d 2 + 4dH -1.72dr - 0.56r 2 ,压料力 Q = Fq

拉深(拉延,压延):

利用拉深杆将已冲裁好的平面毛坯压制成各种形状的开口空心零件

或将已压制的开口空心毛坯进一步制成其他形状,尺寸的空心零件的冲压成形工序。

拉深成形的实质就是凸缘(法兰)部分金属产生塑性流动,拉深成形过程就是使坯料逐步

收缩为零件筒壁的过程。

圆筒形拉深件的应力与应变(五个区域):

1. 凸缘(法兰)区域

 

5

 

凸缘部分是拉深成形的主要变形区域,该区材料在凸模拉深力的作用下不断被拉入凹模腔

内,同时外缘直径不断缩小,因此,该处材料处于径向受拉、切向受压的应力状态,并在

径向和切向分别产生伸长和压缩变形,板厚有增加,凸缘外边缘处板厚增加最大。

当凸缘

直径较大时,而板料又薄时,往往由于切向应力过大使凸缘失稳而拱起,即形成“起皱”

现象。

2. 凹模圆角区域

当凸缘材料向凹模腔内流动进入凹模圆角区域时,材料在凹模圆角区域的边界处,首先经

受一次由直变弯曲过程,以使坯料与凹模圆角贴合。

当材料离开凹模圆角附加了弯曲阻力

和摩擦阻力,造成拉深力大大增加。

在凹模圆角区域:

材料的应力状态为径向受拉、切向

和厚向受压;应变状态为径向拉伸、切向压缩、厚度减薄。

3. 筒壁区域

由于凸、凹模的间隙(单边间隙)略大于材料厚度,材料被拉入凹模腔内转化为筒壁后,

直径基本不变了,所以筒壁区域的材料处于轴向受拉应力的单向应力状态和轴向伸长、厚

度变薄(筒底变薄而筒顶增厚)的平面应变状态。

4. 凸模圆角区域

该区材料也经历了两次弯曲,材料的变形流动方向为筒底流动到筒壁方向,该区域材料由

于受到凸模圆角的顶压和成形力的拉伸作用,板厚减薄严重,可以说是整个圆筒形零件上

变薄最严重的区域,拉深时成形极限是由该区的承载能力决定的。

在凸模圆角区域,材料

的应力是最严重的区域,拉深时成形极限是由该区的承载能力决定的。

在凸模圆角区域,

材料的应力是三维的,径向和切向为拉应力,厚向为压应力;应变状态也是三维的,径向

和切向拉伸变形,厚向压缩变形。

在凸模圆角处稍上一点的地点是筒壁变形最严重的地方,因而该处断面是拉深件的“危险”

断面,拉深件的拉裂破坏多在此处发生。

5. 筒底区域

凸模圆角处材料与模具的摩擦作用,大大减轻了筒壁轴向拉应力对筒底材料的拉伸变形,

使筒底区域的变形程度很小,通常其拉伸变形量为 1%~2%,厚度减薄量为 2%~3%,因此可

称筒底区域为小变形区(或不变形区)。

筒底区域材料处于切向和径向受拉的平面应力状态;

应变状态是三维的,切向与径向均为拉伸变形,厚向为压缩变形。

拉深件质量问题:

起皱,拉裂,表面划伤,形状否扭,回弹

起皱:

凸缘部分由于切向压应力σ θ 过大造成材料失稳,使得拉伸件沿凸缘切向形状高低不

平的皱纹。

屈服应力σ s 越大, t /(D - t) 越小,则越易起皱。

此外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小,

抵抗失稳的能力越小。

起皱影响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增大拉深变形力甚至拉裂。

防止起皱措施:

(5 点)采用压料装置 、采用反拉深、采用拉深筋、采用软模拉深、采用

锥形凹模

拉裂:

筒壁处所受拉应力超过了材料的强度极限

防止拉裂措施:

(4 点)合理选用材料、正确确定凸凹模圆周半径、合理选取拉深系数、

正确进行润滑

盒形件与圆筒形件拉深成形异同:

在变形性质上是一致的,变形区的材料都是在拉、压应力

状态下产生塑性变形。

不同点,盒形零件拉深变形时,沿变形区周边的应变分布式不均匀

的,并随零件的几何参数、柸料形状及拉深成形条件的不同,这种不均匀变形程度也不同。

第五章、局部成形工艺

 

6

 

用各种不同变形性质的局部变形来改变毛坯(或由冲裁、弯曲、拉深等方法制成的半成品)

的形状和尺寸的冲压成形工序称为据不成形。

胀形:

利用模具强迫板材厚度纸薄和表面积增大,得到所属几何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冲压

成形的方法。

翻边:

利用模具把板料上的孔缘翻成竖边的冲压方法。

常用胀形:

起伏胀形、圆柱形毛坯(或管形毛坯)的胀形、平板毛坯的胀形

外缘翻边:

内凹外缘翻边,外凸翻边

由凹外缘翻边:

用模具把毛坯上内凹的外缘翻成竖边的冲压方法。

用“集中法”修正:

这样两侧先受力,把料向中间靠拢。

外凸外缘翻边:

用模具把毛坯上的外边缘翻成竖边的冲压加工方法。

用“分散法”修正:

修正毛坯形状,将毛坯做成/\状,让中间的料先受力向两边扩散

第六章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

汽车覆盖件:

覆盖汽车发动机、底盘、构成驾驶座和车身的薄钢板冲压成形的表面零件

(外覆盖件)和内部覆盖件。

覆盖件冲压工序:

落料:

为了获得拉深工序所属的毛坯外形。

拉深:

冲压关键工序、完成

大部分形状。

修边:

切除拉深件的工序补充部分。

翻边:

覆盖件边缘的竖边成形,冲孔:

加工孔洞

覆盖件拉深工艺设计原则:

1 尽可能一道拉深工序成形 2 拉深深度应尽可能平缓均匀,使

各处变形程度趋于一致 3 拉深表面为平坦的覆盖件,主变形方式应为胀形变形 4 覆盖件主

要结构面上往往有急剧凸凹折曲和较深的鼓包等局部形状,在形状设计时,应尽可能满足

合理拉深成形的条件的要求 5 覆盖件的焊接面不允许存在皱折、回弹等质量问题,对不规

则形状用拉深出焊接面 6 覆盖件上的孔在拉深成形后冲出,以预防发生变形 7 覆盖件拉深

的压料圈形状设计,应使不发生皱褶、翘曲等质量问题为原则,保证压料面材料变形流动

顺利 8 拉深后为翻边,修边工序,拉深的坯料形状尺寸和拉深工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为

后续工序提供良好的工艺条件(变形条件,模具结构,零件定位,送料,取件)9 坯料送

进和拉深件取出装置应安全、方便,有利于覆盖件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

当拉深模具的

内表面与坯料发生干涉时,有必要在模具内设置导向装置

覆盖件拉深工艺参数确定:

1)拉深方向 2)工艺补充部分 3)压料面 4)工艺孔,工艺切

口 5)变形阻力与拉深筋

合理拉深原则 1)保证凸模能够进凹模 2)凸模开垢面拉深时与毛坯接触状态(开垢时接触

面保持大,接触面保持冲模中心)3)压料面各部位进料阻力均匀

工艺补充:

为了实现拉深,将覆盖件的翻边展开,窗口补满,再加上工艺补充部分构成一

个拉深件。

工艺补充部分是拉深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拉深成形,

以及拉深后修边、整形、翻边等工序的方案

确定工艺补充部分考虑的问题 1)拉深深度尽量浅 2)尽量采用垂直修边 3)工艺补充部分

尽量小 4)定位可靠 5)拉深条件

压料面:

汽车覆盖件工艺补充部分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位于凹模圆角半径以外的那一部分

柸料。

1 压料面是覆盖件本身凸缘面;2 压料面是由工艺补充部分组成修边后切除。

确定压料面原则(4 条):

1 平面、单曲面、曲率很小的双曲面、无局部起伏折棱、无压紧

时褶皱塑流阻力流动顺利;2 凸模对拉深毛胚有拉伸作用;3 合理选择压料面与拉深方向的

相对位置;4 凹模是凸包的要求

工艺孔和工艺切口(作用、条件、制法、布置原则)

 

7

 

作用:

(覆盖件中间部位上冲某些深度较大的突起或鼓包时,一次拉深中不能以毛坯外部

得到材料补充导致局部破裂,)在局部变形区的适当部位冲出工艺切口(孔),使易破裂的

区域从变形区内部得到材料的补充。

条件:

必须在容易破裂的区域附近设置工艺切口,而这个切口又必须处在拉深件的修边线

以外,以便在修边工序中切除,而不影响覆盖件形体

制法:

1,落料时冲出-用于局部成形深度较浅的场合(工艺孔);2,拉深过程中切出-它充

分利用材料的塑性

工艺切口布置原则:

1.切口应与局部突起周缘形状相适应,以使材料合理流动 2.切口之间

应留有足够的搭边,以使凸模张紧材料,保证成形清晰,避免波纹等缺陷;而且修边后可

获得良好的窗口翻边孔缘质量 3.切口的切断部分应邻近突起部边缘或容易破裂的区域 4.切

口数量应保证突起部位各处材料变形趋于均匀。

变形阻力与拉深筋 阻力:

1.材料的塑性流动阻力 2.弯曲阻力 3. 摩擦阻力

影响拉深变形阻力的因素:

1.凹模口形状 2.拉深深度 3.拉深件侧壁形状 4.压料力 5.凹

模圆角半径 6.润滑条件 7.压料面面积

拉深筋、拉深槛作用:

1.增加进料阻力 2.调节材料的流动情况 3.扩大压料力德调节范围

4.可以降低对压料面的加工光洁度要求,这便降低了大型拉深模的制造工作量,提高压料

面的寿命 5.纠平材料不平整的缺陷

拉深筋种类:

1.拉深筋(拉深筋的剖面呈半圆弧形状。

拉深筋一般装在压料圈上,而在凹

模压料面上开出相应的槽)2.拉深槛(拉深槛的剖面呈梯形,类似门槛,安装于凹模的洞

口)

按凹模口的形状布置拉深筋的方法:

1.大外凸圆弧:

要求补偿变形阻力不足,布置方法设

置一条长筋;2.大内凹圆弧:

要求补偿变形阻力不足;避免拉深时,材料从相邻两侧凸圆

弧部分挤过来而形成皱纹,布置方法设置一条长筋和两条短筋 3.小外凸圆弧:

要求塑流阻

力大,应让材料有可能向直线区段挤流。

布置方法

(1)不设拉深筋

(2)相邻筋的位置与凸圆

弧保持 8°~12°夹角关系 4.小内凹圆弧:

要求将两相邻侧面挤过来的多余材料延展开,保

证压边面下的毛坯处于良好状态。

布置方法

(1)沿凹模口不设筋

(2)在离凹模口较远处设置

两条短筋 5.直线段:

要求补偿变形阻力不足布置方法根据直线长短设置 1~3 条拉深筋(长

者多设,并呈塔形分布:

短者少设)

第九章 车身装焊工艺

焊接的实质:

利用局部加热或局部加压,或兼用之使被连接处的金属熔化或达到塑性状态,

以促使两金属的原子相互渗合并接近到一定的金属晶格的距离,原子间的结合力使两金属构

件接成一体.

结构材料的选择:

不能只强调选用高强度、高质量的结构材料,还应该考虑制造成本、生

产周期及材料加工性能。

焊接接头的形式:

对接接头、角接接头、T 形接头和搭接接头四种,其次还有弯边接头、

锁底接头、套管接头及斜形接头。

焊接接头厚度:

厚度过大,增加了结构重量和焊接接头的工作量,延长了热处理的时间,

而且在焊接加热或冷却受热均匀,易产生裂纹。

太薄,易过热烧穿。

焊缝的布置:

1、尽量减少结构的焊缝数量和焊缝的长度。

2、使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