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8577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4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docx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

第三十一讲分解质因数法

通过把一个合数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质因数,来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叫做分解质因数法。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有用,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因式分解、解方程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可为一些数学问题提供新颖的解法,有益于开辟解题思路,启迪创造性思维。

例1一块正方体木块,体积是1331立方厘米。

这块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把1331分解质因数:

1331=11×11×11

答:

这块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11厘米。

例2一个数的平方等于324,求这个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把324分解质因数:

324=2×2×3×3×3×3

=(2×3×3)×(2×3×3)

=18×18

答:

这个数是18。

例3相邻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62,求这两个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把462分解质因数:

462=2×3×7×11

=(3×7)×(2×11)

=21×22

答:

这两个数是21和22。

*例4ABC×D=1673,在这个乘法算式中,A、B、C、D代表不同的数字,ABC是一个三位数。

求ABC代表什么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因为ABC×D=1673,ABC是一个三位数,所以可把1673分解质因数,然后把质因数组合成一个三位数与另一个数相乘的形式,这个三位数就是ABC所代表的数。

1673=239×7

答:

ABC代表239。

例5一块正方形田地,面积是2304平方米,这块田地的周长是多少米?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先把2304分解质因数,并把分解后所得的质因数分成积相同的两组质因数,每组质因数的积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2304=2×2×2×2×2×2×2×2×3×3

=(2×2×2×2×3)×(2×2×2×2×3)

=48×48

正方形的边长是48米。

这块田地的周长是:

48×4=192(米)

答略。

*例6有3250个桔子,平均分给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剩下10个。

已知每一名小朋友分得的桔子数接近40个。

求这个幼儿园有多少名小朋友?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3250-10=3240(个)

把3240分解质因数:

3240=23×34×5

接近40的数有36、37、38、39

这些数中36=22×32,所以只有36是3240的约数。

23×34×5÷(22×32)

=2×32×5

=90

答:

这个幼儿园有90名小朋友。

*例7105的约数共有几个?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求一个给定的自然数的约数的个数,可先将这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按一个质数、两个质数、三个质数的乘积……逐一由小到大写出,再求出它的个数即可。

因为,105=3×5×7,

所以,含有一个质数的约数有1、3、5、7共4个;

含有两个质数的乘积的约数有3×5、3×7、5×7共3个;

含有三个质数的乘积的约数有3×5×7共1个。

所以,105的约数共有4+3+1=8个。

答略。

*例8把15、22、30、35、39、44、52、77、91这九个数平均分成三组,使每组三个数的乘积都相等。

这三组数分别是多少?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将这九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

15=3×5

22=2×11

30=2×3×5

35=5×7

39=3×13

44=2×2×11

52=2×2×13

77=7×11

91=7×13

观察上面九个数的质因数,不难看出,九个数的质因数中共有六个2,三个3,三个5,三个7,三个11,三个13,这样每组中三个数应包括的质因数有两个2,一个3,一个5,一个7,一个11和一个13。

由以上观察分析可得这三组数分别是:

15、52和77;

22、30和91;

35、39和44。

答略。

*例9有四个学生,他们的年龄恰好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他们的年龄数相乘的积是5040。

四个学生的年龄分别是几岁?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把5040分解质因数:

5040=2×2×2×2×3×3×5×7

由于四个学生的年龄一个比一个大1岁,所以他们的年龄数就是四个连续自然数。

用八个质因数表示四个连续自然数是:

7,2×2×2,3×3,2×5

即四个学生的年龄分别是7岁、8岁、9岁、10岁。

答略。

*例10在等式35×(   )×81×27=7×18×(   )×162的两个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最小的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将已知等式的两边分解质因数,得:

5×37×7×(   )=22×36×7×(   )

把上面的等式化简,得:

15×(   )=4×(   )

所以,在左边的括号内填4,在右边的括号内填15。

15×(4)=4×(15)

答略。

*例11把84名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最少2人),一共有几种分法?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把84分解质因数:

84=2×2×3×7

除了1和84外,84的约数有:

2,3,7,2×2=4,2×3=6,2×7=14,3×7=21,2×2×3=12,2×2×7=28,2×3×7=42。

下面可根据不同的约数进行分组。

84÷2=42(组),84÷3=28(组),84÷4=21(组),84÷6=14(组),84÷7=12(组),84÷12=7(组),84÷14=6(组),84÷21=4(组),84÷28=3(组),84÷42=2(组)。

因此每组2人分42组;每组3人分28组;每组4人分21组;每组6人分14组;每组7人分12组;每组12人分7组;每组14人分6组;每组21人分4组;每组28人分3组;每组42人分2组。

一共有10种分法。

答略。

*例12把14、30、33、75、143、169、4445、4953这八个数分成两组,每组四个数,要使各组数中四个数的乘积相等。

求这两组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要使两组数的乘积相等,这两组乘积中的每个因数不必相同,但这些因数经分解质因数,它们所含有的质因数一定相同。

因此,首先应把八个数分解质因数。

14=2×7       143=11×13

30=2×3×5   169=13×13

33=3×11      4445=5×7×127

75=3×5×5   4953=3×13×127

在上面的质因式中,质因数2、7、11、127各有2个,质因数3、5、13各有4个。

在把题中的八个数分为两组时,应使每一组中的质因数2、7、11、127各有1个,质因数3、5、13各有2个。

按这个要求每一组四个数的积应是:

2×7×11×127×3×3×5×5×13×13

因为,(2×7)×(3×5×5)×(11×13)×(3×13×127)=14×75×143×4953,根据接下来为“14、75、143、4953”正符合题意,因此,要求的一组数是14、75、143、4953,另一组的四个数是:

30、33、169、4445。

答略。

*例13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15平方厘米,长比宽多6厘米。

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

设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则长为(x+6)厘米。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x(x+6)=315

x(x+6)=3×3×5×7

=(3×5)×(3×7)

x(x+6)=15×21

x(x+6)=15×(15+6)

x=15

x+6=21

答: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21厘米,宽是15厘米。

*例14已知三个连续自然数的积为210,求这三个自然数各是多少?

(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

设这三个连续自然数分别是x-1,x,x+1,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x-1)×x×(x+1)

=210

=21×10

=3×7×2×5

=5×6×7

比较方程两边的因数,得:

x=6,x-1=5,x+1=7。

答:

这三个连续自然数分别是5、6、7。

*例15将37分为甲、乙、丙三个数,使甲、乙、丙三个数的乘积为1440,并且甲、乙两数的积比丙数的3倍多12,求甲、乙、丙各是几?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把1440分解质因数:

1440=12×12×10

=2×2×3×2×2×3×2×5

=(2×2×2)×(3×3)×(2×2×5)

=8×9×20

如果甲、乙二数分别是8、9,丙数是20,则:

8×9=72,

20×3+12=72

正符合题中条件。

答:

甲、乙、丙三个数分别是8、9、20。

*例16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母亲对孩子们说:

“你们是否发现在你们中间,大哥的年龄等于两个弟弟年龄之和?

”儿子们齐声回答说:

“是的,我们的年龄和您年龄的乘积,等于您儿子人数的立方乘以1000加上您儿子人数的平方乘以10。

”从这次谈话中,你能否确定母亲在多大时,才生下第二个儿子?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由题意可知,母亲有三个儿子。

母亲的年龄与三个儿子年龄的乘积等于:

33×1000+32×10=27090

把27090分解质因数:

27090=43×7×5×32×2

根据“大哥的年龄等于两个弟弟年龄之和”,重新组合上面的质因式得:

43×14×9×5

这个质因式中14就是9与5之和。

所以母亲43岁,大儿子14岁,二儿子9岁,小儿子5岁。

43-9=34(岁)

答:

母亲在34岁时生下第二个儿子。

第三十二讲最大公约数法

通过计算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来解题的方法,叫做最大公约数法。

例1甲班有42名学生,乙班有48名学生,现在要把这两个班的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且使每个小组都是同一个班的学生。

每个小组最多有多少名学生?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要使每个小组都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并且要使每个小组的人数尽可能多,就要求出42和48的最大公约数:

2×3=6

42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6。

答:

每个小组最多能有6名学生。

例2有一张长150厘米、宽60厘米的长方形纸板,要把它分割成若干个面积最大,井已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能分割成多少个正方形?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因为分割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并且面积相等,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应是150和60的最大公约数。

求出150和60的最大公约数:

2×3×5=30

150和60的最大公约数是30,即正方形的边长是30厘米。

看上面的短除式中,150、60除以2之后,再除以3、5,最后的商是5和2。

这说明,当正方形的边长是30厘米时,长方形的长150厘米中含有5个30厘米,宽60厘米中含有2个30厘米。

所以,这个长方形能分割成正方形:

5×2=10(个)

答:

能分割成10个正方形。

例3有一个长方体的方木,长是3.25米,宽是1.75米,厚是0.75米。

如果将这块方木截成体积相等的小正方体木块,并使每个小正方体木块尽可能大。

小木块的棱长是多少?

可以截成多少块这样的小木块?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3.25米=325厘米,1.75米=175厘米,0.75米=75厘米,此题实际是求325、175和75的最大公约数。

5×5=25

325、175和75的最大公约数是25,即小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25厘米。

因为75、175、325除以5得商15、35、65,15、35、65再除以5,最后的商是3、7、13,而小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25厘米,所以,在75厘米中包含3个25厘米,在175厘米中包含7个25厘米,在325厘米中包含13个25厘米。

可以截成棱长是25厘米的小木块:

3×7×13=273(块)

答:

小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25厘米,可以截成这样大的正方体273块。

例4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45米,第二根长60米,第三根长75米。

现在要把三根长绳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

每段最长是多少米?

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此题实际是求三条绳子长度的最大公约数。

3×5=15

45、60和75的最大公约数是15,即每一小段绳子最长15米。

因为短除式中最后的商是3、4、5,所以在把绳子截成15米这么长时,45米长的绳子可以截成3段,60米长的绳子可以截成4段,75米长的绳子可以截成5段。

所以有:

3+4+5=12(段)

答:

每段最长15米,一共可以截成12段。

例5某校有男生234人,女生146人,把男、女生分别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后,男、女生各剩3人。

要使组数最少,每组应是多少人?

能分成多少组?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因为男、女生各剩3人,所以进入各组的男、女生的人数分别是:

234-3=231(人)…………………男

146-3=143(人)…………………女

要使组数最少,每一组的人数应当是最多的,即每一组的人数应当是231人和143人的最大公约数。

231、143的最大公约数是11,即每一组是11人。

因为231、143除以11时,商是21和13,所以男生可以分为21组,女生可以分为13组。

21+13=34(组)

答:

每一组应是11人,能分成34组。

例6把330个红玻璃球和360个绿玻璃球分别装在小盒子里,要使每一个盒里玻璃球的个数相同且装得最多。

一共要装多少个小盒?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求一共可以装多少个盒子,要知道红、绿各装多少盒。

要将红、绿分别装在盒子中,且每个盒子里球的个数相同,装的最多,则每盒球的个数必定是330和360的最大公约数。

2×3×5=30

330和360的最大公约数是30,即每盒装30个球。

330÷30=11(盒)……………红球装11盒

360÷30=12(盒)……………绿球装12盒

11+12=23(盒)……………共装23盒

答略。

例7一个数除40不足2,除68也不足2。

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一个数除40不足2,除68也不足2”的意思是:

40被这个数除,不能整除,要是在40之上加上2,才能被这个数整除;68被这个数除,也不能整除,要是在68之上加上2,才能被这个数整除。

看来,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是:

40+2=42,68+2=70。

这个数是42和70的公约数,而且是最大的公约数。

2×7=14

答:

这个数最大是14。

例8李明昨天卖了三筐白菜,每筐白菜的重量都是整千克。

第一筐卖了1.04元,第二筐卖了1.95元,第三筐卖了2.34元。

每1千克白菜的价钱都是按当地市场规定的价格卖的。

问三筐白菜各是多少千克,李明一共卖了多少千克白菜?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三筐白菜的钱数分别是104分、195分、234分,每千克白菜的价钱一定是这三个数的公约数。

把104、195、234分别分解质因数:

104=23×13

195=3×5×13

234=2×32×13

104、195、234最大的公有的质因数是13,所以104、195、234的最大公约数是13,即每千克白菜的价钱是0.13元。

1.04÷0.13=8(千克)………第一筐

1.95÷0.13=15(千克)………第二筐

2.34÷0.13=18(千克)………第三筐

8+15+18=41(千克)

答:

第一、二、三筐白菜的重量分别是8千克、15千克、18千克,李明一共卖了41千克白菜。

例9一个两位数除472,余数是17。

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因为这个“两位数除472,余数是17”,所以,472-17=455,455一定能被这个两位数整除。

455的约数有1、5、7、13、35、65、91和455,这些约数中35、65和91大于17,并且是两位数,所以这个两位数可以是35或65,也可以是91。

答略。

例10把图32-1的铁板用点焊的方式焊在一个大的铁制部件上,要使每个角必须有一个焊点,并且各边焊点间的距离相等。

最少要焊多少个点?

(单位:

厘米)(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要求焊点最少,焊点间距就要最大;要求每个角有一个焊点,焊点间距离相等,焊点间距离就应是42厘米、24厘米、18厘米、36厘米的最大公约数。

2×3=6

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6,即焊点间距离为6厘米。

焊点数为:

7+4+3+6=20(个)

按这个算法每个角上的焊点是两个,因为要求每一个角上要有一个焊点,所以,要从20个焊点中减4个焊点。

20-4=16(个)

答略。

第三十三讲最小公倍数法

通过计算出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从而解答出问题的解题方法叫做最小公倍数法。

例1用长36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瓷砖铺一个正方形地面,最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因为求这个正方形地面所需要的长方形瓷砖最少,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应是36、24的最小公倍数。

2×2×3×3×2=72

36、24的最小公倍数是72,即正方形的边长是72厘米。

72÷36=2

72÷24=3

2×3=6(块)

答:

最少需要6块瓷砖。

*例2王光用长6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拼最小的正方体模型。

这个正方体模型的体积是多大?

用多少块上面那样的长方体木块?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此题应先求正方体模型的棱长,这个棱长就是6、4和3的最小公倍数。

2×3×2=12

6、4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12,即正方体模型的棱长是12厘米。

正方体模型的体积为:

12×12×12=1728(立方厘米)

长方体木块的块数是:

1728÷(6×4×3)

=1728÷72

=24(块)

答略。

例3有一个不足50人的班级,每12人分为一组余1人,每16人分为一组也余1人。

这个班级有多少人?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这个班的学生每12人分为一组余1人,每16人分为一组也余1人,这说明这个班的人数比12与16的公倍数(50以内)多1人。

所以先求12与16的最小公倍数。

2×2×3×4=48

12与16的最小公倍数是48。

48+1=49(人)

49<50,正好符合题中全班不足50人的要求。

答:

这个班有49人。

例4某公共汽车站有三条线路通往不同的地方。

第一条线路每隔8分钟发一次车;第二条线路每隔10分钟发一次车;第三条线路每隔12分钟发一次车。

三条线路的汽车在同一时间发车以后,至少再经过多少分钟又在同一时间发车?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求三条线路的汽车在同一时间发车以后,至少再经过多少分钟又在同一时间发车,就是要求出三条线路汽车发车时间间隔的最小公倍数,即8、10、12的最小公倍数。

2×2×2×5×3=120

答:

至少经过120分钟又在同一时间发车。

例5有一筐鸡蛋,4个4个地数余2个,5个5个地数余3个,6个6个地数余4个。

这筐鸡蛋最少有多少个?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从题中的已知条件可以看出.不论是4个4个地数,还是5个5个地数、6个6个地数,筐中的鸡蛋数都是只差2个就正好是能被4、5、6整除的数。

因为要求这筐鸡蛋最少是多少个,所以求出4、5、6的最小公倍数后再减去2,就得到鸡蛋的个数。

2×2×5×3=60

4、5、6的最小公倍数是60。

60-2=58(个)

答:

这筐鸡蛋最少有58个。

*例6文化路小学举行了一次智力竞赛。

参加竞赛的人中,平均每15人有3个人得一等奖,每8人有2个人得二等奖,每12人有4个人得三等奖。

参加这次竞赛的共有94人得奖。

求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竞赛?

得一、二、三等奖的各有多少人?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15、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120,参加这次竞赛的人数是120人。

得一等奖的人数是:

3×(120÷15)=24(人)

得二等奖的人数是:

2×(120÷8)=30(人)

得三等奖的人数是:

4×(120÷12)=40(人)

答略。

*例7有一个电子钟,每到整点响一次铃,每走9分钟亮一次灯。

中午12点整时,电子钟既响铃又亮灯。

求下一次既响铃又亮灯是几点钟?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每到整点响一次铃,就是每到60分钟响一次铃。

求间隔多长时间后,电子钟既响铃又亮灯,就是求60与9的最小公倍数。

60与9的最小公倍数是180。

180÷60=3(小时)

由于是中午12点时既响铃又亮灯,所以下一次既响铃又亮灯是下午3点钟。

答略。

*例8一个植树小组原计划在96米长的一段土地上每隔4米栽一棵树,并且已经挖好坑。

后来改为每隔6米栽一棵树。

求重新挖树坑时可以少挖几个?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这一段地全长96米,从一端每隔4米挖一个坑,一共要挖树坑:

96÷4+1=25(个)

后来,改为每隔6米栽一棵树,原来挖的坑有的正好赶在6米一棵的坑位上,可不重新挖。

由于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从第一个坑开始,每隔12米的那个坑不必挖。

96÷12+1=9(个)

96米中有8个12米,有8个坑是已挖好的,再加上已挖好的第一个坑,一共有9个坑不必重新挖。

答略。

例9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8天,乙队单独做需要24天。

两队合作8天后,余下的工程由甲队单独做,甲队还要做几天?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由18、24的最小公倍数是72,可把全工程分为72等份。

72÷18=4(份)…………是甲一天做的份数

72÷24=3(份)…………是乙一天做的份数

(4+3)×8=56份)………两队8天合作的份数

72-56=16(份)…………余下工程的份数

16÷4=4(天)……………甲还要做的天数

答略。

*例10甲、乙两个码头之间的水路长234千米,某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需要9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需要13小时。

求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适于高年级程度)

解:

9、13的最小公倍数是117,可以把两码头之间的水路234千米分成117等份。

每一份是:

234÷117=2(千米)

静水中船的速度占总份数的:

(13+9)÷2=11(份)

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

2×11=22(千米)

答略。

*例11王勇从山脚下登上山顶,再按原路返回。

他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

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设山脚到山顶的距离为3与5的最小公倍数。

3×5=15(千米)

上山用:

15÷3=5(小时)

下山用:

15÷5=3(小时)

总距离÷总时间=平均速度

(15×2)÷(5+3)=3.75(千米)

答:

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3.75千米。

*例12某工厂生产一种零件,要经过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做50个;第二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做30个;第三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做25个。

在要求均衡生产的条件下,这三道工序至少各应分配多少名工人?

(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

50、30、25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50。

第一道工序至少应分配:

150÷50=3(人)

第二道工序至少应分配:

150÷30=5(人)

第三道工序至少应分配:

150÷25=6(人)

答略。

第三十四讲解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及它们的份数,求总平均值的问题,叫做平均数问题。

解答平均数问题时,要先求出总数量和总份数。

总数量是几个数的和,总份数是这几个数的份数的和。

解答这类问题的公式是;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例1气象小组在一天的2点、8点、14点、20点测得某地的温度分别是13摄氏度、16摄氏度、25摄氏度、18摄氏度。

算出这一天的平均温度。

(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

本题可运用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进行计算。

这里的总数量是指测得的四个温度的和,即13摄氏度、16摄氏度、25摄氏度、18摄氏度的和;这里的总份数是指测量气温的次数,一天测量四次气温,所以总份数为4。

(13+16+25+18)÷4

=72÷4

=18(摄氏度)

答:

这一天的平均气温为18摄氏度。

例2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前3天加工了148个,后4天加工了167个。

王师傅平均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

此题的总数量是指前3天和后4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