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8696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docx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

心理学

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现象:

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

感觉、想象、情感、气质等。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

心理过程:

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他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又都有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状态。

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生命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被称之为“自然的王冠”。

(2)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

狼孩。

(3)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其次,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再次,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最后,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心理学的内容:

①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学基础;②感觉、知觉与意识;③学习、记忆与思维;④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⑤动机与情绪;⑥个别差异;⑦社会心理;⑧心里异常与心理治疗

心理学的任务

描述:

即对心里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解释:

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究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

预测:

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控制:

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里,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积极影响。

提升:

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或直接利用心理学基础研究所发展的理论,提出改善生活品质的建议。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可分为客观观察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语言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和自我观察法(人对人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实验法:

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一定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和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两种形式。

测验法:

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

是一种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对问题进行陈述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又叫问卷法)和口头调查(又叫访谈法)两种。

个案法:

是指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研究对象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其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方法。

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P35)

心理发展的含义:

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意识:

个体的意识指能为人所察觉到的个体心理活动。

意识是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所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个体意识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概括性,就是对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反映,是动物不可能有的意识;二是自觉性,指对所反映的事物能自觉地意识到,即个体能自觉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各种复杂的关系;三是能动性。

无意识:

自己所能觉察到的意识以外的意识,个体无意识,也称潜意识,就是不能察觉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

关于无意识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探究个体的无意识现象,如做梦、口误、笔误等;二是研究人类无意识的活动动机。

意识和无意识关系:

二者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意识与无意识的内容可以互相转化。

梦:

是睡眠过程中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

注意的含义:

注意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当人们的心理活动在外界面临诸多刺激物时,不能一一对其做出反映,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以及当前任务有所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

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制。

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

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②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

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③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特点:

①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②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③刺激的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个体的主观状态:

个体的需要和兴趣;精神与机体状态;知识经验

(3)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对活动任务的认识;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个体的意志努力;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5)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

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2)引起注意的广度变化的原因:

①对象的特点,越对象集中越规律注意广度越大;②个体的知识和经验,越多注意广度越大;③活动任务的特点,任务越多越复杂注意广度越大;④个体的情绪状态,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越小。

注意的稳定性:

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3)注意的分配:

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特点,即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4)注意的转移:

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原来注意的强度:

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

检验感受性大校的基本指标称为感受阈限。

绝对感受阈限:

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差别感受阈限: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受阈限。

感觉的种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知觉(perception):

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的特征:

意义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以及距离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

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4)错觉:

一种不正确的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

(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3)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联系:

(1)感、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记忆:

十八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第一环节,又叫识记)、存贮(第二环节,又称保持)和提取(最后一个环节,有两种形式:

再认和回忆)的认知加工过程。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根据记忆的方式分类,理解记忆、机械记忆;根据记忆材料组织的性质加以分类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

(信息加工水平最低)

(2)短时记忆: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时间一般为一秒),对这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对深入加工的信息的回忆。

(信息加工水平最高)。

信息保持是在一定条件下,将信息由感觉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记忆的规律:

(1)遗忘进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这是由艾宾浩斯首先发现的,他用遗忘曲线来表示了这种遗忘的进程。

艾宾浩斯是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进行研究的。

(2)遗忘的机制——干扰说,先学习的材料对知识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后摄抑制。

(3)遗忘的影响因素:

首先,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更容易遗忘。

其次,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长度有关,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

再次,遗忘的大小与个性心理状态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相反,容易遗忘。

最后,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有关,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

记忆的策略:

是指个体控制自己的记忆活动,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

常用的记忆的策略:

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策略、阐述组织策略、提取策略。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反应。

思维的基本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

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问题:

就是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情景。

问题解决:

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评价结果。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动机与情绪;对问题情景的知觉;定势;功能固着。

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

往往以创造活动作为其产生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捷性

表象: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概括抽象性。

表象的种类:

(1)根据表象产生的主要感知觉通道和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划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运动表象等单一表象。

(2)根据表象的概括化程度,可以把表象分为一般表象和个别表象。

(3)根据表象的创造程度和形象的新颖性,可以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想象:

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

想象的种类:

想象按其有无一定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

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叫做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可进一步划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无意想象是在外界有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

粘合;夸张;人格化

需要:

需要是由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内容:

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这些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洛斯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趋势:

马洛斯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评价:

积极:

这一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

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定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

消极:

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情绪: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包括生理唤醒、认知解释、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四个主要方面。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形式,是个体环境适应状况的指示器,如果情绪长期高度紧张或不良情绪不断发生,说明个体的环境适应出现了问题,应该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

表情:

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表现的变化或活动。

表情的种类:

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情绪的种类:

心境(例: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激情、应激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动机:

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

需要;外在条件:

诱因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意志:

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过程:

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行动的动机冲突:

由于个体在意志行动中常出现两种以上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可能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或不可能同时实现的,那么就会引起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冲突。

常见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避趋冲突(例:

想喝粥又怕烫)、多重避趋冲突

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忍性、自制力。

智力的含义:

智力是个体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一般性认识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等基本因素组成。

智力的发展:

一般说来,表示智力水平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以通过智力测验项目的多少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2)以智力年龄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3)以心智商数的大小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4)以智力商数的大小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力商数=(智龄/实龄)·100

(5)以离差智商表示智力的相对水平。

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般的人智商在90到110之间,而智力发展水平非常优秀和智力落后者在一定人口中只占相当小的比例。

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超常,中常,低常的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

在智力发展过程上,人的智力发展基本上有三种形态:

(1)稳定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

(2)先快后慢式发展,如表现出早熟,在小时候就崭露头角,但是在成人以后智力平平。

(3)先慢后快式发展,如一些人表现出大器晚成,在小时候智力一般,但在中学或以后显露出智力超群。

能力: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得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个体心理特征。

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等。

但是遗传因素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力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只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只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2)环境因素:

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是个体生活的整个活动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是指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及影响能力发展的相关环境。

(3)个体的实践因素:

能力是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

活动要求相应的能力,活动提供了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

人们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表现出类型差异。

1、知觉方面:

根据知觉的主动程度,分为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根据知觉时主客观所占的比例大小,分为知觉客观型和知觉主观型;根据知觉的方法,分为知觉描述型和知觉解释型;根据知觉时分析和综合情况,分为知觉分析型和知觉综合型

2、表象方面:

根据某种表象占优势的程度,分为视觉表象型,听觉表象型,运动表象型,混合表象型等

3、记忆方面:

根据各种分析器官参与情况,分为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运动记忆型,混合极易型等;根据记忆不同材料的效果,分为形象记忆型,抽象记忆型和运动记忆型

4、思维方面:

根据不同的材料,分为形象思维型,抽象思维型和中间思维型。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显露有早晚之别,有些人在儿童期就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常被称为早慧或神童。

但也有人能力表现比较晚,即所谓的大器晚成型。

一般来说,能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

(3)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1、空间能力:

男性在空间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的显示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其发展趋势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加大

2、言语能力:

女性在某些词语任务(如同义词生成和词语流畅性)上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男性,但言语推理则显示了男性的优势。

总的来说,女性的言语能力普遍比男性好。

3、数学能力:

一般来说,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能力优于男生,但青春期以后,这种优势被男性所占有,并一直保持到老年。

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创造力发展的关联因素

(1)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低智力者难有创造性;创造力高的人,智商多在100~130之间;智力高的人未必有创造力。

因此,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创造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创造的基础是相应的知识技能,没有相应的知识技能,某一领域的创造是不可能产生的。

知识的准确有据,层次系统,概括全面都有利于创造。

以知识为基础的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这是实现创造的行为保证。

但是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一定能创造,如经验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此外,不能灵活运用也不一定能创造。

(3)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

创造力不仅与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个体的人格特点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大多伴有许多良好的人格特点。

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1)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是他们创造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表现。

(2)小学生也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这一年龄段,想象力获得进一步发展。

有意想象逐步发展到占主要地位,想象的目的性,概括性,逻辑性都有了发展;另外,想象的创造性也有了较大提高,不但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味特色的创造性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

(3)青少年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且表现为如下特点:

①相对于儿童创造力更多的幻想性,青少年的想象更多地带有现实性

②青少年的想象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

③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逐渐转变为宜发散思维为主,辐和思维和发散思维协同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逐渐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大大提高,独立意识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很大发展,已能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独创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个体虽未达到一生创造力的最高峰时期,但已经处在创造力最佳发展年龄的前端。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1)人格异常:

一般是指个体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而导致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群,并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一种持久的牢固的极端化的行为模式,在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上发生异常,从而影响了个体社会交往和职业功能,造成个体的社会适应不良。

人格异常的种类为强迫、偏执、暴躁。

(2)人际适应不良问题:

一般来说,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和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其一,缺乏交往意识和欲望,很少交往和与人沟通;其二,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交往容易受挫;其三,不良人格和个性特征影响正常交往,如自闭、自卑、自负、偏执、强迫等。

表现为自闭、冷漠、自卑、怯懦。

(3)职业心里枯竭问题

教师心里枯竭是指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中所表现出的由于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

表现为生理枯竭、情绪衰竭、心智枯竭、价值枯竭、非人性化冷漠、行为症状。

(4)身心健康问题:

焦虑、抑郁、神经衰弱。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文化及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社会提供给教师的资源有限;社会现实问题及不良风气的冲击;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压力

(2)学校因素:

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困惑;学校管理方式不当;学校环境与条件不良;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3)家庭因素;家庭牵累较多,缺少闲暇消遣时间;教师子女的升学与就业压力较大,教师为子女的前途操心较多

(4)个人因素:

教师的自我期望、能力素质、感受力、人格状况以及个体自身的特点等。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优化社会环境: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2)完善学校管理:

优化学校环境;端正领导作风;健全激励机制

(3)自我完善:

密切人际关系;开展健康休闲;注重自我保护;树立科学观念;进行身体锻炼;学会科学用脑;丰富业余生活;扩大人际关系;善于调控情绪

心理学在研究人的个体差异时,往往有两个探讨的主题,一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一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

这里所讲的个性差异,主要是指个体在气质与性格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

气质:

是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它是与生俱来的,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

气质具有四个特征:

(1)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